俞祖华;殷明德
目的研究豚鼠前庭毛细胞庆大霉素损伤后前庭感觉上皮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成年豚鼠肌肉注射庆大霉素100mg/kg/d连续14d,停用庆大霉素后1d和10d,腹腔注射Brdu 300mg/kg 6h后处死实验动物.免疫组化显色壶腹嵴中可见Brdu标记细胞,同时应用TUNEL技术原位显示凋亡细胞,观察应用庆大霉素后1d和10d壶腹嵴毛细胞损伤区域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状况.结果损伤后1d,可见TUNEL标记的凋亡细胞位于壶腹嵴的腔面细胞层,支持细胞层未发现TUNEL阳性细胞,及Brdu阳性细胞;损伤后修复10d,可见TUNEL阳性细胞位于壶腹嵴腔面细胞层,同时壶腹嵴支持细胞层出现Brdu阳性细胞,壶腹腔面细胞层未发现增殖细胞.结论研究显示细胞凋亡是庆大霉素损伤后哺乳动物前庭毛细胞的一种死亡方式,并且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发生的时间和部位一致.
作者:李华伟;王正敏;沈云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自1996年3月,我们应用自制气管切开体位器实施气管切开术30例,效果良好.
作者:马健;张晓燕;牟善宇;曹汉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病人机体的免疫状态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免疫状况,以求对病人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扩散法和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对35例鼻咽癌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检测.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结果鼻咽癌组CD3+、CD4+细胞和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gM、IgG、IgA较对照组偏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病变发展CD3+、CD4+细胞和CD4+/CD8+逐渐降低.结论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液中CD3+、CD4+、CD4+/CD8+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郭俊;王传勇;刘莲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鼻腔填塞术后引起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对2例鼻腔填塞术后所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症由葡萄球菌感染并由其产生的毒素Ⅰ所致.常见症状为高热、腹痛、腹泻、低血压及多器官受累等临床中毒症状.本征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且起病急,中毒症状重,死亡率高,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结论鼻腔填塞前应严格消毒,且填塞物不宜久置,一旦发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症状,应立即取出纱条,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纠正休克,对症及支持治疗.
作者:贺建桥;赵素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用组织培养法保存的兔活性甲状软骨进行同种异体喉软骨移植重建的效果.方法先取大小约5mm×2mm×1mm兔甲状软骨块,分别用RPMI-1640培养液及4%甲醛保存20d,然后将两种方法保存的软骨块同时移植于同一兔甲状软骨板中线两侧缺损处,培养软骨置于左侧,甲醛保存软骨置于右侧,分别于7d、14d、30d、60d、90d、120d、180d、200d及300d时取标本观察移植重建效果.结果用组织培养软骨进行喉移植后与受体组织相容性好,移植排斥反应小,喉重建修复效果明显优于甲醛保存软骨.结论用组织培养法保存的活性软骨进行同种异体喉软骨移植其排斥反应小,喉重建修复效果满意.
作者:赵大庆;陈文弦;李贵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发生于咽旁隙的浆细胞肉芽肿临床上少见,特别是发生于小儿的更为罕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郑西启;朱宝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非良性型)可引发各种脓肿,但引起帽状腱膜下脓肿者不多.我科从1988~1994年共收治3例,报告如下:
作者:何中扬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突发性聋(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 HAPC)是缘于生活在高原的某些人因低氧应急刺激,引起造血功能及调节机制发生紊乱的一种病理性改变.HAPC致突聋,高原地区并不少见,我们择其中资料完整者3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世翔;宿天河;张治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介绍经额外侧入路及显微手术技术切除1例颅咽管瘤,20例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的经验.方法所有病人均采用经额外侧入路.垂体腺瘤切除的要点:①先切除鞍内鞍上的大部分肿瘤;②电灼并切断来自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及硬脑膜等处的肿瘤新生血管,切断一切供瘤及引流血管;③分片切除鞍上的瘤壁,电灼鞍内的瘤壁,同时全切残余的肿瘤;④保护好垂体柄.结果 1例颅咽瘤壁,予以全切;2例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为次全切,其余为全切.本组无死亡及重残病例,所有病人术后情况良好,生活如常.结论位于鞍区的肿瘤直径在52mm以内,是可以经额外侧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安全全切的.
作者:刘运生;袁贤瑞;刘景平;姜维喜;候永宏;陈立华;王君宇;罗端午;刘志雄;陈凌;曹美鸿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科收治1例咽旁颞下区枪弹金属异物伤员,患者男性,27岁,因左颞部枪击伤12h入院.检查:一般状态良好,左颞部肿胀,发际有1约0.7cm大小的圆形伤口,创口不齐,周边皮肤有烧灼伤.颅骨正侧位X线片示:下颌骨升支内侧乙状切迹上方有两枚长圆形金属异物影,约0.4cm×1.0cm.CT横断扫描示:金属异物位于茎突的内侧稍上方.于入院当日在全麻下行左颌下进路金属异物摘除术.术中先将颈内动静脉分离出来穿线备用,沿腮腺及翼内肌深面向上分离至茎突后切断茎突诸肌,将茎突切除.继续沿血管、翼外肌深面向上分离,在颈内动、静脉的前方探及异物.分离血管后顺利摘除异物,为2枚铅制小口径手枪弹头.检查无出血后分层关闭伤口,放引流条.术后静滴抗生素预防感染,伤口一期愈合.
