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吕丽春;李虹;江培洲;姚开泰
产后尿潴留如能及时得当处理,甚至可不必留置尿管.本例患者因未能早期诊断,延误了治疗,致使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困难,反复留置尿管长达50d之久,应引起医务人员警惕.
作者:苏桂栋;宋天蓉;万淑梅;张莉英;余艳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以人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为靶点,研究Ox-LDL和8-Br-cAMP对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基因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阐明ABCA1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复苏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静止12 h后,分别加入Ox-LDL(30ng/ml)、8-Br-cAMP(0.5 mmol/L)刺激3、6、12、24 h,设未加刺激同时孵育24h的细胞为阴性对照组,以RT-PCR和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ABCA1、ICAM-1及MCP-1 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结果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在给予Ox-LDL刺激后,ABCA1、ICAM-1、MCP-1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增高,ICAM-1的高峰时间在12 h,其余高峰时间在6 h;在8-Br-cAMP的刺激下,ABCA1、ICAM-1、MCP-1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也增高,高峰时间均在6h.结论公认的致AS因素Ox-LDL可通过引起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中炎性细胞因子ICAM-1、MCP-1 mRNA及蛋白质水平增加,参与AS的形成,同时抗AS基因ABCA1在Ox-LDL刺激下代偿增加,具有AS保护作用.cAMP不仅可增加ABCA1的表达,而且可增加ICAM-1、MCP-1表达.
作者:李建华;郭志刚;吴平生;杨永红;赖文岩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构建融合表达载体,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副溶血弧菌不耐热性溶血毒素.方法克隆t/h基因,构建表达载体pET32a+/tlh,融合表达副溶血弧菌不耐热性溶血毒素,用8mol/L的尿素溶解包涵体,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采取逐步透析、降低蛋白浓度、加入氧化还原剂等复性方法.结果复性蛋白具有溶血活性及免疫原性.结论通过克隆tlh基因,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ET32a+-tlh,采取纯化、复性方法,获得具有融血活性及免疫原性的副溶血弧菌不耐热性溶血毒素.
作者:李志峰;聂军;戴迎春;陈清;俞守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观察到的大肠粘膜腺管开口类型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2001年8月~2002年2月结肠镜检查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139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124例,进展期癌9例,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5例,ⅡC病变1例.LST直径10~50 mm,其中ⅢL型1个,Ⅳ型4个.本组放大内镜与病理、实体镜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如发现有V型腺管开口时则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
作者:韩宇晶;赖卓胜;王亚东;姜泊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磷酸化p44/42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应用1、2、5、10mmol/L的阿司匹林分别作用并设立对照进行比较,采用MTS/PES法确定ECV304细胞的增殖状态.利用p44/42磷酸化抗MAPK抗体的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磷酸化p44/42MAPK蛋白表达.结果各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对照组1.533±0.286,阿司匹林1 mmol/L组1.253±0.225,2mmol/L组0.953±0.149,5 mmol/L组0.708±0.125,10mmol/L组0.459±0.107.统计分析显示低至1 mmol/L的阿司匹林仍能明显抑制ECV304细胞的增殖(P<0.05),并呈现剂量依赖性.阿司匹林对ECV304细胞的磷酸化p44/p42 MAPK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阿司匹林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内皮细胞中磷酸化p44/42MAPK的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卉;欧阳平;刘振华;赖文岩;许顶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国产紫杉醇(TAX)联合顺铂(PDD)组成的TP方案治疗难治性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64例经PF方案化疗2周期后无效的难治性Ⅳ期食管鳞癌患者,应用TP方案化疗,即紫杉醇175 mg/m2,静脉恒速滴注3 h,d1;顺铂30 mg/d,静脉滴注,避光,d2~6;28 d为1个周期,连用3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全组64例患者共完成TP方案化疗192周期,均可评价疗效,共获得CR 9例、PR 29例、SD 12例、PD 14例,客观有效率为59.4%,中位缓解期为4.8个月,中位TTP为4.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9.8个月(4~28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TP方案治疗难治性晚期食管鳞癌近期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义明;张水兰;宋华勇;李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人血小板生成素(TPO)基因组中内含子及5'非翻译区对TPO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含TPO基因组中不同内含子的各类TPO真核表达质粒,在cos-1细胞中进行了瞬间表达,并采用高灵敏定量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中人血小板生成素的含量.结果在转染48 h后,各类TPO重组质粒在cos-1细胞中表达顺序为:TPOintron v>TPOcDNA>△TPOintronI>TPO intron l>TPO gDNA.结论在TPO基因组中,后一个内含子可显著提高TPO的表达水平,表明其可能含有特殊的增强序列;同时进一步证实,在TPO基因组中可能存在抑制TPO高水平表达的结构元件,造成TPO基因组在细胞中不表达或低水平表达.
