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清;杜小莉;卓菲;赵洁玲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2014年登革热NS1抗原阳性与登革热病毒RNA阳性符合率及临床分布,并比较二者的阳性率差异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8日至31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疑似登革热患者NS1抗原资料690份和病毒RNA资料315份,并留取其相应的标本检测血清NS1抗原和病毒RNA,统计二者的阳性符合率,利用X2检验比较二者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690份检测登革热NS1抗原的患者中有437份NS1抗原阳性,阳性率为63.33%.315份检测登革热病毒RNA的患者有185份登革热病毒RNA阳性,阳性率为58.73%.79例登革热病毒RNA阳性结果中有74例NS1抗原结果阳性,二者阳性符合率为93.67%,其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结论 登革热RNA和登革热NS1抗原对于登革热患者的确诊均具有诊断价值,前者相对于后者准确性更高.
作者:明凯华;雷秀霞;龙幼敏;杨娜;徐邦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经原核表达得到的小鼠β-防御素-1(mBD-1)对Hek293细胞中CCR6-CCL20通路的影响以及对促进Hek293细胞趋化移动的情况.方法 用定量PCR方法检测CCR6和CCL20的基因表达情况,同时用Transwell小室研究其对Hek293细胞的定向移动作用.结果 mBD-1可以使CCR6的表达量增加,且mBD-1浓度越高时CCR6表达量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L20的表达量不随mBD-1浓度的升高而变化.同时mBD-1可以促进Hek293细胞作定向移动.结论 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mBD-1对细胞的免疫诱导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白瑞霞;孙鹏;杨丽敏;赵鹏伟;王俊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氟尿嘧啶(DNF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DNF方案一线治疗50例胃癌患者.具体用法:第1天多西他赛75 g/m2静脉滴注60 min;奈达铂100 mg/m2静脉滴注3h,醛氢叶酸钙200 mg/m2静脉滴注2h.随后氟尿嘧啶375 mg/m2静脉推注10 min,再以氟尿嘧啶2.6 g/m2持续泵入46 h.21 d一周期,每2周期按WHO疗效标准评价疗效,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周期化疗.结果 50例患者共接受194个周期的化疗,所有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2例(4%),部分缓解18例(36%),稳定10例(20%),进展20例(40%),总有效率为6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5.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1.8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及胃肠道反应,以Ⅰ、Ⅱ级为主.Ⅲ~Ⅳ级粒细胞减少、Ⅲ~Ⅳ级血小板减少、Ⅲ~Ⅳ级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2%,6%,6%,其中2例Ⅲ~Ⅳ级粒细胞减少患者伴发热.消化道反应多为恶心呕吐,占68%,为多为Ⅰ、Ⅱ度;脱发发生率为56%,其中Ⅲ/Ⅳ度仅3例,占6%;肝肾毒性毒性轻微,无Ⅲ度及以上毒性.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氟尿嘧啶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毒性较低,值得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作者:彭静;郭经锋;吴锋;张铂;邢辉;王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我国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本文介绍了聚合酶链反应(PCR)中常用的华支睾吸虫基因序列和PCR及其衍生技术在华支睾吸虫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陈莹;杨齐;吴尚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红细胞指数和HbA2在轻型α地中海贫血筛查中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α地中海贫血的筛查率.方法 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行地贫筛查的235例病例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跨越断裂点PCR (gap-PCR)技术进行α地中海贫血基因确诊实验,同时进行血细胞分析和血红蛋白电泳测定,探讨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HbA2对α地中海贫血的筛查价值.结果 轻型α地贫组与对照组之间MCV、MCH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bA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α地贫组MCV、MCH和HbA2的临界值分别为74.9 fl、24.65 pg、2.45%,诊断灵敏度分别为96.7%、94.5%、38.2%,特异度分别为85.4%、87.5%、76.9%,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2、0.961、0.539.结论 MCV和MCH对轻型α地中海贫血的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建议临床使用MCV<74.9 fl、MCH <24.65 pg作为α地贫筛查的标准;HbA2对于α地中海贫血筛查意义较小,不推荐其作为α地中海贫血的独立筛查指标.
