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渗盐溶液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陆化梅;耿智隆

关键词:高渗盐溶液, 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 过度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 血流动力学参数, 氧化应激损伤, 休克, 中性粒细胞, 心肌收缩力, 细胞钙超载,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灌注, 白细胞浸润, 应激状态, 氧自由基, 炎性介质, 心输出量, 外科, 释放
摘要:肝脏外科、休克及严重的感染等病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该过程以缺血、缺氧、能量供应中断为始动因素,经细胞钙超载、氧自由基形成及白细胞浸润三个重要环节,通过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的释放不仅对缺血的肝组织造成损伤,而且还对全身的其他器官造成一定的损伤.近年来,小剂量(4 ~6 mL/kg)高渗盐溶液(hypertonic saline,HS)是治疗外科休克新概念,它不仅能迅速改善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还能增加微血管的反应性,改善微循环灌注及抑制创伤应激状态下的过度炎症反应[1].HS对于肝缺血-再灌注后的微循环障碍,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s)扣留造成的过度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大量释放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以及肝细胞的过度凋亡都起到普遍的保护作用[2].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缺血期亚低温保存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收缩功能的研究

    目的 探讨缺血期亚低温对常温再灌注后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本实验在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完成.取50只SD新生1~2d乳鼠心脏,建立心肌细胞体外模型,利用氧糖剥夺(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和氧糖恢复(oxygen and glucose restoration,OGR)模拟缺血-再灌注过程.将细胞随机(随机数字法)分入常温对照组、32℃OGD-37℃OGR组(低温组)、37℃OGD-OGR组(常温组),并在OGR 0,0.5,1.0,1.5,2.0h分别测定心肌细胞收缩频率和平均收缩速率;在OGR0,2h分别收集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以及线粒体变化,同时采取差速离心法制备心肌细胞线粒体匀浆液,使用Clark氧电极测定上述两个检测时点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espiratory control rate,RCR).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 低温组和常温组在OGD1 h后都出现收缩频率和收缩速率下降,但是常温组下降更明显(P =0.000).随着OGR时间延长,两组的收缩参数都呈上升趋势,但低温组在1h后收缩功能接近正常,而常温组在观测时点始终低于对照组和低温组(P=0.000).心肌细胞超微结果提示,常温组的线粒体肿胀明显,基质密度降低.线粒体RCR测定提示,低温组和常温组在OGR 0 h都明显降低,但后者损伤效应显著延长,持续到OGR2h.结论 单纯缺血期亚低温可以减轻细胞线粒体的损伤,并有助于心肌细胞早期恢复收缩功能.

    作者:李恒;杨正飞;符岳;朱军;姜骏;余涛;方向韶;黄子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脂联素水平的变化

    脂联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独自分泌的激素,在调节组织炎症和胰岛素敏感性上起到重要的作用[1].血液循环中脂联素动态水平和代谢综合征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可以改变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2].低脂联素水平可导致血管内皮受损[3-4].尽管上述病理生理的改变也是影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CAP)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但关于其在SCAP中作用的相关报道不多.临床实验证实,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可以作为评价CAP严重程度的一个可靠的辅助指标,并依据血清PCT的动态变化来指导临床治疗,可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及缩短住院日[5].

    作者:韩兆勇;朱述阳;张勇;刘平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脾动脉瘤破裂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行静脉溶栓一例

    患者,男性,65岁,主因阵发性晕厥、左胸痛1d入院.入院前1d患者敲鼓时突发左胸部胀痛,随之发生意识丧失,症状持续20 min后,意识恢复,诉左胸部胀痛,就诊于当地医院,做心电图V1-V4导联ST段抬高、T波高尖,诊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左胸部疼痛症状持续不缓解且心率增快,血压降至70/50 mmHg(1 mmHg =0.133 kPa),给予多巴胺升压后,血压难以维持,而转入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查体:BP 80/60 mmHg,心率125次/min,律齐.腹平、软,左上腹压痛.入院时心电图:窦速、V1-V4导联T波高尖.入院后查胸腹部CT示:腹腔积液、积血,脾门区血块.