作者:宁云山;李妍;周明乾;李明;曾溢滔;王小宁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老年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移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二部分骨折13例、三部分骨折6例,采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治疗.结果二部分骨折术后优良率为76.9%,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三部分骨折术后优良率为66.7%,肱骨头坏死率16.7%.结论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骨折应尽量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选择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
作者:莫新发;何仲佳;卓新明;刘先银;曾昕明;郭建恩;周雪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对传统中药保和丸剂型改革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方法以保和丸中主要成分总黄酮保留率和药效学试验结果为指标,考察不同提取工艺路线的合理性.结果处方中含挥发性成分药材经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后,萃取药渣再与其余药材合并水提的工艺路线,总黄酮的提取率和药效佳.该提取工艺所得剂型在小鼠小肠炭末推进与胃排空等药效学指标上,均优于保和丸.结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和水提相结合的工艺路线,可作为保和丸剂型改革的提取工艺.
作者:于红宇;刘中秋;姚育法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了解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5只,按阻断血流前后不同时间点均分为5组,即肝血流阻断前、阻断30min末、再灌注后30min、再灌注后2 h及再灌注后6 h.各组分别活杀5只大鼠取血检测血生化指标,同时取心肌组织测ATPase活性;在缺血前及再灌注后6 h取肾、肺、心、胰组织匀浆测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结果再灌注后早期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尿素氮、淀粉酶、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及血浆丙二醛呈上升趋势,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组织ATP酶活性在再灌注后呈下降趋势.再灌注后6h,各组织丙二醛含量较缺血前明显升高,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较缺血前明显下降.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早期可引起机体其他多脏器的损伤.
作者:杨进城;季锡清;李朝龙;林建华;刘兴国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钩吻中总生物碱的提取、总量测定方法及其中主要成分钩吻素子的分离、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加热回流提取与氯仿萃取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总生物碱;采用碱性硅胶柱层析、梯度洗脱法分离钩吻素子并用薄层层析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性鉴别.结果从钩吻中分离得到了无色棱柱状钩吻素子晶体.结论本实验所采用的提取钩吻总生物碱及分离钩吻素子的方法行之有效.
作者:张兰兰;王志睿;黄昌全;张忠义;林敬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球海绵体悬吊术治疗男性尿道括约肌损伤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用球海绵体悬吊术治疗男性尿道括约肌损伤后真性尿失禁患者18例,总结、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34月,16例患者能完全自控排尿,2例患者尿失禁明显改善.结论球海绵体悬吊术是治疗男性尿道括约肌损伤后尿失禁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传印;周兴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较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38例,测算术前和术后第1天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病例分心肌梗死发病6 h内(72例)和6 h以上(66例)两组.结果两组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间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QT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且发病6 h内组显著小于发病6h以上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4.2%和7.6%(P=0.394).结论成功的介入治疗能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介入治疗施行越早则减小QT离散度的效果越好.
