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囊蛋白1氨基端肽对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赵海丹;孙田美;王文靖;梅长林;徐成钢;戴兵;沈学飞;张树忠;李林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细胞周期, 多囊蛋白1
摘要:目的探讨多囊蛋白1氨基端肽(PC-1NTP)对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噻唑蓝(MTT)法检测PC-1NTP对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与凋亡状况.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细胞周期素cyclinD1、p21WAF1、bax、bcl-2和小染色体维护蛋白2(MCM-2)的mRNA表达.结果PC-1NTP使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G0/G1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多,S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减少,并明显抑制其增殖和凋亡;同时细胞中p21和bcl-2 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cyclinD1、bax和MCM-2的mRNA表达明显减弱(P<0.01或P<0.05).结论PC-1NTP能明显抑制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减慢细胞周期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G1/S关卡调节因子cyclinD1/p21WAF1和凋亡调节蛋白bcl-2/bax的表达实现的.PC-1NTP有希望成为治疗ADPKD的可选药物.
中华肾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多囊蛋白1氨基端肽对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多囊蛋白1氨基端肽(PC-1NTP)对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噻唑蓝(MTT)法检测PC-1NTP对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与凋亡状况.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细胞周期素cyclinD1、p21WAF1、bax、bcl-2和小染色体维护蛋白2(MCM-2)的mRNA表达.结果PC-1NTP使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G0/G1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多,S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减少,并明显抑制其增殖和凋亡;同时细胞中p21和bcl-2 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cyclinD1、bax和MCM-2的mRNA表达明显减弱(P<0.01或P<0.05).结论PC-1NTP能明显抑制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减慢细胞周期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G1/S关卡调节因子cyclinD1/p21WAF1和凋亡调节蛋白bcl-2/bax的表达实现的.PC-1NTP有希望成为治疗ADPKD的可选药物.

    作者:赵海丹;孙田美;王文靖;梅长林;徐成钢;戴兵;沈学飞;张树忠;李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重视遗传性和家族性肾脏病的筛查和研究

    遗传性肾脏疾病,狭义指发病有一定遗传基础,按一定方式垂直传递的肾脏病;广义上则包括大组不属于遗传性疾病范畴,但存在相关遗传因素的肾脏疾病,包括了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如Alport综合征(AS)、Fabry病等,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Liddle综合征、Bartter综合征等和遗传性囊肿疾病如多囊肾病等.随着分子生物研究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和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遗传性和家族性肾脏病的研究,其疾病谱不断扩大,一些疾病得到重新认识如家族性IgA肾病(IgAN)、遗传性足细胞病等;一些新的遗传性疾病不断被发现如家族性胶原Ⅲ肾小球病等.

    作者:陈楠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IgA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IgA肾病是我国为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病的40%~47.2%,而且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呈逐渐上增的趋势.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表现、治疗反应和预后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差异性的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该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的进程中起重要的作用,IgA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研究领域.

    作者:张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肾脏损害的病理与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病变时病理诊断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探讨肾活检在2型糖尿病伴有肾脏病变诊断的意义.方法分析52例尿检异常和(或)Scr升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改变特点.结果52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肾活检,32例确诊为糖尿病肾病(DN),占61.5%,其中3例为糖尿病肾病合并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NDRD);余20例为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占38.5%.肾活检前后诊断符合率46.15%,误诊率19.23%.两组间除BUN、Scr、糖尿病病程和是否伴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显著差异外,其他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伴肾脏病变时相当部分是非糖尿病性肾脏病变,单纯依靠临床资料常难以鉴别,肾活检对明确糖尿病伴肾病变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锋先;唐盛;杨琼琼;陈黎红;刘伟;余学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活性维生素D在慢性肾脏病继发性甲旁亢中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修订版)

    慢性肾脏病(CKD),特别是肾功能不全患者常常存在着矿物质代谢的紊乱,其可以引起全身多系统的损害,包括骨病及心血管疾病.根据K/DOQI指南的建议,从CKD3期就应开始进行有关的检测和治疗.监测的指标包括矫正的血清总钙、血磷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

