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脑损伤患者的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进展

蒋晓蓉;唐四元

关键词:颅脑损伤, 亚低温, 护理
摘要:用亚低温方法治疗颅脑损伤,可以减轻脑损伤后的病理损害程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1],明显降低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及病残率.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关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留置胃管时机的探讨

    目的 为临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留置胃管提供一个佳时机,以期把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降到低.方法 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按照伤后留置胃管的时间分成2组,实验组30例为重型颅脑外伤6 h内入院立即留置胃管,对照组30例为重型颅脑外伤后24 h留置胃管,2组患者的基础治疗和护理均相同,对2组患者的胃液pH值、胃液隐血试验阳性率,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等方面作统计学处理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胃液pH值、胃液隐血试验阳性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病死率分别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受伤6 h内入院立即留置胃管,能大限度地预见此类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作者:吴胜梅;王金明;田玉凤;袁玉兰;张序心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脑梗死住院患者肢体功能训练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致残率高,既增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又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而,患者的功能训练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患者的肢体功能更是影响其自理能力.所以本研究在查询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训练的理论应用、时机、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对策以及功能训练的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等方面具体阐述,介绍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训练的有效实施方法.以期护理人员更好地帮助患者得到大限度的功能康复.

    作者:赵芳芳;杨丽;赵振娟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5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行术后一般卫生宣教,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疾病知识宣教、饮食指导、运动干预和心理护理)1年.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评定2组康复情况.结果 术后1年GQOLI-74各项评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系统性护理干预促进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康复.

    作者:万静雯;彭红燕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他扎罗汀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观察与护理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来我们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 band ultraviolet,NB-UVB)照射联合他扎罗汀凝胶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其红;屈明芬;胡艳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肝癌介入治疗术后不同卧床时间的探讨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24 h内的佳卧床时间,以减少并发症.方法 将63例住院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取不同的卧床时间进行术后护理,观察记录穿刺点出血、腰背部疼痛、尿潴留的例数.结果 2组在穿刺点出血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腰背部疼痛和尿潴留2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卧床12 h是安全的,且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作者:王林娟;王玲俐;李冬梅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重症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研究

    目的 根据重症脑功能损伤患者胃内残留量探索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案.方法 将80例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按所抽出胃液量3个方案分别给予持续喂养(<50 ml);间隔2~4 h(50~100 ml)待胃液量<50 ml后再继续喂养;暂停4~8 h(>100 ml)待胃液量<50 ml后再喂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禁食、禁水,并给予抑酸剂治疗.观察2组消化道出血24~48 h控制效果、胃肠道耐受及预后.采用SPSS 10.00分析结果.结果 实验组24~48 h出血控制率明显增加(P<0.01),胃肠道耐受率明显提高(P<0.01),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重症脑功能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者,可根据胃残留量,给予不同的方案营养.

    作者:刘芳;鲍秋媛;牛蕾蕾;邵文莉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妇科腹腔镜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展

    腹腔镜穿刺相关的并发症是指建立气腹或trocar导致的损伤,包括腹壁、腹腔或后腹膜血管损伤,胃肠道损伤,腹腔实质器官和泌尿生殖器官的损伤.尽管这类损伤的发生率不高,但它是腹腔镜手术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腹腔镜中转开腹和甚至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了解该类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掌握其临床表现、防治措施以及护理对策,以减少其发生,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宏;唐玉华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主观幸福感理论结构及测评概述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人们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作者:马艳;化前珍;范珊红;傅菊芳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护理指导在帕金森病人家庭照顾者中的应用

    目的 提高帕金森(PD)病人的生活质量,延缓病程的发展.方法 针对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安全、心理状态、并发症等,采用家庭访诊、电话随访、电子邮件、信件、定期来院咨询等方法对PD家庭照顾者进行为期2年的护理指导.结果 指导后病人的跌倒、褥疮、抑郁发生率低于指导前(P<0.05),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P<0.05).结论 针对性地对PD家庭照顾者实施护理指导,能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改善PD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仁英;林显仙;彭蓉培;袁丽娟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临床路径在中国医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目的 了解临床路径在中国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状况,并从护理研究生的角度,探讨普及临床路径的方法与策略.方法 以临床路径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等4个常用中文数据库,对2000-2006年所得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个数据库的每年文献报道数目有显著性差异(P<0.01),逐年增加;涉及的内容分布在单病种中的治疗和护理、成本核算、用药、医院管理等方面,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以临床单病种治疗和护理应用总结性的文章所占比例高.结论 临床路径在中国医学中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但仍处于萌芽阶段,需进一步探讨.护理人员在临床路径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级护理人才有助于全面推动临床路径的开展.

