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周鹏程;黄干;孙意;周智广
目的:构建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EGF165)及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扩增VEGF165基因全长,并将其定向克隆入pEGFP-N1的多克隆位点,构建pEGFP/VEGF165重组质粒,经酶切、PCR及序列分析鉴定,脂质体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荧光显微镜、RT-PCR及Western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EGFP/VEGF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PCR、酶切及测序证实目的基因VEGF165正确连接至pEGFP-N1的多克隆位点,pEGFP/VEGF165重组质粒转染血管内皮细胞后,荧光显微镜、RT-PCR及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均显示EGFP/VEGF蛋白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人VEGF165及EGFP报告基因的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EGFP/VEGF165可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此为进一步研究VEGF基因治疗缺血性血管疾病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欧阳淼;李国年;邹益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检测Notch1,Jagged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NSCLC组织、15例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中Notch1,Jagged1和VEGF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Notch1,Jagged1和VEGF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阳性强度分别为81.5%(53/65),83.1%(54/65)和93.8%(61/65),均明显高于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的阳性强度(P<0.05);NSCLC中Notch1和VEGF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Jagged1蛋白表达与患者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有关.Notch1,Jagged1和VEGF蛋白的表达三者两两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Notch1,Jagged1和VEGF蛋白可能在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高表达有可能作为预测NSCLC侵袭、转移的重要指标.
作者:姜昕;周建华;邓征浩;屈晓辉;蒋海鹰;刘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X线表现及临床特点,比较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与机械通气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2例新生儿NRDS临床特点、胸片表现和诊治经过.分析影像表现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比较使用表面活性剂在减少肺部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组32例患儿中,首次胸片Ⅰ级7例,Ⅱ级11例(病死1例),Ⅲ级8例(病死1例),Ⅳ级3例(病死1例),正常3例.本组患儿中低出生体质量患儿18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1例.本组中20例患儿接受表面活性剂替代治疗.NRDS患儿胸片表现具有特征性,胎龄及出生体质量与首次胸片等级分布有差异(P<0.05).使用PS与仅使用nCPAP两者有差异(P<0.01).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轻,首次胸片等级表现越趋向于Ⅱ级以下.患儿尽早使用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拔管迅速建立nCPAP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减少机械通气和对呼吸支持的需要.
作者:赵志梅;杨琳;崔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MF)治疗小儿频复发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37例频复发肾病综合征患儿(24例单纯型肾病综合征和13例肾炎型肾病综合征),每日口服MMF(20~30 mg/kg),泼尼松(1 mg/kg),疗程3~6个月.结果:37例肾病患儿中,24例单纯型肾病经MMF治疗后完全缓解17例(70.8%),部分缓解4例(16.7%),未缓解3例(12.5%);而肾炎型肾病13例经MMF治疗后完全缓解6例(46.2%),部分缓解3例(23.1%),未缓解4例(30.7%).8例微小病变(MCD)经MMF治疗后均完全缓解;以增生为主要病变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共23例,MMF治疗后完全缓解17例(73.9%),部分缓解4例(17.4%),未缓解2例(8.7%).结论:MMF治疗单纯型肾病综合征频复发病例的效果明显优于肾炎型肾病综合征频复发病例;且对于以增生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频复发肾病疗效更佳.
