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地佐辛联合氯胺酮超前平衡镇痛在腹式全宫切除术围术期的应用

曾秋谷;蔡宜良;黎达锋;叶嘉梅;黄华佑;岑相如;黎瑶瑶

关键词:超前镇痛, 平衡镇痛, 地佐辛, 氯胺酮
摘要:目的 观察地佐辛联合氯胺酮超前平衡镇痛在腹式全宫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式全宫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切皮前10 min静脉注射氯胺酮0.5 mg/kg及地佐辛0.1 mg/kg;对照组切皮前给予相同容量0.9%氯化钠溶液.术毕接静脉镇痛泵自控镇痛.实验组镇痛泵配方为:芬太尼10 μg/kg+曲马多10 mg/kg+格拉司琼注射液6 mg+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0 ml;对照组镇痛泵配方为:芬太尼20 μg/kg+格拉司琼注射液6 mg+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0 ml.记录术后镇痛评分(VAS评分)、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术后VAS疼痛评分和Ramsay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地佐辛联合氯胺酮超前平衡镇痛用于腹式全宫切除术患者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超声鉴别诊断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超声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过手术和/或病理确诊的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瘤作为研究对象,行二维超声及频谱多普勒检查.结果 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组超声显示结节、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甲状腺腺瘤组结节边缘低回声晕环88.88%、收缩期大流速为(9.45±3.52)cm/s、舒张期低流速为(4.51±2.62)cm/s、阻力指数为(0.63±0.12 )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的13.75%、(6.42±2.60)cm/s、(3.38±1.97)cm/s、(0.50±0.10).结论 超声检查对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有较好的实用性.

    作者:陈晓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眼挫伤继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及治疗对策

    目的 探讨眼挫伤继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对策.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至2011年11月就诊的眼挫伤继发青光眼患者20例,分析其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在20例眼挫伤继发青光眼患者中,前房积血14例(70.00%);房角挫伤4例(20.00%);晶状体移位2例(10.00%).经手术和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正常者18例(90.00%).结论 前房积血、房角挫伤、晶状体移位是眼挫伤继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不同原因所致的眼挫伤继发青光眼所选择的治疗方法也不同,而手术时机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黎文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致颅内压增高一例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是一种少见的内分泌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时常以突出的神经系统异常而导致误诊,单纯以颅内压增高起病更为少见.

    作者:张海廷;谢琰臣;王会刚;李继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后发生原发性肝脏淋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肾移植术后,因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而易发生恶性肿瘤,这一论点已为大多数人所公认, 国内虽以泌尿系肿瘤为主,但淋巴瘤患病率在逐年增加,且容易漏诊、误诊,不能忽视[1].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比较少见,患病率仅占肝脏恶性肿瘤的0.1%,占结外淋巴瘤的0.4%[2,3].肾移植术后发生原发性肝脏淋巴瘤更是罕见,现报道一例.

    作者:黄光伟;王红;任爱民;王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目的 调查耐药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基因型流行情况,为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7株鲍曼不动杆菌的8种相关β-内酰胺酶基因型(TEM、AmpC、VIM、IMP、PER、GES、VEB、SHV)进行检测,并通过琼脂凝胶电泳后进行成像验证.结果 7株鲍曼不动杆菌中blaTEM染色体检测阳性有7株、质粒阳性7株;blaAmpC染色体阳性3株、质粒阳性6株;blaPER染色体阳性4株;其余β-内酰胺酶基因未检出,其中有1株同时携带有3种耐药基因型.结论 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以TEM型为常见,其次为ampC型、PER型,其余型未见发现;同一株耐药菌可携带多种耐药基因.

    作者:许静;普珍;孙增先;茆海丰;高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价值及应用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TP)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接收的梅毒患者68例,采用甲基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ELISA试剂分别检测68例梅毒患者和3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清样本,将检测结果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比较TRUST和ELISA试剂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 TRUST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16.67%(5/30)、26.47%(18/68).ELISA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均为0.ELISA与TPPA检测结果完全一致,无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ELISA方法检测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显著性低于TRUST(P<0.05).结论 ELISA方法检测T梅毒螺旋体结果可靠,可以作为筛选和确诊梅毒的首选方法.