    作者:<活性维生素D的合理应用>专家协作组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胶原Ⅲ肾小球病家系报道

    目的了解胶原Ⅲ肾小球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遗传方式.方法总结分析2例通过肾脏病理确诊为胶原Ⅲ肾小球病的同胞兄弟临床、病理资料以及家系调查结果.结果2例患者分别为33、34岁男性,发病时为32、31岁,临床均表现为大量蛋白尿(1例为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肾功能不全(Scr分别为128、313 μmol/L),均有左心室肥厚,无血尿、骨骼改变和其他肾外体征.血浆前胶原Ⅲ浓度均异常增高(>50 ng/L).光镜均表现为系膜区明显增宽,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部分呈假双轨改变,免疫荧光均为阴性.电镜下GBM弥漫增厚,内皮细胞侧及系膜区可见大量粗大的平行排列成束胶原纤维沉积,直径在60~100 nm之间.Ⅲ型胶原免疫荧光均为强阳性,沿GBM和系膜区沉积.家系调查显示该同胞兄弟父母为近亲婚配,其同胞妹妹无临床肾脏改变,但其血浆前胶原Ⅲ同样显著升高(>50 ng/L).结论家族性胶原Ⅲ肾病罕见,家系调查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国内目前尚无胶原Ⅲ肾小球病家系报道.

    作者:陈楠;徐耀文;潘晓霞;王朝晖;史浩;严富洪;董晓蓓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晚期糖基化产物受体信号传导在羧甲赖氨酸诱导足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趋化因子中的作用

    目的了解足细胞上晚期糖基化产物受体(RAGE)激活后的细胞内信号的传导途径.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反应性氧自由基(ROS)的产生.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足细胞内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家族磷酸化,RT-PCR方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mRNA表达.结果足细胞细胞核内存在基础性的ROS,AGE和羧甲赖氨酸(carboxymethyllysine,CML)分别诱导细胞浆内ROS增加2.2和2.6倍.N-乙酰-L-半胱氨酸(NAC)抑制基础性和诱导性ROS形成,RAGE中和抗体则完全抑制诱导性的ROS产生.NAC也可直接抑制CML以及外源性H2O2诱导的MCP-1的表达.使用CML刺激足细胞10 min后,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增加3.8倍.而CML刺激足细胞120 min仍没有发现磷酸化的p38MAPK和应激活化蛋白激酶(SAPK)/氨基末端激酶(JNK)表达或上调.使用NAC,7氨4三氟甲基香豆素(AFC)可以完全防止ERK磷酸化并抑制MCP-1的mRNA表达.PD98059阻断了ERK磷酸化却并不能完全抑制MCP-1的mRNA的表达.结论足细胞上RAGE激活后,通过ROS-p21Ras-ERK信号途径诱导足细胞表达MCP-1.

    作者:顾乐怡;钱家麒;倪兆慧;Yasuhiko Tomino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肝糖原贮积症肾脏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儿童期肝糖原贮积症(GSD)的肾脏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4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108例病历完整的GSD患儿的肾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年龄≤10岁73例,10岁以上35例.病例随诊时间1~10年,随诊期间给予生玉米淀粉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临床诊断GSD-Ⅰ a型54例(23例进行了基因诊断);Ⅲ型29例(5例进行了基因诊断);分型不明的25例.16例(20.8%)尿蛋白增多,发现蛋白尿时平均年龄11.3(3~21)岁,2例15岁女孩24h尿蛋白定量已达1.3 g和3.8 g,同时伴有肾功能轻度受损.51/72例(70.8%)尿β2-MG增多,为175~10 623 mg/L.5例患儿(4.6%)出现肾结石或高尿钙症,发生时年龄17.8(11~21)岁;4/5例肾绞痛伴肉眼血尿,1/5例无症状;随诊发现镜下血尿及大量草酸钙结晶,24 h尿钙456.6 mg,B型超声证实双肾多发结石.10/17例Ccr降低(48~76.9 ml/min);2/17例Ccr升高(156.9~1819 ml/min).5/91例BUN升高(7.4~9.3 mol/L);1/91例Scr升高(106.1 μmol/L).结论GSD的肾脏合并症在儿童期已可以见到,主要表现为尿蛋白增多(白蛋白及肾小管蛋白)和肾石症,直至肾功能不全,症状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出现.应加强GSD患儿肾脏并发症的随诊.

