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宇;史娟;谢应忠;张会会;李敏
目的:初步探明黄花油点草活血作用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小鼠耳廓微循环及大鼠出、凝血时间和血栓形成实验考察黄花油点草不同提取物的活血作用.结果:给药剂量为2.5 g/kg时,水提取物具有显著增加血瘀小鼠动、静脉管径及血流速度变化值,延长血瘀小鼠凝血时间及抗血瘀大鼠血栓形成作用,甲醇提取物具有显著增加血瘀小鼠动脉管径及动、静脉血流速度变化值和延长血瘀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70%乙醇提取物具有显著改善血瘀小鼠动、静脉血流速度作用.结论:黄花油点草活血作用主要药效部位为水提取物,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为改善微循环及抗血栓形成.
作者:孙静;贾田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博落回果荚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博落回果荚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8个生物碱,分别鉴定为:6-氰基二氢血根碱(1)、6-丙酮基二氢血根碱(2)、6-丙酮基二氢白屈菜红碱(3)、白屈菜红碱(4)、二氢白屈菜红碱(5)、13,14-去氢-N-甲基黄连碱(6)、N-甲基氢化小檗碱(7)、小檗碱(8).结论:其中,化合物1、6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7为首次在博落回属植物中报道.
作者:卿志星;徐玉琴;杨鹏;余坤;彭懿;左姿;曾建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消瘤汤治疗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中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5-FU+ CF+ L-OHP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瘤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个周期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肿瘤标志物水平及VEGF-B、VEGF-C、VEGF-D血清表达水平和骨髓抑制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腹痛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瘦乏力及腹泻等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VEGF-B、VEGF-C、VEGF-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消瘤汤治疗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血清VEGF蛋白含量,提高患者术后1、3年生存率.
作者:许文忠;刘淼;王峥嵘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川芎内生放线菌群结构,筛选拮抗川芎根腐病原菌的放线菌资源.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匀浆法、划线平板法等对川芎根茎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平板对峙法及抑菌圈法评价各菌株抑菌活性,显微观察法结合DNA测序进行菌种物种鉴别.结果:共获得83株川芎内生放线菌,分属13个类群;其中链霉菌属灰红紫类群中的深海链霉菌Streptomyces scopuliridis(KF600747.1)、灰锈赤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iginosus (AB706352.1)、团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agglomeratus(LC055413.1)能同时抑制4种川芎根腐病原菌.结论:内生放线菌群中的链霉菌属灰红紫类群是抑制川芎根腐病原菌的重要生防菌,在川芎药材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作者:何冬梅;林婵春;严铸云;李佳穗;王海;刘薇;马云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比较5种不同方法提取的紫苏叶挥发油,以明确萃取溶剂种类和辅助提取方式对紫苏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紫苏叶挥发油,以GC-MS法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分析对比3种常用有机萃取溶剂和2种辅助提取方法对相同来源紫苏叶挥发油的得率、成分组成及比例的影响.结果:用5种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紫苏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77个峰,其中共有峰36个,主要成分为紫苏醛(42.46% ~ 52.16%),石竹烯(12.70% ~ 16.93%),α-香柑柚烯(12.23% ~ 16.00%),氧化石竹烯(4.27% ~6.85%),α-石竹烯(1.38% ~1.74%)等.采用石油醚萃取和乙醚萃取的挥发油得率值近似,二者均略高于正己烷萃取.正己烷对于烯类的萃取比例相对略大,乙醚对醛类的萃取比例相对较大.纤维素酶辅助法和NaCl盐析辅助法均能有效提高紫苏叶挥发油的得率,分别达到0.63%和0.54%,是常规SDE法得率的1.34倍和1.15倍.结论:萃取溶剂种类和辅助提取方式对紫苏叶挥发油的提取效果影响显著,研究其具体差异有助于提高紫苏叶挥发油成分定性、定量检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紫苏资源利用率.
作者:张辰露;梁宗锁;吴三桥;赵宏光;刘峰华;魏良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姜炭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ODS和MCI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姜炭中分离纯化了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乙酰基-β-谷甾醇(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4-[2-(5-丁基呋喃-2-基)乙基]-2-甲氧基苯酚(3)、β-谷甾醇(4)、8-姜酮酚(5)、10-姜二酮(6)、6-姜烯酚(7)、6-姜酮酚(8)、3,5-二乙酰基-6-姜酚(9)、儿茶酚(10)、姜酮(11)、6-姜酚(12)、1,2,4,5-四羟基苯酚(13)、豆甾醇乙酸酯(14)、8-去氢姜辣二酮(15)、3,5-二乙酰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4,5-二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1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姜炭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10、11和13是姜炭炮制过程中新生成的成分.
