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郭颖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护理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危重症[1],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不仅对病人躯体损害严重,而且造成心理上的重大负担.因此,为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现将我院2006~2007年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门诊475例PPD试验及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门诊475例结核病可疑患者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试验),探讨PPD试验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门诊475例结核病可疑患者进行PPD试验.结果 PPD总阳性率为28.8%,男女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10岁组阳性率为7.6%,≥10岁组阳性率为36.0%,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男、女PPD阳性硬结平均直径大小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不同生理系统结核病可疑患者PPD阳性硬结平均直径及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10岁组阳性硬节平均直径均为17.8 mm,<10岁组阳性硬节平均直径均为10.3 mm,硬节直径大为15 mm.结论 PPD试验用于结核病诊断时,应根据硬结直径大小,并结合年龄、个人体质、可疑结核灶所在系统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小儿PPD试验更宜用于结核病的排除和卡介苗接种对象的筛选.

    作者:李朝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我院2002年4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2个月至10岁,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28例患者以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皮疹、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高及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为主要表现,另外双眼睑浮肿6例,占21.4%;心脏损害3例,占10.7%.结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且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提示:双眼睑浮肿及心脏损害均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不可忽视的体征之一,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良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对于起病急,进展快,肝功能损害严重,多系统损害者,应注意EB病毒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

    作者:李强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小儿急性中毒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小儿急性中毒的临床特征、好发年龄、中毒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将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所有住院的患儿,对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药物中毒占48.3%,居首位,灭鼠药和有机磷中毒占27.5%,居次位.急性中毒患儿中3~7岁儿童占60%,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儿童.主要中毒原因是误服中毒.结论 小儿急性中毒原因主要是误服,3~7岁儿童为好发年龄,应根据患儿病史、症状、体征,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患几预后.

    作者:祝香华;师光永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几种常见细菌耐药性及抗生素选用分析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逐年增加,致使一些抗菌药物疗效降低.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几种常见病原菌耐药的定义、治疗、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作者:高秀芝;陈丽娟;张丽琼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天幕切开治疗颅脑损伤中晚期天幕疝

    目的 提高颅脑损伤中晚期天幕疝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颅脑损伤中晚期天幕疝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天幕切开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生存18例,死亡3例.术后随访2年,恢复良好11例,中残5例,重残2例,重残及死亡率23.8%.结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天幕切开可以有效减压,尤其对于合并脑干损伤的患者,可以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作者:郑金奎;王文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口服紧急避孕药后异位妊娠29例分析

    目的 探讨口服紧急避孕药后异位妊娠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3~2007年收治口服紧急避孕药后异位妊娠患者29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 从用药时间上看,本组使用肾急避孕药的时间大多在排卵日至排卵后2 d之间,占75.9%(22/29);异位妊娠流产型居多,占79.3%(23/29);非手术治疗治愈率达到51.7%;外院误诊误治5例.结论 异位妊娠的发生可能与服用紧急避孕药后输卵管功能障碍,导致胚胎异常植入有关;应尽量避免于排卵日和排卵后2 d服用紧急避孕药;非手术治疗治愈率较高可能与异位妊娠流产型居多相关;口服紧急避孕药后应重视阴道流血症状,警惕异位妊娠,防止误诊误治.

    作者:付娟;石红;逄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 治疗给予甲氨喋呤单次肌肉注射并口服米非司酮,对照组给予甲氨喋呤单次肌内注射,监测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及B超等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90.0%,对照组治愈率为63.3%,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疗效显著.

    作者:韦勇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

    目的 观察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 CAG自愿者32例,服用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每次6 g,3 次/d,6个月为1疗程.服药期间忌酒及辛辣食物,并停用其他治疗胃病的药物,服药前后查血细胞和肝肾功能,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复查,临床总有效率93.8%,治疗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服药后血细胞、肝肾功能无异常.结论 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CAG疗效满意,未发现不良反应,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许宏吉;陈满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儿科慢性肾脏疾病90例病理生理改变分析及治疗体会

    我院儿科自1997年收治慢性肾脏疾病(CKD)90例,年龄小2岁,大14岁,CKD肾功能减退(CRI)过程中逐步出现氮质潴留及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影响多系统和器官.现就CKD的病理生理改变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修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中女方因素对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T)中女方因素对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女方不同病因行IVF-ET治疗的345个周期资料.根据女方致不孕的主要因素分为:A、B、C、D 4组.A组:盆腔及输卵管因素共203个周期;B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瘤共62个周期;C组:排卵障碍共35个周期;D组:原因不明不孕共45个周期.比较4组间的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宫外孕率.结果 各组间卵裂率、胚胎种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受精率C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01),临床妊娠率B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流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宫外孕率A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在IVF-ET治疗之前应针对女方病因行预防性治疗以改善IVF-ET的治疗效果.