作者:贝春花;罗义;李广镰;潘宜智;曾冲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非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与血清胰岛素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测定42例非高血压LVH患者的血清胰岛素、血糖和空腹血脂水平;用超声测定并计算心脏左室质量(LVM)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并按心脏超声测定分为非高血压LVH和左室正常组.结果LVH组的空腹血甘油三酯和胰岛素分别高于左室正常组,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法)高于左室正常组.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非高血压LVH组HOMA指数与LVM、LVMI正相关(r=0.38、P<0.01及r=0.29、P<0.01).结论非高血压LVH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与LVH有密切相关,高胰岛素血症可能参与非高血压LVH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王旭开;杨成明;王燕;王红勇;付春江;方玉强;石伟彬;张晔;杜文华;李陶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药紫河车对黑素细胞和酪氨酸酶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黑素细胞增殖情况,Hunt法测定黑素合成,以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结果(1)紫河车对黑素细胞具有增殖作用,其佳增殖浓度为0.1g/L(P<0.01);(2)紫河车可增强黑素合成能力,其佳增强能力为0.1g/L(P<0.01);(3)紫河车对酪氨酸酶亦具有激活作用,其佳激活浓度为1g/L(P<0.01).结论紫河车能激活黑素细胞增殖、黑素合成、酪氨酸酶活性.
作者:杨柳;邓燕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诊治经过.结果125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8%(46/125),其中分流管梗阻24例、感染9例、颅内血肿4例、腹部并发症5例,其他4例.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的发生,除与患者身体状况和疾病的性质有关外,主要与医源性因素有关,对并发症以及引起的原因分析与讨论有助其预防.
作者:陈国明;蔡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异位胰腺多见于上消化道,但异位至胃窦致术前误诊为胃窦肿瘤者少见.我科近期收治1例胃窦部异位胰腺,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景龙;黎镭;吴承堂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对在广州检出的人类杯状病毒(HuCVs)毒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确定其是否为新亚型.方法选择检出的HuCVs进行克隆、转化和序列分析,使用PHYLIP进行核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经Treeview1.5绘制进化树.结果206份病毒性腹泻标本检出HuCVs18份,检出率为8.74%(18/206),经序列分析证实均为NVs GⅡ毒株.任选其中6株进行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与GenBank中的参考株比较并绘制遗传进化树,其中HuCV/NVGⅡ003/2003/CHN(32282)、HuCV/NVGⅡ004/2003/CHN(32283)与基因文库中病毒的高同源性分别为83%和87%.结论广州存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没有报道过的诺瓦克样病毒新亚型毒株.
作者:戴迎春;聂军;刘翼;李志峰;白杨;李建栋;俞守义;江熙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构建基于特定Intel芯片组中random number generator(RNG)单元的真随机数生成器.方法在Intel 815E芯片组的个人电脑上安装Intel Security Driver(ISD)后,使用Microsoff Visual C++6编程,通过寄存器读取的方式获取RNG中的随机数.结果生成的500个随机数通过的NIST FIPS 140-1和x2拟合优度检验(α=0.05),表明本方法所生成的随机数满足独立性和分布均匀性的要求.生成7500个随机数经域值变换后与随机数表中的同等数目的随机数进行了统计学比较,结果显示前者的均值偏移、SD,SE和CV均小于后者.结论基于IntelRNG的真随机数生成器可以生成满足独立性和分布均匀性的真随机数,生成的随机数效果与随机数表中的随机数没有显著性区别.但是基于IntelRNG的真随机数生成器能解决使用随机数表获取随机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好的普遍性和实用性.
作者:黄枫;申洪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远程胎儿监护网络在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前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远程胎儿监护网络,对50例GDM孕妇进行产前无负荷试验(NST)监测(试验组),同期随机选择常规胎动计数和定期到医院进行NST检查的GDM孕妇5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分析两组胎儿监护结果和妊娠结局.结果试验组NST异常率(34.6%)较对照组(25.5%)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9.58±0.77)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8.70±1.23)(P<0.05).试验组新生儿窒息和早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12.0%和8.0%,低于对照组的24.0%和22.0%(P<0.05).两组剖宫产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用远程胎儿监护进行GDM产前监测,可改善围产儿预后,是GDM孕妇自我监护的新选择.
作者:詹瑛;相尧美;齐卫红;王爱敏;陈维萍;邵东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