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心理干预改善高血压并脑梗塞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效果

石惠娟;夏永莲;刘静波;黄茜

关键词:心理疗法, 高血压, 焦虑, 抑郁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并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心理干预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的降低值高于对照组,心理干预组的SDS、SAS值均低于对照组,心理干预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及偏执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够改善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还能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58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对原发性痛经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分别用西药和中药合艾灸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原发性痛经按辨证分型分成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气血两虚型、肝肾亏损型四种.116例病人分成两组,对照组58例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58例用中药合艾灸三阴交穴按四型治疗.结果:中药合艾灸治疗与西药常规治疗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显著.结论:采用中药合艾灸按辨证分型治疗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参考使用.

    作者:吴雪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概述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所有不以神经组织受压(即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为主要表现的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历来对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本文从其发病的生理病理基础、临床诊断标准、鉴别诊断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孙大洋;姜玉莹;薛卫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体会

    腰椎间盘突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以腰4--5、腰5--骶1间隙发病率高,约占90%~~96%,多个椎间隙同时发病者仅占5%~~22%.作者自1999年从事骨科工作至今,主要应用推拿手法治疗各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50余例,病人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或治愈,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流程,探讨院前高效快速急救与安全转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8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院前急救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到达患者患者发病现场后,医护人员对AMI的患者实施急救的方法和经验.结果:88例患者中,成功获救83例,5例在到达现场前死亡.结论:应当重视AMI急救的流程,提高医护人员急救水平,采取院前紧急处理的措施,合理选择转运的时间,途中进行严密监护,为患者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能有效提高AMI患者的急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作者:陈清;李玉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损伤自我体育疗法的研究

    目的: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损伤自我体育治疗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站位体疗和卧位体疗两种体育疗法.结果:以一个月或者半年为总疗程或者更长时间,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体能一般以12天为一个疗程的体育治疗后,治愈17例,好转1例,治愈率94.4%,总有效率100%.结论:自我体育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损伤具有简单、易学,利用呼吸法和特定的动作练习为优点,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谢小平;李武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脑功能康复治疗仪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研究分析脑功能康复治疗仪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26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142例为甲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脑功能康复仪进行康复治疗,126例为乙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10天的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SNSS评分及BI评定.结果:甲组SNSS评分及BI指数高于乙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功能康复仪对脑卒中患者,有效的促进恢复神经功能,可有效的加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时间,有效改善康复过程中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并发症及临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43例患儿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43例中穿刺成功并顺利完成输液、静脉留置针留置2~7d者221例,成功率90.9%,留置失败原因包括:穿刺失败、套管针脱落、阻塞以及局部渗漏、肿胀等,无出现并发静脉炎病例.结论:加强小儿静脉留置针期间并发症的防范及处理,可提高留置成功率,减轻患儿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

    作者:廖冬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不规则抗体检测4例报告

    由于多次输血,受血者血清内产生了不规则抗体,再次输血时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因此临床输血工作中检测不规则抗体,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必要措施.作者自2008年至2011年发现了4例血液患者因多次输血血清内产生了不规则抗体,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少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分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5例(分期治疗)和对照组95例(常规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63%(88/95),对照组为61 05%(58/95),两组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过程中,结合各期病症表现进行对症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作者:胡荣生;许华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依帕司他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依帕司他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与同期入院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疗程21天.采用0~10数字强度分级法对疼痛的疗效进行评估,取治疗前后的差值作为疼痛的改善值.结果:①依帕司他对三叉神经痛的缓解明显有效(p<0.05).②对合并糖尿病的三叉神经痛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依帕司他治疗治疗三叉神经痛是有效的,特别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作者:杨水冰;刘军;周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微波治疗宫颈糜烂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探讨

    目的:观察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就注意事项.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就诊临床诊断为宫颈糜烂者102例使用CDYW 型微波综合治疗仪月经干净后3-7d治疗.结果:术后即日起阴道有淡红色水样液体排出,轻度患者排液期约1周左右,中、重度患者约2周左右,个别患者可能持续到28d,1/3的患者在脱痂开始时有少量血性自带,一般可持续1周左右,3例患者有轻微的腰胀感.轻度糜烂31例全部治愈,中度糜烂43例治愈42例,显效1例.重度糜烂28例,治愈26例,显效1例,有效1例.二次微波治疗3例,全部治愈.术后感染,月经通畅,无宫颈粘连及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简单、有效、易普及、易推广,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电极勿触及阴道壁;输出功率不宜过大;电极头接触糜烂面时掌握好凝固时间和深度;术后2月内禁止盆浴、性生活、阴道冲洗.