    作者:戴士鹏;姜树旺;贾宇彤;徐泽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Y染色体探针示踪内皮祖细胞移植在损伤肺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示踪损伤肺组织中移植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方法 将清洁级健康同遗传背景雌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n=10):PBS处理组、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给予LPS建立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假损伤组给予等量PBS; 30 min后假损伤组和细胞移植组大鼠经静脉移植雄性大鼠EPCs(2×106/0.5 mL),PBS处理组给予等量PBS;7 d后取肺组织,采用RT-PCR和原位杂交(ISH)的方法检测Y染色体基因在损伤肺组织中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结果 细胞移植组肺内皮系统成功检测到Y染色体阳性信号,其它两组为阴性.结论 Y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可作为示踪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检测手段.

    作者:毛梅;王博;王艺;徐剑铖;傅祖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多发伤精神障碍患者风险评估单应用研究

    颅脑创伤后并发精神者临床并非少见[1].精神障碍容易诱发并发症,并可发生自伤、伤人及影响护理工作,甚至因意外而导致死亡[2].目前,颅脑外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观察和安全护理多见.多发伤患者中颅脑损伤高发,多发伤精神障碍患者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未见报道.各级护理人员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来判断患者可能出现意外风险,存在评估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处理不规范,记录不完整的问题,导致意外事件难以有效防范,影响患者康复和引发纠纷.

    作者:孙红玲;孙淑英;金静芬;张巧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肺血管畸形大咯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咯血是呼吸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肺癌和支气管扩张等.近年来随着DSA技术的发展,发现非支气管扩张所致咯血有增加趋势.其中肺血管畸形是引起大咯血的较常见疾病之一[1].临床上此类患者除了咯血,常无任何其他症状,体征、胸片、CT难以发现异常.且肺血管畸形患者咯血量大,临床症状较难控制,导致窒息死亡风险大.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尽早明确病因尽早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本文通过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呼吸科近10年诊断大咯血患者病因,发现18例肺血管畸形引起的咯血,现将其临床特点予以总结,以期提高对支气管动脉畸形咯血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作者:王西华;刘朝朝;韩淑华;赵云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急性中毒诊治现状与进展

    急性中毒是指人体在短时间内一次或数次接触大量高浓度的毒物或服用超过中毒量的药物后,迅速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急性中毒病情复杂、变化急骤,严重危害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属于危急重症范畴.1 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现状与诊治机构1.1 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现状世界范围内化学品和药物的不断研发与广泛应用,增加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与毒物接触的机会,从而导致近年来急性中毒患者和群体中毒事件不断上升.

    作者:宋维;黎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脆弱性分析理论在建设海南灾难医学应急体系中的意义

    灾害应急已经成为当今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主导下的、独立的、科学的、高效的灾害医学应急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系统、多部门的合作与参与.而指导我们建立这个体系的理论或者说策略,我们认为应该是在以数学模型对本区域理化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之上,通过找到本区域理化、社会脆弱性与本区域灾害医学应急体系在数学上的某种联系来实现.

    作者:蒋湘玲;黎敏;吕传柱;宋维;苗俊红;丁毅鹏;张蕾蕾;李龙鹤;郭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不同水溶性有机磷染毒家兔血及脂肪组织中游离毒质的动态分布

    目的 探讨不同水溶性有机磷杀虫剂(OP)其游离毒剂(FOP)在染毒家兔血及脂肪组织中的分布过程和意义.方法 72只雄性青紫兰家兔分为3组:久效磷5 LD50组(11.12mg/kg),敌百虫5 LD50组(556.0mg/kg),甲基对硫磷5LD50组(37.05mg/kg).每组24只,每小组6只.家兔染毒经皮下给药.染毒后1,6,24,96 h取血和脂肪组织,分离血细胞和血浆,制备脂肪组织匀浆,用DTNB酶动力学法测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酶抑制法测游离有机磷毒质(FOP)含量.结果 染毒后1,6,24h,久效磷、敌百虫、甲基对硫磷染毒血浆间比较,血细胞间比较和脂肪组织间比较,FOP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浆:P<0.05;血细胞:P<0.05;脂肪:P<0.05);相同时相久效磷脂肪组织FOP浓度与血浆和血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敌百虫脂肪组织FOP含量为血浆和血细胞的数倍(P<0.05),而甲基对硫磷FOP浓度在1、6h与血细胞接近(P>0.05)但低于血浆(P<0.05),染毒后24h脂肪组织、血细胞、血浆FOP浓度接近平衡(P>0.05).三种OP血浆、脂肪组织清除率不同,久效磷>敌百虫>甲基对硫磷.结论 有机磷杀虫剂随水溶性的降低,对脂肪组织的亲和性增强,FOP由血和脂肪组织被清除的时间相应延长.脂肪组织是水溶性差的有机磷杀虫剂的储存库.