    作者:杨娜;孙水英;曾慧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音乐疗法国内临床护理应用现状

    现代护理模式要求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要求.而音乐治疗是音乐、医学、心理学结合的产物,音乐疗法作为医疗护理手段已早为医务人员所应用[1].音乐疗法是在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新崛起的一门崭新的具有广阔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科学和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和护理[2].而如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时机,选择何种音乐为患者进行音乐疗法,是进行音乐疗法的关键.笔者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对音乐疗法所实施的疾病,方法,时机,症状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唐燕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用盖洛普Q12评价基层护士敬业度和工作环境的探讨

    目的 探讨基层护士的敬业度和所需求的工作环境.方法 用盖洛普Q12调查表,对我县208名护士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对12个问题的认可程度.结果 护士对工作环境认可度高的方面包括:能明确对自己工作的要求,在单位有一位要好的朋友,有做好工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认可度分别达到97.12%、87.5%和80.77%;对环境中主管和同事的认可度在50.48%~74.04%之间;而个人潜能发展方面受到重视的程度在40.87%~45.67%之间.结论 我县护理工作环境良好,盖洛普Q12运用在护理人性管理中对营造一个积极、高效的基层工作环境是非常有用的检测工具,他们是管理中12个重点.护士长如何营造一个使护士们对所有问题的肯定回答,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刘萍;何华;张平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疾病相关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及药物治疗等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旨在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提供依据.

    作者:洪丽芬;葛新茹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2种安置电极片方法对心电监护结果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电极片的安置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对2种心电监护电极片安置方法(常规法和改良法)的结果(所用时间、图像清晰度)进行对比.结果 采用2种方法所用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改良法用时明显缩短;图像清晰度无差异.结论 用改良法安置电极片既简化操作程序,缩短操作时间,也可保证监护效果.

    作者:任玉英;游桂英;贺莉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临床专业与护理专业本科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 研究临床与护理2个专业的本科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情况及与其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制调查问卷,对245例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 此次调查的医学生抑郁发生率为38.78%,临床组抑郁评分平均值(0.47±0.10)分,护理组平均值(0.46±0.08)分;焦虑发生率为14.7%,临床组焦虑评分平均值(39.97±10.70)分,护理组平均值(40.14±8.76)分.2组抑郁、焦虑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心理社会因素中,就业压力与抑郁、焦虑情绪状况有高度相关性(P<0.05).结论 此次调查的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水平处于正常范围,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护理专业与临床专业同样面临心理压力.

    作者:刘宇兰;邹婉婧;张巍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移动式多媒体电化宣教新模式在产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 了解移动式多媒体电化宣教新模式在产科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方法 将足月分娩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例,对照组按照产科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健康教育,采用口头宣教、发放资料、个别交流、示范指导等形式进行.实验组除常规的健康教育外,还启用移动式多媒体电化宣教新模式.采用问卷调查对宣教的各项内容掌握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应用多媒体电化宣教组的产妇自护能力的掌握明显优于对照组,母婴患病率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多媒体电化宣教提高了宣教效果,有助于孕产妇及家属提高自护能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节省人力和时间.

    作者:杨学文;林俐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水合氯醛与力月西联合应用于小儿肾穿刺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对比观察单纯应用力月西与水合氯醛联合力月西在小儿肾穿刺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30例ASAⅠ~Ⅱ级2~4岁的肾病综合征肾穿刺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水合氯醛和力月西联合应用(B组),对照组单纯使用力月西(A组).通过监测观察心率(HP)、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入睡时间、清醒时间、穿刺历时时间、不良反应,并行镇静分级.结果 B组入睡时间、穿刺历时时间短于A组,(P<0.01);2组给药后心率、呼吸、血压均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中5例出现烦躁,B组无1例发生.结论 水合氯醛与力月西联合应用镇静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力月西.

    作者:齐爱华;曹荣;陈国强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55岁以下的腹膜透析病人工作状况调查

    目的 调查我院腹透中心进行腹膜透析(简称腹透)病人参与工作情况,通过对工作者与未工作者进行临床指标及心理状况的比较,了解影响腹透病人工作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腹透中心能够坚持1~3个月随访1次,年龄在55岁以下的病人进行调查,了解基本资料,工作状况,主要临床指标及心理状况,并将工作者和临床状况相当的未工作者进行比较.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共69例,其中参加工作者33例,未工作者36例.2组血色素和透析充分性评价无差别(P>0.05),焦虑和抑郁积分工作者明显低于未工作者(P<0.05),睡眠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方面高于未参加工作者,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鼓励年龄低于55岁的透析病人重返工作岗位,提高社会回归和康复水平,以改善其心理状况.

    作者:冯玉秀;杨彬;王兰;甘红兵;董捷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心理干预对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住院期间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汉密顿(HAMA)焦虑量表、自行设计的焦虑相关因素调查问卷对患者分别在入院时、手术前后和出院前进行评估.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焦虑评分、生存质量总评分、精神与心理方面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症状与视功能方面评分、身体机能、社会活动方面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以明显缓解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住院期间的焦虑情绪,改善心理功能,提高住院期间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

    作者:王彩霞;卢爱工;王雅静 刊期: 2007年第31期

  • 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研究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糖尿病足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2004年2月-2007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69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EGF组总有效率高,创口愈合时间短(P<0.05).结论 EGF有助于糖尿病足的康复.

    作者:练映霞;罗少庄;陈幼萍 刊期: 2007年第31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主管:黑龙江护理杂志;现代护理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