作者:易著文;党西强;何庆南;吴小川;曹艳;黄丹琳;何小解;莫双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观察人卵黄囊基质细胞、人胎肝基质细胞和人胎骨髓基质细胞对人胚胎干细胞向造血细胞分化诱导效率,探讨不同造血微环境对造血发生的影响.方法:本实验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细胞的方法采用两步法:先用细胞因子培养形成5 d的拟胚体,然后再模拟体内造血发生的微环境,分别用人卵黄囊基质细胞、人胎肝基质细胞和人胎骨髓基质细胞诱导拟胚体10 d,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flk,CD34和CD45表面抗原表达情况,观察3种基质细胞对人胚胎干细胞向造血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5 d拟胚体与卵黄囊基质细胞接触培养10 d生成的细胞表达flk,CD34,CD45百分率分别1.80%±0.56%,1.30%±0.14%,1.05%±0.63%;与胎肝基质细胞接触培养10 d生成的细胞表达为flk,CD34,CD45百分率分别为34.0%±25.45%,38.4%±24.8%,72.6%±25.7%;与骨髓基质细胞接触培养10 d生成的细胞表达flk,CD34,CD45百分率分别为2.50%±1.48%,3.20%±0.56%,1.65%±0.21%;5 d拟胚体自发分化10 d生成的细胞表达flk,CD34,CD45百分率分别为0.30%±0.07%,0.65%±0.07%,0.15%±0.07%.与自发分化10 d比较,3种基质细胞与5 d拟胚体接触培养,均能够促进拟胚体向造血细胞的分化,且胎肝基质细胞诱导的效率显著优于其他两种基质细胞(P<0.05).结论:与卵黄囊基质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比较,胎肝基质细胞更有利于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向造血细胞的分化.
作者:赵惠萍;赵海军;林戈;周菂;刘天成;卢光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测定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微血管计数(microvessel count,MVC)和间质炎性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和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计数,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NSCLC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测定40例NSCLC和10例正常肺组织石蜡切片标本中微血管(microvessel,MV),TAMs及MCs计数.结果:NSCLC组织中MV,TAMs和MCs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随着NSCLC的T分期和临床分期的升高、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出现以及生存时间的缩短而呈现出相应的增高.TAMs和MCs计数与MVC间呈正相关.结论:TAMs和MCs可能相互协同共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并通过血管生成这一中心环节影响肿瘤的发展、侵袭、转移乃至预后.
作者:邹文;胡铁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与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 A,CsA)治疗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resistant 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SRN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并完整随访的SRNS37例,男女比例为5:1,平均年龄5.0岁(4个月~12岁).肾脏病理为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28例,非微小病变9例,其中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7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2例.其中CTX治疗组30例(CTX冲击剂量500 mg/m2),CsA治疗组21例[CsA初始剂量3~5 mg/(kg·d)].期间联合泼尼松龙口服并逐渐减量.对两组患儿随访12个月内疗效及副作用进行比较.结果:(1)随访12个月CTX治疗组、CsA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0.0%(12/30)和85.7%(18/21).在MCD患儿中CsA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CTX治疗组(93.8% vs 36.3%,P<0.05);而在FSGS患儿中CsA治疗组与CTX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 vs 50.0%,P>0.05).(2)无论在CTX治疗组或CsA治疗组,患儿的起病年龄、病理类型(MCD或FSGS)、临床分型(单纯型或肾炎型)均与疗效无显著相关(卡方检验,均P>0.05).(3)CTX治疗组合并肝功能损害、外周血白细胞减低、消化道副反应比例分别为10%,16.7%及33.3%,无患儿出现出血性膀胱炎.CsA治疗组出现多毛、齿龈增生、高血压比例分别为71.4%,23.8%及9.5%.2例出现神经系统副作用.2例患儿分别在1年和5年时进入终末期肾衰.结论: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中,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CTX或CsA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在MCD患儿中,CsA组在随访12个月内的总有效率优于CTX组.
作者:饶佳;徐虹;曹琦;黄文彦;周利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构建和鉴定分泌型人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65片段DNA疫苗.方法:从人GAD65质粒中扩增出GAD190-315和GAD490-570两个片段的cDNA,分别与hIL-2信号肽cDNA基因拼接,将拼接后的片段克隆入pBudCE4.1真核表达载体,测序鉴定,并用Western印迹检测融合基因的表达.结果:核酸序列测定表明克隆的融合基因序列与报告序列一致,开放阅读框正确,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这两种人GAD65片段分泌表达.结论:两种分泌型人GAD65片段DNA疫苗均成功构建,为1型糖尿病的预防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张松;周鹏程;黄干;孙意;周智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构建抑制性差减cDNA文库筛选鉴定慢性间歇性缺氧兔模型肝脏相关基因.方法:选取24只兔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普通饲料喂饲组,高脂饲料喂饲组,间歇性缺氧组和高脂并间歇性缺氧组.提取高脂组和高脂并间歇性缺氧组兔肝脏组织mRNA,酶切cDNA,分别与不同的接头连接,经过两轮差减杂交和两次抑制性PCR后得到两者之间差异表达的cDNA.将PCR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差减cDNA文库.挑选克隆进行PCR扩增鉴定.结果:基于高脂组和高脂并间歇性缺氧组兔腹主动脉和肝病理改变的基础,构建的差减cDNA文库包含500个克隆,其中462个有插入片段,大小为250~700 bp.鉴定获得1个新基因Cthrc1,GenBank登录号XM_418373.结论:对Cthrc1基因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慢性间歇性缺氧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分子机制.
