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胃网膜弓隧道式吻合术应用于微创食管切除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间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接受微创食管手术的137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4例应用圆形吻合器行管状吻合(管状吻合组),53例行胃网膜弓侧隧道式吻合(网膜弓侧隧道式吻合组;于管状胃网膜弓侧,距胃底边缘2~3 cm处行“隧道式吻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均无中转开胸或开腹病例,管状吻合和网膜弓侧隧道式吻合时间分别为(20.2±3.1)和(38.9±2.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2, P =0.0000)。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21.4%(18/84)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所有病例均获得术后至少6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两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4.3%(12/84)和3.8%(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9)。结论胃网膜弓侧颈部隧道式吻合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的吻合方式。
作者:周琳;葛鹏;陈家宽;汪健;王明;李小飞;姜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肠壁侧方浸润距离,为拖出式适形切除术(PTCR)肠壁侧切缘的安全距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因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LAR)或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患者的手术标本,经10%甲醛固定24 h后,分别在肿瘤标本顺时针走行的3、5、7和9点处,以肿瘤边界为原点,向外呈辐射状切取长度为1.5 cm,宽度为0.5 cm大小的正常肠管全层组织,测量肿瘤侧方浸润的距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到83例手术标本,总体侧方浸润率为71.1%(59/83),其中3、5、7和9点处,侧方浸润率分别为34.9%(29/83)、26.5%(22/83)、32.5%(27/83)和37.3%(3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2.4449,P=0.4853)。肿瘤的3、5、7、9点侧方浸润距离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0(1.00)、0(0.50)、0(0.55)及0(1.00) mm;4个点位的第5百分位数(P5)均为0 mm,4个点位的第95百分位数(P95)分别为2.5、1.6、2.6和2.5 mm,各点位间浸润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5.3310,P=0.1489)。 T1、T2、T3和T4期肿瘤侧方浸润率分别为0/4、58.3%(14/24)、83.0%(44/53)和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是肿瘤发生侧方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022, OR =3.741,95% CI:1.606~8.716)。结论低位直肠癌存在肠壁侧方浸润, T分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施行PTCR时肠壁的斜行切除线距肿瘤边缘至少5 mm可保证侧切缘阴性。
作者:朱晓明;楼征;白辰光;龚海峰;马俊;孟荣贵;郝立强;张卫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Nissen、Toupet和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HH)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76例HH合并GERD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49例患者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Nissen组),41例患者行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Toupet组),86例患者行Dor胃底折叠术(Dor组),分别比较3组患者的食管反流情况、食管压力、GERD Q量表评分数据及术中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除Toupet组在减少长反流次数和长反流时间方面疗效并不明显外(均P>0.05),3组患者术后反流情况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均P<0.05)。对术后反流情况进行组间比较发现,3种术式术后反流时间、酸反流时间比例、长反流时间比例和DeMeeste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Dor组在减少反流次数及抑制长反流上优于Toup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流次数:(14.36±10.58)次比(29.83±19.71)次,长反流次数:(0.64±0.21)次比(6.20±3.48)次;均P<0.05],但两组在抑制长反流方面均逊于Nissen组[(0.38±0.16)次,均P <0.05]。和术前比较,三组术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和残余压均明显升高,松弛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Toupet组术后无效吞咽次数较术前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25±2.04)次比(6.36±3.26)次,P <0.05]。Toupet组与Dor组的食管压力比较示,Dor组在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静息呼吸平均值)的恢复[(20.69±13.95) mmHg比(12.91±6.89) mmHg]和无效吞咽的减少[(9.15±6.44)次比(11.25±2.04)次]方面均优于Toupet组(均P <0.05),但与Nissen组相当[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静息呼吸平均值):(19.87±10.40) mmHg,无效吞咽:(6.15±2.95)次,均P >0.05]。与术前比较,3组术后GERD Q评分均显著降低(Nissen组:10.94±2.20比7.41±1.43,t=11.667, P=0.001;Toupet组:10.91±2.02比7.18±1.33,t=5.109,P=0.005;Dor组:10.69±1.69比7.10±1.30, t=7.610,P=0.002)。3组间术后GERD 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65, P=0.207)。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随访时间12~51(中位数19月),Nissen组有2例(1.3%)复发,Toupet组有1例(2.4%)复发,Dor组有1例(1.2%)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3, P=0.834)。结论三种胃底折叠术治疗HH合并GERD均为安全的、可行的,但腹腔镜下Nissen和Dor胃底折叠术在减少反流次数、抑制长反流、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静息呼吸平均值)及抑制术后吞咽困难发生上均疗效优于Toupet胃底折叠术。
