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源性休克

朱继红;张向阳

关键词:
摘要: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心脏泵功能衰竭,导致心输出量(CO)降低、微循环障碍而出现的休克.患者具有低灌注的临床表现,如皮肤湿冷、脉搏弱、精神状态改变或尿量少于30 m]/h.诊断CS应综合考虑血流动力学参数和临床表现:(1)收缩压<90 mm Hg(1 mm Hg =0.133 kPa)持续30 min以上,或需使用升压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才能使收缩压维持在90mm Hg以上;(2)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15 mmHg;(3)心脏指数(CI) <2.2 L/(min· m2),应排除低血容量因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清胰汤联合DAR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 研究清胰汤联合DAR([D]地塞米松、[A]山莨菪碱、[R]生大黄粉)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性研究.纳入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387例,排除了不遵循既定治疗方案或中途无故要求终止治疗者;因其他因素转入其他医院或科室诊治,无法继续原有治疗方案者;儿童、妊娠和/或哺乳期;有使用该方案药物过敏或使用禁忌者;病程1周以上者.将轻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分别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传统治疗组(T)、DAR组(DAR)、清胰汤组(Q)及清胰汤联合DAR组(Q+ DAR),比较各组在治疗转归、禁食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胰腺或胰腺周围并发症、平均住院日方面的差异,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MAP各治疗组均无死亡;SAP患者各组病死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MAP患者在禁食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均显著短于SAP (P <0.05).Q+DAR组、DAR组在禁食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短于T和Q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Q+DAR与DAR组在腹痛缓解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Q+DAR组禁食时间短于DA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方面,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患者发生胰腺或胰腺周围并发症的概率大于MAP,但SAP患者在T、DAR、Q、Q+DAR组发生相应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是MAP还是SAP患者,清胰汤联合DAR或单纯应用DAR都是一种优于传统治疗的可选方案,但在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禁食时间及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上,应用清胰汤联合DAR具有更多优势.

    作者:张正良;白郑海;杜立峰;孙师元;刘敏龙;缪菲;裴红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血清降钙素原对重症儿童病情的预测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升高危重儿童的临床资料,探讨降钙素原对重症儿童病情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 1年8月至2012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入院时PCT升高(PCT >0.5 ng/ml)的危重患儿392例,对其临床、病情演变、痰培养、器官功能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连续变量比较使用t检验、F检验,分类变量应用X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血清PCT水平与其他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细菌培养阳性时PCT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CRP、WBC、NEUT%变化不明显(P>0.05).脏器功能损伤时PCT水平明显升高(P<0.01),PCT测定值越高,发生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的可能性越大.63例死亡患儿入院时PCT水平达到(62.43±70.19) ng/ml,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1).结论 监测PCT水平不但能快速判定危重患儿是否合并细菌感染,而且能反映患儿是否出现器官功能障碍,还能客观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患儿预后,对提高重症患儿生存率及改善重症患儿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贺彬;祝益民;卢秀兰;黄娇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是心脏泵功能衰竭,导致心输出量(CO)降低、微循环障碍而出现的休克.患者具有低灌注的临床表现,如皮肤湿冷、脉搏弱、精神状态改变或尿量少于30 m]/h.诊断CS应综合考虑血流动力学参数和临床表现:(1)收缩压<90 mm Hg(1 mm Hg =0.133 kPa)持续30 min以上,或需使用升压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才能使收缩压维持在90mm Hg以上;(2)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15 mmHg;(3)心脏指数(CI) <2.2 L/(min· m2),应排除低血容量因素.

    作者:朱继红;张向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心肺复苏后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荟萃分析

    目的 探讨心搏骤停患者复苏后心电图ST段抬高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作用.方法 收集1990年1月至2012年10月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排除明显心脏外因素后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前瞻性或回顾性病例研究文献,利用Meta-disc1.4软件对所提取的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结果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文献,包括1017例患者,均为连续性病例回顾研究,Meta分析示心电图ST段抬高诊断AMI的敏感度(SEN) 0.59,特异度(SPE)0.86,阳性似然比(+LR)4.4,阴性似然比(-LR)0.39,诊断比值比(DOR) 12.28,曲线下面积(AUC)0.85.结论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对于诊断AMI特异性高,但是敏感度低,整体诊断价值不高.