作者:吴悦陶;刘瑞洪;杨宇;罗荧荃;荣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本文将针对25年来治疗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一项区域性儿童肾脏病协作计划进行系统回顾.所有患儿经肾穿刺诊断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其中大部分为美国黑人患儿,与之前报道的患同样疾病以白人为主体的患儿比较,他们的临床特点和远期预后均有不同.由于亚洲和非洲的肾病患儿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发生率均较高,因此中国患儿可能在疾病的临床特征、对治疗的反应和远期预后等方面与本文所讨论的美国黑人患儿类似.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5/6肾切除大鼠肾组织中TGF-β1,p-Smad2/3及Smad7的影响,探讨氯沙坦抗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氯沙坦治疗组,用两步法建立5/6肾切除模型,于术后12周处死各组大鼠.处死前留取24 h尿检测尿蛋白,心脏取血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肾组织中TGF-β1,p-Smad2/3及Smad7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24 h尿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和肾组织胶原相对面积明显较假手术组增多(P<0.01),氯沙坦治疗后上述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肾组织TGF-β1和p-Smad2/3在假手术组低表达,模型组呈强阳性表达,而氯沙坦治疗组TGF-β1和p-Smad2/3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弱(P<0.01).假手术组肾组织可见较多的Smad7表达,模型组其表达明显减弱(P<0.01),而氯沙坦治疗后Smad7表达较模型组增强(P<0.01).结论:氯沙坦可以通过影响5/6肾切除大鼠肾组织中TGF-β/Smads信号通路中TGF-β1,p-Smad2/3和Smad7的表达而起到抗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作者:宁旺斌;胡静;陶立坚;刘春燕;孙剑;肖云;贾爱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不同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对预防糖皮质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复发的作用及副作用.方法: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teroid)、泼尼松(predonisone)、甲泼尼龙(methypredonisolone)、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和儿童(children)等为主题词,通过电子检索MEDLINE(1963.1~2007.3)、elsevier(1997.1~2006.8)、OVID数据库(1993.1~2006.8)、Springer数据库(1994.1~2007.3),Cochrane对照实验登记处(Cochrane图书馆,2006,2期)、Cochrane肾脏专业登记组(2006年8月)、EMBASE(1980.1~2007.3)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1~2007.3)等,同时辅以手工检索并从参考文献中筛选,包括会议资料和学位论文.尽可能全面地收集GC应用治疗儿童(3月~18岁)PNS的临床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实验,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对结果进行合并统计分析,计算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的PNS复发及副作用的优势比(odds ratio,OR),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作用及副作用.结果:本次评价中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总样本量为868例,其中5篇比较初发病例诱导缓解阶段的治疗2个月与大于3个月的疗效.应用GC 8周与12周或超过12周比较,在12~24个月时12周组相对于8周组的复发风险比(RR)为0.7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60~0.89,而无副作用(side effect,SE)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维持治疗的时间与复发风险(risk,R)之间存在负线性相关(r2=0.66,P=0.05).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GC对于初发NS患儿应用大于12周效果显著优于8周者,能够减少半年内复发率,初GC应用时间较长者,较能减少复发的风险;(2)标准治疗方案与隔日治疗相比,能够减少副作用,总疗程大于1年与短疗程比,能够减少2年复发率.通过本系统评价,支持对于初次应用者,首先用足量激素12周,隔日应用,总疗程大于1年的方案.
