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水萍;宾光明;范春颖;刘小娟;赵忠霞
目的:探讨性病患者的心理类型和心理护理.方法:分析了性病患者的不同心理类型,包括恐慌、畏惧心理;痛苦猜疑、忧虑心理;享乐型心理;逆反心理;无辜、委屈型心理.结果: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心理状态的患者护理体会.结论:认为对性病患者应根据不同的心理类型和心理需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才能使患者心身健康.
作者:蔡碧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杜普伊特伦氏挛缩(Dupuytren's contracture),也称掌跖纤维瘤病,是掌跖腱膜纤维化增殖所致的疾病,致指、趾屈曲畸形为特点,此病罕见,国内万俊增曾报告1例[1],宋学忠曾报告2例[2].笔者于皮肤科门诊6年发现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秀霞;张莹;宋学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中老年脂溢性皮炎的疗效.方法:对144例56岁~65岁脂溢性皮炎患者,分成对照组、治疗组各72例,两组均予口服脑益嗪25mg,每日3次,同时予2%酮康唑霜和10%硫磺膏外搽,每日2次,30天为一疗程;治疗组加用本院协定中药处方湿疹洗剂(由黄连、黄柏、黄芩、大黄、龙胆草、苦参、金银花组成)煎水外洗,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9.1125及4.823,P<0.05),3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0.508,P<0.01).结论:本组中西药结合治疗中老年脂溢性皮炎疗效确切,可作为临床选用.
作者:徐卫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少见病,临床治疗护理困难较大.我们在病情演变过程的不同时期,根据皮损不同情况要取了不同的护理措施,特别是使用我院配制的溃疡膏,使溃疡面得到较快愈合.
作者:傅佩芳;许静芳;林贤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前后自测健康量表的变化,评价心理护理对其治疗前后自测健康量表的影响.方法:对100例尖锐湿疣患者和50例正常人群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3月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的评定.尖锐湿疣患者分为激光+干扰素,激光+干扰素+心理护理2组.结果:尖锐湿疣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健康与正常人群存在显著差异,增加心理护理治疗后,患者的自测健康改善显著.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心理和社会健康明显低于正常人群,加强心理护理十分重要.SRHMS为尖锐湿疣患者的健康测量与治疗监测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
作者:徐娟;贾随旺;许军;钟绮丽;杨慧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甲氨蝶呤(MTX)是一种有效的抗银屑病药物.在我国广泛地用于治疗严重银屑病.针对MTX作用机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及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作简述.
作者:李常兴;张锡宝;吴志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自1995年~2003年采用广州市激光研究所生产的30WC02激光机治疗阴囊血管角皮瘤35例,经术后多年随访观察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建华;罗权;徐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药抗狼疮散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DNA及DNase的影响.方法:40例SLE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给予抗狼疮散结合泼尼松治疗,对照组单纯(20例)给予泼尼松治疗,共3个月,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DNA及DNase水平,同时检测30例正常人血清.结果:SLE患者血清D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DNase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DNA及DNase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抗狼疮散对SLE患者血清DNA及DNase无影响,它可能通过其它途径发挥治疗SLE的作用.
作者:罗益金;曾凡钦;谭国珍;王晓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痤疮病程与圆形糠秕孢子菌(P.orb)感染的关系.方法:按病程分组对113例该类患者进行皮损内容物镜检、真菌培养、病理检查及抗真菌治疗.结果:Ⅰ组23例(63.9%)患者阳性,Ⅱ组17例(40.5%)阳性,Ⅲ组4例(16%)阳性.Ⅰ组明显高于Ⅱ、Ⅲ组(χ2=4.25,P<0.05和χ2=13.71,P<0.001),)Ⅱ组明显高于Ⅲ组(y2=4.36,P<0.05).结论:痤疮病程越长,糠秕孢子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刘水萍;宾光明;范春颖;刘小娟;赵忠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河源市麻风病的流行情况,评价近50年防治效果.方法:对河源市1956年~2003年麻风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河源市1956年~2003年累计发现麻风病1 326例,现有现症病人15例.我市麻风病流行特征呈持续性下降,发病率、发现率、患病率分别由1956年段的5.29/10万、8.10/10万、0.259‰下降至1999年段的0.044/10万、0.10/10万、0.004‰,下降幅度分别为99.2%、98.8%、98.5%,1994年后未发现儿童患者,1992年后未发现病人家属发病.结论:河源市麻风病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邹辉洪;徐跃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寻找提高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的有效方法.方法:56例门诊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应用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加口服阿昔洛韦,同时配合艾炙治疗;对照组23例,口服阿昔洛韦治疗,并对2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达93.55%.止疱、结痂、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组疗法治愈率高,起效快,病程缩短,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降低,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疗法.
