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过氧化氢抑制三氧化二砷诱导的伯基特氏淋巴瘤细胞凋亡

陆地;白晓春;刘斌;李秀梅;邓凡;李明;程宝鸾;罗深秋

关键词:三氧化二砷, 过氧化氢, 凋亡, 荧光显微镜, 电镜
摘要: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2O2)对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人类伯基特氏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双染法荧光显微技术在检测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AsO3诱导人类伯基特氏淋巴瘤细胞株BJAB细胞凋亡,采用Hoechst 33342和碘化丙啶(PI)核染料双染法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细胞死亡进行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BJAB细胞经As2O3处理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多数细胞出现细胞染色质凝集、核边集、核碎裂等凋亡的特征性改变;在低剂量(200μmo1/L)H2O2的影响下,抑制了As2O3诱导的细胞凋亡,降低细胞的死亡率;细胞的死亡方式由凋亡转变为核固缩性坏死,表现为既无凋亡的特征性改变,又非典型的细胞坏死,死亡细胞的细胞核呈固缩状态而非肿胀.结论低浓度(200μmol/L)H2O2可抑制临床治疗浓度的As2O3诱导的人类伯基特氏淋巴瘤BJAB细胞凋亡;双染法荧光显微镜技术不但可明确区分细胞凋亡及坏死,还可判断早期凋亡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并可进行定量分析,是一种良好的细胞凋亡检测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尿液中柠檬酸盐、草酸盐的含量

    目的以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尿液中柠檬酸盐、草酸盐的含量.方法以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分析尿样中的柠檬酸盐、草酸盐,以铬酸钠为紫外吸收剂进行间接紫外检测.结果柠檬酸根、草酸根阴离子在5min内得到很好的分离,迁移时间分别为3.76、3.14min,柠檬酸根在4.00~40.00μg/ml浓度范围内、草酸根在2.00~40.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柠檬酸根阴离子低检测限为2μg/ml、草酸根阴离子的低检测限为1μg/ml.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53%、99.11%.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成本低,可为尿液中柠檬酸盐、草酸盐的直接测定提供参考.

    作者:罗奇志;戴开金;马安德;周俊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睾酮对人单核细胞雄激素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睾酮对人单核细胞中雄激素受体(AR)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培养的人单核细胞株THP-1予不同浓度的睾酮刺激,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中AR蛋白表达量,进行半定量比较.结果人的单核细胞中存在AR.AR表达量随睾酮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加用选择性受体阻滞剂氟他胺可使这种作用完全阻滞.结论AR表达量随睾酮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性.

    作者:刘长青;吴赛珠;王子东;赖文岩;孙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昆明胚鼠生殖腺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目的研究及观察发育不同时期胚鼠生殖腺发育的形态变化.方法取发育不同时期的胚鼠进行石蜡切片及H、E染色.结果从胚胎切片标本中可观察到,交配后第11天出现生殖嵴,第12天出现未分化生殖腺,第13天可在胚胎标本切片上区分雌雄性,第14天雄性的生殖腺演变为睾丸,出现生精小管,为实心的小管.第16天出现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的细胞核明显可见.第16天雌性的生殖腺演变为卵巢,皮质及髓质两者分化明显.第20天睾丸内可见生精小管横断面数目明显增多,管腔内出现空腔,管内有一层精原细胞和一层精母细胞.卵巢内可见一团团粗大的生卵泡性索沿着卵巢周边分布,内含许多原始的卵原细胞,此时有原始的卵泡出现.结论11~12 d为分离原始生殖干细胞(PGCs)佳时期.

    作者:刘小蓉;安靓;李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己酮可可碱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研究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PTX药物毒性实验,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PTX对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FCM)技术分析X射线照射对HepG2细胞周期分布和PTX对放射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PTX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24 h后,其细胞毒性呈剂量依赖性,适浓度为2inmol/L.PTX能显著降低放射后HepG2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其放射增敏比为1.31±0.16.单纯照射组照射可以导致FiepG2细胞G2期阻滞,单纯照射组及照射6Gy加2mmol/LPTX组的细胞20 h G2-M期比例分别为32.15%和19.52%,PTX能够去除放射引起的HepG2细胞G2期阻滞.结论PTX对HepG2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TX去除放射引起的G2期阻滞等因素有关.

