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灿明;叶增纯;彭晖;罗朋立;赖渭妍;李明;娄探奇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对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rGEnC)紧密连接的影响及激活细胞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原代培养的rGEnC,予不同浓度AGE( 20、40、80 mg/L)分别作用6h、12 h和24 h,采用跨内皮细胞电阻抗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滤过率观察通透性的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5、连接黏附分子A(JAM-A)和闭合小环蛋白1(ZO-1)]和细胞RAS组分[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AT1)]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免疫荧光技术显示紧密连接的完整性;紫外光法和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细胞内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活性及AngⅡ水平.结果 AGE可引起内皮细胞通透性、RAGE表达量、ACE活性、AngⅡ浓度和AT1表达量的升高,occludin、claudin-5和JAM-A表达量的下降.加入抗RAGE抗体(100 mg/L)预处理后,上述AGE作用被阻断.AGE可引起上述紧密连接蛋白在细胞连接处的中断.予卡托普利(1 mmol/L)或缬沙坦(10μmol/L)预处理可部分阻断AGE上述效应.结论 AGE可通过上调RAGE表达,激活细胞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破坏肾小球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导致其通透性的升高.
作者:李灿明;叶增纯;彭晖;罗朋立;赖渭妍;李明;娄探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高磷血症可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向成骨样细胞转分化,是血管钙化发生的关键起始环节.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是维持多种组织器官正常发育分化成熟的因子.本研究观察BMP-7对高磷诱导的VSMC成骨样分化及钙盐沉积的影响,以期探讨BMP-7是否具有预防血管钙化发生的作用.
作者:余毅;林开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肾移植是解决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是,移植肾长期存活率却有待提高.肾移植患者中出现蛋白尿被认为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1].本研究通过收集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肾移植后蛋白尿的原因、危险因素以及移植后蛋白尿对于移植物预后的影响.
作者:周睛;丁峰;顾勇;陆福明;张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腹膜溶质转运率(peritoneal solute transport rate,PSTR)指腹膜对小分子溶质(尿素、葡萄糖和肌酐等)的通透性,常以标准腹膜平衡试验(PET)4 h腹膜透出液肌酐浓度和血浆肌酐浓度的比值(D/Pcr)表示.根据D/Pcr值将腹膜溶质转运特性分为以下几种类型:D/Pcr值0.81~1.03为高转运(H);0.65 ~0.80为高平均转运(H/A);0.50~0.64为低平均转运(L/A);0.34~0.49为低转运(L).
作者:刘云;阳晓;余学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随着带涤纶套长期性血透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导管功能不良(感染、血栓形成等)的发生率增高,因此,我科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代替肝素常规封管,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作者:熊世红;龚娜;李莉;平叶红;王景;方梦晖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作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后续治疗的疗效.方法 以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并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44例为对象.这些患者经过3d的初始治疗透析液仍未清亮,细菌培养结果是革兰阴性杆菌或阴性,其中13例次采用头孢他啶治疗;36例次采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观察其后续治疗的有效率、终转归,以及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情况.结果 经2d后续治疗,头孢他啶组腹膜炎的有效率为23.1%(3/13例次);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组为72.2%(26/36例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培养为革兰阴性杆菌头孢他啶组为69.2%,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组为66.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发病3周后治愈率分别为23.1%(3/13例次)和72.2%(26/36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作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中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或培养阴性患者的后续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史均宝;聂建东;孙玲华;付纲;韩庆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肾皮质大部分切除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肾干、祖细胞的影响,探讨肾干、祖细胞在肾脏损伤修复中的意义及急性肾衰竭( AFR)和慢性肾衰竭(CRF)预后不同的可能机制.