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etCO2--评价心肺复苏预后的有用指标

顾勤;朱章华

关键词:潮气末二氧化碳, 心肺复苏, 预后
摘要:目的:研究潮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与CPR成功与否的关系.方法:监测26例患者CPR过程中PetCO2的变化.结果:成功组CPR 20min内PetCO2值呈逐渐上升趋势,而失败组则进行性下降;成功组CPR过程中平均PetCO2≥20mmHg,失败组则<20mmHg.结论:CPR过程中监测PetCO2对复苏成功有预测作用.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原地区严重胸外伤合并ARDS的呼吸机治疗

    自1991~1998年,14例严重胸外伤患者合并ARDS在我院(海拨2200m)行呼吸机治疗.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姚兵;达嘎;李勇;武建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19例深度腕掌部切割伤治疗体会

    深度腕掌部切割伤常伴有神经、血管和肌腱的损伤,伤情复杂,处理也较困难.术后各组织的粘连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不全常影响疗效.我院自1994年1月至1998年2月共收治19例,损伤组织均行早期一期修复,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作者:朱国庆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人血白蛋白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

    1 病例患者男性,15岁,呼吸困难15min,意识不清5min于1999年2月18日急诊,患者自7岁起患支气管哮喘,且反复发作,经多方治疗效果不理想,体质较差.自称家中有亲属为医务工作者,认为人血白蛋白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因此在家中自行为患者静脉点滴20%人血白蛋白50ml(上海莱士血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当时患者无哮喘发作,亦未进食与过敏有关的食物,约3min后,患者感觉咽喉部发痒,继而胸闷、呼吸困难,即予更换5%葡萄糖250ml加入氨茶碱0.25静滴,5min后症状不但未见好转,反而渐加重,出现面色紫绀,即予停止输液,急送医院.检查:意识不清、全身紫绀、皮肤湿冷、张口呼吸、呼吸浅促:R40次/min,T35.5℃,P150次/min,BP18.67/12kPa,双肺满布哮鸣音、肺底湿性罗音、心律齐、双瞳孔3mm,对光反射迟钝,呕吐出胃内食物.

    作者:李向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美国急诊医师学会1999年学术年会简介

    美国急诊医师学会(ACEP)1999年学术年会于1999年10月10~14日在Las Vegas举行,出席会议的有800余人,参展商厂400余家,兹仅就学术报告中有关心肺复苏、危重病和心肌梗死等方面的问题(均刊于Ann Emerg Med Oct 1999 Part2)简介如下.

    作者:王一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ARDS机械通气治疗进展

    机械通气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对ARDS病理生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ARDS机械通气实验与临床研究的广泛开展,对ARDS机械通气治疗策略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可能有助于提高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改善ARDS的治疗.

    作者:牛天平;陈天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一种可使输液袋不用悬挂的输液气囊的设计

    输液是临床上为常见的治疗方式.传统的玻璃输液瓶既笨重,又易开裂,破碎,成本又高,重复使用还存在可能污染问题,因此,以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塑料输液袋或输液瓶代替传统的玻璃输液瓶已成趋势.但在输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个需要高高悬挂才能进行输液的问题.

    作者:唐文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双腔起搏器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

    目的:评价双腔起搏器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52例双腔起搏器,其中41例 DDD起搏器,11例DDDR起搏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39例,房室传导障碍13例,其中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third degree AV block,Ⅲ° AVB)3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high degree AV block,HDAVB),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type Ⅱ second degree AV block,Ⅱ°Ⅱ型AVB),三分支传导阻滞(three fascicular block,TFB)病人,以上病人均伴有昏厥、黑朦或严重头晕.电极植入途径为锁骨下静脉或头静脉.结果:52例术后随访1-78个月,临床疗效显著,不仅防止心博骤停发生,脑缺血症状消失,而且生活质量明显提高.3例SSS者阵发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术后消失,10例SSS者结合药物治疗Af发作次数减少.1例扩张性心肌病死于左心衰竭.并发症:心房感知过度2例,心房感知不足1例,心室电极阈值升高1例,囊袋感染1例,血肿1例.结论:双腔起搏器为较理想的生理性起搏,本研究证实能有效地治疗严重SSS和房室传导障碍的病人.

    作者:吴建淮;单江;徐志清;俞锋;徐耕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14例苯妥英钠中毒的临床分析

    苯妥英钠(Phenytoin)至今仍然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癫痫药物之一,因其血浓度和剂量间只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临床上易出现毒性反应[1],有报道发现其血药浓度与临床中毒表现不完全一致[2].为加深对Phenytoin中毒的进一步认识,现将我院1995年以来收集到的14例中毒患者的完整资料,就其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及与血药浓度关系、Phenytoin中毒的治疗分析下.