    作者:昊重聪;杨桂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中药癌痛克对肝癌细胞株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癌痛克对肝癌细胞株HepG2生物学活性的影响作用,以及在相应状态下细胞内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表迭量的改变,研究癌痛克的抗肝癌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癌痛克作用HepG2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细胞内Rb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 2~50 μg/ml癌痛克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增殖效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2~50 μ/ml癌痛克组可诱导HepG2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效应呈明显的时间-浓度依赖性;2~50 μg/ml癌痛克可上调Rb基因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癌痛克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或诱导其凋亡,其调控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可能为通过干扰Rb基因的表达而实现.

    作者:麦志明;朱光辉;翁杰锋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心电监护下,应用美托洛尔缓慢静脉注射(1 mg/min),共5~15 mg.若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则开始口服美托洛尔维持治疗.结果 本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22例患者,在应用美托洛尔后,心律失常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其中3例发生心力衰竭死亡,2例心脏破裂死亡,其余均存活出院,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可靠.

    作者:吉小利;谢保光;高家瑞;王平香;崔松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提高子宫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质量的方法

    目的 建立子宫组织常规制片及其免疫组织化学的标准化实验流程,达到临床病理检验质量控制的要求及日后研究的需要.方法 详细介绍子宫组织常规制片及其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环节.结果 用此法制备的子宫组织免疫组化切片染色结果稳定可靠、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结论 此实验流程可改进和提高子宫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的质量.

    作者:邓月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复合消化酶胶囊治疗胆囊切除术后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复合消化酶胶囊(达吉胶囊,韩国韩林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由人工合成的熊去氧胆酸及胃蛋白酶、淀粉酶、木瓜酶、胰酶、纤维素酶和胰脂酶等多种消化酶组成,具有促进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纤维消化和减少肠内气体的作用,主要针对消化酶分泌不足或活力下降引起的消化不良,特别是各种消化腺功能减退的患者.

    作者:陈娴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小儿腹股沟斜疝60例小切口手术的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腹横皱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皮下环上方腹横皱纹处做一1.5 cm横切口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结果 60倒手术中,手术时间短15 min,长60 min,并发皮下血肿3例,发生率5%.随访1~2年无复发.结论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费用低,创伤小,疤痕小,符合美容学要求,易被患者家长接受.

    作者:周怀胜;王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62例的内科治疗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基本病变系由各种病因导致胰酶激活后自身消化胰腺组织引起的化学性炎症.临床上可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 acute pancreatitis,SAP)起病急,病情凶险,进展快.

    作者:唐来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肾细胞癌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肾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肾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全部病例术前均行B超及CT检查.根治性肾切除术27例,保留肾单位手术5例.结果 术后病理类型为:透明细胞癌25例,颗粒细胞癌4例,混合细胞型癌2例,梭形细胞癌1例.随访8个月至7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2%和62.5%.结论 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肾细胞癌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根治性肾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肾细胞癌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王成元;张道习;张国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重症药疹3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重症药疹的临床认识,提高治愈率.方法 分析我科1996~2006年间住院重症药疹患者38例,其中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BENL)21例,重症多形红斑型(EMM)14例,剥脱性皮炎型(ED)3例,治疗以中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为主.结果 治愈37例,死亡1例.结论 解热镇痛药在致敏药物中占首位,早期应用足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熊峰;房思宁;郑利雄;宋彪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灯盏花针剂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灯盏花针剂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 将58例DPN患者随机均分两组,每组各29例,治疗组加用灯盏花针剂2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用等量维生素治疗,连用4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55.17%,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灯盏花针剂能明显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作者:刘桂云;林惠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后腹腔镜在肾囊肿去顶术中应用的初步体会

    腹腔镜手术的优越性已得到同行的公认,其应用于肾囊肿已有10余年历史.笔者自2006年6月至2007年2月间应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8例,疗效满意,恢复迅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四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