    作者:魏珉;邱正庆;宋红梅;赵时敏;施惠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挑战与策略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人类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据报道其占终末期肾衰竭病因的5%~10%.近年来ADPKD成为肾脏病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无论发病机制还是诊断治疗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给早日征服这类疾病带来了希望.

    作者:梅长林;戴兵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骨密度情况及骨质疏松预防现状

    骨丢失及骨质疏松是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GC)带来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许多研究者报道了长期应用GC所造成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基于对非肾脏病的研究.本研究旨在调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服用GC患者的骨密度情况及预防治疗的现状,探讨影响骨质变化的因素,以提高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的认识.

    作者:陈航;王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先天性弓形虫病继发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一例

    患儿女,3个月,新疆维吾尔族.因水肿伴尿量减少2d入院.系第3胎第3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5 kg,母乳喂养.病前20 d曾有双下肢红色斑丘疹,经外用药好转.入院前2 d出现双足水肿,渐波及双下肢,伴尿量减少.体检神清,中度贫血貌,双下肢水肿,指凹性,皮肤有皮疹后色素沉着,前囱平软,心肺无异常,腹膨隆,肝右肋下3.0 cm,脾左肋下2.0 cm,眼底检查及神经反射未见异常.

    作者:范树颖;张碧丽;王文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左旋肉碱对血透中低血压和血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低血压是血液透析(HD)中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对其处理包括可调钠透析、低温透析等.左旋肉碱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已有文献报道.我们亦观察到,左旋肉碱能有效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并能降低血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报告如下.

    作者:金惠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突变NPHS2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通过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突变基因,探讨NPHS2基因突变对podocin分子表达和分布的影响.方法构建分别含有野生型NPHS2编码区cDNA、467-468insT和503G>A突变NPHS2编码区cDNA的表达载体,分别转染人胚肾细胞(HEK293)后用抗podocin氨基端多克隆抗体(P21)和抗podocin羧基端多克隆抗体(P35)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podocin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与野生型NPHS2编码的podocin分子的表达和分布比较,抗podocin氨基端抗体染色显示,两个突变NPHS2表达的podocin与野生型的一样均为阳性;抗podocin羧基端抗体染色显示503G>A突变NPHS2表达的podocin与野生型的一样为阳性,而467-468insT突变NPHS2表达的podocin呈阴性.野生型NPHS2表达的podocin不但分布在胞核的周围,而且主要在细胞膜上呈连续性的线状分布,而两个突变NPHS2表达的podocin主要分布在胞核周围.结论NPHS2的467-468insT突变将严重影响podocin的分子结构和在细胞内的正常分布.NPHS2的503G>A突变即使没有严重影响podocin的结构,但仍然导致podocin不能正常到达细胞膜,因而不能行使正常功能.podocin的正常功能不但有赖于分子结构也有赖于分子分布.

    作者:余自华;丁洁;范青锋;管娜;王云峰;卜定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羊踯躅根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鼠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细胞因子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过度产生在肾损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核转录因子κB(NF-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在体机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者:刘建社;熊京;朱忠华;李贞琼;朱红艳;邓安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肾脏疾病诊治和研究中的作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信息学的进步为医学带来的不仅仅是崭新的概念,而且对医学发展、对遗传性疾病诊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当然这些学科的发展同样也极大地推动了关于遗传性肾脏疾病方面的工作,如1998年以来利用定位克隆(positional cloning)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陆续确定了多个肾小球足细胞特异表达或主要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的编码蛋白对维系肾小球裂孔隔膜的结构和功能、防止蛋白尿的发生和发展都至关重要.除了确定新基因及探讨其相关功能等基础性研究工作,事实上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已经从遗传学的新进展受益匪浅,其中对于相关疾病的基因检测工作更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作用.