    作者:侯云修;刘世文;傅风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脑钠肽在危重呼吸困难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各种危重症进展至特定阶段常常累及呼吸系统,导致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作为抢救严重呼吸困难的有效手段在ICU应用普遍[1].此类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尽快明确诊断并给予正确的治疗至关重要.BNP(脑钠肽)是反映心脏负荷增加的良好指标,其判断心衰预后和鉴别急诊室就诊患者呼吸困难原因的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证实[2-4],但是BNP水平在危重症患者中的意义国内报道较少,笔者通过观察危重呼吸困难患者BNP水平以探讨其诊断和预后价值.

    作者:张美齐;刘琼;杨向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急性有机磷中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OPS)是目前生产和应用多的农药,具有用药量小、毒力强和杀虫谱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常因防护不当或自杀等原因引起中毒.世界上每年大约有300 000人发生急性有机磷中毒,尽管应用特效解毒剂,但病死率仍高达40%[1].本研究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作者:石汉文;宫玉;崔晓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阿曲库铵在重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中毒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属于神经毒物,中毒易引起频繁抽搐,不易控制,可导致患者死亡.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ICU对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7例重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中毒救治中使用阿曲库铵控制抽搐,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7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5例.

    作者:张军建;邹世斌;潘前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心肺复苏致主动脉夹层一例

    男性,53岁,因“心悸7年”入院.2003年2月起,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咳嗽,不能平卧,行心电图示”房颤“,冠脉造影未见异常,左室造影示“心脏不大,室壁运动异常”,结合患者大量饮酒,考虑诊断“酒精性心肌病房颤”,既往2003年发现血压增高,高血压184/113 mmHg(1 mmHg=0.133 kPa),饮酒30年,平均每天100 g.查体:T36.3℃,P64次/min,R20 次/min,BP 130/90 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2次/min,房颤律,无杂音,腹部无异常.辅检:传染病筛选、凝血功能、血糖、肝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血脂、肾功能、D二聚体均正常,血常规正常,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心脏超声示“双房扩大,升主动脉增宽,三尖瓣轻-中度返流,心律不齐”,动态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室性早搏(600余次),ST-T改变,长RR间歇2.87s.

    作者:吴明祥;刘成伟;陈国洪;苏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地塞米松预防大鼠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疗效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后应用地塞米松预防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DE)的疗效.方法 8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CO中毒昏迷后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高压氧组(H),地塞米松组(D),联合治疗组(C),模型对照组(M),每组20只.空气造模大鼠12只为健康对照组(N).八臂迷宫实验训练并检测大鼠认知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含量;头颅核磁共振成像观察大鼠脱髓鞘病变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进行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 八臂迷宫实验显示M,H组大鼠分别出现了6只和7只DE大鼠,而C,D两组各出现1只;中毒后第3天,除N组外各组大鼠血清MBP含量显著升高(P<0.01),中毒后第10天,C,D两组血清MBP含量明显下降(P<0.01),第18天恢复正常水平,M,H两组血清MBP一直高于正常水平;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显示除D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出现异常信号,其中M组出现7只,H组出现6只,C组出现1只.结论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可降低大鼠血清MBP含量,阻止脱髓鞘发生,减轻病理损伤,起到防治DE疗效.

