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陈建明;段建平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病人送检痰标本中分离出的457例病原菌的构成比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出的457例病原菌中G-杆菌310株(67.8%),G+阳性球菌127株(27.8%),白色念珠菌20株(4.4%),臭鼻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结论:肺结核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许忆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白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IL-1RN)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相关性.方法:自150名AS患者及92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提取DNA,采用PCR方法检测IL-1RN基因第二内含子VNTR复等位基因多态性.结果:AS患者中IL-1RN*2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结论:AS与IL-1RN*2等位基因相关联.
作者:林琳;陈文贵;扈凤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索快速制备免疫血清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短程免疫法,分别以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卵黄抗原分组小剂量连续多次免疫家兔后,收集抗血清,用ELISA间接法测定抗体效价.结果:ELISA结果显示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卵黄抗原抗血清终分别达到1∶20 480和1∶10 240的高效价.结论:短程免疫法所制备抗血清效价高,亲和力强.
作者:朱振久;张冉;杨惠军;王庆林;钟志宏;李启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滤过性手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持续性高眼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通过前房穿刺,缓慢放出房水,使眼压降低,行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上植入羊膜,共治疗37例42眼.结果:随访3个月~1年,所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得到有效控制,滤过泡平坦弥散,大部分患者视力提高.结论:滤过性手术联合羊膜移植术可作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的一种有效手法治疗方法.
作者:王运;段国平;李昂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蛇葡萄有效成分双氢杨梅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戊巴比妥钠建立小白鼠催眠状态模型,观察双氢杨梅素对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并用乙醇灌胃观察双氢杨梅素的解酒作用.结果:双氢杨梅素可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潜伏期,缩短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时间,并能明显降低乙醇所致酒醉反应.结论:双氢杨梅素可减弱戊巴比妥钠或乙醇的作用,作用机理可能与诱导肝药酶,促进戊巴比妥钠或乙醇的代谢有关.
作者:李幼林;周源;周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硫酸镁对快速型房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6例急诊就诊的快速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分别给予静脉输注硫酸镁(给药方法:2.5 g硫酸镁20 min内输完,继之以第二个2.5 g硫酸镁在2 h内输完)和安慰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律和心室率的变化.结果:在给药后的2.5 h内,治疗组患者心室率降至100次/min以下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也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硫酸镁能增强快速型房颤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长罗;戴海鹰;黄红光;邓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重组血管基膜衍生多功能肽(Vascular basement membrane derived multifunctional peptide,VBMDMP)对人肺癌细胞增殖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肺癌(A549)细胞、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KMB17),采用MTT比色法测定重组VBMDMP对A549细胞增殖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台盼蓝染色细胞计数法观察重组VBMDMP对A549细胞和KMB-17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采用人肺癌(A549)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治疗实验,评价重组VBMDMP治疗人肺癌的有效性.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重组VBMDMP能选择性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呈剂量依赖性,而对KMB-17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小;重组VBMDMP显著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的生长,呈剂量依赖性趋势.1 mg/kg和5 mg/kg重组VBMDMP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是42%和74%,瘤重抑制率分别42%和77%,其中5 mg/kg重组VBMDMP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和瘤重抑制率均高于环磷酰胺(CTX100 mg/kg)、血管生成抑制剂烟曲霉素衍生物TNP-470(20 mg/kg).结论:重组VBMDMP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和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是一种选择性高,抗肿瘤作用强的新型抗肿瘤基因工程候选药物.
作者:李辉;曹建国;孙丽;王莉;董琳;周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初步探讨HBV X蛋白表达对转染X基因HepG2细胞的影响.方法:磷酸钙沉淀法转染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x到人肝癌细胞株HepG2;72 h后,Western-blot检测X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果:磷酸钙沉淀法能有效的导入X基因且Western-blot能检测到X蛋白表达;MTT法、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X蛋白表达组细胞活力受抑制(P<0.01),凋亡率增加(P<0.01).结论:HBV感染及其相关慢性肝病中,X蛋白的表达可能与肝细胞凋亡,炎症活性相关.
作者:陈文贵;谢海涛;柳永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综合性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为医院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ICU于2002年1月~2005年4月38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原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为46.34%,病死率为47.4%,VAP的发生与机械通气时间相关,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且药敏显示对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结论: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高,病死率高,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VAP的控制.
作者:彭苏娜;李舜午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前S1抗原与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HBV-DNA检测的实际意义.方法:采用ELIA法检测I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前S1抗原,采用PCR法检测HBV-DNA.结果:292例HBsAg(+)、HBeAg(+)、HBcAb(+)病人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82.2%,HBV-DNA抗原阳性率为78.1%;134例HBsAg(+)、HBeAb(+)、HBcAb(+)病人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29.9%,HBV-DNA抗原阳性率为10.4%;160例HBsAg(+)、HBcAb(+)病人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31.3%,HBV-DNA抗原阳性率为15.6%;9例HBsAg(+)、HBeAg(+)病人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88.9%,HBV-DNA抗原阳性率为88.9%;52例HBeAb(+)、HBcAb(+)病人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9.6%,HBV-DNA抗原阳性率为7.7%;结论:前S1抗原与HBV-DNA、HBeAg阳性呈高度正相关,在防治中应引起重视.