作者:苏福增;张成;克力木;王志;李义亮;李慧灵;杜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背景:化疗是晚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手段。对于仅有单个不可治愈因素的晚期胃癌患者,胃切除联合化疗能否改善其生存尚存在着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对于这类患者,胃切除联合化疗相比于单纯化疗是否有生存获益。方法:此研究联合了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44家医疗中心,是一项开放、平行、随机的Ⅲ期临床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20~75岁的晚期胃癌患者,仅有单个不可治愈因素例如肝转移(H1)、腹膜种植转移(P1)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6a1/b2),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入单纯化疗组或胃切除联合化疗组。根据受试者机构、淋巴结转移状态和各不可治愈因素,随机化采取偏倚硬币分配的简化方法来平衡分组。化疗包括S-180 mg/m2/d,d1-21、顺铂60 mg/m2,d8,每5周重复一次。胃切除仅行原发灶切除及D1淋巴结清扫,不包括转移灶切除。采取意向性分析,研究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本研究已在UMIN-CTR注册(注册号UMIN000001012)。结果:2008年2月4日至2013年9月17日期间,175例患者随机分配至单纯化疗组(86例)和胃切除联合化疗组(89例)。单纯化疗组和胃切除联合化疗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1.7%(95% CI:21.7~42.2)和25.1%(95% CI:16.2~34.9);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6月(95%CI:13.7~19.8),14.2月(95%CI:11.8~16.3)(风险比:1.09,95% CI:0.78~1.52;单侧P=0.70)。3或4级的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在胃切除联合化疗组更高,包括:白细胞减少(18%比3%)、厌食(29%比12%)、恶心(15%比5%)和低钠血症(9%比5%)。两组均有1例患者出现治疗相关死亡,原因包括:单纯化疗组因在第2疗程化疗期间不明原因的突发心肺骤停,胃切除联合化疗组为术后12 d出院后急速进展的腹膜种植。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7月期间,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接受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胸腹部联合手术加颈部吻合)治疗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年龄为44~83岁,其中6例为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11例行单纯手术。全组患者均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胸腹部手术,无中转开胸或开腹以及围手术期死亡的发生。术后病理分期:新辅助放化疗患者中有3例为病理完全缓解,ⅡA期2例,ⅡB期1例;单纯手术患者ⅠA期1例,ⅡA期3例,ⅡB期5例,ⅢA期1例,ⅢB期1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95(145~3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0(30~200) ml;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为28(8~40)枚/例,R0切除率为100%。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中位时间为4.5(1~36) d,术后住院中位时间为15.2(9~45) d。有4例(23.5%)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并发症3例(17.6%),声嘶2例(11.8%),乳糜胸1例(5.9%),无吻合口瘘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谭子辉;张旭;王欣烨;傅剑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河南平顶山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54例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肠内营养组28例,肠外营养组26例。比较两组术后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吻合口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治疗后CD3+、CD4+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NK细胞均高于肠外营养组,而CD8+T淋巴细胞低于肠外营养组(均P<0.05);肠内营养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转铁蛋白、血清白蛋白及体质指数也均高于肠外营养组(均P<0.05)。肠内营养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7.8%(5/28),低于肠外营养组的42.3%(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9)。肠内营养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为(12.3±3.2) d,住院时间为(48.6±5.0) d;均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的(14.1±3.0) d和(57.2±4.7) d(均P <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作者:陈宁;何中元;赵良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穿孔性结肠憩室炎常需手术切除,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一些队列研究表明,腹腔镜灌洗治疗穿孔性憩室炎可能较切除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为了比较腹腔镜灌洗与一起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于2010年2月至2014年6月间在瑞典和挪威的21家中心开展了随机临床试验。纳入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1)可疑穿孔性憩室炎;(2)需要急诊手术治疗;(3)CT检查提示存在腹腔游离气体。将符合条件的199例患者随机分至腹腔镜置管灌洗引流术治疗组(灌洗组)和结肠切除组(切除组),比较两组术后90 d内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评分>Ⅲa)的发生率、术后90 d病死率、再手术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终,灌洗组和切除组分别有101例和96例患者纳入意向性分析。