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霖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菅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方法: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加强介入术前、术后及溶栓药物治疗的护理和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结果:本组病人治愈11例,其中8例病程10d以内.显效34例,有效6例,显效率88.2%,总有效率100%.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及重要脏器出血.结论: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并发症少、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密切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护理,均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美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实施切开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立即缓解,均一次性治愈.疗程17-45d,平均(28.42±9.12)d,随访3个月~17个月,平均(9.23±4.56)月;无肛门狭窄及大便失禁,均无复发或肛瘘形成.3例患者肛门气体不能完全控制,嘱做提肛运动后肛门功能,3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临床效果明显.
作者:居冠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安宝用于先兆早产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处理方法和产前、产时、产后护理措施.结果:剖宫产15例,阴道分娩35例(阴道助产2例).早产27例,足月产29例,早产儿死亡2例.结论:对不同孕周、不同原因先兆早产患者应采取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加强观察和护理,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少云;温燕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早期症状体征不十分典型,尤其是早期X线影像没有明显的异常改变,加上个别医生检查疏忽,很多患者被误诊误治而致残.特别是基层农村的患者.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作者:程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缺血预处理的概念于1986年提出,在缺血预处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药物预处理,因其可控性好,可行性强等特点,使其为脑缺血性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2003年Zhao等发现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且在随后的试验中证实缺血后处理在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闭塞模型中,可明显减少脑梗死的面积.缺血后处理与预处理相比,保护效能相当.近来研究发现在脑缺血前或脑缺血再灌注即刻给予一定量的麻醉药可发挥脑保护效应,为脑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新途径.近的研究发现,麻醉药预处理与后处理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是多因素、多途径的,以下主要综述近年来麻醉药预处理和后处理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作者:许清秀;张良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高校新生体检中实施人文关怀对候检时问,工作效率和学生的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通过在体检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统计候检时间,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候检时间缩短,工作效率、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人文关怀的应用能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减少纠纷和投诉,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作者:罗慧;刘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深,到医疗机构去看病,检查的项目和指标越来越多,传统的纸质病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电子病历有便于保存、信息丰富、容易复制等特点,实现病历电子化对帮助医生诊断,正确评估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晓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1月到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AMI并室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口服胺碘酮治疗;治疗组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加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胸痛复发率,治疗前后的心室率变化,评定临床疗效,现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治疗组胸痛复发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13.3%(P<0.05);治疗组的心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颤的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根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整体护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学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以现代护理观念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整体护理要求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的人,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5个方面,考虑人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通过护理程序来解决;同时要求把护理看作是一个整体,从护理制度、管理、教育、科研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考虑护理工作问题,通过科学的管理办法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实施整体护理要求护士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为患者解决与疾病有关的身心方面的问题强化卫生宣教工作,以热情的态度,诚挚的爱心,耐心的解释,周到的服务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因此护士的良好素质在护理工作中可达到建设性的效果,起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作者:刘志军;孙姝;屈艳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脂肪栓塞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行半髋关节置换的股骨头坏死3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0例患者发生肺栓塞,分析其诊断及治疗过程,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该组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为2.9%,通过CT扫描、血气分析、心电图、胸片、核医学检查确诊,经过小剂量尿激酶加序贯抗凝治疗后,无死亡病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气分析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脂肪栓塞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减少病死率.
作者:罗开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常需长期静脉用药,且静脉血管弹性差,脆性大,穿刺后恢复较慢,为减轻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我科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选择深静脉置管.然而笔者发现:深静脉置管一段时间后,使用普通肝素帽的老年患者发生管路不畅,甚至堵管的机率要大于使用BD正压接头的患者,且BD正压接头使用起来方便简单,杜绝了针刺伤,很大程度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现将报告如下.
作者:林小娟;应月华;申屠长缨;王莉芳;吴小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高血脂的首选药物,随着其临床应用的增多及基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产生的获益远不止降血脂作用本身,其在心血管方面也有着广泛的作用,且在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还未显现时即能产生荻益即多效性,业已发现证实的作用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炎症、抗氧化、抑制血栓形成和稳定斑块、改善心肌重构、阻断神经内分泌激活、刺激内皮祖细胞分化等.因此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者:刘年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报道老年股骨颈骨折护理,根据7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分别从术前、术后及心理等方面,结合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进行护理.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充分评估,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刘书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泮托拉唑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法莫替丁治疗,观察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9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30例患者中出现头晕1例,恶心1例,继续用药适应后好转,没有发生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用药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刘霞;王利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甘露醇与速尿交替使用对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小剂量甘露醇与速尿交替治疗,对照组给予甘露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颅内压和肾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种方法在降低颅内压的治疗效果方面元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平均血清BUN以及血清Cr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小剂量甘露醇与速尿交替应用治疗脑卒中既能迅速减轻脑水肿,又能减少肾功能损害.
作者:吴灵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目前PBL教学法已经成为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1].
作者:黄宝琴;饶燕珍;池喜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护理配合.方法:采用低浓度的罗哌卡因与芬太尼硬膜外微泵持续给药对250例产妇进行分娩镇痛,观察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情况.结果:明显降低器械助产、剖宫产率,提高顺产率.结论: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可靠,对母婴未发现不良影响.
作者:温燕梅;关慧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护理工作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中的重要性.方法:严格的无菌操作,不断改进和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结果:18例患者,导管留置时间3周~32个月,2例发生导管出口感染,经几次换药均痊愈;6例发生不完全性堵管,经管内溶栓均溶通;透析充分性均达标.结论:优质规范的护理,可以大大降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堵管等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留置导管的使用寿命.
作者:郭宏艳;胡宴霞;王蕊;杨颜辉;彭颖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明确诊断的CVA患儿50例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期50例岁数相当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两组患儿的MP-lgM.结果:实验组MP-lgM的阳率为34.0%;对照组MP-lgM的阳性率为1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975,P<0.05).实验组MP-lgM的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CVA与MP感染有高度关联性,建议CVA惠儿临床上应首先测定MP-lgM来除外MP的感染,阳性者给予抗MP治疗.
作者:吴开锋;黄苏玮;刘亿荣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8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喜炎平治疗,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1次/d.两组均以5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5.2%(40/42)显著高于对照组68.4%(26/38),P<0.05;且观察组在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水疱结痂时间方面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能迅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作者:洪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