    作者:丁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lport综合征一家系COL4A3及COL4A4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通过对有近亲婚配史的Alport综合征一家系Ⅳ型胶原α3和α4链的COL4A3/COL4A4基因分析,明确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lport综合征的基因突变,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和家系遗传咨询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基础.方法PCR扩增先证者DNA COL4A3/COL4A4基因的共98个外显子,经直接测序,寻找突变位点,对有意义的突变经限制性内切酶AvaⅡ酶切在家系中分析验证.结果在该患者中共发现1个错义突变和10个序列变异.其中在COL4A3基因上发现一个位于42号外显子上的错义突变G3725A,导致蛋白质Gly1242Asp的突变.错义突变在患者中是纯合子,携带者中是杂合子,其他正常家系成员及筛查100条正常人染色体,未发现该突变.10个序列变异为单核苷酸多态性改变.结论报道了一个国内较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lport综合征家系,同时经基因突变筛查发现Ⅳ型胶原α3链的一个新的致病性的基因突变.

    作者:侯平;陈育青;丁嘉祥;李光韬;张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微泵推注尿激酶在内瘘溶栓中的应用

    近年我中心开展微泵缓慢推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丽;尹良红;郑绮宜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尿内皮素1及白介素6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筛查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血及尿内皮素1(ET-1)、白介素6(IL-6)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筛查的可能性.方法检测49例不同狭窄程度的ARAS患者,32例合并≥2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非ARAS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的血及尿ET-1、IL-6水平,构建其诊断ARA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尿ET-1、尿IL-6及尿ET-1/血ET-1比值与肾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在用于诊断狭窄程度≥50%的ARAS患者时,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0.756及0.779.尿ET-1以6.72 ng/mmol肌酐为界值时,诊断ARAS的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72.8%.尿ET-1/血ET-1比值以12.59为界值时,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61.7%.而尿IL-6以23.85 ng/mmol肌酐为界值时,敏感度为73.3%,特异度为70.4%.若采用系列研究方法,尿IL-6以12.60ng/mmol肌酐为界值并联用高血压这一临床指标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可提高至80.0%与77.8%.结论尿ET-1及尿IL-6有应用于ARAS筛查的可能性.

    作者:张路霞;王梅;王海燕;张军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von Hippel-Lindau病一例

    von Hippel-Lindau(VHL)病是一组涉及多系统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器官受累的良恶性肿瘤征候群,肾癌和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我们收治1例被误诊6年的少年VHL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武;张若楠;石鹏;林为民;付宇;丁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3依赖的bcl-2的降解在ATP耗竭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ATP耗竭再恢复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caspase)3激活介导bcl-2降解的作用.方法使用代谢抑制剂短暂阻断细胞内ATP的生成,诱导细胞凋亡.以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应用编码人bcl-2 RNA的腺病毒感染细胞,使bcl-2在细胞内高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发生情况.以Western印迹检测caspase 3的活化以及bcl-2和bcl-2的降解产物.体外实验观察caspase 3和caspase 3特异性抑制剂DEVD对bcl-2降解产物的影响.结果高表达bcl-2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ATP耗竭60min、90 min、120 min和再恢复60min后,可减少细胞凋亡50%,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ATP耗竭时,caspase 3被激活,bcl-2出现降解;细胞内ATP恢复时,bcl-2降解产物继续增多,并出现细胞凋亡.体外应用caspase 3可使bcl-2降解,而caspase3的特异性抑制剂DEVD能明显抑制caspase 3对bcl-2的降解.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ATP耗竭再恢复时,caspase 3激活及其介导的bcl-2降解在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志坚;毛海萍;余学清;汪一汗;J.H. Schwartz;S.C.Borkan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