    作者:东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甲状腺功能测定对内分泌突眼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测定对内分泌性突眼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30例Graves病(GD)伴眼球突出患者、127例单纯性GD患者、128例正常人血清T3、FT3、T4、FT4、TSH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D伴眼球突出患者和单纯GD患者血清T3、FT3、T4、FT4、TSH水平明显升高(P<0.05),GD伴眼球突出患者和GD患者血清T3、FT3、T4、FT4、TSH水平无明显差异,这些指标水平与突眼呈相关关系.结论 甲状腺功能的测定虽然对GO的诊断作用无明显帮助,却有助于临床医生判断突眼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黄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抗病毒治疗对Ⅰb型慢性丙肝患者PBMC IL-10、IL-12水平变化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对Ⅰb型慢性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IL-10、IL-12水平的影响,分析IL-10、IL-12水平变化与病毒学应答结果之间的相关程度,探讨IL-10、IL-12作为抗病毒疗效评价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血清HCV-RNA阳性的Ib型慢性丙肝患者60例,依据病毒载量将其分为3组,低病毒载量组(1.0×103 IU/ml<HCV-RNA≤1.0×104 IU/ml)19例、中病毒载量组(1.0×104 IU/ml<HCV-RNA≤1.0×106 IU/ml)23例、高病毒载量组(HCV-RNA>1.0×106 IU/ml)18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48周,另选HCV-RNA阴性的慢性HCV感染者15例,健康献血员15例作为对照组;在抗病毒治疗前、4周、12周、48周、结束后24周取空腹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2小时后收集分泌物,离心取上清液,应用ELISA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PBMC IL-10、IL-12水平.结果 HCV-RNA阳性组的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PBMC IL-10水平显著高于HCV-RNA阴性组和健康献血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F=18.67,P<0.05);三组间IL-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F=2.15,P>0.05).PBMC IL-10、IL-12的水平变化与病毒学应答具有相关性,应答越迅速,IL-10水平下降越明显,IL-12升高越明显.结论 慢性HCV感染者细胞免疫倾向于Th2型;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快速提升前炎症因子IL-12的水平,使细胞免疫方向移向Th1型;PBMC IL-10、IL-12水平变化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疗效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朱庆峰;左维泽;刘佩芝;季榕;詹爱琴;陈雪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婴儿Sturge-Weber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Sturge-Weber综合征(Sturge-Weber syndrome,SWS)是一种少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对其临床特征的早期识别很重要.本文对1例婴儿Sturge-Weber综合征的病例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孙觊;王江涛;陈银波;梁东;李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和血浆N末端原脑钠肽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血清甲状腺激素、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NT-proBNP)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NYHA心功能Ⅱ、Ⅲ、Ⅳ级分为2组,分别测定血NT-proBNP、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比较2组间甲状腺激素变化及NT-proBNP变化.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反复或加重、心肌梗死、死亡)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结果 心功能Ⅳ级患者与心功能Ⅱ级、Ⅲ级患者比较,T3和FT3明显降低,(P<0.05),NT-proBNP随着心功能不全加重而升高(P<0.05).而T4、FT4、TSH均无明显变化(P>0.05).心脏事件组与非事件组比较:NT-proBNP明显升高,T3和FT3明显降低,(P<0.05).结论 甲状腺激素、NT-proBNP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严重程度有关,影响预后.

    作者:衣欣;胡奉环;吴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解脲支原体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女性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对流产患者和正常妊娠孕妇宫颈分泌物进行UU检测,对母亲有UU感染的住院新生儿痰进行UU检测.结果 508例流产患者UU感染率为47.24%,214例正常妊娠孕妇UU感染率为24.77%;两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U母婴传播率为32.04%,UU感染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早产、肺炎、肺透明膜症.结论 南宁地区妇女UU感染与流产密切相关,孕期UU感染可导致多种新生儿疾病的发生.

    作者:李东明;林文翰;何俊炜;韦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RNA含量与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含量与HCV-RNA的相关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80例CHC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HCV-RNA含量.结果 CHC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随HCV-RNA载量增高,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的含量逐渐升高(P<0.01).CD4+CD25+Treg细胞与HCV-RNA取对数后呈正相关(r=0.588,P<0.01),与ALT呈正相关(r=0.306,P<0.01).结论 CHC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Treg细胞增高,且与HCV-RNA含量及ALT升高具有一致性.

    作者:陈志刚;左维泽;周迪;赵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地佐辛联合氯胺酮超前平衡镇痛在腹式全宫切除术围术期的应用

    目的 观察地佐辛联合氯胺酮超前平衡镇痛在腹式全宫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式全宫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切皮前10 min静脉注射氯胺酮0.5 mg/kg及地佐辛0.1 mg/kg;对照组切皮前给予相同容量0.9%氯化钠溶液.术毕接静脉镇痛泵自控镇痛.实验组镇痛泵配方为:芬太尼10 μg/kg+曲马多10 mg/kg+格拉司琼注射液6 mg+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0 ml;对照组镇痛泵配方为:芬太尼20 μg/kg+格拉司琼注射液6 mg+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0 ml.记录术后镇痛评分(VAS评分)、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术后VAS疼痛评分和Ramsay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地佐辛联合氯胺酮超前平衡镇痛用于腹式全宫切除术患者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曾秋谷;蔡宜良;黎达锋;叶嘉梅;黄华佑;岑相如;黎瑶瑶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活体肾移植的教学体会

    同种异体肾移植是治疗慢性终末期肾病好的方法.自1933年,第一例人类同种异体肾移植实施至今,肾移植手术已经经过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人们对于移植前的准备、肾移植手术的理解以及术后病人免疫抑制剂的维持治疗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目前供肾短缺与等待移植患者增多的这种差距日益增大,且成为限制肾移植发展的大障碍.美国2005年活体肾移植数量首次超过了尸体肾移植数量,目前活体肾移植约占肾移植总数的50%;澳大利亚活体肾移植占30%左右,在日本则高达82%[1].