    作者:黄唯佳;卢中秋;陈寿权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大剂量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从1981年Imbach[1]等首创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来,IVIG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近年来也陆续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2,3].我科自1995年以来,采用该疗法冲击治疗7例合并感染的重症SLE,取得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厉小梅;李向培;汪国生;单曙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血液灌流抢救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的疗效观察

    1997年1月至1999年9月我院用血液灌流(HP)抢救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50例,并与同期非血液灌流(NHP)儿、内科综合急救50例AOPP作疗效对照观察.发现HP抢救AOPP有显著提早昏迷病人意识清醒时间、较快恢复血清胆碱酯酶(ChE)活力、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缩短病人住院床日等重要作用.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来红;杨伯泉;俞晓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纤维支气管镜清除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痰痂20例分析

    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近年来更广泛地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管理[1].它除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外,更多地以治疗为目的,如辅助气管插管、吸除分泌物和解除肺不张等.我们对20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运用床旁纤支镜清除其下呼吸道痰痂,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德胜;刘晓斌;陈大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的多样性和对策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临床病情和临床过程复杂多变.尽管已制定了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1],但每一病例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因此,治疗方案的个体化越来越受到重视[2].本文对我院综合性ICU1994~1998年间收治的26例SAP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病情的多样性和我们在施行个体化治疗中的体会.

    作者:王鹏巨;余开选;孙榕;秦忠国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PetCO2--评价心肺复苏预后的有用指标

    目的:研究潮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与CPR成功与否的关系.方法:监测26例患者CPR过程中PetCO2的变化.结果:成功组CPR 20min内PetCO2值呈逐渐上升趋势,而失败组则进行性下降;成功组CPR过程中平均PetCO2≥20mmHg,失败组则<20mmHg.结论:CPR过程中监测PetCO2对复苏成功有预测作用.

    作者:顾勤;朱章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三种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临床研究

    历经短暂缺血以后的组织器官可以延缓和减轻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流所造成的损伤称缺血预处置(preconditioning,PC)[1],脑梗死患者存在缺血再灌流[2],我院神经科自1996年6月至1999年4月研究了三种脑梗死患者预后并初步探讨了缺血预处置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报道如下.

    作者:李飞;谷德祥;邓时慧;施九妹;李燕君;陈辉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酚妥拉明、多巴胺、硫酸镁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功能不全临床体会

    肺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是急诊工作中常见的危重病,自1992年始,我科采用酚妥拉明与多巴胺、硫酸镁联合用药治疗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刘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急性会厌炎72例临床分析

    急性会厌炎又称急性声门上喉炎,起病急骤,来势凶险,可突发急性喉阻塞而致命,为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我院自1990~1999年6月共收治急性会厌炎7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进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白介素8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AMI溶栓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8(IL-8)变化的研究,为AMI的早期诊断及溶栓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方法:AMI患者,依据治疗情况分为:(1)溶栓组,于溶栓即刻、溶栓后2、4、6、8、10、12h测定血清中IL-8浓度,并依据溶栓结果分为:溶栓再通组(A组)、溶栓未通组(B组).(2)未溶栓组,于症状出现后2、4、6、8、10、12、14h测定血清中IL-8浓度.IL-8浓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同时测定血清心肌酶CK-MB的浓度.结果:(1)IL-8在AMI患者症状出现后4.47±1.50h升高,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时间早于CK-MB升高的时间(P<0.01),并可在9.69±3.54h时达到高峰;(2)A组IL-8浓度在溶栓后4、6、8h显著高于B组(P<0.01、P<0.01、P<0.05),B组IL-8浓度与未溶栓组之间无显著区别.(3)正常对照组IL-8浓度<10pg/ml.结论:(1)AMI患者血清中很早即可测得IL-8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时间早于CK-MB升高的时间,故认为IL-8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2)溶栓再通组可于溶栓后4、6、8h检测到明显升高的IL-8浓度,故认为IL-8可以作为判定AMI溶栓治疗是否再通的指标之一.

    作者:候兴华;黄建群;喜俊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喉罩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从1995~1998年我们在心肺复苏中应用喉罩建立气道抢救病人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峙;陈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尼卡地平在脑出血术后降压及脑保护的应用

    脑出血术后,因血压增高,再次出血,二次开颅手术,预后不良,病死率明显增高.与术后血压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尤其是高血压损害大.尼卡地平是一种新型钙拮抗剂,可迅速有效地降压,能防止和逆转高血压引起的终末器官损害,早期控制血压对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用尼卡地平控制降压,以观察合适剂量、降压效果、预后及病死率.

    作者:于冰;陈文东;王莹恬;陶爱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氯沙坦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

    为了观察氯沙坦(商品名:科素亚)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我们于1998年11月~1999年7月应用氯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52例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喻青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