作者:孙萌;杨宇萍;李拥军;杜晶;陈求芳;孟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从大红袍Citrus reticulata‘ Dahongpao’种子的总RNA中克隆角鲨烯合成酶基因(ss),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基因并对其在橘核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进行分析,利用在线分析工具对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克隆所得ss总长度为1 205 bp,编码397个氨基酸,与芸香科柑橘属Citrus L甜橙Citrus sinensis、克莱檬蒂娜橘Citrus clementina角鲨烯合成酶(SS)蛋白质序列具有99%的相似性.将橘核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形态建成末期、成熟期和脱水期3个阶段,其中,种子成熟期的ss表达量高.结论:首次从大红袍中成功克隆ss,可为橘核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吴沂芸;罗静;王黎;王倩;裴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帘子藤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层析、ODS、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方法确定其结构.结果:从帘子藤藤茎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水杨酸(2)、间苯二酚(3)、4-羟基苯甲酸(4)、原儿茶酸(5)、香草酸(6)、丁香酸(7)、东莨菪素(8)、臭矢菜素D(9)、(+)-lyoniresinol(10)、(-)-loliolide(11)、胡萝卜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1~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王绍军;吴闯;赵赶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小姬苗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小姬苗全草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小麦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massonianoid A(2)、山柰酚(3)、桂皮酸(4)、槲皮素(5)、椴苷(6)、小麦黄素(7)、β-谷甾醇(8)、腺苷(9)、α-toeopherolquinone(10) 、β-胡萝卜苷(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黄艳萍;刘洪新;宋家玲;吴继平;袁萍;邱声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蔓生和攀援灌木牛大力两个品种的品质.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蔓生和攀援灌木牛大力中多糖、高丽槐素、芒柄花素等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块根的淀粉和纤维百分比,以比较二者的品质.结果:蔓生牛大力的多糖含量、高丽槐素和芒柄花素含量均比攀援灌木牛大力高,且纤维含量低.多糖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而高丽槐素和芒柄花素含量则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结论:蔓生牛大力品质比攀援灌木牛大力好,同时,蔓生牛大力更适合食用.
作者:翟勇进;黄浩;白隆华;姚绍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对藏紫菀乙醇提取物(EEAS)的体外抗氧化及抗缺氧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DPPH·、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清除和还原力检测方法考察EEAS的抗氧化作用,并对其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进行测定;利用缺氧PC12细胞模型对其抗缺氧作用进行评价.结果:EEAS富含黄酮和多酚化合物,对3种自由基均表现出一定的清除活性,其中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活性优于VC,同时表现出一定的Fe3+还原能力.EEAS能显著增加缺氧PC12细胞的活力,降低缺氧PC12细胞LDH活性和MDA含量,提高SOD、CAT、GSH-Px及T-AOC活性.结论:EEAS是一种活性优异的天然抗氧化剂,同时对缺氧导致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景临林;马慧萍;蒙萍;樊鹏程;贾正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实现林下山参的数字化鉴别.方法:应用Matlab 2014a数字图像处理工具箱对林下山参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从林下山参的芦、体、纹、皮、须入手,提取图像的形状特征、颜色特征及纹理特征共18个,构建数字化林下山参数据库模型.结果:本研究选择的林下山参特征属性集可满足林下山参数字化鉴别,林下山参识别率为96%.结论:本研究在机器视觉下提取林下山参的大量特征,能够以无损的方式实现林下山参的快速检测.
作者:徐世义;石磊;翟菲;慕善学;徐伟;陈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蓝翠雀花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等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蓝翠雀花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山柰酚(2)、槲皮素(3)、异香兰酸(4)、芹菜素(5)、木犀草素(6)、8-甲氧基-5,7,3',4'-四羟基黄酮(7) 、β-胡萝卜苷(8)、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9)、3,5-dihydroxy-4'-methoxyflavone-7-ylO-β-D-glucopyranosyl-(1 →4)-α-L-rhamnopyranoside (10)、芦丁(11)、蔗糖(12).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刘世军;廖志新;唐志书;崔春利;刘红波;梁艳妮;张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野菊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蒙花苷和芹菜素5种成分的抗氧化能力,同时建立其U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BTS+法评价5种成分的抗氧化能力;采用UPLC法进行5种成分的含量测定,以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 ×2.1 mm,1.7 μm)为色谱柱,以乙腈-0.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检测波长360 nm,柱温30℃.结果:5种成分均具有一定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以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的清除能力强.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蒙花苷和芹菜素的进样量分别在0.0012 ~0.0960 μg、0.00226 ~0.1808 μg、0.00113 ~0.0904 μg、0.00393 ~0.3144 μg和0.00132 ~0.1056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37%、99.25%、99.46%、100.18%和99.70%,RSD均小于2.0%.结论:该方法可以同时测定野菊花中5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准确、快速、重现性好,可以作为野菊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作者:夏伯候;周亚敏;谢家驰;李亚梅;许招懂;林丽美;廖端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制定紫花松果菊种苗分级标准,为紫花松果菊规范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以紫花松果菊种植地的种苗为研究材料,测定紫花松果菊种苗株高、根长、根数、单株鲜重和叶片数等指标,通过对各指标数据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确定紫花松果菊种苗质量分级的主要指标,再采用系统聚类确定紫花松果菊种苗的分级标准.结果:紫花松果菊的单株鲜重、根长和株高是种苗分级的主要指标.结论:紫花松果菊种苗分为3个等级,其中,Ⅰ级种苗:单株鲜重不小于1.39g,根长不小于7.7 cm,株高不小于9.5 cm;Ⅱ级种苗:单株鲜重在0.79~1.38 g之间,根长在6.7 ~7.6 cm之间,株高在8.1~9.4 cm之间;Ⅲ级种苗:单株鲜重在0.66~0.78 g之间,根长在6.2 ~6.6 cm之间,株高在6.7 ~8.0 cm之间;其余种苗为不合格种苗.
