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化平;梁会泽;孙志英;周环宇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癌(PL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前后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探讨其与TACE疗效及肿瘤复发、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40例PLC患者接受TACE治疗前、术后1天、1周、1个月接受血清HIF-1α、VEGF含量检测,对照组为20名健康体检者.结果 40例PLC患者TACE术前血清HIF-1α、VEGF含量为(154.94±83.29)pg/ml、(264.00±148.10)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1天为(570.64±230.87)pg/ml,(362.07±102.25)pg/ml,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1周为(198.62±92.11)pg/ml、(283.52±145.46)pg/ml,较术后1天明显下降;术后1个月完全缓解(CR)组患者血清HIF-1α、VEGF含量为(133.96±57.02)pg/ml、(150.96±84.89)pg/ml,较术前明显降低.其中VEGF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部分缓解(PR)和稳定(SD)组患者血清HIF-1α、VEGF含量为(255.74±123.44)pg/ml、(368.95±161.90)pg/ml,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PLC患者术前血清HIF-1α与VEGF含量呈正相关,血清HIF-1α与门静脉癌栓形成及肿瘤转移密切相关(P<0.05);血清VEGF的含量与肿瘤临床分期、门脉癌栓及有无包膜密切相关.结论 通过检测PLC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HIF-1α、VEGF含量,能为评估TACE疗效及判断肿瘤有无复发、转移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贾中芝;冯耀良;施海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超声引导对2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观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5例患者均成功穿刺引流,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00%(23/25),术后3~6日25例患者黄疸均减退.出院时血清总胆红素和肝内胆管超声测值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胆汁外渗1例,引流出少量血性胆汁1例.结论 超声引导下PTCD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可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及姑息性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周平安;杨宗仁;段世玲;高洁;宋江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手屈指肌腱损伤急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探头对21例急诊手屈指肌腱损伤患者行术中探查,观察肌腱损伤程度、回缩部位及血运状况.结果 高频探头可以准确清晰判断肌腱损伤程度、判定断裂部位和两端肌腱的位置,完全断裂表现为连续的肌腱纤维层状高回声和腱周腱鞘薄层低回声在伤口处连续性完全中断,为低回声、无回声所替代.结论 肌腱损伤术中超声对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减轻局部粘连、确保术后血管再通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雯;齐杰;刘艳杰;梁剑虹;王晨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的关键技术及超声对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价值.方法 对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科接受超声引导淋巴结穿刺活检的325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穿刺靶淋巴结大小0.8 cm×1.0 cm~5.0 cm×7.0 cm.每例患者穿刺针数3~6针.穿刺组织病理学结果:淋巴结恶性病变230例(70.77%,其中转移性癌134例,恶性淋巴瘤96例);良性病变87例(26.77%,其中特异性感染82例,非特异性感染5例);性质不确定8例(2.46%).317例(97.54%)所取组织量能满足病理定性诊断要求.以病变淋巴结长径/短径<2、髓质结构不清晰联合淋巴结内多支血管、动脉阻力指数≥0.65为标准诊断,恶性病变的准确率为76.41%.结论 超声引导淋巴结穿刺活检技术方法简便易行,是定性诊断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可靠手段.
作者:张云山;李馨;贺声;邱璇;任贺;徐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利用高频超声探头引导治疗浅部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33例浅部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患者采用高频超声探头引导穿刺治疗.结果 治疗33例患者,治愈率100%.其中6例治疗3次;6例治疗2次;21例治疗1次.结论 高频超声探头引导介入治疗浅部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可与肛肠外科手术相媲美,并且痛苦小、见效快、无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姜宏;姜进军;于红娜;刘瑞华;曹小丽;杜汪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应用3种新辅助化疗方法治疗Ⅰb2~Ⅱb期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新辅助化疗方法治疗的50例Ⅰb2~Ⅱb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其中全身化疗组13例,单纯动脉化疗(TAC)组19例,动脉栓塞化疗(TACE)组18例.观察化疗后的肿瘤缓解情况、肿瘤缩小率及不良反应、术中出血以及术后标本提示的预后不良因素(包括脉管癌栓、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阴道切缘阳性、卵巢转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AC组和TACE组的肿瘤缓解情况、肿瘤缩小率和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全身化疗组(P<0.05);TAC组和TAC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CE组的脉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低于另外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病例在宫旁浸润、阴道切缘阳性、卵巢转移等因素和化疗后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Ⅰb2~Ⅱb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术前TAC和TACE优于全身化疗.与TAC相比,TACE有望减少脉管癌栓、盆腔淋巴结转移等预后不良因素的发生.