作者:杜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男性尿道炎患者的致病菌,了解性病发病趋势.方法:对179例有尿道炎症状的男性患者,进行分泌物涂片、淋菌培养,沙眼衣原体(CT)检测、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培养.结果:179例患者中31例未检出病原体,占17.3%;培养检出淋菌19例,占10.6%;涂片检出念珠菌6例,占3.3%;滴虫5例,占2.8%;CT55例,占30.7%;UU 79例,占44.1%;MH45例,占25.1%.其中19例淋病患者中有13例合并CT、UU、MH感染.结论:在检测的179例中淋菌的感染率较低,以CT、UU、MH感染为主.
作者:劳尚德;叶瑞兴;丘秀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检测p16,p15及pRb在皮肤鳞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皮肤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48例皮肤鳞癌和10例正常皮肤中p16,p15蛋白及pRb的表达.结果:p16,p15及pRb在皮肤鳞癌中均有不同程度失表达,分别为16/48(33.3%),7/48(14.6%)及8/48(16.7%).而在正常表皮均呈阳性表达:不同分化皮肤鳞癌中,p16,p15的失表达在低分化鳞癌中显著高于高中分化鳞癌(P<0.05),pRb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16,p15及/或pRb的表达异常可能与皮肤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武钦学;吴志华;唐慰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试验组每日口服地氯雷他定5mg,疗程2周;对照组每日口服咪唑斯汀10mg,疗程2周.结果:共治疗156例,试验组81例,对照组75例,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86.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10.9%,对照组为9.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地氯雷他定是一种治疗慢性荨麻疹较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郭义龙;许敏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检测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NK细胞(CD56+)及活化NK细胞(CD56+CD69+),并探讨它们在C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CA患者外周血CD56+和CD56+CD69+细胞,同时以3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CA患者外周血CD56+和CD56+CD69+细胞百分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01),长病程组和短病程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A患者外周血CD56+和CD56+CD69+细胞百分率显著增高,说明NK细胞在CA发病中起着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的重要作用.
作者:梁远飞;钱起丰;吴志华;张明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T辅助细胞不同功能亚群在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检则PBMC体外培养在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后Th1类(IFN-γ)和Th2类(IL-4)细胞因子的变化,以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组的PBMC在PHA诱导下产生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而IFN-γ的诱导水平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存在着Th细胞亚群分化失衡,这可能是慢性荨麻疹发病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黄小雄;邹循辉;黄和文;蔡志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皮肤科门诊定期就诊的皮肌炎患者临床和血清肌酶特征及长期皮质类固醇治疗引起的副作用.方法:分析213例皮肌炎的首发症状及病程中临床表现和血清肌酶分析情况,并按年龄、性别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一般特征、临床表现和血清肌酶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首发症状为肌无力者占96.24%,成年组伴发恶性肿瘤者为23.94%.结论:儿童皮肌炎预后较好,而成人皮肌炎伴发肿瘤和肺部受累提示预后较差,皮质类固醇副作用以合并浅表真菌感染常见.
作者:钟桂书;史丙俊;陈德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河源市1992年~2002年梅毒的流行趋势和病例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市性病疫情报表及个案资料,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目前河源市梅毒疫情仍处在较高的发病水平;发病年龄以20岁~49岁为多,占85.89%,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下为主,占89.51%,婚姻状况中:未婚占28.28%,传染途径以非婚性接触传播为主,占85.47%.结论:应加强梅毒防治工作的力度,规范梅毒的诊治,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邹辉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氯马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观察.方法:口服氯马斯汀富马酸盐1.34mg,每日2次,观察治疗1周和2周后的临床疗效,统计方法应用χ2检验.结果:治疗1周后,263例中,痊愈79例,显效75例,有效99例,无效10例.有效率(痊愈+显效)58.6%;2周后,263例中,痊愈171例,显效61例,有效26例,无效5例.有效率88.2%.治疗1周与2周有效率,经比较有明显显著性差异(χ2=59.22,P<0.01).结论:氯马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有效率明显提高.
作者:林伯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硫酸镁溶液外用治疗麻风足底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2%硫酸镁溶液每天一次浸泡溃疡面60分钟,连续浸泡6个月.结果:麻风足底溃疡治愈率为56.67%,总有效率为80%.结论:外用硫酸镁溶液治疗麻风足底溃疡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黎淦兰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