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硝酸甘油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疗效探讨

刘云玲

关键词:硝酸甘油, 多巴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
摘要: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采取硝酸甘油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方法将7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取硝酸甘油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要短(P<0.05)。另外,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不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硝酸甘油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应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58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并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接诊的57例条件相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接受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情况、生活质量,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在接受不同护理情况下,两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护理后焦虑评分对比,差异均较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较大,数据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临床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焦虑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颖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护理干预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一共有12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临床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临床干预以后,干预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临床干预以后,干预组病人遵医行为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临床干预以后,干预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过程当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将病人血压控制在有效范围以内,使病人遵医行为明显提高,进而使临床护理质量显著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杨丽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艾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在艾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临床护理干预的作用和效果,旨在促进艾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病情痊愈。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护理的艾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4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主要进行系统化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有效情况。结果经过研究分析,在患者临床护理有效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在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艾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当中,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护理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临床体征。

    作者:查中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高血压并发症及其预防和治疗研究

    目的:对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对高血压并发症采用流行病的方法进行调查,并根据并发症进行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结果在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中,并发冠心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年龄之间存在着差异,并且两者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有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需要加强对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结论为了更好的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需要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加强重视,同时对已经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进行必要的治疗。

    作者:冯国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60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心电图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安全有效。

    作者:赵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产妇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探讨

    目的:评估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中的效果。方法将96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所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8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及护理前后产妇焦虑(SAS)、抑郁(SDS)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护理总有效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72.92%),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产妇SAS、SD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产妇SAS、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行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使产妇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并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值得采纳应用。

    作者:张丽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内科住院患者安全服药的护理干预

    目的:对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并对患者安全服药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择266例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保证患者用药的准确性与准时性,并且,对于患者在进行干预前以及经过干预后对于药物的认知程度、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的方法与之间等诸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对比。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干预,患者在各项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均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提高(P<0.05)。结论对于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使得患者对于安全用药有着更深的认知程度,了解到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治疗的依从度,坚持安全服药的原则,从而提高自身临床的治疗效果。

    作者:段廷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本组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方式,干预组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状态。结果经过两组不同的护理方式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护理干预,得出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更有利于缓解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因此,需要大力推广并使用,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颜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评估心脉隆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34例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心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与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值得采纳应用。

    作者:黄秀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产后大出血护理应急预案和护理措施分析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的护理应急预案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大出血患者6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进行基础性护理,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制定产前、产时以及产后的护理应急预案,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以及实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制定产前、产时以及产后的护理应急预案,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止血时间与实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若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身疾病与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特征分析

    目的:对心身疾病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特征进行分析。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心身疾病患者(研究1组)、46例抑郁症患者(研究2组)和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一般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HAMD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ΤAS(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分别对三组研究对象的述情障碍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研究1组ΤAS中因子1、2、4评分、HAMD量表部分因子评分高于一般组(P<0.05),研究2组ΤAS和HAMD量表中各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一般组(P<0.05)。结论述情障碍参与了心身疾病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病情的发生和发展,心身疾病患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抑郁情绪。

    作者:初继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索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200例随机分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观察组和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对照组单方面采用常规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实施瑞舒伐他汀治疗。结果200例患者在密切观察下完成治疗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观察组的LVEDd、LVFS低于对照组,而LVEF和5分钟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疗效确切。

    作者:王文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尿常规检验干化学法和手工法结果对比观察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尿常规检验干化学法和手工法的结果,探讨两种方法的检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临床尿样本840份,分别使用干化学法和手工法对其进行平行检测,对两种检验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尿蛋白和白细胞阳性率上,干化学法略低于手工法,在尿红细胞阳性率上,干化学法略高于手工法,两种方法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检验结果符合率上,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分别为96.4%、94.2%和92.3%。结论在尿常规检验结果上,干化学法和手工法都是可靠的,但为保证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综合使用两种检测方法。

    作者:李勇;谢美华;赖寒光;施万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价值探究

    目的:对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抽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由我院门诊确诊的4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观察床旁超声心动图是否可以观察到患者肺动脉主干的血栓回声征象、分叉处和右房的血栓回声征象以及右室的血栓回声征象,是否能够观察到患者肺动脉压力升高的间接征象、右室壁活动减弱的间接征象以及右心负荷增加的间接征象等,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46例患者都有右房室增大的情况发生,患者的肺动脉以及分支内径出现变宽的情况,右室前壁、左室后壁以及室间隔的收缩减弱,但是没有明显异常现象。患者左室、右室以及左房的舒张末期的横径都出现了增加的现象。46例患者都存在三尖瓣反流的现象,重度反流的患者有12例,中度反流的患者有23例,轻度反流的患者有5例,轻微反流的患者有6例。三尖瓣反流的速度为(348.96±79.85)cm/s,肺动脉收缩压的估测结果为(56.02±22.89)mmHg。结论通过床旁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到患者肺动脉主干的血栓回声征象、分叉处和右房的血栓回声征象以及右室的血栓回声征象,并且能够观察到患者肺动脉压力升高的间接征象、右室壁活动减弱的间接征象以及右心负荷增加的间接征象等,利用床旁超声心动图可以对患者是否患有急性肺栓塞的情况进行明确的判定,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绍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和研究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基础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溶栓治疗,探讨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4%、并发症发生率为15.1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78%、并发症发生率为54.5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同时,加用溶栓治疗的效果较为良好,预后效果明显,对临床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施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思路与方法探究

    目的:分析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思路与方法。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2例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中医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8.0%,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租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选择中医治疗,能够辩证施治,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成灿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手术治疗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在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患者中,手术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患者70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患者均行常规开腹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74.3%),并发症发生率(5.7%)低于对照组(22.9%),患者术后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患者行常规开腹手术方案具有良好的疗效,采用整体护理模式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琼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观察分析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特殊疾病门诊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配法均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仅采用倍他乐克进行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内容基础上采用稳心颗粒进行治疗,对比各自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总有效率74.0%,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增加,有显著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应用效果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有效,值得在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患者上推广。

    作者:黄永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总结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4年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205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结合收集的资料建立数据库,组间因素比较用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统计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可测指标的Logistis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患者危险分层越高,其多重危险因素的聚集情况越明显,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也就越高,在多重危险因素中,高敏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检葡萄糖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与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都具有密切关联,应当将危险因素的控制管理作为防治高血压的关键。

    作者:潘焱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脑血管病患者跌倒原因与护理对策探讨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患者跌倒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抽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于我院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患者200例,将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对照组(n=100)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n=100)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以及评估,观察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心脑血管病患者跌倒原因包括:年龄偏大、侧肌力下降、脑供血不足、护理不当。两组患者跌倒原因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经过护理后,低危患者为12.00%,明显高于对照组4.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过综合护理干预以及评估后,患者跌倒坠床危险水平显著下降,实验组患者家属总满意度98.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43,P<0.05)。结论降低跌倒因素的影响,对心脑血管病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患者跌倒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梁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