作者:范岳锋;金龙;洪楠;高健;陈雷;王建六;杜湘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颈部肿物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2例颈部肿物患者行超声检查,并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标本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本方法取材成功率为98.15%,组织病理学诊断率为97.22%,并发症极少.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是一种微创、快速、安全、简便的取材方法,在颈部肿物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颈部肿块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郑曙光;吴凤霞;杨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肝腺瘤的CT、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误诊原因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为肝腺瘤患者的CT及MRI资料.CT扫描包括平扫及三期(动脉、门脉、延迟)增强扫描;检查为常规扫描,其中2例另外接受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结果 8例肝腺瘤患者中,4例表现较为典型,均做出正确诊断;4例表现不典型,其中3例误诊为肝癌,1例误诊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2例肝腺瘤的~1H-MRS可见肿瘤组织与瘤周正常肝组织胆碱峰的差异不明显.结论 肝腺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但表现不典型时易误诊.~1H-MRS对肝腺瘤可能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陈鹏;赵卫东;张红宇;秦慧娟;刘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结合时间一强度曲线分析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前后肾皮质血流灌注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诊断为肾结石患者行ESWL,于ESWL前、ESWL后即时分别行CEUS检查.用ACQ软件定量测量碎石靶区肾皮质血流灌注参数值,观察指标为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达峰强度(PI)及速度参数(β).结果 AT、TTP、β值ESWL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值ESWL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WL后PI值小于ESWL前PI值.结论 CEUS定量分析技术能显示ESWL前后肾皮质血流灌注的变化,反映肾的微小损伤,可以成为监测ESWL肾损伤的新手段.
作者:王丹郁;梁峭嵘;谭清波;俞抒姝;黄春燕;刘照宏;梁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子宫动脉途径治疗植入性胎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介入方法治疗15例植入性胎盘患者.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内灌注氨甲蝶呤50~100 mg,再用明胶海绵条(颗粒)栓塞子宫动脉.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并记录分析不良反应.结果 15例患者均栓塞成功,之后1周宫内胎盘组织被成功清除.术中未见大量出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子宫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植入性胎盘安全有效、方法简单、不良反应小、成功率高,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曾志斌;明建中;沈比先;黄静;钟文新;楚二伟;宋其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建立体外模型.评估新型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的滤过效果及稳定性.方法 在体外建立下腔静脉模型,在不同管径、不同大小栓子及不同位置上分别评价滤器的稳定性及对栓子的捕获能力,并与Recovery可回收滤器进行对比.用牛血管重复实验,观察新型滤器滤过效果及稳定性.结果 在体外下腔静脉模型中,新型可回收滤器对直径为2、3、5 mm的栓子滤过率分别为91.50%、96.50%和99.50%,管径为21、28 mm时滤过率为别为98.00%、93.67%,水平及垂直条件下栓子滤过率为94.33%、97.33%,总体滤过率为95.83%.Recovery可回收滤器在以上条件下的滤过率分别为81.00%,91.00%,95.OO%;92.33%,85.67%及87.67%,90.33%.总体滤过率为89.00%.用牛血管取代硅胶管后,新型滤器在不同条件下的滤过率分别为88.50%.94.00%.98.00%;94.67%,92.33%及91.33%,95.67%,总体滤过率为93.50%.在实验过程中,两种滤器均未发现明显移位及偏斜现象.结论 新型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滤过效果及稳定性可靠,体外实验滤过效果优于Recovery滤器.