作者:肖志;陈建明;段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GSS-Ⅰ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1年8月~2004年12月,对2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开放复位GSS-Ⅰ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术后X片、CT复查椎体高度恢复,Cobb's角改善.平均随访11个月~2年9个月,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GSS-Ⅰ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能达到精确复位固定且手术操作简便,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红波;李康华;彭成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HBV血清标志物(HBVM)和前S1抗原(PreS1-Ag)与肝癌的关系.方法:对200例已确诊的肝癌患者及200例已确诊的非肝癌患者用ELISA法进行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物及Pre1-Ag检测.结果:肝癌患者中血清HBsAg和HBeAb均阳性率远大于HBsAg和HBeAg均阳性率,亦远大于PreS1抗原的阳性率;而非肝癌患者血清HBsAg和HBeAb均阳性率也远小于肝癌患者.结论:血清HBsAg和HBeAb均阳性能反映肝脏发生癌变的危险性增加.
作者:姚晓艺;唐少华;徐令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介绍急诊游离皮瓣修复儿童手部爆炸伤的治疗.方法:对1999年2月~2005年2月收治的112例爆炸伤,对11例严重的爆炸伤即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较多,伴肌腱、血管、神经及骨关节损伤,在骨与关节复位固定,肌腱、神经、血管修复完成后,运用游离的胸脐皮瓣移植修复创面.结果:11例创面均一期完全愈合,无一例出现坏死.结论:急诊游离皮瓣是修复爆炸伤创面的较好方法.
作者:刘俊;唐举玉;谢松林;刘鸣江;贺楚宇;吴攀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通过对158例妇科手术病人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心理护理,消除病人恐惧、焦虑心理,保证病人以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作者:郭逸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利弊,以便根据临床资料作出正确选择.方法:微创组60例:应用北京万物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YL-Ⅰ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血肿穿刺引流+尿激酶溶血块治疗.开颅组60例: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进行,在靠近血肿的部位,做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必要时去骨瓣减压.结果:按GCS计分,两组3-5分者均死亡,两组间无差别.而GCS 6分以上者,微创组死亡率为5.88%,开颅组死亡率为20%,运用χ2检验分析,P<0.00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术后恢复状况按GCS评分法进行判断.运用χ2检验分析,两组GCS为恢复良好,有较度神经功能障碍,能正常生活的病人,P<0.01,两组间差异显著.两组中度病残,生活能够自理的病人对比.P>0.05,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两组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对比,P<0.01,两组间差异显著.结论:按GCS计分对病人发病后6个月的随防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微创组病人术后6个月的远期疗效在整体上要好于开颅组.
作者:李京湘;王晔晖;张金华;罗文军;罗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对护理事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是护理工作的关键因素,它关系到护理事业的兴衰成败,它关系到人们的健康.下面浅谈我院护理管理过程中的决策:
作者:陈丽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准确定量检测尖锐湿疣中的人类乳头瘤病毒含量并分析其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时FQ-PCR技术,检测了临床送检标本48份.结果:检测出人类乳头瘤病毒6,11型42例,人类乳头瘤病毒16,18型2例.结论:人类乳头瘤病毒6,11型是尖锐湿疣主要感染源.
作者:陶莹;漆涌;章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子宫全切术后行芬太尼+氟哌利多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自控静脉镇痛(PCIA)效果比较观察.方法:选择80例ASAⅠ~Ⅱ级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式子宫全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n=40),A组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B组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毕均从硬膜外导管注入吗啡2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1),均以芬太尼1 mg+氟哌利多5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分别接硬膜外管和静脉输液三通管,以2 ml/h输入,锁定时间15 min,维持镇痛48 h,记录镇痛效果、病人满意度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结果:自控静脉镇痛(PCIA)效果稍优于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P<0.05),PCEA与PCIA在呕吐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镇痛满意度两组相同,优良率达90%(P>0.05).结论:两种镇痛方法均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但PCIA便于管理,脱出再穿刺容易.PCEA导管易脱出,再次穿刺置管,病人较难接受,感染机会较PCIA多.
作者:石北平;李友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常德市两家医院住院分娩新生儿的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今后防治工作及制定干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网要求,于2001年1~至2005年12月对孕满28周至产后7d的围生儿进行监测.结果:5年监测住院分娩围生儿8929例,共发现出生缺陷儿105例,年平均出生缺陷发生率117.59/万.性别出生缺陷发生率男婴为9.63‰,女婴为13.73‰.结论:加强产前咨询与围生期保健,尽早发现异常,采取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儿的发生率.
作者:曾孟兰;戴桂祥;周四喜;高清源;覃红艳;徐维;陶琼;周淑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健侧上肢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例,对照组重点进行患侧上肢治疗训练,观察组着重健侧上肢的功能、精细协调、控制能力等训练,对患侧上肢主要予以保护,注意体位的摆放和感觉的输入.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进行FIM评分及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FI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的FI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两组训练方法均能改善早期偏瘫患者的功能,但健侧上肢训练对改善早期偏瘫患者的功能独立程度更明显.
作者:罗治安;易亮;敖丽娟;阳庆军;李福胜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