方法 肾动脉结扎再灌注和5/6肾皮质切除术(假手术为对照)分别制作SD大鼠ARF和CRF模型,定期监测血肌酐、尿素氮及24h尿蛋白量.于设定时间采集肾脏标本,HE染色检查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检测肾鲍曼囊区CD24、CD133及肾小球podocin表达;RT-PCR检测大鼠肾皮质区podocin mRNA表达和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Notch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骨蛋白7(BMP7)和Pax-2 mRNA表达.分析5/6肾皮质切除术后Pax-2 mRNA表达量与podocin mRNA表达量及肾小球硬化指数(GSI)的相关性.结果 两种模型大鼠分别出现急、慢性肾衰竭的典型肾脏病理及功能变化.CRF组随时间延长肾小球硬化指数逐渐升高,于术后第14、30、60、90天分别为(2.34±0.28)%、( 25.12±5.67)%、(89.42±12.28)%和(171.23±32.28)%.与假手术组比较,ARF组不同时间点大鼠鲍曼囊区CD24+CD133+表达细胞分布无显著变化,而CRF组大鼠鲍曼囊区CD24+CD133+表达细胞逐渐减弱;ARF组肾小球podocin表达有短暂减少后迅速恢复,而CRF组肾小球podocin表达则进行性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ARF组HGF、BMP7mRNA表达升高(P<0.05),而CRF组TGF-β1、Notch2 mRNA表达升高(P<0.05),Pax-2和podocin mRNA表达均进行性减少(P<0.05).后两者呈正相关(r=0.872),且均与GSI呈负相关(r=-0.906、-0.872,均P<0.05).结论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肾干、祖细胞无明显损伤,足细胞修复迅速,肾脏结构及功能完全恢复.肾皮质大部分切除引起大鼠肾干、祖细胞所处环境中生长抑制因子水平上调,促生长因子降低,导致肾干、祖细胞逐渐减损,足细胞修复缺陷,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进行性衰竭.两种肾损伤对肾脏干、祖细胞的不同影响及由此产生肾脏再生修复功能的差异可能是其预后不同的主要机制.
作者:刘军民;张欣洲;张万帆;贺晓蕾;戴勇;吴耀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肾小球囊性肾病(GCKD)是一种累及双侧肾皮质的肾脏疾病,由于部分肾小球鲍曼囊均匀扩张导致肾脏多囊性改变,由Taxy和Filmer在1976年首次报道并命名[1],病例主要为新生儿和婴儿.Dosa等[2]首次报道1例25岁女性患者.此后罕见成人病例.现报道1例经肾活检诊断的成人GCKD.
作者:朱吉莉;杨红霞;袁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本研究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糖漂移的状况进行了监测,并观察不同血糖漂移度情况下尿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探讨两者的相关性.
作者:贺海东;徐旭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膜性肾病(MN)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临床上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抗中性白细胞胞质抗体(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SV)是一组血清中ANCA阳性的系统性血管炎,常累及肾脏,引起急进性肾衰竭,其肾病理表现为新月体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少有免疫复合物和补体沉积.MN并发AASV在临床少见,国外已有报道[1-2],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各有不同.现报道本院收治的4例MN并发AASV,并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
作者:周广宇;金玲;梁文昭;徐明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代谢综合征(MS)的发生及维持与其能量代谢的关系,尤其透析液糖负荷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126例腹膜透析患者近1年前后MS、透析液糖负荷及摄入能量的变化情况,研究能量摄入对MS的影响.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MS状态稳定的患者测定静息能量代谢,并通过活动记录评估身体活动水平来研究能量消耗对腹膜透析患者MS的影响.结果 由非MS变为MS的患者在糖负荷增加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在糖负荷不变或减少组中的比例(k2=9.552,P=0.002).在糖负荷增加的非MS变为MS亚组中,后半年比与前半年比较,血三酰甘油(TG)显著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下降(P<0.05),而腰围及血糖无显著变化;MS变为非MS组患者后半年C反应蛋白(CRP)比前半年显著下降(P<0.05).MS变为非MS组患者前后半年饮食能量摄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非MS变为MS组患者后半年饮食能量摄入没有比前半年增加,反而有所减少(P<0.05).在36例MS状态稳定且透析液糖负荷稳定的患者中,MS组和非MS组的每日每体表面积静息能量消耗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0,P>0.05),但MS组的身体活动水平显著低于非MS组(t=2.358,P<0.05).结论 透析液糖负荷的增加是MS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主要通过对血TG、血HDL-C的影响改变腹膜透析患者MS状态.