作者:关凤军;易著文;党西强;何庆南;吴小川;何小解;黄丹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分子标志物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放射免疫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检测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P-selectin,CD62P)、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a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1)及凝血4项[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结果:肿瘤组CD62P,FIB,ET-1均较正常组增高(P<0.05),肿瘤组t-PA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5);肿瘤组APTT和PT时间明显缩短(P<0.05),TT时间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作者:沙吉旦·阿不都热衣木;张洪亮;热娜古丽·艾则孜;金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慢性致癎模型点燃前后大鼠海马苔藓纤维出芽的动态变化,以探讨癫痫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TZ组(30 mg/kg腹腔注射,每天1次).在点燃前后用Timm染色法观察海马苔藓纤维出芽的动态变化.结果:PTZ组大鼠在行为学和脑电图尚未出现癎性改变之前就有苔藓纤维出芽,且随着点燃效应的逐步建立,苔藓纤维出芽逐渐增强.结论:苔藓纤维出芽可能对癫痫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作者:田发发;郭婷辉;陈金梅;马云峰;蔡小凤;姚凤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对比分析3 mL/s及2 mL/s注射流率下正常胰腺、主动脉强化的群体特征及个体差异.方法:选取胰腺正常的患者67例并随机分为A组(35例,采用3 mL/s的注射流率)和B组(32例,采用2 mL/s的注射流率),分别行胰腺层面的系列同层动态增强CT扫描,获得每个病人胰腺、主动脉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比较两组胰腺、主动脉平均强化峰值及达峰值时间,并分别探讨两组胰腺、主动脉强化的个体差异.结果:A,B组胰腺强化峰值分别为(75.7±17.0)Hu和(66.5±16.0)Hu,主动脉强化峰值分别为(226.2±35.2)Hu和(182.8±32.8)Hu,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A,B组胰腺强化达峰值时间分别为(43.9±6.6)s和(55.2±5.0)s,主动脉强化达峰值时间分别为(35.4±4.5)s和(48.0±3.7)s,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A组胰腺、主动脉达峰值强化时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5.0%和12.7%,B组胰腺、主动脉强化达峰值时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2%和7.7%,A组均高于B组;A,B两组胰腺佳强化时相时间窗宽度分别为(9.7±4.5)s和(13.7±3.6)s.结论:采用3 mL/s的注射流率胰腺和主动脉强化较2 mL/s更好,峰值强化时间提前,而个体差异更明显,佳强化时间窗缩短.
作者:龙学颖;曹觉;周勉;朱智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后血浆CD40L和妊娠相关蛋白-A(PAPP-A)水平的变化,以及PAPP-A对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43例ACS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急性心肌梗死18例)和2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CD40L和PAPP-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浆中CD40L和PAPP-A的水平.并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36例病人术后6月复查了冠脉造影,分析其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ACS组(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术后血浆CD40L和PAPP-A水平比稳定型心绞痛组高.直线相关分析发现ACS组患者CD40L与PAPP-A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1).手术后6月内有心血管事件组术后PAPP-A较无心血管事件组高.手术后6月内有再狭窄的病人术后PAPP-A水平较无再狭窄的病人高,且PAPP-A水平与PCI术后冠状动脉后期内径丢失指数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CD40L和PAPP-A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高,两者有显著相关.CD40L水平升高与ACS的关系可能与其刺激PAPP-A的表达增加有关.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PCI术后的PAPP-A水平的检测可以预测术后6月内主要心脏事件和再狭窄的发生.