    作者:王书鹏;秦历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从PiCCO监测指标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撤机失败的因素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撤机后血管外肺水、容量指标、心排指标的变化及其对撤机结局的影响.方法 ARDS患者达到撤机条件后,序贯进行撤机、拔管,根据48 h内撤机结局分为撤机成功组和失败组.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下,观察比较撤机前(T0)、撤机后1/2 h(T1)、拔管后1/2 h(T2)和观察终点(撤机成功组为撤机后48h,失败组为重新上机前;T3)两组的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I)和心排量(CO)、心指数(CI)的前后变化,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的上述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纳入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共69例ARDS病例.不同时间点自身前后比较:GEDI和ITBI在T1、T2上升,EVLWI在T1、T2、T3均上升,PVPI在T3出现升高(均P<0.05).组间比较:在T1、T2、T3,失败组GEDI和ITBI均高于成功组(均P<0.05),EVLWI在T2、T3显著高于成功组(均P<0.05),PVPI在T3高于成功组(均P<0.05).结论 ARDS患者呼吸机撤离、拔管等干预会带来额外容量负荷,并可能以渗透性血管外肺水增加的形式发生肺水肿,导致撤机失败;对EVLWI及容量指标的监测可能有助于对撤机结局的预测.

    作者:方明;胡北;陈淼;江稳强;柳学;邓医宇;黄伟平;龙怡;蒋文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血必净对兔创伤性脑损伤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评价血必净对兔创伤性脑损伤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雄性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36只,4~5个月龄,体质量2.1 ~2.5 kg,采用随机(随机数字法)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n=12):假手术组(S组)、损伤组(T组)和血必净治疗组(X组).T、X组采用改良Feeney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模型,S组只钻出骨窗不打击脑组织.T、X组在制模成功后24 h采集兔损伤部位脑组织标本,S组于相同时间点采集兔对应部位脑组织标本.采用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T、X组脑细胞凋亡率升高,Bcl-2/Bax蛋白表达比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组比较,X组脑细胞凋亡率降低,Bcl-2/Bax蛋白表达比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必净可一定程度降低兔创伤性脑损伤脑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Bcl-2/Bax蛋白功能向抗凋亡方向转移有关.

    作者:许竞艳;严敏;陈钢;郁丽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基于物联网的区域协同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救网络体系的建设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联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近些年来作为一门新兴信息技术,开始逐步进入医疗领域[2].

    作者:陈昊;刘坚;周民伟;向定成;秦伟毅;田燕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每搏变异度对失血性休克补液反应的预测

    急性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危重症疾病,早期止血是治疗的关键,输血及液体复苏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每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lobal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GEDVI)等预测补液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感染性休克.不同于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以出血、有效循环血量丢失为主,渗出相对较少,SVV及GEDV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预测失血性休克的补液反应如何,笔者针对此展开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鹏;崔巍;陈思;郑贞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降钙素原在鉴别重症监护病房血流感染患者菌种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对鉴别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流感染患者菌种类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ICU所有血培养结果阳性且为单一菌株,并检测了血清PCT水平的患者.比较PCT水平在革兰阴性(G-)菌、革兰阳性(G+)菌及真菌血流感染患者之间的差异,同时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判断PCT的诊断性能.结果 纳入有效血流感染患者524例:G-菌206例,G+菌276例及真菌42例.三组PCT水平中位数分别为14.9 ng/ml、0.14 ng/ml、1.76 ng/ml,进行两两比较,组间PC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ROC曲线,当界值设定为2.105 ng/ml时,血清PCT水平区分G-与G+菌所致血流感染的灵敏度为82.5%,特异度为80.1%;当界值设定为5.085 ng/ml时,血清PCT水平区分G-与真菌所致血流感染的灵敏度为68.0%,特异度为73.8%;G+菌与真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33.0% (P <0.001).结论 血清PCT水平对鉴别G-菌与G+菌或真菌引起的ICU血流感染患者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G+菌与真菌引起血流感染的鉴别意义尚不确定.