炎性反应也是腹膜透析患者MS维持或改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尽管研究未发现饮食能量摄人和静息能量代谢影响腹膜透析患者MS的发生及维持,但活动少的生活习惯在腹膜透析患者MS的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何莲;鲁新红;刘霞;汪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NF-κB在醛固酮- 1% NaCl诱导的单侧肾切除肾损伤模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单侧肾脏切除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8);1%NaCl组(1% NaCl饲料喂养,n=8);醛固酮组(1% NaCl饲料喂养+0.75 μg/h醛固酮泵入,n=8);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 PDTC)组(1% NaC1饲料喂养+0.75 μg/h醛固酮泵入+PDTC 100 mg/kg灌胃,n=8).共治疗4周.观察各组大鼠收缩压、蛋白尿、肾功能、肾组织形态学改变..Western 印迹和实时定量PCR法观察肾皮质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EMSA法检测肾皮质NF-κB活性;免疫组化法观察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 醛固酮组大鼠表现明显的高血压、蛋白尿、肾小球硬化,ICA M-1及CTGF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较1% NaCl组显著升高(均P<0.05),NF-κB活性明显增强,NF-κB在肾组织表达也明显增加.PDTC干预后在抑制NF-κB活性和表达的同时,ICAM-1及CTGF表达明显减少(均P< 0.05),同时大鼠血压和肾小球硬化也得到了明显缓解.结论 NF-κB抑制剂PDTC可通过减少ICAM-1及CTGF的表达缓解单侧肾切除-1%NaCl-醛固酮所致肾损伤.
作者:杨磊;丁巍;张敏敏;顾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Notch1受体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特点,探讨其与肾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以2008年至2010年经肾活检确诊的HBV-GN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BV-GN肾组织中Notch1受体的分布特征;免疫荧光双标观察Notch1受体与HBsAg的分布关系;分析其与病理类型、肾小球病变、肾小管病变及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Notch1受体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区域,呈棕红色颗粒状,肾小球内也有少量表达.HBV-GN组患者肾组织Notch1受体阳性积分显著高于血清HBsAg阳性或阴性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及正常肾组织对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sPGN)组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组Notch1受体阳性积分较高,但各病理类型组间Notch1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otch1受体分布与HBsAg分布一致,其强度与肾间质纤维化(r=0.473,P=0.001)、小管萎缩(r=0.690,P=0.000)、炎细胞浸润(r=0.616,P=0.000)等肾小管间质病变呈正相关;患者肾功能与Notch1受体阳性积分呈负相关(r=-0.393,P=0.006).结论 HBV-GN患者肾组织Notch1受体的表达增强,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与HBsAg分布一致;其表达水平与肾间质病变和肾功能变化相关.Notch1受体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HBV-GN的肾脏病理的进展.
作者:周益;朱楠;袁伟杰;尚明花;刘军;王玲;谷立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以我院血透中心4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为对象,分析不同透析液流量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一、对象与方法男26例,女22例,年龄30 ~60岁,平均(44.6±8.2)岁;透析龄18~96个月,平均(46.3±17.1)个月.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2例,糖尿病肾病7例,高血压肾病14例,梗阻性肾病3例,多囊肾2例.所有患者每周透析3次,血管通路分别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及中心静脉置管.用数字随机法把48例分为透析液流量500、600、700、800ml/min 4组,每组12例.在开始透析第1次和第6周后1次透析时,采血检查透析前后BUN和Scr,分别计算尿素清除指数( Kt/V)和尿素下降率(URR).4组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第1次透析与第6周后1次透析间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
作者:崔莉;林育梅;李亦瑾;尹良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心血管疾病(CVD)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其病死率约占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的50%,是普通人群的10~20倍.1,25-(OH) 2D3缺乏在CKD患者中十分常见.活性维生素D相关制剂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CKD相关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肾性骨营养不良.但近年来,随着1α羟化酶和维生素D受体(VDR)在心血管系统的发现,1,25-(OH) 2D3在CKD患者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董婷;袁伟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补体系统参与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如免疫相关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肾脏缺血与再灌注损伤、肾移植后急慢性体液排斥反应等[1-2].本文就补体在肾脏疾病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补体抑制剂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作综述.