作者:冯桂玲;朱雪莲;王忠英;邓小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深圳市罗湖区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流行特点及毒力基因特征,为评价辖区中不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2004-2014年,从病人、食品及外环境分离到285株副溶血性弧菌,按GB/T4789.7-2013进行分离鉴定、血清学分型,采用PCR方法检测毒力因子(tdh、trh)和系统性毒力基因(toxRS/new),通过BioNumerics软件对PFGE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辖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以O3 (56.7%)、O4(24.4%)和O1 (14.4%)群为主,病人(包括食物中毒病人和住院病人)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是大流行株(117/160),其基因组含有毒力因子(tdh)和系统必毒力毒因(toxRS/new);食品和外环境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是不致病株(112/114),其基因组无毒力因子(tdh/trh).结论 辖区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流行株为O3∶K6血清型及其克隆株(O3∶K6,O4∶K8,O1∶K56等),辖区存在不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源性疾病暴发风险.
作者:杨贵清;杜小莉;卓菲;赵洁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12年安徽省HFRS疫情资料和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免疫学方法对监测点健康人群及宿主动物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2005-2012年安徽省累计报告HFRS病例1 221例,死亡28例,年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0.251 3/10万和0.005 8/10万;每年10月至翌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地区为高发区,占全省发病总数的82.39%;人群分布以农民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年龄段;居民区和野外的鼠密度分别为3.94%和4.76%,鼠带毒率分别为2.95%和4.74%,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为居民区和野外的优势鼠种;监测点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7.98%.结论 安徽省近年来HFRS发病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全省范围内广泛存在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源地.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HFRS的流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防控措施.
作者:王俊;孙永;张永根;胡万富;刘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REG Ⅰ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与Ⅳ期胃癌患者对替吉奥(S-1)联合顺铂(CDDP)化疗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不可切除Ⅳ期胃癌患者60例,进行替吉奥(S-1)联合顺铂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治疗前活检组织REG Ⅰα表达,并统计分析REG Ⅰα表达与临床病理特性、疗效间的相关性.结果 接受S-1/CDDP一线治疗的60例病人中2(3.3%)例完全缓解,20(33.3%)例部分缓解,治疗有效率36.7%.60例病人的活检样本中,共有16(26.7%)例样本REG Ⅰα表达呈阳性.经统计分析,REG Ⅰα蛋白表达与Ⅳ期胃癌病人的各项临床特征均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REG Ⅰα表达阳性患者中仅有1(6.3%)例显示出部分缓解,剩余15(93.7%)例患者表现出稳定性或进展性疾病.相应地,在44例REG Ⅰ α表达阴性患者中,2(4.5%)例完全缓解,19(43.2%)例部分缓解,治疗有效率为47.7%.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REG Ⅰα阴性性患者的TTP、OS显著长于REG Ⅰα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EG Ⅰ α是预测晚期胃癌患者S-1/CDDP联合化疗敏感性的预后因子,可以作为晚期胃癌患者个性化化疗方案制定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也可能会成为抗癌治疗的潜在药物靶点.
作者:刘丽娜;尹先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对一起高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调查和分析,为防治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对腹泻学生采取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腹泻学生的粪便标本及肛拭子标本等,应用RT-PCR法进行诺如病毒检测.结果 该起疫情2014年6月1日起,历时18 d;共633例病患.患者就餐史没有统一性,但均使用并饮用过学校管网水.对44例患者的粪便标本或肛拭子,经病毒核酸检测诺如病毒阳性34例,阳性检出率为77.27%.结论 此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是由诺如病毒引起,可能为生活饮用水污染和生活接触传播所致,通过采取饮水饮食卫生管理、隔离病人、加强消毒,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等综合措施后疫情终止.
作者:李玮;李劲松;祝睿;王巧荷;曹亚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宜昌市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及诊治现状,发现儿童哮喘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哮喘综合性治疗方案的推广.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宜昌市城区随机抽取5所幼儿园、10所中小学及5个社区,对其中90%以上儿童进行初筛问卷调查,筛选出疑似哮喘儿童,对其再次发放哮喘儿童调查问卷进一步调查,了解其临床治疗情况,问卷收回后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宜昌市儿童哮喘患病率为3.47%,363例患儿中有95.6%应用过支气管舒张剂,68.3%使用了吸入型糖皮质激素长期治疗,70.2%的患儿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仅5.0%的患儿使用了抗白三烯药辅助治疗,5.5%的患儿选择了脱敏疗法;有46.8%的患儿经哮喘药物治疗后哮喘症状较前减轻;本市51.0%的患儿一年治疗消费在0.2~0.5万元,65.8%患儿家庭对医疗费用尚可承受.结论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宜昌市哮喘患儿治疗中的应用需进一步推广,患儿及家长的用药依从性有待提高;全身激素及氨茶碱的应用仍较频繁,提示今后应尽量减少该类药物的使用.
