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制菌霉素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200例疗效观察

黄秀良

关键词:制菌霉素, 治疗, 真菌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湿疹, 真菌感染, 临床特点, 易发性, 丝状菌, 念珠菌, 多样性, 治愈, 误诊, 霉菌
摘要:近几年来,真菌性外耳道炎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是由真菌感染引起,以霉菌、念珠菌、丝状菌为主,临床特点为多样性、易发性常被误诊为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炎等,长期得不到治愈.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1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中毒性休克合并脑水肿的护理

    1 病历摘要患者,女,87岁.因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中毒性休克,于2006年8月5日7pm入院.患者三天前突感右上腹部疼痛不适,伴恶心、呕吐.

    作者:单月英;陈洪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指导

    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持久与严重的缺血使局部心肌发生坏死,死亡率很高,尤其是发病的第一周高.心肌梗死是一个急性重症疾病,延误抢救、不适当的运动和饮食,都可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加强对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指导对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边平;李继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总结我们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护理对策、方法、和体会.并对168例产后出血达600ml以上产妇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 显示,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存在的孕产妇易出现产后出血,出血量超过1700ml严重危及生命.提示:产后出血是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首要原因.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急救护理工作,才能降低其发病率,进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作者:刘素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产后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报告

    目的 探讨产后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8例产后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后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均发生于月经复潮后,发病率低,发病时间:产后6个月3例,产后7个月1例,产后8个月1例,产后12个月1例,产后14个月1例,产后23个月1例.手术切除加药物治疗短期内无复发.结论 产后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性激素水平、个体免疫状态有关,与CA-125无明显关系.

    作者:宋淑钦;方丽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肺动脉栓塞的作用.方法 29例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了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结果 滤器全部安全置入肾静脉下方的下腔静脉内,随访2~59个月,5例滤器的基底跨度与下腔静脉长轴的夹角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滤器无漂移,无肺动脉栓塞发生.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用于预防肺动脉血栓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乃江;李臣家;马庆军;刘乃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338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生室颤5例,均经电复律后窦性心律恢复.术后共发生并发症27例,其中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心包填塞1例,拔管时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2例,穿刺部位出血5例,皮下血肿7例,假性动脉瘤3例.结论 严密的观察和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耿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护生实习早期心理状态分析及防范对策

    护生实习阶段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从一名学生过渡到一个合格护士的转轨阶段,实习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不同,对带教依从性和学习积极性均产生不同的影响.

    作者:马湘云;余中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多输入加权优序图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在我们进行档案管理决策中,常常遇到要在众多问题中找出其中重要且易于解决的问题.通常我们多使用定性的决策方法,即通过专家会议集体表决.

    作者:张爱凤;季震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心理干预对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恐惧心理的影响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对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恐惧心理的影响.方法 观察72例重型肝炎病人,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在血浆置换基础上干预组在治疗前24小时及治疗过程中采取心理干预.结果 两组治疗后患者恐惧感均有减轻,但对照组减轻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干预组病人心理干预后恐惧感减轻与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明显减轻患者恐惧心理,对血浆置换治疗的顺利开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红霞;席玉红;李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磁疗法的静脉穿刺技巧与护理

    血磁极化疗法是在血液疗法与磁极化疗法有机结合基础上开发的一种应用磁光氧的生物效应,作用于血液系统治疗疾病的高新医疗技术.它具有增加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净化血液,改善微循环等功效.

    作者:张庆玲;王洪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手术配合体会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2004年10月至2006年6月我院对36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春艳;郭晓华;姜祥梅;刘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妊娠期妇女的健康教育指导

    妊娠虽然是一种很自然的生理现象,但它是妇女一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一个危机时期.妊娠会造成妇女身体各系统的生理改变和心理变化,妊娠的各个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胎儿和孕妇的生命安全..

    作者:王远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老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我国现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骨质疏松,反应性和应激能力降低,骨折机率大.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保守治疗,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褥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

    作者:翟燕;张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影响护生临床实习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临床护理带教在护理教育中为护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是护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对护生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的形成很有帮助.

    作者:刘哲;王香枝;王秋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孚舒达栓联合波姆光治疗宫颈糜烂疗效观察

    我们经过连续多年的妇女病普查,发现已婚妇女宫颈糜烂的发病位仍然处于高发点.宫颈糜烂是女性宫颈癌的高危因素,许多文献资料表明,单纯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以及细菌感染等都与宫颈糜烂、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1],因此为了抗病毒、抗炎治疗,彻底治疗高发的妇女宫颈糜烂,杜绝宫颈癌的发生,我们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医务工作者,在妇女病普查的同时开展了应用孚舒达栓联合波姆光治疗宫颈糜烂疗效与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原勤;贾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与内科治疗近期疗效比较及相关问题讨论

    我院自2001年~2005年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8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贵辰;朱士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甲巯咪唑15mg顿服与糖皮质激素及左甲状腺素联合治疗Graves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甲巯咪唑15mg全疗程顿服,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左甲状腺素治疗Graves病临床效果.方法 180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甲巯咪唑15mg顿服,联合糖皮质激素和左甲状腺素治疗,B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监测患者甲状腺功能、血常规、肝功能及TSAb.结果 A组TSAb阳性率治疗后下降更明显,Graves病的复发率低(P<0.01),且副反应少(P<0.05).结论 甲巯咪唑15mg全疗程顿服,联合糖皮质激素及左甲状腺素治疗可减少Graves病的复发,且副反应少.

    作者:陈贵言;孟丽珍;甄桂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宫腔镜诊断绝经前后异常子宫出血1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宫腔镜诊断绝经前后异常子宫出血疾病的优势及价值.方法 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月1日对136例绝经前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应用宫腔镜检查宫内病变,同时宫腔镜下取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前B超检查宫腔内异常发生率为64.9%.宫腔镜发现宫内占位病变及形态异常共131例,占96.3%,其中功能病变占12.5%(17/136),非功能性病变占86.0%(117/136),节育环异常引起的占1.4%(2/136).结论 宫腔镜检查能直视宫腔内病变,定位取材,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诊断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金标准.但宫腔镜不能取代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检查.

    作者:蒋莲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不典型心肌梗死18例误诊分析

    目的 分析引起不典型心肌梗死误诊的原因,总结减少误诊的措施以及应该吸取的教训.方法 通过对18例不典型心肌梗死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分析,总结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的方法.结论 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尤其注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的监测,以尽量减少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误诊.

    作者:俞军;张继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门诊护士与病人的沟通技巧

    门诊是医院与病人互相联系的重要窗口,是衡量医院优质服务水平高低和技术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它包括意见、观点及情感的一种交换过程.

    作者:马建华;姚平波;彭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