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邹翰琴
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应用在无痛膀胱镜检查中的效果。方法将近来3年前往我院进行无痛膀胱镜检查的患者1892例分为 AB 两组,A 组实施常规护理,B 组以 A 组为基础增加实施人性化护理,对比 AB 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AB 两组患者检查时情绪均有所缓解,但是 B 组患者情绪缓解程度更大,并且其检查时间显著小于A 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痛膀胱镜检查过程中实施人性化护理,不仅可以缓解患者急躁与害怕的情绪,同时还能够减少检查时间,值得各大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王玉;王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云南省玉龙县龙蟠乡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情况。方法对2013年该县1993例学龄前儿童进行机体血液实验室检查并记录结果,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1993例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率为31.16%,且大多数均属于轻度贫血(98.07%),仅0.16%患儿属于重度贫血;621例学龄前贫血儿童中,男性患儿所占比例为51.85%,略高于女性患儿(48.15%),年龄在0-6个月患儿所占比例低(5.31%),7-12个月患儿所占比例高(38.65%),此后患儿贫血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率与母亲发生孕期贫血及父母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相关工作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不定期抽查掌握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情况,从而有效降低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率,保障其生活质量,值得今后工作中开展应用。
作者:蒋晓琼;和士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采用 LEEP 手术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妇科收治的69例患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患者临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分析术前术后的病理结果。结果69例患者的 LEEP 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为5~16min,平均为(7.8±1.4)min,术中出血量在11~22ml,平均为(9.8±0.8) ml;患者在手术前后的病理检查结果一致的有60例,占总人数的86.96%;在术后检查出病理诊断级别提高的有9例,其中患有浸润癌的有6例,患有原位癌的有3例。在69例患者的病变组织病理检查中有67例显示其切缘或基底未见 CIN 病灶,LEEP 手术的病灶切除干净率达到了97.1%。结论 LEEP 手术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以及治愈率较高等优点,是治疗 CIN 的重要方法之一,应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作者:杨春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顽固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静脉用药并口服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本研究所抽取的88例对象均来自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顽固性心律失常患者,遵照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随机给予其中44例胺碘酮静脉用药并口服治疗(甲组),另44例给予胺碘酮口服治疗(乙组),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通过相应治疗,在总有效率上,甲组为97.7%(43/44),乙组为86.4%(38/44),两组差异显著(P<0.05);在不良反应率上,甲组为4.55%(2/44),乙组为18.2%(8/44),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顽固性心律失常患者,运用胺碘酮静脉用药并口服治疗能够起到显著的效果,安全,并发症少,能过使患者治疗的转复率和满意度得到提高,值得推广。
作者:姜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索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03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接诊的2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对观察组采取微创碎吸引流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出血率、死亡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再出血率11.0%显著优于对照组42.0%(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均优于对照组,在死亡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患者死亡率低,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兆兴;郭晓峰;汤敏;杨少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胫骨 Pilon 骨折运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从2011年10月到2013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胫骨 Pilon 骨折患者当中抽取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抽签的方式随机给予其中26例 MIPPO(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组)治疗,另26例通过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组),评定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相应治疗,在总有效率上,治疗组为92.31%(24/26),比较组为76.92%(20/26),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上,治疗组为(46.34±7.45)个月,比较组为(51.36±5.67)个月,两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治疗组为7.69%(2/26),比较组为23.1%(6/26),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胫骨 Pilon 骨折患者来说,通过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可以使胫骨的正常解剖功能得到维持,手术之后患者可以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有效,不失为临床治疗的好方法。
作者:姚建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后的临床有效性及意义。方法通过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对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在治疗期不同阶段内的不同变化,观察患者出现的各类反应情况并分析结果。结果在治疗四周后,患者降低空腹血糖达到69.6%。治疗八周后患者降低空腹血糖及饭后血糖有效达到78.5%、83.9%。糖化血红蛋白指标0.68%,下降幅度达到6.29%。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后能够明显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是一种经济且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药物。
作者:王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用平板运动试验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脉造影确诊的8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平板运动试验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两组冠心病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以及敏感度、特异性进行比较(χ2=1.09,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症状患者的检测,采用平板运动试验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都具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合理选择检测方法。
作者:苏中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常见类型,多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本病由多种危险因素参与所致,而抗动脉粥样硬化应从可改变危险因素着手,现有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本文着重就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冯娟;高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64层螺旋 CT 在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8例 ACS 患者当做观察组,40例 SA 患者当做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斑块的形态和数量和 CT 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在78例患者中总共检测到的斑块有163个,其中在3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中检测到77个斑块,在4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检查到86个斑块。对照组的Ⅱ型和Ⅲ型斑块比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在163块斑块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总共有77块斑块,有44个斑块的冠状动脉重构指数大于等于1,正向重构率为57.1%。稳定性心绞痛总共86块,有21个斑块的冠状动脉重构指数大于等于1,正向重构率为24.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有38致病斑块,其 CT 值约为(29±23)HU,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有40致病斑块,其 CT 值约为(68±29)HU。在3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有20例患者有粥样斑块出现在非致病节段中,这些患者的致病节段的 CT 值约为(23±24)HU,非致病节段的 CT 值约为(51±27)HU。结论64层螺旋 CT 能够有效鉴别斑块的稳定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周小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挑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其余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开颅手术治疗。治疗3个月后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为84.21%,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为55.26%,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治疗方法,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手术安全性高,患者受到的创伤小,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