作者:刘雪艳;张会敏;苏闪闪;潘桂芳;侯晓娟;袁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山核桃叶总黄酮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H9C2心肌细胞,用不同浓度氯化钴并优化不同缺氧及复氧时间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缺氧复氧前加入终浓度为2.5、5、10 μg/mL的山核桃叶总黄酮预处理,通过检测细胞上清液中LDH释放量,细胞内MDA含量和SOD活性;并采用MTS检测缺氧复氧损伤后细胞的成活率以及Hoechst-PI双染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内HIF-1α蛋白表达,来考察山核桃叶总黄酮保护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结果:利用1 200 μmol/L氯化钴缺氧18h,复氧2h可建立缺氧损伤心肌细胞模型.与模型组比较,山核桃叶总黄酮能降低H9C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后LDH释放量及细胞内MDA含量,提高SOD活性,减少细胞凋亡,并使细胞HIF-1α蛋白表达恢复正常水平.结论:山核桃叶总黄酮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增强细胞清除自由基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及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蒋瑞彬;朱学鑫;邢丽婉;丁志山;吕圭源;金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确定陈皮中黄酮类有效成分的适宜提取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方法:建立并优化了超声提取工艺,分别以超声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6个不同产地陈皮中的黄酮类有效成分,并采用HPLC法测定其中橙皮苷和川陈皮素的含量.结果:超声法提取陈皮中橙皮苷的平均含量为2.833%,索氏提取法为2.78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超声法提取陈皮中川陈皮素的平均含量为0.458%,索氏提取法为0.200%,超声提取法明显优于索氏提取法.结论:超声提取法简单、经济、省时,且对川陈皮素的提取率明显高于索氏提取法(药典方法),更适合作为陈皮黄酮类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作者:罗琥捷;杨宜婷;黄寿根;潘华金;罗美霞;郑国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索有效降低川芎镉含量的田间栽培技术,为保障川芎用药安全和出口品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川芎生长周期内,对其栽培土壤定期浇灌不同pH梯度的磷酸二氢钾-氢氧化钠(KH2PO4-NaOH)缓冲溶液,并于每次浇灌30天后收集样品,测定相关数据,分析KH2PO4-NaOH缓冲液对土壤pH值、活性态镉含量百分比及川芎镉含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空白组,施加pH值为6.5、7.0、7.4的KH2 P04-NaOH缓冲液均能有效提高酸性土壤pH值、降低土壤中活性态镉含量百分比,分别使川芎镉含量降低了47.89%、30.99%、52.82%,当KH2PO4-NaOH缓冲液pH值为7.4时,酸性土壤pH值升高幅度大,且川芎镉含量降到小值,为0.67 mg/kg.结论:施用KH2PO4-NaOH缓冲液可显著升高酸性土壤pH值,降低土壤中活性态镉含量百分比,因而降低川芎根茎镉含量,其中pH值为7.4的KH2PO4-NaOH缓冲液降低川芎镉含量的效果更佳.
作者:何春杨;李彬;李青苗;郭俊霞;张梅;陈幸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对三花莸进行系统的生药学及微性状特征研究.方法:采用植物形态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对三花莸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采用微性状鉴别对三花莸叶的表面、果实、种子进行微性状特征研究.结果:植物形态以茎、叶、花和果实的形态为其主要鉴别特征;性状以茎叶的表面颜色及大小、花序和果实类型、气味为其主要鉴别特征;茎的横切面以厚角细胞、内皮层细胞、纤维束、维管束等为其主要鉴别特征;叶以表皮细胞的形态、气孔类型,叶肉细胞的排列方式、维管束类型、腺鳞、腺毛、非腺毛等为其主要鉴别特征;粉末以表皮细胞的形态、气孔类型、腺鳞、腺毛、非腺毛、导管等为其主要鉴别特征.结论:本研究可为三花莸的品种鉴别、生药学研究、质量标准的制订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王红霞;王露露;郑岩;陈随清;张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真武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2型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加减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视力及眼底病变的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底病变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眼底病变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皮素含量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76%,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真武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并能进一步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对延缓病变向增殖期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瑄;李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