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尿酸和总胆红素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曾钦凤;钟毓琼;梁淑连

关键词:血尿酸, 血总胆红素, 冠心病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血尿酸、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26例AMI患者、39例SAP患者和30例体检健康者的血尿酸和总胆红素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MI组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而与S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总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但明显高于SAP组(P<0.01).SAP组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总胆红素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和AMI组(P<0.01或0.05).结论 血尿酸和总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早期干预对冠心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52例

    目的 总结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适应证症和经验教训.方法 对52例踝关节骨折应用可吸收螺钉(PDLLA)内固定治疗,术后短腿石膏托固定踝关节4~6周.结果 术后随访5~28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骨折于术后5~9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按美国足外科协会(AOFAS)评分标准:优34例,良14例,差4例,优良率达92.3%,12例术后出现一种或多种并发症,分别为迟发性无菌性炎症6例、局限性骨质疏松8例、关节僵硬4例.结论 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须有选择进行,术中术后处理得当,重视术后并发症,疗效理想.

    作者:林晓蓬;朱肖奇;黄佳佳;裴伟杰;余旭辉;邓少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尿酸和总胆红素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血尿酸、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26例AMI患者、39例SAP患者和30例体检健康者的血尿酸和总胆红素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MI组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而与S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总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但明显高于SAP组(P<0.01).SAP组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总胆红素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和AMI组(P<0.01或0.05).结论 血尿酸和总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早期干预对冠心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作者:曾钦凤;钟毓琼;梁淑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芝麻对大剂量维生素D3致大鼠动脉钙化的治疗作用

    目的 研究芝麻对大鼠血管钙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VitD3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和芝麻组4组,每组均为10只.用大剂量VitD3灌胃的方式造成大鼠血管钙化模型,同时分别用辛伐他汀和芝麻进行治疗,比较VitD3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大鼠主动脉血管钙化程度及其血脂水平.结果 芝麻组的主动脉弓血管钙化面积为(1.29±0.20)%,腹主动脉血管血钙含量(14.7±6.7)μmol/g,明显低于VitD3模型组(60.7±16.7)%和(22.8±8.8)μmol/g(均P<0.01).VitD3模型组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明显升高,血清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明显降低 (P<0.05);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的TC含量无明显差异,芝麻组的TC含量则明显下降(P<0.05);辛伐他汀组的HDL-C明显升高(P<0.05),芝麻组的HDL-C含量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芝麻对VitD3造成的大鼠血管钙化具有预防治疗作用.

    作者:李琴;吴铁;崔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胃底折叠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大出血32例

    目的 探讨胃底折叠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大出血的价值.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门静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大出血32例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胃底折叠术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因大出血经24h保守治疗不能控制而行紧急手术者15例,全部获立即止血,4例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出院的28例中随访25例,再出血率为12%(3/25);术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得到明显改善;食道内压力从术前的(2.09±1.01)kPa升高为术后的(4.43±0.45)kPa(P<0.01).结论 胃底折叠术能提高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止血效果,降低再出血率.

    作者:陈搏之;钟康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835例宫颈糜烂的发病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糜烂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妇科门诊体检的3 127例妇女中发现的宫颈糜烂病例8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30~岁年龄组宫颈糜烂患病率分别为30.9%和33.0%,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有阴道炎史者比无阴道炎史患病率高(34.9% vs 22.3%,P<0.01);阴道手术产组宫颈糜烂患病率为40.5%,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性生活频率及避孕方式与宫颈糜烂关系不大(P>0.05).结论 宫颈糜烂的发病与年龄、阴道炎、阴道局部损伤及继发感染有关.