作者:王芳;王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尿酸(SUA)与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 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MHD患者为对象,以SUA中位数分为对照组和尿酸过高组,监测临床指标和动态血压,并分析SUA与动态血压关系.结果 217例MHD患者,76.04%为非杓型血压,对照组106例,尿酸过高组111例.与对照组相比,尿酸过高组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非杓型血压比例、总胆固醇、血磷、全段甲状旁腺素较高.伴血压节律异常的尿酸过高组SUA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呈负相关.伴有血压节律异常的MHD患者SUA与全天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和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HD患者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和SUA与非杓型血压正相关.结论 MHD患者以非杓型血压为常见,SUA与非杓型血压显著正相关,伴血压节律异常的MHD患者SUA与收缩压变异性呈正相关.
作者:田关源;傅君舟;邱瑞华;周姗姗;董盖英;刘日光;秦曙光;李剑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2004-2013年开县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开县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事件及关联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开县流行性腮腺炎年均发病率为47.92%,暴发疫情共41起,占传染病暴发疫情总数的26.97%;暴发病例共1 173例,占病例总数的19.35%.疫情在2004-2013年期间呈明显的周期性暴发,间隔2年暴发2年.罹患率春季高于秋季,农村高于城区,但暴发地区有从农村向城区转移的趋势,幼儿园和小学高于中学;事件持续时间城区明显高于农村,而春秋季无差异.结论 开县流行性腮腺炎暴发存在明显的地区、季节差异,加强重点人群的监测防治工作和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是减少暴发的关键.
作者:邱占富;谭程;谭毅;王丹;邱博恒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登革热病毒(DENV)对广州地区血液安全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4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的无偿献血者3 000名,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DENV IgM抗体并按年龄和性别比较阳性率差异.IgM检测结果为阳性者进行DENV RNA检测.结果 3 000名献血者检出DENVIgM抗体阳性标本71份,阳性率为2.4%.其中男性44名,女性27名,阳性率分别为2.1%及2.9%,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83,P=0.223);18~岁年龄组、25~岁年龄组、35~岁年龄组和45 ~60岁年龄组献血者抗DENV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2.5%、2.0%和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09,P=0.751).71名DENV IgM阳性献血者中检出DENV RNA阳性1名,病毒滴度为9.44E2 copies/ml,阳性率为0.03%.结论 携带DENV的献血者对血液安全应当引起重视,在DENV流行区或者流行期间,应当建立相应的筛查方法,并把其纳入献血者筛查项目.
作者:陈锦艳;廖峭;游冉冉;黎世杰;熊华平;王敏;黄杰庭;黄珂;许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门头沟区腹泻病人肠道病原菌的分类情况,为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门头沟区就诊人数集中的两家医院,采集未用抗生素的腹泻病人粪便标本,进行志贺氏菌、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和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等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 共采集578例腹泻病人粪便标本,其中男性309例,女性269例,以青年病例为主,其中20~年龄组占41.4%.共检出111株致病菌,其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43株(7.44%),沙门氏菌26株(4.50%),副溶血弧菌21株(3.63%),志贺氏菌3株(0.52%),其他肠道病原菌18株(16.22%).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总体阳性率为16.09%,菌株总阳性率19.20%.结论 门头沟区腹泻病人病原菌种类繁多,应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作者:吕秋艳;王志越;褚添;苏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和掌握深圳市龙岗区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状况及菌型分布,为临床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10-2013年在哨点监测医院(龙岗区人民医院)就诊的腹泻患者粪便标本3 638份,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并对阳性菌株感染年龄段、流行季节及血清学进行分析.结果 3 638份腹泻标本共分离到490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为13.47%,阳性菌株以肠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231/490)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212/490)为主,各年间阳性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6.74,P<0.05);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的感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10岁以下儿童(59/1430)和30~40青壮年(54/641)居多.结论 龙岗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病例以ETEC和EPEC为主;应重视辖区内腹泻病例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状况,提高暴发流行的预警能力.
