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卡波糖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

李云

关键词:阿卡波糖, 格列美脲, 糖尿病, 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阿卡波糖和格列美脲联合治疗2型老年糖尿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00例口服阿卡波糖(拜糖平)血糖控制不理想(餐前血糖>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13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糖尿病患者加用格列美脲(万苏平)两周后观察血糖变化.结果:阿卡波糖联合格列美脲治疗100例糖尿病患者血糖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可有效控制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从文山三七种植面积和价格走势分析其产业发展及前景

    目的:分析文山三七产业的发展及其前景.方法:根据近年文山三七的种植面积和价格走势,介绍文山三七产业发展的现状.结果:提出了发展中应采取的措施与参类健康产业差距.结论:文山三七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与前景.

    作者:白巍;苏豹;杨永红;普岳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2例鼻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鼻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2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患者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鼻塞及脓血涕,晚期表现为鼻腔恶臭、坏死及发热.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多位于鼻腔前部,并多累及上颌窦.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病变以侵犯血管和血管破坏性浸润为特征,由数量不等非典型小、中和大淋巴细胞组成,混有一些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常伴显著坏死.免疫组化染色CD56、CD3ε、CD45RO,TIA-1、粒酶B、穿孔素阳性.结论:鼻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形态学特点表现为复杂多样性,取材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确诊的主要依据.早期患者治疗主要以单纯放疗,晚期以姑息化疗及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本病恶性程度较高,需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延长生存期.

    作者:曹慧;马德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静脉留置针吊牌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为了方便检查或抢救病人即维持多个静脉通道,尤其在消化道大出血病人身上使用更为频繁.然而患者由于病情危重需要转科、转院或出院,以往单纯用静脉留置针登记本来提醒护士及时拔除留置针,但由于没有醒目的床头标志,偶有遗漏拔除静脉针的情况,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安全隐患.鉴于此点,我科自2013年6月分以来在患者床头挂一醒目的静脉留置针吊牌警示标识,针对患者日常的静脉留置针维护、转科、转院、出院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使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的安全防范措施得到无缝隙落实.介绍如下:

    作者:陈以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腹腔内喷洒及戳口局部注射罗哌卡因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80例择期行LC的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组(观察组)和单纯地佐辛组(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于缝合戳口前静脉注射地佐辛5mg,观察组于气腹建立后向胆囊表面、胆囊床、肝膈间隙喷洒0.25%罗哌卡因30mL,在缝合腹壁戳口前向每个戳口局部注射相同药液5mL.通过随访,术后2h、4h、8h、16h、24h行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并记录患者呼吸、血压、心率及恶心呕吐等情况,必要时加用杜冷丁止痛.结果:观察组在术后4h、6h、8h、16h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组(P<0.05).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C中腹腔内喷洒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术后镇痛,减少了术后镇痛药的使用量,且能有效地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

    作者:江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盐酸格拉司琼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护理观察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用药方式,观察对中枢性镇吐药盐酸格拉斯琼+地塞米松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手术100例按盐酸格拉斯琼用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盐酸格拉斯琼+生理盐水(A组),盐酸格拉斯琼+地塞米松+生理盐水(B组),分析手术结束后48小时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及反应程度.结果:B组PONV发生率较A组明显降低,反应的严重程度达Ⅲ级者明显少于A组.结论:麻醉前10分钟静注盐酸格拉斯琼+地塞米松+生理盐水组较静注盐酸格拉斯琼+生理盐水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作者:张新红;王玉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45例头位难产临床治疗分析

    随着近年来国产期保健的开展.发生临床胎位性难产的概率越来越低.但头位性难产比例却日渐增多,这对母婴安全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为了确保分娩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分析头位难产的临床治疗方法.

    作者:张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上颌窦提升术在60例口腔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上颌窭提升术运用于口腔种植修复时所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行上颌窦提升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术后随访观察并记录其产生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年,25例行上颌窦开放式提升术的患者,植入38枚种植体;其中1例患者出现种植体松动,2例患者出现进行性骨吸收,未发生感染和炎症;行X线片检查无种植体周围阴影,提升平均高度(5.1±1.2) mm; 35例行上颌窦闭合式提升术的患者,植入45枚种植体;未出现炎症、感染、种植体松动等情况;行X线片检查无种植体周围阴影,提升平均高度(5.5±1.8) mm.结论:上颌窦提升术在临床上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具有显著疗效,成功率高,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并发症少,对扩大种植修复上颌后牙适应症进行扩大,适合在临床上做推广使用.

    作者:李临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宫外孕手术后的护理体会

    1 术前护理1.1 心理护理;术前要了解患者的心里状态,有目的地给予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心理,积极配合大夫进行治疗工作.1.2 临床护理:术前皮肤清洁消毒、备血、禁食水、手腕部佩戴识别带、留置导尿,严格无菌操作.2 术后护理术后观察护理是术后患者恢复的关键,要采取各种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密切观察和记录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预见性地防止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帮助病人在短的时间内康复.