    作者:吴德华;刘莉;陈龙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肺炎衣原体免疫复合物及抗体检测的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状况,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间接ELISA法检测了1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和40例非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肺炎衣原体免疫复合物(CPn CIC)和IgG抗体.结果冠心病组CpnigG型免疫复合物的阳性率(63.8%)高于对照组(40.0%,P<0.05).CPnIgG抗体阳性率冠心病组为65.0%对照组为32.5%,前者阳性率显著同于后者(P<0.05).结论Cpn感染与冠心病关系密切,但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孙芸芸;蒋文玲;罗宪玲;陈纪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肥厚左心室肌中层细胞Na+/Ca2+交换体电流及钾电流重构特征

    目的探讨肥厚左心室肌中层细胞Na+/Ca2+交换体电流(Na+/Ca2+ exchanger current,INa+/Ca2+)及钾电流重构特征,揭示心肌肥厚时心律失常发生的离子基础.方法新西兰兔分为正常对照组及手术组各10只,手术组通过肾上腹主动脉次全缩窄诱发左室肥厚.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对照组及手术组左心室肌中层细胞的动作电位、INa2+/Ca2+、慢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slowly activating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um current,IKs)、快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rapidly activating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m current,IKr)等.结果在基础刺激周长为2 s时,对照组和手术组的90%动作电位时程(90%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90)分别为522.0±19.5 ms(n=6)、664.7±32.7 ms(n=7);在测试电位为+40 mV时,外向INa+/Ca2+密度在对照组及手术组分别为0.94±0.11pA/pF(n=9)、1.30±0.11pA/pF(n=8);在测试电位为-100mV时,内向INa2+/Ca2+密度在对照组及手术组分别为0.40±0.05 pA/pF(n=9)、0.56±0.02 pA/pF(n=8);在测试电位为+50 mV时,对照组及手术组的IKs尾电流密度分别为0.26±0.03 pA/pF(n=8),0.17±0.01 pA/pF(n=9);在测试电压为+50 mV时,对照组及手术组的IKr尾电流密度分别为0.34±0.02 pA/pF(n=8),0.23±0.02 pA/pF(n=9),以上二者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肥厚左心室肌中层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表现为动作电位时间延长、INa+/Ca2+上调、Iks及IKr下调.

    作者:王军奎;崔长琮;姚青海;姚晓伟;廉姜芳;韩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荧光定量法测量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探讨

    目的研究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动力学变化,建立一种定量测量细胞内Ca2+浓度的方法.方法分离肠系膜细动脉血管平滑肌(ASMC)细胞,用荧光探针Indo-1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测定单个平滑肌细胞Ca2+浓度的动力学变化:首先在37℃环境下标定Ca2+探针indo-1的解离常数Kd值,根据荧光-浓度换算公式将测量的荧光强度值换算成Ca2+浓度值.结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测量的细胞荧光图像分析显示,平滑肌细胞[Ca2+]i在地塞米松的刺激下显著上升,有时会出现自发钙波的现象,并且细胞内出现钙超载的现象(细胞荧光图像呈现白色).通过测量得到的Kd值结合荧光强度-浓度换算公式可准确地测量细胞内[Ca2+]i.结论荧光定量法结合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可以简易、快捷地监测细胞内钙离子的动力学变化,不失为一种定量测量细胞内钙离子的方法.

    作者:王水云;晏芳;彭贺新;郑昌东;柏承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椎动脉窗式变异的成因及临床意义(附1例报道)

    窗式椎动脉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血管变异,它与双椎动脉为两种不同的变异类型,通常可分为颅外型、颅内型和颅内-外型.本文报道1例经确诊为颅外型椎动脉窗式变异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情况,并从胚胎学成因及临床意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作者:樊俊;黄胜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截短形式弓形虫SAG1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高效表达、纯化及免疫反应性鉴定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弓形虫SAG1基因的截短片段,并进行纯化及免疫反应性鉴定.方法利用Nco I、HindⅢ双酶切,从本室建立的pET-30a(+)-SAG1重组质粒中获取SAG1基因的截短片段,并将目的片段连接到经同样双酶切的质粒pET32a中,构建表达重组质粒pET-32a(+)-trSAG1.将重组质粒转入E.coli BL21中并进行诱导表达.表达蛋白经Ni-NTA agarose纯化后,Western-blotting分析其免疫反应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2a(+)-trSAG1,通过IPTG诱导得到了以可溶性形式表达的重组SAG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40000,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纯化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ELISA试验表明重组SAG1蛋白能被弓形虫免疫兔血清及弓形虫感染人血清识别.结论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了弓形虫SAG1基因的截短片段,表达蛋白能被弓形虫免疫兔血清及弓形虫感染人血清识别,有望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抗原.