    作者:龙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腹穴埋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胫、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腹穴埋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治疗组采用腹穴埋线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腹穴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M-JOA评分,同时采用肌电图观察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M-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改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穴埋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有显著的疗效,且可改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

    作者:林育辉;陈丹姗;许韶山;胡志华;赵晓东;张学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心理护理干预影响侵袭性牙周炎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侵袭性牙周炎心理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将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侵袭性牙周炎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心理护理干预)12例和对照组12例(常规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的配合治疗率、按时复诊率、坚持自我维护治疗率以及治愈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治疗时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应用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治愈率,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李静;李小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居家生活护理和家庭康复指导

    目的: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居家生活护理和家庭康复指导进行研究.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8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对家庭生活护理及家庭康复进行指导,其中包括对室内陈设的布置、改造卫生间、饮食及生活规律的调整、被动与主动的锻炼方法、训练语言及安全知识的宣传等.结果:经居家生活护理和家庭康复的指导,128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治愈50例,好转7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 87%.结论: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居家生活护理和家庭康复指导,可有助于发现生活和康复锻炼的误区,能迅速、有效恢复脑中风患者的机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及身体上的负担,康复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适宜广泛应用.

    作者:刘翠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肿瘤晚期并发恶性心包积液患者的规范化护理干预分析

    目的:探究肿瘤晚期并发恶性心包积液患者给予规范化护理的方法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肿瘤晚期并发恶性心包积液患者50例作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29例给予规范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与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控制7例,好转5例,恶化6例,死亡3例,护理有效率为57.14%,实验组患者临床控制11例,好转13例,恶化4例,死亡1例,护理有效率为82.76%,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肿瘤晚期并发恶性心包积液患者规范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出院率,促使患者病情好转,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侯仙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为做好患者心理疏导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100例各类手术病人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手术患者负性心理存在普遍性.结论:适当的心理护理,实现了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及心理支持,对手术康复奠定基础.

    作者:余秀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探讨血清CA19-9采用两种不同型号化学发光仪检测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目的:探讨美国雅培公司的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i2000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清CA19-9结果的差异.方法: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微量子捕捉免疫发光技术(MEIA),i2000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CMIA)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结果:200例体检标本采用AXSYM和i2000型分别检测CA19-9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结论:(CMIA)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及其配套试剂较微量子捕捉免疫发光技术(MEIA)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所以采用i2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较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高,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更高的价值.

    作者:崔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1例PICC导管漏液后经原位简易置换法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方法.PICC置管是护理操作中常见技术操作,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保证化疗过程顺利地完成.

    作者:崔素巧;张素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肺功能检测在支气管哮喘降阶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及评估肺功能检测在支气管哮喘降阶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3月-2009年2月于我科治疗的非急性发作期的成年支气管哮喘患者18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101例.对照组常规方法调整支气管哮喘治疗方案,观察组经肺功能评估后选择降阶梯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哮喘长期控制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经过系统、规范的支气管哮喘治疗,用药医从性良好,每三个月对病情进行一次评估.对照组主要根据患者主诉症状来调整治疗方案,采取降级治疗,一年内症状加重需升级治疗的患者有10例,急性发作后需输液的患者3例,需住院治疗的急性加重患者2例.观察组经肺功能评估后选择降阶梯治疗方案的患者,一年内症状加重需升级治疗的患者有5例,急性发作后需输液的患者1例,无需住院治疗的急性加重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症状加重或急性发作的百分比较观察组明显升高,两组患者中哮喘长期控制的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肺功能检测在支气管哮喘降阶梯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文艳;张秀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低频电刺激与吞咽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分析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与吞咽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至2011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8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和吞咽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舌骨与甲状腺上切迹低频电刺激.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和疗程后后,应用饮水试验评测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结束后,通过饮水试验评测,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约为93.2%;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2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约为68.2%.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对患者吞咽反射的功能有明显的提高,再配合吞咽训练,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小红;李程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杂志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杂志

主管:广东省中医药局

主办:广东省中医研究所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