作者:刘丽莎;钟天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例1 女,37岁,于2009年8月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肾功能恢复.入院2d前突发无尿,B超提示移植肾输尿管梗阻.后患者自行排出结石1枚,成分为磷酸盐和碳酸盐.血钙2.6~3.0 mmol/L,iPTH 300~706 ng/L.甲状旁腺B超提示3颗甲状旁腺增生.予B超引导下右下甲状旁腺射频消融术.术后1d患者出现声音嘶哑,无呼吸困难、吞咽障碍.术后8d嘶哑逐渐好转.术后血钙、磷、iPTH水平改善.随访18个月余,iPTH<500 ng/L,未再发尿路结石.
作者:王佳鑫;韩飞;赵齐羽;陈芬;张萍;黄洪锋;王仁定;蒋天安;陈江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可溶性Tie2融合蛋白(sTie2/Fc)对尿毒症腹膜透析大鼠腹膜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下6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尿毒症非腹透组、4.25%腹透组、sTie2/Fc 2.5 μg/kg干预组、sTie2/Fc 5.0 μg/kg干预组.腹透组按照4.25%腹透液30 ml/kg大鼠体质量规律腹透28 d.规律腹透期间,干预组给予sTie2/Fc隔天1次皮下注射,共计14次.28 d后留取各组大鼠腹膜组织,分别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腹膜组织血管生成素2( Angpt-2 )mRNA和蛋白的表达.CD34染色观察腹膜组织毛细血管密度( MVD).结果 各组大鼠腹膜组织均表达Angpt-2;尿毒症非腹透组、4.25%腹透组Angpt-2 mRNA、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4.25%腹透组Angpt-2 mRNA、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尿毒症非腹透组(均P<0.05);sTie2/Fc 2.5 μ,g/kg干预组、sTie2/Fc 5.0 μg/kg干预组Angpt-2 mRNA、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4.25%腹透组(均P<0.05).尿毒症非腹透组、4.25%腹透组腹膜组织MVD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sTie2/Fc 2.5 μg/kg干预组、sTie2/Fc 5.0 μg/kg干预组腹膜组织MVD均显著低于4.25%腹透组(均P< 0.05).结论 sTie2/Fc可以抑制尿毒症腹膜透析大鼠腹膜新生血管的形成,阻断配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可能是其抑制腹膜血管形成的机制之一.
作者:赵占正;刘鑫鑫;李真珍;申万琴;肖静;吴歌;唐琳;邢国兰;刘章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intermedin(IMD)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修复再生过程中相关修复基因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I 组、转染空质粒组和转染IMD组.动物右肾切除后,用超声微泡技术将质粒转染入左肾,1周后制作肾脏IRI模型.分别于再灌注后1d、2d、3d、4d、7d和14 d留取肾组织标本.RTPCR法检测肾组织Pax-2、ZO-1、Ncam、Wt-1和vimentin的mRNA表达变化;Western印迹法分析Pax-2、Wt-1和vimentin蛋白表达变化;ELISIA法检测ZO-1、Ncam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1 )IRI组大鼠Pax -2、Zo-1、Ncam、Wt-1和vimenti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IRI后1~3 d增加,2d达到高峰,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后基本恢复.(2)在IRI后1~4 d,转染IMD组上述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同时间点的假手术组、IRI组和转空质粒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2d达高峰.(3)在IRI后7d、14 d,IRI组、转染空质粒组和转染IMD组上述指标的mRNA和蛋白表达和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IRI后4d,IRI组和转空质粒组上述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时间点IRI组和转染空质粒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ELISA法检测的ZO-1和Ncam蛋白表达变化趋势与RT-PCR及Western印迹法一致.结论 IMD预处理可通过增加肾脏组织修复基因Pax-2、ZO-1、Ncam、Wt-1和vimentin的表达,从而对肾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赵莉;李荣山;乔晞;赵海红;刘新艳;邵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内瘘狭窄及闭塞是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丧失功能的主要原因,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利于维持动静脉内瘘的长期通畅.我们将介入微创技术应用于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张丽红;段青青;王自强;张俊霞;张云霞;丁芳;王保兴;李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