    作者:李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原位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本文介绍了将淘汰的残旧躯干教学标本,经过精心设计,加工成在一个标本能连续、完整地展示原位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精囊、尿道球、尿道球腺、阴茎和阴囊等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毗邻关系的精美、实用的解剖学教学标本的制作方法 ,此法对于解决教学标本的不足、减少材料损耗、保证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雷林忠;陆卓琼;谢华;李少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喜炎平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33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喜炎平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的疗效.方法 63例急性咽结合膜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及对照组(30例),观察组应用喜炎平注射液0.2~0.4 mL/(kg·d),分1~2次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对照组予病毒唑注射液10 mg/(kg·d),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两组均连用3~5 d,并予常规液体疗法及对症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及眼结膜充血消失时间,以退热时间为主要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退热时间、咽痛消失时间、眼结合膜充血消失时间分别为(3.95±0.68)、(4.03±0.62)、(4.76±1.33)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喜炎平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的疗效优于病毒唑.

    作者:李波;冯丽琼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足背动脉病变的超声检测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EH)老年患者足背动脉病变的声像及血流特点.方法 对DM 老年患者35例、EH老年患者35例、DM合并EH老年患者40例及对照组35例行足背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计算足背动脉斑块检出率、闭塞发生率及多项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DM组、DM合并EH组的斑块检出率及闭塞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EH组(P<0.05),对照组与EH组间、DM组与DM合并EH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DM组、EH组和DM合并EH组的足背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血流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与DM组和EH 组相比,DM合并EH组则下降更为明显(P<0.01或0.05);DM组和EH组间相比,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M和EH老年患者的足背动脉均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及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两者同时存在时可加速血管受损的进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可以判断DM合并EH老年患者足背动脉受损的程度.

    作者:叶德刚;田利玲;文达辉;黄涛;钟子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体外循环时乌司他丁对CD14+单核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 )时血液中CD14+单核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4(TLR4)及其胞内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变化规律以及乌司他丁对外周血液中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 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期间择期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患者3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15例.全麻诱导前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2000 UI/kg ,对照组给予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前(T2)、主动脉开放时(T3) 、主动脉开放30 min (T4)、术后5h(T5)、术后第2天晨8 时(T6)采集动脉血,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和HSP70表达变化; ELSIA检测上述各时点TNF-α、IL-6的血浆浓度.结果 两组在T2~T6的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受体和其胞内HSP70表达以及TNF-α、IL-6血浆浓度均较T1的增加(均P<0.01或0.05);乌司他丁组各指标值均较对照组的上升幅度低(均P<0.01或0.05).结论 CPB时静脉应用乌司他丁可能通过减少HSP70等内源性危险信号产生,抑制TLR4受体表达而减轻CPB导致的全身炎性反应.

    作者:刘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412例湛江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点刺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 调查湛江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变应原分布情况.方法 选用18种常见本土化标准变应原对湛江地区41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结果 412例患者变应原点刺试验阳性率为84.5%,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排名前5位的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79.4%)、蟑螂(27.4%)、棉絮(18.2 %)、海蟹(13.6%)、狗毛(11.2%),其中粉尘螨是主要和强烈的变应原.结论 粉尘螨是湛江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主要的变应原.

    作者:钟文伟;赵云峰;黄锦葵;吴达才;陈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自拟中药雾化剂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雾化剂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25例(41眼),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16眼)和观察组15例(25眼).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滴眼液、润舒滴眼液交替点眼治疗,1次/h;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自拟中药雾化剂熏眼治疗(桑叶5g、薄荷5g、千里光5g、冰片2g,加水50 mL煮沸1~2min后待温即取上层药液约20mL至超声雾化器中雾化熏眼,单眼治疗10~15min,双眼20~30min,2次/d,在门诊连续治疗7d ).结果 对照组10例16眼中有效10眼,无效6眼,观察组15例25眼中有效24眼,无效1眼,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常规治疗结合自拟中药雾化剂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疗效良好,无副作用.