作者:陈世润;李文博;张冬阳;张祖学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各种治疗方法很多,如注射、冷冻、电凝、激光、手术等,但这些方法疗程长,病人有痛苦,疗效也不肯定.我科自1995年以来应用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23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文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科自1998年7月~1999年7月采用微波凝固结合中药代茶饮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160例,报告如下.
作者:覃纲;杨莉;黄英;李胜英;欧小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耳手术后面瘫的发病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1999年来14例中耳乳突术后迟发性面瘫的可能病因并探讨处理办法.结果 13例在术后1月内完全恢复,1例在术后2月内完全恢复.结论迟发性面瘫多在术后8~11d起病,一般为不完全性面瘫,均完全恢复.其病因与牵拉鼓索、面神经解剖异常、填塞物过紧、血肿压迫、手术熟练程度、不良刺激等有关.
作者:林枫;梅晓峰;虞幼军;吴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定量分析正常人与眩晕患者前庭脊髓反射功能.方法用ST-939型前庭脊髓反射功能检测系统测定40例正常人及78例眩晕患者的姿势描记图及有关参数.结果人体重心移动轨迹分为中心型、弥散型、前后型、左右型、多中心型5种图形,正常人中心型为主,外周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患者弥散型多见.正常人与眩晕患者各参数相比较,眩晕患者轨迹长、面积大、速度高,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本检测系统可对前庭脊髓反射功能作定量分析,可靠性、客观性强,对前庭脊髓平衡功能的评估及眩晕症的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作者:邓瑶珠;王锦玲;黄维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佳手术入路.方法总结近年来作者进行开颅手术处理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的术前状况、手术入路、治疗结果及体会.结果共对6例后循环动脉瘤进行了手术夹闭或包裹术.其中基底动脉尖端动脉瘤3例,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瘤2例.术前Hess-Hunt分级1级2例,2级3例,3级1例.年龄27~61岁.DSA显示动脉瘤位于后床突下者2例,后床突上者2例,与后床突平行者2例.手术夹闭瘤颈5例,梭形动脉瘤包裹1例.痊愈5例均恢复正常工作,死亡1例.手术入路:翼点入路1例,颞下入路1例,经眶-额-颧-颞入路4例.结论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而定,经眶-额-颧-颞入路,显露良好,对脑的牵拉少,能减少术中破裂的可能,可作为该部位动脉瘤手术的首选入路.
作者:陈建良;吴耀晨;陈旭东;向进;陈锦轮;陈洪;陈东;单爱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对7例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方法颅眶沟通瘤3例,中颅底沟通瘤4例,均采取翼点及其改良入路,其中5例采取硬膜外入路,2例结合硬膜内外入路切除肿瘤.结果 6例患者实现肿瘤全切,1例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翼点入路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的理想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易于掌握和改良等优点;采取带蒂颞肌瓣充填肿瘤切除后的残腔,反折骨膜修补硬膜的颅底重建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梁维邦;倪红斌;陈明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的入路选择及术中注意要点.方法选择54例鞍结节脑膜瘤,根据肿瘤的直径(以3cm为界)和其发展的方向分别采用单侧额下入路、双侧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22例单侧额下入路组肿瘤全切除率为83%;26例双侧额下入路组全切除率77%,双侧嗅神经损伤1例,因下丘脑损伤死亡1例;6例翼点入路组全切除率67%,1例因颈动脉损伤而死亡.结论应根据肿瘤的大小而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依术中情况行整块或囊内切除、部分或全部切除,注意保护肿瘤周围的神经与血管.
作者:周东;雷霆;陈劲草;胡文安;李龄;魏学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经蝶入路手术广泛应用于垂体微腺瘤、某些大型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切除.无论经口鼻蝶或经鼻蝶入路,鞍底的识别和定位在术中极为重要.作者对术中蝶窦开口及周围结构进行临床观察,总结如下:
作者:李志强;李汉杰;张琨龄;冯春国;张义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简述侵袭性垂体腺瘤病理学特点,其发病机制目前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探讨,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参阅近年来相关文献,作综述性报道.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在细胞形态上与非侵袭性者差别不显著,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很难区分.肿瘤中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的表达改变,与肿瘤的侵袭性显著相关.结论从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改变,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移动相关因子及蛋白降解酶表达水平的变化等方面来检测垂体腺瘤标本,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探索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机制,而且可以指导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和及早选择综合性治疗方案.
作者:陈凌;刘运生;陈立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治.方法报告34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资料和诊治情况.结果 34例病人经上颌窦探查术(柯-陆术式)治愈,随访6月~5年未见复发.结论本病多先形成息肉,继发出血坏死,宜命名为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
作者:马俭;唐辉;石崧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