    作者:李芹;邓颖;付旷;兰海波;王新春;王凤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包皮环切术后出血的急诊处理

    包皮过长及包茎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而包皮环切术,即将包皮内外板一次环切的传统手术方法,则是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常见的手术方式.手术虽然简单,但术后出血却是包皮手术严重的并发症[1].从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笔者收治了在解放军117医院泌尿外科及基层卫生队等医疗单位行包皮环切发生术后出血的患者23例,经二次止血处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考兴;王鑫洪;周晓皮;陈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从《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2010年载文看我国急诊医学发展及未来科研方向

    2001年《急诊医学》杂志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迄今已过去10年,而这10年,也是我国急诊医学高速发展的10年.作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会刊,我刊的办刊宗旨就是要实现杂志与学会的互动发展.本文通过分析2001-2010年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所有刊登的论文,分析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我刊的发文情况与国际科研评估数据对未来急诊医学的研究热点方向作一展望.

    作者:何小军;邵菊芳;张斯龙;沈惠云;马岳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高渗盐溶液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肝脏外科、休克及严重的感染等病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该过程以缺血、缺氧、能量供应中断为始动因素,经细胞钙超载、氧自由基形成及白细胞浸润三个重要环节,通过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的释放不仅对缺血的肝组织造成损伤,而且还对全身的其他器官造成一定的损伤.近年来,小剂量(4 ~6 mL/kg)高渗盐溶液(hypertonic saline,HS)是治疗外科休克新概念,它不仅能迅速改善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还能增加微血管的反应性,改善微循环灌注及抑制创伤应激状态下的过度炎症反应[1].HS对于肝缺血-再灌注后的微循环障碍,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s)扣留造成的过度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大量释放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以及肝细胞的过度凋亡都起到普遍的保护作用[2].

    作者:陆化梅;耿智隆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腹膜透析治疗时机对儿童体外循环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以RIFLE标准衡量腹膜透析(PD)治疗儿童体外循环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治疗时机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自2006年以来行PD治疗的46例体外循环术后并发AKI的患儿(年龄<14岁),采用RIFLE标准,分A组(AKII期)、B组(AKIⅡ期)、C组(AKIⅢ期),以AKI分期作为PD治疗的时机,对比分析各组的平均ICU住院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PD总液量及平均PD治疗时间,并将PD治疗前和治疗48 h后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浆IL-6、氧合指数、血浆肌酐(Cr)、平均动脉压等结果进行比较.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治疗前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组PD治疗前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浆IL-6均明显高于A、B两组(P<0.01);A、B两组PD治疗前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PD治疗前血浆IL-6和平均ICU住院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PD总液量、平均PD治疗时间明显高于或长于A组(P<0.01).C组PD治疗48 h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浆IL-6、氧合指数、Cr、平均动脉压均无明显改善(P>0.05),A、B两组PD治疗48 h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浆IL-6、氧合指数、Cr、平均动脉压均明显改善(P<0.05),但B组IL-6仍高于A组(P<0.01).结论 早期(AKI Ⅰ期和Ⅱ期)行PD可改善儿童体外循环术后并发AKI的病情,而AKI Ⅰ期行PD的疗效更好;RIFLE标准和IL-6对判断病情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近宝;张渝华;欧阳辉;丁盛;高峰;邬晓臣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与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相关性探讨

    百草枯(paraquat,PQ),又称对草快、克无踪,化学名为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是我国目前广泛使用速效触杀型除草剂,喷洒后能够很快发挥作用,接触土壤后迅速失活,在土壤中无残留[1].随着PQ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毒病例,特别是口服中毒患者也越来越多见.由于其致死量小,无特效解毒剂,急性中毒患者往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急性PQ中毒可导致机体损伤,近年来已有学者关注急性中毒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PQ可造成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刺激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炎性递质[2].

    作者:郭景瑞;米慧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标准大骨瓣开颅联合水冲脑疝复位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中的临床效果

    小脑幕切迹疝,又称颞叶钩回疝[1-2],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急症,多见于脑外伤中的急性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和脑出血等急症.对脑疝治疗方法主要是开颅清除血肿或挫裂脑组织加去骨瓣减压术,但清除血肿或挫裂脑组织后对疝入小脑幕裂孔的脑组织复位有多种处理办法.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应用水冲复位法取得较满意效果[3-5].2003年9月至2008年6月,笔者行联合水冲脑疝复位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46例,同期单纯行开颅血肿或挫裂脑组织清除去骨瓣减压术39例,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继承;曲鑫;韩韬;牟成志;曲元明;王鹏;张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