    作者:言慧;李华;周晓红;吴昆;陈晓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创伤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创伤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效果.方法对35例创伤性癫痫病人进行电生理学、CT、MRI、SPECT及PET检查后行外科治疗,开颅手术病例术中行皮层脑电监测.结果在皮层脑电监测下16例行癫痫病灶切除、7例行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12例在PET引导下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癫痫灶大都位于脑软化灶周边.术后得到随访32例(时间1至4年),18例无癫痫发作,10例明显好转,4例无改善.结论创伤性癫痫发作会加重原创伤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外科治疗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并可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近年来采用PET引导下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具有无创、有效的特点,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创伤性癫痫外科新方法.

    作者:漆松涛;邱炳辉;欧阳辉;彭玉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NK/LAK细胞对人口腔癌耐细胞药株杀伤活性的观察

    目的明确免疫活性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是否与肿瘤的耐药性相关.方法采用连续形态学观察及MTT比色法,研究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对人口腔癌耐药细胞株KBV200耐药性逆转前后及亲本敏感株KB的杀伤活性.(1)在肿瘤细胞与LAK细胞共育后3 h内连续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LAK细胞对上述3者的杀瘤效应;(2)采用MTT比色法检测NK及LAK对3株细胞的杀伤率.结果与KB细胞组相比,在KBV200和KBV200+维拉帕米组,LAK细胞出现在靶细胞周围的时间早、数量多,伸出伪足的LAK细胞比率高,出现集落样细胞团块时间亦早.NK、LAK细胞对KBV200细胞株耐药性逆转前后的杀伤率均明显高于敏感株KB(P<0.05),而对耐药株耐药性逆转前后的杀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LAK对各株的杀伤活力均明显强于NK细胞(P<0.05).结论免疫活性细胞对KBV200细胞株有较强的杀伤作用,逆转耐药性不降低免疫活性细胞杀伤活力,提示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可能成为控制化疗耐药病人病情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

    作者:郑颖娟;张健;汪森明;张积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病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革兰阴性菌的发生及对10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并对临床针对性治疗ESBL耐药菌下呼吸道感染提出建议.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细菌及用仪器法、双纸片协同试验法和标准纸片扩散确认法,对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312株革兰阴性菌作ESBL检测,比较亚胺培南等10种抗菌药物对产ESBL耐药菌抗菌作用.结果产ESBLs耐药株占全部菌的23.1%,其中肺炎克雷伯占30.1%,大肠埃希菌占29.1%,阴沟肠杆菌占27.0%,铜绿色假单胞菌占11.3%,产酸克雷伯菌占2.5%;亚胺培南对产ESBL耐药菌表现出强抗菌作用.结论要注意产ESBL革兰阴性菌所致下呼吸道感染;对ESBL革兰阴性菌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亚胺培南可作为首选药物.

    作者:龙军;吕苏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鼠坐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神经元轴突自噬作用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变性轴突清除中的自噬作用.方法横切大鼠坐骨神经制作Wallerian变性模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取远断端组织行电镜结构观察和酸性磷酸酶(AcPase)活性检测.结果坐骨神经横切后轴突发生变性,主要变化为术后第5小时~2天轴质肿胀,轴突与髓鞘分离,术后第4天轴质浓缩,轴突与髓鞘完全分离形成游离轴突体.术后初期变性轴突主要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泡,后期轴突与髓鞘完全分离并形成较大的游离轴突体,轴突体外包一层轴突膜是神经元细胞膜的延续,轴突体轴质浓缩,含大量各级自噬泡和纵横交错的神经丝、微管和微丝.经酸性磷酸酶(AcPase)染色证实自噬泡均呈AcPase阳性,第7天后轴突体被降解吸收,形成的空腔内偶见巨噬细胞.结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过程中变性轴突的清除主要靠轴突自身的自噬和施万细胞吞噬机制,而巨噬细胞只起辅助作用.

    作者:朴仲贤;王万山;徐锡金;王启伟;霍霞;韩明虎;朴英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脂水平对无症状高血压患者ST-T改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无症状高血压患者ST-T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无症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心电图表现分为ST-T改变组(28例)和无ST-T改变组(20例),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结果与无ST-T改变组相比,ST-T改变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其他检测指标在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血脂正常的无症状高血压患者中,相对较高的总胆固醇水平促使或加重心肌缺血,而高密度胆固醇对心肌损害起着保护作用.