    作者:王美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卡托普利的不良反应及安全对策

    卡托普利为第一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卡托普利的疗效肯定,价格便宜,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其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笔者对卡托普利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贝力克孜·麦麦提;买尼沙木·亚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京必舒新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

    目的:观察京必舒新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71例,随机分为京必舒新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入院后即给予京必舒新治疗,对照组均为不规律口服降脂药,观察两组患者血脂变化、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血脂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京必舒新长期应用可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房颤再发率和缺血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延霞;陈玉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直肠癌早期诊断初探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部癌的12%,在大肠癌中直肠癌的发病率在50%-70%.且青壮年发病率高,对人的生命威胁较大.近十年来,我院收治直肠癌的患者中有110例均为再诊后确诊,其中男性91例,女性19例.年龄小29岁,大73岁.本组以50岁至68岁为多.其中A期:11例;B期:19例;C期:54例;D期:29例.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及脓血便症状均在两月以上,长者达一年以上.首诊多误诊为痔疮、肛裂、痢疾、肛乳头炎等.误诊原因多为责任性的.即不做专科检查,问问病史即草草下结论,敷衍了事.因技术原因不认识直肠癌的常见症状亦占一定的比例.本组患者首诊于乡镇及厂矿医院是延误诊断的重要因素之一.综上所述,要提高直肠癌的手术切除率与术后五年生存率,就必须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据110例临床表现特征与目前对直肠癌诊断的方法,提出以下几点早期诊断步骤.

    作者:白海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活动期溃结患者中医证型与病理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随机收集2010年7月至今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收集80例,采集相关资料,进行中医辨证,观察病理组织学特征(隐窝脓肿、黏膜溃疡形成),病理组织学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观察80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病理组织学特征的关系,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与病理组织学的内在联系,为溃疡性结肠炎辩证分型提供客观理论支持.结论:80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病理组织学变化有关联性,且不同的证型中黏膜病理组织学表现各具特点.

    作者:刘少康;罗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宫颈癌术后预防尿潴留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患者尿潴留说的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治疗13例宫颈癌患者术后尿潴留,其数据的回顾性分析,并重视的的膀胱注射液和综合护理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果:13例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处理光滑,无严重不良反应,护理并发症,全部康复出院.结论:本组患者的护理,所以我们对此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预防和减少宫颈癌的发生尿潴留后,可以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作者:宋红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亿活)是否具有预防与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作用.方法:将120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均给予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布拉氏酵母菌(亿活)口服,两组患儿出现腹泻后均加用蒙脱石散及补液治疗,对两组继发腹泻的发病率、大便次数及腹泻持续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继发腹泻11例,发病率为18.3%,对照组腹泻24例,发病率为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17,P<0.05),观察组继发腹泻的大便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病程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亿活可预防AAD,且在AAD的治疗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作者:李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喘息性支气管炎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9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惠儿和同期就诊的9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外周血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MP-IgM检测,对比两组支原体抗体阳性率.蛄果:观察组MP-IgM阳性率5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8%,两组的治疗效果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喘息性支气管炎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联,对于喘息性支气管炎应监测肺炎支原体抗体,以便早期诊断,及时给予抗支原体感染治疗,以促进病情恢复.

    作者:宋兵;孙宏伟;朱晓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影响因素,提高对GDM、NRDS的认识,加强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 对450例孕妇,分为GDM组13例,糖代谢正常组437例,分别对孕妇、产儿有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羊水过多、妊高征、剖宫产、GDM、早产、巨大儿、新生缺氧对NRDS的影响,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 0.05);GDM对羊水过多、剖宫产、早产、巨大儿、新生儿缺氧的影响,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妊高征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可通过多个环节对NRDS造成不良影响.

    作者:张海霞;陈长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研究

    目的:对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进行研究.方法: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产科收治的胎膜早破孕妇62例,对其进行精心的护理措施和临床观察,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膜早破的孕妇经精心观察和护理后,阴道生产42例,剖宫产20例,所有孕妇均住院4~15d后康复出院,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胎膜早破的孕妇展开全方面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能够减少孕妇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江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提升的方法探析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提升的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行头皮静脉穿刺的患儿200例,根据穿刺方法以及穿刺部位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穿刺,穿刺部位选择非额前正中静脉,观察组采用低瓶高调法给予穿刺,穿刺部位选择额前正中静脉,并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不同部位血管穿刺成功率比较,以额前正中静脉穿刺成功率高(97 0%),且观察组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回血量大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采用低瓶高调法,并选择额前正中静脉可很好的提高穿刺成功率.

    作者:胡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心理干预护理的临床价值解析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组护理后的焦虑和抑郁改善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SAS和SD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组,P<0.05.结论: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吴芳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物理疗法治疗重症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重症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识别及其临床治疗的方法.方法:对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30例轻症,30例重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重症患儿组再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个亚组,对比两亚组在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与轻症组相比,重症组患儿入院前发热天数、总发热天数明显增多,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血沉明显增快,IgM和IgE水平明显增高,而IgG和IgA水平无明显差异.30例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急性期有25例表现肺实变,3例表现肺实变合并中-大量胸腔积液,2例表现肺部病变进展迅速.重症患儿治疗除常规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外,治疗组加用糖皮质激素和适当的物理疗法,如微波热疗和机械排痰,疗效显著.结论:对于病情重、进展快、肺实变、中-大量胸腔积液、炎性指标明显升高、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支原体肺炎应尽早考虑到重症支原体肺炎.一旦确诊,除抗生素外,应积极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适当的物理疗法.

    作者:马晓媚;张立明;范军丽;门光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