作者:李旭平;周胜华;唐建军;刘启明;方臻飞;胡信群;周涛;沈向前;祁述善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eptin)与男性骨密度(BMD)及体脂之间的关系.方法:用ELISA测定350例20~80岁健康男性血清瘦素浓度;采用DXA仪测定BMD(腰椎、髋部及全身)及体成分(体脂及瘦体质量);以10种回归数学模型分别拟合瘦素与年龄、体质量指数,体脂及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选择优拟合曲线.结果:血清瘦素与年龄以S型曲线回归模型拟合程度好,其决定系数(R2)大(R2=0.104,P<0.009);而与体质量、体指数以复合回归模型拟合程度好(分别R2=0.296,P<0.001;R2=0.304,P<0.001;R2=0.22,P<0.001).血清瘦素与总体脂,体脂百分比相关(R2=0.461,P<0.001;R2=0.448,P<0.001).血清瘦素与腰椎前后位、腰椎侧位、股骨颈、髋部总体BMD显著相关(分别R2=0.115,P=0.005;R2=0.102,P=0.007;R2=0.098,P=0.01;R2=0.112,P=0.002).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瘦素不是男性各部位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清瘦素浓度与男性体脂显著相关,但不是中国男性各部位骨密度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蒋岳霞;唐四元;伍贤平;杨玲凤;廖二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了解WT1基因突变在3例激素耐药肾病伴泌尿生殖器异常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致病作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2例患儿的肾组织行足细胞分子(nephrin,podocin,α-actinin4,WT1及CD2AP)表达;采用PCR及RT-PCR的方法检测WT1基因突变及+KTS/-KTS比例.结果:3例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6月、1岁及10岁,确诊年龄分别为7月、9岁及15岁.例1和例3为男性表型伴泌尿外生殖器异常,例2为女性表型;3例患儿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临床均为激素耐药肾病,例1和例2肾脏病理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对2例肾活检患儿肾组织标本的分析显示足细胞分子表达均发生改变;例1 WT1无表达,例2 WT1在足细胞核内的分布与正常对照不同.WT1基因分析示,WT1基因序列中例1未发现突变,例2为IVS 9+5 G>A杂合突变,例3为WT1外显子91186 G>A的杂合突变.结论:对于早发激素耐药肾病且病理为FSGS的女性患者或伴有泌尿生殖器异常的男性患者应行染色体核型和WT1基因分析.WT1突变引起足细胞分子表达发生改变,提示这些足细胞分子参与了蛋白尿的形成或发展.
作者:李建国;赵丹;丁洁;肖慧捷;范青锋;管娜;陈彦;张宏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构建糖皮质激素受体β(GRβ)不同表达水平的肾小球系膜细胞株,研究GRβ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糖皮质激素效应的影响.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将重组GRβ正义和反义基因转入肾小球系膜细胞,经细胞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基因测序和蛋白质印迹分析鉴定所构建的细胞株,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不同表达水平的GRβ对地塞米松的细胞增殖抑制效应和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结果:构建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分别有正确的GRβ正义和反义基因整合,转染了GRβ正义基因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内GRβ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转染了GRβ反义基因者(109.74±10.63 vs.19.08±1.01,P<0.05);地塞米松对GRβ高表达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抑制效率显著低于GRβ低表达的肾小球系膜细胞(18.47%±2.12% vs.60.33%±5.29%,P<0.05).在地塞米松的抑制下,转染了正义GRβ基因的细胞中,其S期细胞降低程度和G1期细胞升高的程度均明显低于未转染的细胞.结论:肾小球系膜细胞内高表达的GRβ具有拮抗糖皮质激素效应的作用,细胞内GRβ表达水平是决定细胞对激素敏感或抵抗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磊;何庆南;朱敏;周钢;丁娟娟;周频;吴小川;易著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评估高选择性区域血流阻断技术在复杂性肝癌切除中的意义.方法:在68例复杂性肝癌切除中,先结扎、切断第三肝门所有的肝短血管,再分别在第一、二肝门处游离出患侧肝蒂及主肝静脉并阻断.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8例中65例在肝外游离出主肝静脉并加以阻断,3例以小的心耳钳沿腔静脉方向纵行夹住主肝静脉阻断出肝血流,并常规行患侧肝蒂间歇性阻断.术中出血400~1 200(600±200)mL,有26例(65%)没有输血.术后无1例发生肝功能衰竭.术后膈下感染2例,胆漏2例,经引流自愈.结论:在复杂性肝癌切除中,肝脏高选择性区域血流阻断技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
作者:戴卫东;胡继雄;钟德许;苗雄鹰;王群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