    作者:温妙云;方明;邓医宇;曾红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肾上腺素联合甲氧明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窒息法制备家兔心搏骤停模型,探索肾上腺素联合甲氧明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将27只家兔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甲氧明组、肾上腺素组、联合用药组,每组9只.建立窒息型家兔心搏骤停模型后,复苏时三组家兔分别予甲氧明、肾上腺素、联合用药.记录家兔窒息前与复苏成功后15、30、60、120 min各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心电图的变化;比较实验各组家兔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h存活率.复苏成功后2h取心肌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 甲氧明组、肾上腺素组、联合用药组三组分别有1只、6只、5只家兔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后家兔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值均较窒息前有明显下降(P<0.05);复苏成功后15 min、30 min联合用药组的平均动脉压较肾上腺素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组织HE染色光镜及电镜观察显示复苏后心肌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且心肌损伤程度在联合用药组较轻.结论 复苏时肾上腺素与甲氧明联合应用对自主循环恢复率并无提升作用,但对复苏成功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有帮助作用;复苏时肾上腺素与甲氧明联合应用对复苏后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胡念丹;李文强;魏捷;杜贤进;苏薇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通过监测大鼠神经生物学评分、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建立早期诊断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动物模型,为临床脓毒症相关性脑病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30只大鼠称重、编号分别在造模前10 d放置脑电监测电极.10 d后大鼠称质量、编号、随机(随机数字法)分组,大鼠用盲肠结扎穿孔模型(CLP)方法诱发脓毒症,观察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变,监测CLP后4、6、8、12、24h脑电图,并记录脑电波形改变及体感诱发电位数值.脓毒症组大鼠按24h内有无脑电图和诱发电位改变分为脓毒症无脑病组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24h后处死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及电镜下超微结构改变.评价通过监测24h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变、脑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改变建立早期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结果 根据神经生物学评分改变及脑电图α波减少,δ波明显增加,诱发电位P1振幅明显降低,S-P1和N1-P1潜伏期明显延长可早期诊断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存活脓毒症大鼠24h内6只大鼠出现神经行为学、脑电图及诱发电位改变,确定为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其发病率为46%.结论 通过神经生物学评分、脑电监测及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可早期发现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制作成功.

    作者:张丽娜;艾宇航;郭曲练;姚波;刘志勇;黄立;彭倩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重症监护病房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值与重症监护室(ICU)中昏迷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探讨通过BIS值评估ICU昏迷患者的预后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将纳入的208例昏迷危重病患者根据所监测的BIS监测值分为四组:Ⅰ组,0~20;Ⅱ组,21 ~40;Ⅲ组,41~60;Ⅳ组,>60.分别用BIS值和神志预后(神志清楚-昏迷、植物状态、脑死亡状态)为目标,比较组间差异,计算各组BIS值与昏迷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寻找较准确评估昏迷患者预后的BIS临界值.结果 四组患者的年龄、APACHEⅡ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BIS值与昏迷预后状态采用Spearman’s等级相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呈负相关(r=-0.749,P=O.00),根据ROC曲线,当BIS值>42.5对神清-昏迷状态预后评估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结论 BIS值与ICU昏迷患者的预后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BIS值可以对ICU昏迷患者的预后进行初步评估.

    作者:高红梅;路玲;窦琳;常文秀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救治小儿重症噬血细胞综合征

    目的 总结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患儿中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临床特征,探讨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在辅助救治儿童重症HPS患儿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共收治HPS患儿19例.其中12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CBP治疗,模式为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透析(continuous vein-vein hemodialysis/filtration,CVVHDF)或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HVHF),置换液剂量为50~75 ml/ (kg·h).观察治疗前后主要器官功能、血液电解质、血液铁蛋白等变化.结果 19例患儿均急性起病,迅速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主要临床特征包括不规则发热或高热、肝脾肿大及明显肝功能损害、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死亡8例,总病死率42.1%,其中CBP治疗组3例死亡,未CBP治疗组5例死亡,死亡均发生于3岁以下患儿.CBP治疗6~24 h后,体温恢复正常范围,血液生化指标改善,血清铁蛋白、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显著降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等好转,其中4例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肺部病变改善,呼吸机参数下调.结论 HPS是儿童MODS原因之一,3岁以下预后差.CBP辅助治疗儿童危重HPS合并MODS,具有短时间内降低体温,纠正电解质紊乱,稳定循环功能,改善肺、肝、脑功能等作用,可能是重症HPS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张育才;戎群芳;陈容欣;崔云;王斐;徐梁;祝益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小儿先心术后心包积液及心包压塞

