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S.Eskander;Steve M.Balsis;Chris Balinger;Caitlin M.Howard;Nicholas W.Lewing;Jonathan P.Eskander;Michelle E.Aubin;Jeffrey Lange;Jason Eck;Patrick J.Connolly;Louis G.Jenis;罗飞;梅铁牛;许建中
1986年的10月到1987年的11月中1,对平均年龄61岁(范围,21~84岁)的连续未挑选的200例患者(208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并使用钛合金矩形锥状股骨柄(Alloclassic Zweymüller;Zimmer,Winterthur,Switzerland)和圆锥形螺旋臼杯(CSF;Zimmer).
作者:Alexander Kolb;Alexander Grübl;Charlotte-Dorothé Schneckener;Catharina Chiari;Alexandra Kaider;Richard Lass;Reinhard Windhager;王伟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背景:非限制性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不愈合的方法之一.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详细说明这种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自1976年至2007年,67例患者采用非限制性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不愈合,并随访2年以上.其中女性49例,男性18例,平均年龄为6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9年(范围,2~30年).根据Neer骨折分型,其中两部分骨折36例,三部分骨折16例,四部分骨折15例.54例行半肩关节置换术,13例行全肩关节置换术.结果:根据改良Neer评分,33例患者获得了极好的或令人满意的结果.肱骨结节愈合的假体有35例.在随访时,平均疼痛评分由术前8.3分改善至4.1分(p< 0.001).肩关节主动上举和外旋的平均角度由46°和26°分别提高至104°和50°(p<0.001).在终的随访时,肱骨结节解剖或接近解剖愈合的肩关节拥有更好的主动上举活动度(p=0.02).12例患者发生14例并发症,其中12例行再次手术,包括5例翻修手术.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翻修为终点,1年生存率为97%[95%可信区间(CI),94.3%~100%],5年、10年和20年生存率为93%(95% CI,88.0%~99.2%).结论: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不愈合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且改善其肩关节功能.然而,仅仅在不到一半的患者中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整体结果.肱骨结节愈是不一致,并影响功能.
作者:Thomas R.Duquin;Justin A.Jacobson;Joaquin Sanchez-Sotelo;John W.Sperling;Robert H.Cofield;王鹏;陈晓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背景: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术后常见并发症,目前对其病因和发展过程的认识仍不够全面.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脊髓旋转是否为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预收集的脊柱手术登记信息和核磁共振图像.分析了176例因颈椎退行性疾病行C4~C6节段的前路减压术或椎体次全切除术的患者.测量的数据包括脊髓横断面面积、脊髓活动空间以及脊髓相对椎体的旋转角度.结果:按照三角肌肌力≤3级(5级分类法)的诊断标准,6.8%的患者术后出现了C5神经根麻痹.平均脊髓旋转角度(和标准差)为2.8°±3.0a.研究发现C5神经根麻痹与脊髓旋转(0°~5°、6°~10°和≥11°)间存在强烈相关性(点二列相关系数=0.94;p< 0.001).脊髓旋转超过6°作为判断标准可甄别出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患者[敏感性=1.0(95%可信区间,0.70~1.00),特异性=0.97(95%可信区间,0.93~0.99),阳性预测值=0.71(95%可信区间,0.44~0.89),阴性预测值=1.00(95%可信区间,0.97~1.00)].结论:我们有依据相信:脊髓旋转是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十分重要的预测因素.患者可按脊髓旋转程度划分为3个类型,1型代表轻度旋转(0°~5°),2型代表中度旋转(6°~10°),3型代表重度度旋转(≥11°).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在3类患者中分别为0/159、8/13和4/4.这一信息可能对考虑进行C4~C6节段前路手术的患者和医生有参考意义.
作者:Mark S.Eskander;Steve M.Balsis;Chris Balinger;Caitlin M.Howard;Nicholas W.Lewing;Jonathan P.Eskander;Michelle E.Aubin;Jeffrey Lange;Jason Eck;Patrick J.Connolly;Louis G.Jenis;罗飞;梅铁牛;许建中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背景: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被推荐用于下肢关节置换手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出于对利伐沙班使用后伤口并发症的高发生率的关注促使此项与低分子肝素多中心对比研究的实施.方法:英国的医院在2009年开始使用利伐沙班替代低分子肝素作为下肢关节置换术后血栓的预防用药.调查小组前瞻性收集了这些大型医院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利伐沙班使用前后30天内的伤口并发症和重大出血事件(脑血管出血和胃肠道大出血)的发生率以及90天内症状性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症状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率进行统计.比较了全膝置换术和全髋置换术后2762例利伐沙班使用者和10,361例低分子肝素使用者的情况,数据使用比值比(0R)进行分析.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创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81%,较利伐沙班组3.85%的发生率更低[OR=0.72,95%可信区间(CI)=0.58~0.90,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在肺栓塞发生率(低分子肝素组为0.55%,利伐沙班组为0.36%,OR=1.52,95%CI=0.78~2.98)、重大出血事件(OR=0.73,95%CI=0.48~1.12)和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率(0R=0.93,95%CI=0.46~1.89)三个方面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分子肝素组症状性DVT的发生率为0.91%,较利伐沙班组(0.36%)显著升高(OR=2.51,95%CI=1.31~4.84,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伐沙班组较低分子肝素组具有较高的创口并发症发生率和较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两组在症状性肺栓塞和全因死亡率方面无明显差异.评价创口并发症和关节僵硬、潜在感染、深静脉血栓的肢体后遗症之间的关系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研究.