    作者:杜伟峰;卿兰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476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476例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患儿的性别、病因、患病率、发病时段、季节、创伤类型及治疗等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的发病存在着性别、时段、伤因、创伤类型的差异,季节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颏部、额部、头顶及上下唇易受伤; 早晨、中午及下午的上下学时段创伤患病率高.结论 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有特定的发病规律,采取针对性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

    作者:张乃尊;傅国武;梁文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检查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了解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检查对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流动人口孕产妇8 136例资料,其中以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3 879例(实施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前)作为对照组,以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4 257例(实施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后)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产前检查次数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产前检查覆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283.95,P<0.01);观察组顺产者比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4,P<0.01).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产后出血及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检查,可以减少流动人口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作者:张秀果;龚远红;张建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尿酸酶比色法检测稳定型心绞痛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5例、心肌梗死组120例和健康对照组170例的血清尿酸水平.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血尿酸水平比较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的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的尿酸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健康人.

    作者:谢细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癌胚抗原、铁蛋白和乳酸脱氢酶联合检测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CEA)、铁蛋白(SF)和乳酸脱氢酶(LDH)联合检测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42例良性胸腔积液(良性组)和26例恶性胸腔积液(恶性组)分别采用放免法(RAL)检测CEA、SF,连续监测法测定LDH,同时行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结果 良性组的CEA、SF、LDH水平明显低于恶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胸腔积液CEA、SF、LDH单项检测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0.9%、77.9%、73.5%,三项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性为88.2%.结论 胸腔积液中CEA、SF和LDH联合检测可提高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彭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腹腔镜联合介入治疗继发性输卵管性不孕31例

    目的 分析腹腔镜联合输卵管再通术治疗输卵管粘连、阻塞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B超、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了解输卵管梗阻及粘连情况,腹腔镜下行盆腔及输卵管粘连的游离、松解或输卵管造口,并注射美蓝了解输卵管阻塞情况;对输卵管阻塞患者在X线下经导管行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治疗.结果 31例患者(共有57条输卵管,另5条输卵管因宫外孕已切除)腔镜联合输卵管再通术治疗,输卵管再通率达84.2%(48/57).术后随访:输卵管碘油造影显示,输卵管通畅有43条,再通率为80.7%(43/57),术后1 a内自然妊娠率为61.3%(19/31).结论 腹腔镜联合介入治疗继发性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可以明显提高妊娠率,为治疗不孕症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临床手段.

    作者:张团英;张凤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2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全身状况采用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和侧脑室引流术.结果 综合GCS和Barthel 评分,128例中,优25例(19.5%)、良49例(38.1%)、中30例(23.4%)、差3例(2.3%)、死亡21例(16.4%).结论 个体化选择术式及熟练操作技巧是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超早期微创手术能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其杰;李斌;钟晖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小切口皮瓣下剥离大汗腺治疗腋臭186例

    目的 了解小切口皮瓣下剥离大汗腺治疗腋臭的效果.方法 对186例腋臭患者采用小切口翻转皮瓣直视下剥离大汗腺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186例均无出现皮肤坏死现象,腋臭气味消失,术后日常生活即可自理,不需陪护,切口隐蔽,瘢痕细小,较早恢复上肢活动.结论 小切口皮瓣下剥离大汗腺治疗腋臭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邓恩;邵奕;黄木平;林燕凤;邱世国;董嘉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改良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95例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改良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疗效.方法 对95例陈旧性肛裂施行改良内括约肌侧切术,在直视下根据肛管狭窄程度、个体差异确定切开内括约肌的范围.结果 95例患者均一次性治愈,切口及肛裂处愈合时间为7~15 d,平均(10.3±1.6) d,无1例出现排便失禁、粪便溢出和排气失禁.结论 改良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治愈率高,并发肛门失禁的危险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运添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孕激素辅助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54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孕激素辅助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994年1月至2003年1月我院诊治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孕激素辅助治疗组(简称辅助组)因癌死亡2例(3.7%),对照组则为6例(11.8%);辅助组3 a存活率为96.3%(52/54),对照组为88.2%(45/5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的患者+对照组患者和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组的复发或转移比例(10/68 vs 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3a无瘤存活率为86.8%(59/68),后者为100.0%;前者3a存活率为88.2%(60/68),后者为100.0%;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因癌死亡比例(8/68 vs 0/37)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群;黄东;吴菲远;吴小容;林心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