    作者:肖文星;宾建平;尚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肿瘤坏死因子对滋养细胞侵袭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TNF-αr)及其多克隆抗体对原代滋养细胞侵袭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TNF-α、anti TNF-α、TNF-αr+anti TNF-α对原代滋养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表达的影响.结果原代滋养细胞表达MMP-2,经过5 ng/ml的TNF-α、TNF-α+antiTNF-d分别刺激培养原代滋养细胞48h后,细胞MMP-2的表达显著性提高(P<0.001),50ng/ml的antiTNF-α刺激培养后MMP-2的表达显著性降低(P<0.001);各组间MMP-2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但是均未见明显的TIMP-2的表达.结论外源性细胞因子TNF-α可以增强滋养细胞的侵袭力,多克隆抗体antiTNF-α则降低其侵袭力.

    作者:陈慧;庞战军;陈士岭;邢福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13例次临床经验

    目的总结原位肝脏移植经验.方法对12例患者实施13例次原位肝脏移植(包括1例再次肝移植),其中5例终末期肝硬化、4例原发性肝癌、1例肝癌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肝炎后肝硬化.手术方式:经典原位肝移植10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2例,再次肝移植1例.结果全组成功9例,长存活超过2年;围手术期死亡4例,直接死亡原因脑出血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肝动脉血栓1例.结论肝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及长期存活率的关键.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苏树英;许卓明;费凛;计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胰腺炎72例误诊分析

    急性胰腺炎是急诊科常见的急腹症.病死率为6%~23%,若病情发展为重症坏死性胰腺炎,其病死率更高达20%~50%,亦系猝死的病因之一.由于其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痛程早期B超及CT影像等检查不能准确反映病情,故临床误诊率较高.早期诊断对患者的生存,预后有很大影响.2000年1月至2003年6月来我院急诊的急性胰腺炎误诊72例分析如下.

    作者:陆婷;程兴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葛根芩连方药中黄连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葛根芩连汤及其制剂中黄连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氧化铝柱纯化,紫外分光光度法350nm处测定含量.结果葛根芩连汤水提物中总生物碱含量为32.4mg/g,加样回收率为98.1%(RSD=2.9%).葛根芩连微丸中总生物碱含量为19.6 mg/g.结论该法测定黄连总生物碱方法简单、结果准确,可为葛根芩连微丸质量标准、葛根芩连方及其他含黄连的方剂中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提供参考.

    作者:戴开金;罗奇志;罗佳波;谭晓梅;马安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介导缺氧SD大鼠PO//AH区神经元Ca2+浓度的变化

    目的研究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特性,探讨NMDA对缺氧大鼠PO/AH区神经元Ca2+浓度的影响.方法给大鼠应用NMDA受体激动剂NMDA和拮抗剂丙戊酸,观察其在正常和缺氧条件下对PO/AH区神经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结果在正常条件下,细胞内Ca2+荧光比值为0.95,第40秒加入NMDA后[Ca2+]i的荧光强度迅速增高,25s后达到峰值2.054,并稳定在此水平,其升幅为(109±52)%,加入激动剂后30 s内达到峰值3.783,并持续稳定在此水平,加入NMDA后[Ca2+]i升高了(286±91)%;缺氧条件下神经元[Ca2+]i在加入丙戌酸后由平台向下的降幅为(103±45)%.结论[Ca2+]i的升高主要是由于NMDA受体通道开放,细胞外游离Ca2+易化扩散入胞内所致,丙戊酸可有效地降低NMDA受体活性,从而使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明显下降,具有保护神经元免受缺氧损伤的作用.

    作者:赵庆平;邹飞;陈光忠;李铁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半叶马尾藻多糖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半叶马尾藻(SC)多糖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观察SC多糖对S180小鼠瘤质(重)量、胸腺等免疫器官的影响及分别测定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活性.结果SP可明显抑制S180小鼠瘤体的生长,腹腔注射SC150 mg/kg.· bw.,连续注射10 d,可使肿瘤抑制率达63.52%;小鼠血清中SOD、GSH-PX的活性分别由(350.76±31.34)NU/ml,(299.36±43.63)U增加到(487.76±16.67)NU/ml(P<0.01),(370.90±16.49)U(P<0.01);MDA由(9.46±1.77)nmol/ml降至(7.26±1.18)nmol/ml(P<0.05).结论SC多糖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作者:刘秋英;孟庆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