作者:邹惠英;刘丽红;吴洁;陈日炳;钟文娴;吕昌东;王齐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免充气双管喉罩在困难气道麻醉中的作用效果,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ASA Ⅰ ~Ⅱ级、Mallampati分级Ⅲ~Ⅳ级、年龄31~68岁,行普通外科手术的困难气道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传统的气管插管麻醉方法,而B组采用免充气双管喉罩麻醉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首次置入的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等.同时考察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程度.结果 B组首次置入的成功率(90.33%)明显高于A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咳嗽和咽喉肿痛等不良反应率(10%)少于A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非常满意程度达50%明显好于A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充气双管喉罩在解决困难气道麻醉中的插管困难具有明显优势,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李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癫痫患儿的远期临床结局,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3年1月期间衡水市桃城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随访超过1年的癫痫患儿1 10例,以近1年无发作者归为无发作组,其余归为发作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患儿远期发作的影响因素.结果 110例患儿中62例在近1年中没有出现癫痫发作,无发作率为56.4%.两组在病因、发作类型、癫痫综合征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发作组患儿起病年龄≥3岁及规律服药的比例明显高于发作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能分类的发作类型(OR=2.005,95%CI:1.197~3.357,P=0.008)、症状性癫痫(OR=1.692,95%CI:1.089~2.630,P=0.019)、隐源性癫痫(0R=1.780,95%CI:1.110~2.855,P=0.017)、婴儿痉挛症(OR =2.834,95%CI:1.450~5.540,P=0.002)是患儿远期发作的危险因素,而起病年龄高(OR=0.569,95%CI:0.335~0.968,P=0.037)及出院后规律服药(OR=0.492,95%CI:0.262~0.923,P=0.027)是患儿远期发作的保护因素.结论 多数癫痫患儿远期预后较好,不能分类的发作类型、症状性癫痫、隐源性癫痫、婴儿痉挛的患儿远期发作的风险增加,而起病年龄高及出院后规律服药可以降低其风险.
作者:付焕巧;张桂平;刘金和;刘金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新型干细胞iPSCs-MSCs对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运用泡沫细胞模型,采用transwell的方式将iPSCs-MSCs与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共培养后,使用试剂盒测定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收集细胞培养液用ELISA法检测TNF-α、IL-6的浓度,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的表达.结果 与iPSCs-MSCs共培养后泡沫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减少,培养基中TNF-α、IL-6浓度显著降低,ABCA1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增加(P<0.05),Notch 1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下降(P<0.05).结论 iPSCs-MSCs可以下调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该过程可能与上调ABCA1表达及抑制Notch信号通路而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有关,提示iPSCs-MSCs有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景.
作者:梁美玲;曾武涛;陈伟燕;孙秀亭;杨翼鹰;石卉;李政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Meta分析比较不同中医治法对IgA肾病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包括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NKI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资源数据库等,检索时间198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集单纯中医药治疗和纯西药治疗IgA肾病的随机对照实验文献,应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1篇符合标准的RCT文献.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总有效率高于使用西药的对照组(RR=l.45,95%CI:1.29~1.62,P<0.01);不同中医治法亚组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对照组,其中益气活血法亚组(RR=1.35,95%CI:1.17~1.55);清湿热法亚组(RR=1.57,95%CI:1.24~1.98);养阴凉血化瘀法亚组的(RR=1.65,95%CI:1.30~2.10].中医药治疗在24h尿蛋白定量上优于西药治疗(MD=-0.26,95%CI:-0.32~-0.20,P<0.01).中医药治疗在减少红细胞计数上优于对照组(MD=-12.80,95%CI:-19.15~-6.44,P<0.01).结论 不同中医治法对于IgA肾病疗效显著,但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晓敏;林昌松;唐杨;项磊;周卫东;罗仁;赵晓山;刘艳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片(在分组时简称米索)不同给药途径用于预防有产科高危因素的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临床观察.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收治产科高危因素需剖宫产共1 429例孕妇,随机分为五组:单纯缩宫素组,米索舌下含服组,米索宫腔组,米索阴道组,米索直肠组.观察术中和术后2h内出血量、副反应情况.结果 五组的术中及术后2h的出血量,米索组均明显低于单纯缩宫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中需加用宫缩剂,米索阴道组和直肠组高于单纯缩宫素组、舌下组和宫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在预防有产科高危因素出血的剖宫产的产时、产后出血均有显著效果,作用优于单纯缩宫素组;对于术中高危大出血风险,胎儿娩出后及早联合运用米索前列醇多种给药途径,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
作者:李翠兰;宋丽萍;陈敦金;魏敏;刘谦;陈伟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