作者:Simon S.Jameson;Monika Rvmaszewska;Philip James;Ignacio Serrano-Pedraza;Scott D.Muller;Anthony C.W.Hui;Mike R.Reed;童培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背景:许多中短期的临床随访研究已经表明,在老年人的移位股骨颈囊内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减少再次手术风险上,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优于内固定手术.此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一项长达17年的随访研究,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手术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我们筛选了100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加入此项单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在受伤前髋关节功能均正常.本研究包括79名女性和21名男性,其平均年龄为78岁(范围,65~ 90岁),研究对象被随机分配入全髋关节置换组(THA组)(n=43)或内固定组(对照组)(n=57).实验的首要终点是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次要终点包括死亡、再手术、步速和日常活动能力,随访的时间点分别为术后3个月、1年、2年、4年、11年和17年.结果:THA组Harris评分较高,平均差值为14.7分(95%可信区间,9.2~20.1分;p<0.001).两组患者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THA组中的4例患者(9%)和内固定组中22例患者(39%)接受了再次较大的手术[RR=0.24(relative risk);95%可信区间,0.09~0.64].总的再手术率,关节置换组为23%,内固定组为53%(RR=0.44;95%可信区间,0.24~ 0.80).步速及日常活动能力结果显示,THA组在术后第1年较内固定组有优势.结论:通过对有移位股骨颈骨折的健康老年人长达17年随访发现,THA比内固定能够提供更好的髋关节功能和显著减少再手术风险,且并不增加患者死亡率.
作者:Ghazi Khalil Chammout;Sebastian Simon Mukka;Thomas Carlsson;Gustaf Fredrik Neander;André Wilhelm Helge Stark;Olof Gustaf Sk(o)ldenberg;温家宾;沈彬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本项研究目的是对以往曾报道过的一组使用非骨水泥髋臼进行髋关节翻修的病例进行长期疗效分析.在连续55例患者中共完成61例全髋关节翻修术,使用非骨水泥髋臼假体和螺钉增强固定.这项研究评估以低的20年为限,有12例(14髋)20年后仍存活.在本组61例关节置换术中,在随访期间有14髋19例翻修(22.9%),但没因为髋臼假体松动而翻修.自上次至少10年的随访报道以后,也再没有髋臼杯的松动.有2例已报道过假体松动并已移位的,但到近随访为止未进行翻修手术.对这些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20多年的随访证实了假体的长期牢固固定.以无菌松动进行髋臼翻修为终点,分析非骨水泥髋臼假体生存率为100%,以影像学松动为终点分析,生存率为97.7%(95%可信区间,±8.8%).作者将延续在大多数全髋翻修手术中使用非骨水泥髋臼附加螺钉固定.
作者:Bryan N.Trumm;John J.Callaghan;Steve S.Liu;Devon D.Goetz;Richard C.Johnston;李永平;卫小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会涉及大量失血和输血风险.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氨甲环酸减少术后失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目前发表的研究报告,结论并不一致.因此,我们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氨甲环酸减少术后失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评估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检索2011年5月之前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15项研究符合入选标准.在接受氨甲环酸的患者组和接受安慰剂的患者组中,计算每个患者失血量、输血单位、凝血酶原时间和术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的加权平均数以及手术患者输血、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形成的总的比值比.结果:相较于安慰剂组,氨甲环酸组中每例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量明显较少,需要输血的患者比例较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形成在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氨甲环酸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对于减少失血安全有效.
作者:Zhi-Gao Yang;Wei-Ping Chen;Li-Dong Wu;吴立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我们回顾了近几年的文献,选择了与原发骨肿瘤有关的重要进展.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恶性肿瘤[包括Ewing(尤文)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和脊索瘤]和良性肿瘤(包括良性软骨类肿瘤、骨巨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
作者:Joseph H.Schwab;Dempsey S.Springfield;Kevin A.Raskin;Henry J.Mankin;Francis J.Hornicek;马珂;牛晓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背景:初次非骨水泥髋臼的重建已经显示了持久的长期固定效果.后期的继发性无菌性松动非常少见,但是早期良好固定的假体在后期仍然可以发生松动.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尸体的组织病理学标本并获得了磨损和影像学的相关数据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我们的目的是更好的理解具有良好功能的假体的周围的组织在假体植入长时间后所发生事件.方法:获取17个初次置换的非骨水泥髋臼组件(Harris-Galante Ⅰ)及邻近组织.假体植入的平均时间为11年(范围,4~25年),所有的患者的假体在死亡时都具有良好功能.未脱钙的和石蜡包埋的多孔涂层内和假体-骨交界面处的骨和软组织切片来定量分析.磨损颗粒用X射线能谱和偏振光显微镜来分析.并评价聚乙烯内衬承重面的容积磨损和背面磨损的程度.结果:所有组件都具有良好的骨长入和固定(平均范围,33%±21%).在长期的标本中,多孔涂层孔内存在颗粒诱导肉芽肿,肉芽肿沿着界面通过螺钉孔一直蔓延到髋臼骨.肉芽肿内可以发现来源于股骨和髋臼的颗粒.承重面的容积磨损随着时间增加(41.6 mm3/年),并且与多孔涂层内的肉芽肿的程度和骨盆肉芽肿大小相关.在放射学上,透亮度与骨、纤维组织的长入程度相关.组织学确定的6个骨盆肉芽肿仅有1个在常规的放射学上有表现.结论:通过骨长入而形成的髋臼固定可以在假体植入20年后仍然成功的维持.在临床功能非常优良的假体,骨溶解和颗粒诱导的肉芽肿非常常见.为减少承重面磨损和背面损坏的设计策略,对维持长期骨长入性固定而言,很重要.临床联系:仍然有数量庞大的患者虽然在临床评价上植入的假体成功,但是存在进行性骨溶解带来的后期假体的失败的风险.
作者:Robert M.Urban;Deborah J.Hall;Craig Della Valle;Markus A.Wimmer;Joshua J.Jacobs;Jorge O.Galante;史思峰;陈云苏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