结果显示,灌洗组和切除组术后90 d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30.7%和26.0%(差值为4.7%,95%CI:-7.9%~1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两组术后90 d内病死率分别为13.9%和11.5%(差值为2.4%,95%CI:-7.2%~11.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7)。对于无粪性腹膜炎的患者,灌洗组的再手术率明显高于切除组[20.3%(15/74)比5.7%(4/70),差值为14.6%,95%CI:3.5%~25.6%,P=0.01]。灌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切除组[(72±26) min比(149±54) min, P<0.001];但两组术后住院时长和生活质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根据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不同,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可以分为多种手术方式。左胸入路和右胸入路在我国目前均广泛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不同入路及其相应能够达到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和程度对预后可能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依据食管癌的发病部位、术前检查及准确的临床分期选择个体化的合适的手术入路至关重要。总结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显示,右侧入路较左侧入路清扫胸腹二野淋巴结更彻底,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较右胸二野淋巴结清扫更完全,并终可能会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但大部分为回顾性研究,仍有待于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的开展来佐证。本文结合大量文献报道,从左、右胸入路治疗食管癌对淋巴结清扫结果及预后的影响,不同部位和分期食管癌个体化手术治疗入路如何选择,以及右胸入路二野与三野淋巴结清扫人群如何确定三方面来探讨食管癌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选择问题。
作者:杨丁;毛友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下段食管癌Ivor-Lewis术管状胃宽度与术后早期胃排空障碍(DGE)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单一手术组行Ivor-Lewis术的282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管状胃制作宽度分为宽管状胃组(管状胃宽度>5.0 cm,93例)、中等管状胃组(管状胃宽度3.0~5.0 cm,70例)和窄管状胃组(管状胃宽度<3.0 cm,119例),其中窄管状胃组患者的管状胃完全纳入食管床,并行管状胃-心包固定。所有患者都未做幽门成型或切开术。分别于术后1周和4周行上消化道造影造影检查,明确吻合口情况及有无DGE。结果3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宽管状胃组、窄管状胃组患者各出现1例吻合口瘘;3组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相近(均P >0.05)。窄管状胃组平均胃液引流量为(98±57) ml/d,明显少于宽管状胃组[(157±62) ml/d, P=0.000]和中等管状胃组[(123±68) ml/d, P=0.008]。术后1周DGE总发生率为10.6%(30/282),其中宽管状胃组为17.2%(16/93),中等管状胃组为14.3%(10/70),均高于窄管状胃组3.4%(4/119)的发生率(P=0.001, P=0.006)。经保守治疗后,术后4周各组DGE患者无明显差异。全组住院期间及术后1月后复查无死亡病例。结论在Ivor-Lewis术中采用较窄管状胃代食管,并将其行管状胃-心包固定于食管床内,可显著降低食管癌术后早期患者DGE的发生。
作者:甄福喜;施赛磊;薛磊;刘锦源;骆金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影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78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178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74例(4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P=0.0002)、新辅助放化疗后癌胚抗原(CEA)水平(P=0.0112)、ypT分期(P=0.0000)、病理类型(P=0.0040)及肿瘤退缩程度(TRG)(P=0.0338)有关。进一步将以上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小(OR=2.385,95%CI:1.372~4.147, P=0.0021)、放化疗后CEA水平≥5μg/L (OR=2.310,95%CI:1.005~5.307, P=0.0486)、ypT分期偏晚(OR=2.592,95%CI:1.236~5.432, P=0.0117)是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RG和病理类型并非其独立危险因素,即使TRG1(即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中仍有15.8%(3/19)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对于年龄偏小、新辅助放化疗后CEA≥5μg/L以及肿瘤浸润较深的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仍然较大,故应慎重选择非根治性手术的治疗方案。
作者:赵权权;史晓辉;傅传刚;于恩达;张卫;孟荣贵;王汉涛;郝立强;王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共患心血管疾病的65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北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而年龄≥65岁的结直肠癌患者共计381例,均为经病理明确诊断为结直肠腺癌并首次手术者。根据是否共患心血管疾病分为共患心血管疾病组(258例)和无心血管疾病组(12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9%(72/258)比29.3%(36/1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按照外科手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两组并发症发生的级别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共患心血管疾病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7.4%(19/258)比0.8%(1/123),χ2=6.678,P =0.010];而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和腹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和肾脏并发症等)发生率共患心血管疾病组低于无心血管疾病组[2.7%(7/258)比8.1%(10/123),χ2=5.733,P =0.017]。