    心包积液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低心排、心功能不全、心包切开综合征、切口或吻合处渗出均可引起心包积液[14],大量心包积液可造成心包压塞,甚至心搏骤停等严重后果[2,4].笔者总结2007年至2012年小儿先心术后心包积液及心包压塞的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秀春;俞建根;孙柏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规范化治疗的研究

    严重骨盆骨折病死率可高达50%[1].大出血是首要死亡原因,继发的创伤性凝血病、酸中毒、低体温等也能加速患者死亡.随着对骨盆骨折及创伤性凝血病认识的提高,从2009年6月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稳定骨盆、动脉介入栓塞、成比例输血、rFVⅡa(诺其,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药物止血等一系列规范化救治措施,目的是出血的控制和创伤性凝血病的预防及治疗,这使得患者预后得到了极大改善.

    作者:杜江;王瑞兰;俞康龙;谢晖;钱永兵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一次性吸痰管在机械通气患者开塞露导泻中的应用

    机械通气是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抢救的重要手段,便秘是机械通气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便秘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而且也会严重影响机械通气的疗效.因此,临床上对便秘的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尤其针对ICU中的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便秘的解决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痛苦,还可以避免因腹压增加对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

    作者:王绍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三联抗血小板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30天内的作用

    目的 探究三联抗血小板(小剂量替罗非班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较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和氯吡咯雷)对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30 d内支架内血栓(ST)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搜集2004年3月到2010年1 1月因ACS就诊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并植入DES的患者2904例,部分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双联组,n=1145),部分患者采用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三联组,n=1759),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30 d内ST、MACE及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虽然两组间患者的年龄、病变狭窄程度、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的比率有差异,但通过Cox分析发现以上因素对终点事件的发生无影响,两组患者其余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联组主要终点事件ST的发生率低于双联组(0.11% vs.1.05%,P=0.0036),三联组较双联组相对风险降低89.52%.三联组次要终点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低于双联组(0.17% vs.1.48%,P=0.0005),三联组较双联组相对风险降低88.51%,其中三联组心源性死亡、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低于双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均无严重出血事件;三联组轻度出血事件发生8例(0.45%),双联组发生4例(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720).三联组急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8例(0.45%),双联组发生1例(0.09%),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83).结论 与双联组相比,三联组ACS患者PCI术后30 d内发生ST和MACE的风险明显降低,而出血风险及急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并没有增加.

    作者:张伟;孙中华;米杰;罗欢;樊瑞娟;张健;齐向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肺动脉高压与心血管事件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可由不同原因引起,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25 mm Hg (1 mm Hg=0.133 kPa),表现为肺血管阻力和压力进行性增高.PAH在临床上以进行性右心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可导致呼吸困难、乏力、晕厥等症状,病变晚期患者往往死于右心衰竭.除心力衰竭外,PAH也可导致一些危及生命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和晕厥等.全面认识PAH与高危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有利于提高PAH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

    作者:陈晓辉;张弋;林珮仪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以大咯血为首发症状的肺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纤维组织细胞瘤(fibrous histiocytoma,FH)是常见于皮肤的一类良性肿瘤,也常称为真皮纤维瘤,发生在内脏极其罕见.笔者所在医院收治一例以咯血为首发表现的肺部FH,在进行支气管镜治疗时发生大出血,失血约1000 ml,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患者男,26岁,因反复咯血2个月余于2012年7月入本院治疗.入院前患者曾先后到多家医院就诊,CT显示右肺下叶占位,性质不能明确.

    作者:陈琴;李百周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非连枷胸多发肋骨骨折治疗选择及疗效评价

    肋骨骨折是胸部外伤中常见的形式[1],在闭合性胸部创伤的发生率高达85%;胸部损伤病死率高,仅次于头部与四肢,为第三大创伤病死率[2].常见的致伤原因有道路交通伤、高处坠落伤、间接挤压伤、直接暴力伤等.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肋骨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方法治疗,如弹性胸围外固定、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止痛、局部镇痛、机械通气等方法来预防及处理并发症[3].但非内固定疗法所引起的胸廓畸形、剧烈疼痛、长期卧床和呼吸道并发症等弊端已日益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作者:张旭鸣;邱美光;林世水;林昊;施爱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