作者:杨伟;罗涛;马明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脑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42例)和参考组(42例),参考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参考组总有效率为76.2%,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88.1%,参考组满意率为71.4%;组间对比(P<0.05)。结论在脑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工作中需要实施全面护理,加强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工作,并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避免患者围术期出现异常情况威胁到生命健康。
作者:黎中兆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进行起搏器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随访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并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前心功能、负面情绪情况等。结果(1)不同性别患者发生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例数无差异(P>0.05),不同年龄、治疗前心功能、负面情绪情况等患者发生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例数存在差异(P<0.05);(2)高龄、存在焦虑、抑郁负面情绪是发生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LVEDD、LVEF 正常是发生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结论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受到年龄、治疗前心功能、负面情绪情况等影响,在临床实践中,针对高龄、心功能不佳、存在负面情绪的患者应更加重视。
作者:陈兴峰;丁绍平;何明;徐安访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呼气测定在支气管哮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70例,选取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给予患病组和对照组肺功能及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浓度测定。所有患者住院期间以甲泼尼龙、氨茶碱等行常规治疗3-7天,出院后以沙丁胺醇及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维持治疗,测定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测定者肺功能及一氧化氮呼气水平。结果患病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一氧化氮呼气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FEV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支气管哮喘诊疗中,一氧化氮可以作为气道炎症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其简单方便、无创、可重复性好,对支气管哮喘诊断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永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分析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收治的184例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溴索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固尔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32%)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0.3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李胜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间接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8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使用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联合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左心房内径缩小情况。结果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幅度明显差与观察组患者,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针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进行联合治疗,其效果明显好于仅使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的缩小患者的左心房内径,降低房颤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春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学生非特异性咳嗽综合干预的效果,并且进行相应的评估。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校医务所就诊的患有非特异性咳嗽的40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观察组当中,主要采用的是常规对症治疗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增强心理治疗和消毒隔离;对照组采用的治疗方式与观察组存在较大的差异,医疗人员主要采用氯雷他定分散片口服及利巴韦林注射液、注射用氨溴索针剂雾化,同时在不同的阶段对疗效进行记录,由此来治愈患有非特异性咳嗽的学生。结果从整体的治疗情况来看,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0.8%,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则是75.7%。从数据上来看,观察组的方法要比对照组更加适合治疗非特异性咳嗽。结论对于患有非特异性咳嗽的学生而言,除了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以外,相应的辅助手段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并且对治疗非特异性咳嗽的有效性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作者:贺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目前我国正逐步趋向老龄化社会,而老年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也在逐年成增长趋势。我国在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达到了49.1%,居各国之首。年龄为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但我国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仅有32.2%,且仅有7.6%得到了良好的控制[1]。现卫生部已将高血压控制列入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社区防治也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方式之一[2]。高血压社区干预即是通过对社区内高血压患者进行一系列有计划和组织的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改变居民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患病危险因素,以达到促进健康和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3]。本研究旨在研究社区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效果的评价。
作者:罗继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球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病变主要损害直、结肠黏膜,临床主要表现明显,并发症多见。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为一些青壮年。近年来在我国的患病率也日益增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本文就 UC 的相关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柯红燕;冯义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塞通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右心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5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右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塞通。两组均连续治疗15天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了8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塞通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右心衰竭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疗效确切,可以大力推广。
作者:王英菊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