不同心血管疾病类型以及不同级别的心血管风险指数和ASA评级,均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关(均P>0.05)。结论共患心血管疾病的65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是安全的,但应对这类患者加强在围手术期心血管系统的监控,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作者:安琦;余涛;曹祥龙;杨华;赵刚;吴国举;贾文焯;肖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与规范的食管癌Ivor-Lewis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2013年1—12月期间在胸外科接受三野淋巴结清扫术或Ivor-Lewis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的375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91例患者接受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三野清扫组),其中胃-食管行颈部吻合16例,行胸内吻合75例;284例接受Ivor-Lewis手术(二野清扫组),均为胃-食管胸内吻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术后90 d内)、二次住院率以及术后生存率。结果三野清扫组较二野清扫组的N3期[19.8%(18/91)比5.3%(15/284),P =0.000]、Ⅲ期[58.2%(53/91)比43.0%(122/284),P =0.007]以及胸上段患者[12.1%(11/91)比3.5%(10/284),P =0.027]比例更高,清扫淋巴结数目[(40.1±14.6)枚比(25.3±9.4)枚,P =0.000]及阳性淋巴结的数目[(3.3±4.0)枚比(1.7±3.2)枚,P =0.000]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肺炎和呼吸衰竭以及乳糜漏的发生率、二次手术率和围手术期病死率的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三野清扫组中吻合口瘘发生率高于二野清扫组[(7.7%(7/91)比1.8%(5/284),P =0.011];其中胸内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0%(3/75),与二野清扫组的1.8%(5/2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72)。中位随访33月,全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4%、81%和70%;其中三野清扫组分别为90%、73%和66%,二野清扫组分别为95%、84%和7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5)。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在Ⅰ、Ⅱ及Ⅲ期患者中,三野清扫组和二野清扫组的术后生存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分别P =0.541、P =0.511、P =0.402)。在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患者中,三野清扫组与二野清扫组的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985、P =0.233)。结论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并未增加围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风险,且能获得更多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但其预后价值仍需进一步探讨。规范的二野淋巴结清扫术也可能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生存获益。
作者:林栋;叶挺;马龙飞;邵龙龙;宋左东;姜姝君;相加庆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胃癌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广泛应用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已逐渐难以适应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随着基因芯片、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对于胃癌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研究者从基因突变、染色体不稳定、转录组改变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等方面阐释胃癌发生发展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胃癌进行亚型分类。Tan分型、Lei分型以及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型和亚洲癌症研究组织(ACRG)分型是目前较为完善的分型系统。其中TCGA分型和ACRG分型具有较大的样本量和丰富的检测数据,能够更为准确且全面地描述胃癌的基因特征,但两者具有较大差异,无法互相取代。目前仍无明确且公认的胃癌分子分型。对于中国的胃癌患者来说,样本来源于亚洲人群的ACRG分型相较于TCGA分型获得了更好的临床转归关联结果,更具临床意义。胃癌分子分型为早期诊断、疗效预测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筛选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分子分型在临床中的应用还很有限。实现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以提高胃癌的诊疗水平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作者:周梦龙;李桂超;章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胃癌患者的死亡主要源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而循环肿瘤细胞(CTC)是转移的必要条件,作为液体活检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胃癌CTC数量较少,检测需要经过富集,方法包括密度梯度离心法等基于CTC的密度、大小及介电差异等物理特性的方法,以Cell Search System为主的基于免疫源性的方法,以及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方法。胃癌CTC的检测鉴定多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分离出来的CTC还可进行核酸水平、蛋白水平及调控水平的后续分析。胃癌CTC的检测有助于临床上判断预后、评估分期、监测疗效及指导药物的研发。尽管胃癌CTC的临床转化也面临富集效率低、特异性表面标记少、以及辅助诊断效率未明等诸多挑战,但相对于病理活检,CTC取材无创,可反复取材、实时监测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本文就胃癌CTC的检测鉴定及其临床价值进行介绍。
作者:姚月娟;荆结线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