    作者:林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炎症在脑出血后脑损伤及其治疗中的作用

    脑出血后脑损伤的机制极为复杂,炎症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涉及到白细胞、巨噬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核转录因子(NF-κB)和白细胞介素等多种炎性细胞及因子.目前针对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环氧化酶(COX)抑制剂、MMP抑制剂、炎症细胞激活抑制剂、血管紧张素1(AT1)受体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他汀类药物、干细胞移植等.文章就炎症在脑出血后脑损伤及其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刘晓静;张拥波;李继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带状疱疹急性期临床症状与皮损区病理性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带状疱疹急性期临床症状与皮损区病理性改变的相关关系,以及皮损区早期应用抗免疫炎性治疗对病程转归的影响.方法 ①基础研究部分:选取临床确诊的带状疱疹病人3例,取疱疹下或疼痛区皮肤组织,HE染色及S-100染色下观察皮损区组织病理切片中淋巴细胞异常浸润及神经末梢损害情况.②临床研究部分:皮神经阻滞组18例(n=18),应用腺苷钴胺0.5 mg+甲强龙40 mg+0.3%利多卡因,总量约10~15 ml,于皮肤损伤严重或感觉疼痛明显的区域,自神经分布近端至远端进行皮下阻滞.药物治疗组18例(n=18),常规口服抗病毒药物+维生素B12+镇痛药物,并且在皮损区辅助应用外用药物.评价疗效.结果 ①基础研究部分:活体中带状疱疹受累处皮肤存在中重度免疫炎性反应.②临床研究部分:皮神经阻滞组的结痂时间较药物治疗组缩短,疼痛缓解程度较药物治疗组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在带状疱疹病毒受累皮肤区,周围神经周围有大量的免疫细胞浸润,神经轴突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存在免疫炎性反应,这是带状疱疹产生疼痛的重要病理学因素.②皮神经阻滞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有效的抑制带状疱疹皮损区免疫炎性反应,更快的促进局部皮损结痂愈合且明显减低带状疱受累区的疼痛程度.

    作者:高月;季凤清;李彦平;孙海梅;张乐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肿瘤恶病质的分子机制与其改善的策略与方法

    癌性恶病质是一组以进行性肌肉及脂肪消耗为特点的涉及多种发病原因的营养支持治疗不能完全逆转的临床综合征,终导致患者全身脏器进行性衰竭.癌性恶病质突出的临床表现包括体重下降、厌食、乏力、胰岛素抵抗、肌肉蛋白降解增加等.癌性恶病质可能与血TNF-α、IL-6以及其他细胞因子水平增加有关.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充分的营养支持在治疗以及预防癌性恶病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颖杰;马妮娜;曹邦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静脉炎相关动物实验研究病理评价指标概况

    静脉炎是临床静脉输液疗法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临床因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发生率高达30%~70%[1].现有静脉炎相关的研究文献以静脉炎发生后的个案护理体会和临床防治方法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居多,以往研究从不同防治方法的临床病例观察结果中得出防治静脉炎比较有效的处理方案,并未从根本上解释这些防治方法有效的理论根据.对于静脉炎的发生机制和防治依据到目前为止尚未见确切的报道,而临床对静脉炎的护理亦没有确切有效的方法.随着医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已有学者对静脉炎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的探索,以期从病理角度找到静脉炎的发生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静脉炎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奠定研究基础.静脉炎动物实验研究的关键除了实验方法、实验对象的选择外,病理评价指标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因素.

    作者:陈红琢;刘薇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超声对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颈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69例94枚颈部肿大淋巴结的高频超声表现.结果 69例中,恶性淋巴瘤9例12枚、淋巴结转移癌17例28枚、淋巴结结核4例6枚、反应性淋巴结39例48枚.54枚良性淋巴结纵径/横径比值(L/T)>2.0及淋巴门居中占96.3%(52/54),淋巴门血流呈树型分布占92.6%(50/54),阻力指数(RI)<0.70占87.0%(47/54);40枚恶性L/T>2.0占7.5%(3/40),淋巴门居中占12.5%(5/40),淋巴门血流呈树型分布占2.5%(1/40),RI<0.70占15.0%(6/4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对颈部淋巴结的良恶性的鉴别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包敏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慢性乙肝患者肝纤指标与肝损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ⅢP)、层黏连蛋白(LN)、IV型胶原(IVC)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以65例正常体检人员为对照,比较CHB中度组(89例)、CHB重度组(72例)及肝硬化组(34例)HA、PⅢP、LN、IVC变化特点,及相应肝功能情况.结果 HA、PⅢP、LN、IVC在CHB中度、重度组及肝硬化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CHB中度、重度组升高,在肝硬化组中降低并出现倒置.结论 在CHB患者中肝纤维化指标HA、PⅢP、LN、IVC结合传统肝功能监测指标ALT、AST更能准确反映肝脏纤维化及肝功能受损程度.

    作者:王晓伟;赵詹东;张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