作者:关海涛;佟小强;王健;杨敏;宋莉;邹英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骨穿刺活检技术在骨骼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的857例骨骼病变患者.经扫描定位,按照病灶距离体表近和安全性原则选择佳进针层面与路径,采用8~13G骨穿针或16~18G弹枪式活检针,根据病变位置及性质运用不同穿刺技术获取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操作过程耗时20~40min.所有患者取得的标本量均符合病理诊断要求.穿刺病理与手术病理相符者766例,占穿刺总数89.38%,无假阳性病例.术后2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15%,包括局部血肿22例,神经损伤1例,感染4例.结论 经皮骨穿刺活检安全、诊断准确率高,可用于转移性肿瘤、原发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及炎症性病变的诊断.合理地选择穿刺路径、穿刺器械及活检方法可提高穿刺活检的成功率.
作者:张肖;赵瑞荣;肖越勇;吴斌;刘士榕;马旭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腔内血管成形术适用于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本文阐释腔内血管成形术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及其临床意义,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牛国晨;邹英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碘化油肝动脉栓塞对灌注型射频消融的影响.方法 中华小型猪10头,随机分为栓塞组与对照组.对栓塞组先行肝动脉碘化油栓塞再行灌注型射频消融,对照组仅行灌注型射频消融.消融后即刻行CT、MR扫描,之后处死实验猪取肝脏观察,比较凝固性坏死灶的形态、体积.结果 栓塞组与对照组均可见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凝固性坏死灶,栓塞组消融灶小径为(31.76±3.43)mm,对照组为(27.23±3.49)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5,P<0.05);栓塞组消融灶平均体积为(54.47±9.98)cm~3,对照组为(20.90±5.68)cm~3.栓塞组消融灶体积为对照组的2.6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24,P<0.05).结论 灌注型射频消融前行动脉栓塞可有效地扩大射频消融灶的范围.
作者:宋莉;佟小强;王健;杨敏;吕永兴;邹英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女,28岁,阵发性心悸半年,加重半个月.既往无手术史、外伤史,10余年前有长期发热病史.查体心尖部可闻及4级/6G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律,T波倒置.X线胸片:两肺淤血,左心房、左心室增大,左心缘下段局限性向外膨凸,内可见钙化影,心胸比0.66.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左心室增大,左心室后壁心肌连续性中断,破口外探及大片液性暗区,二尖瓣后叶脱垂.
作者:万俊义;赵世华;蒋世良;李世国;闫朝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食管支架植入术后贴覆不良现象(ESDP)的发生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98例接受食管支架植人术的恶性肿瘤患者,对术后7例发生ESDP者,选取9个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梗阻部位、是否伴食管-气管瘘、既往有无外科手术史、放疗史、梗阻远端扩张程度、是否为喇叭形支架、支架覆膜与否.以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ESDP发生率为7.14%,主要表现为术后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或呛咳,并伴有持续胸痛,以进食时加重.食管造影可见支架内对比剂通过顺畅,但在支架与食管壁之间对比剂明显滞留.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阳性因素为既往放疗病史(P=0.005)及梗阻远端扩张程度(P=0.017).结论 ESDP为食管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之一.对于既往有放疗病史且梗阻上方明显扩张者,需慎行食管支架植入术.
作者:赵剑波;陈勇;何晓峰;曾庆乐;卢伟;梅雀林;李彦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术前准确评价肾实质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以及恶性肿瘤的不同病理亚型对于选择手术方案、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对近年来CT、MRI、MR波谱检查以及超声造影检查(CEUS)在诊断肾实质占位性病变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朱绫琳;李凤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胆管扩张声像特征在梗阻性胆管疾病(DBDO)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164例DBDO患者分为4组:胆管结石组(n=52)、胆管癌组(n=56)、胆管囊状扩张症组(n=32)和胆管乳头状瘤组(n=24).将胆管扩张声像表现分为规则型、不规则型、囊状扩张型和胆汁湖型,比较各组胆管扩张大内径平均值以及各组胆管扩张类型所占的比例.结果 164例DBDO患者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8.17%(161/164).胆管结石组和胆管癌组胆管扩张内径分别与胆管囊状扩张症组与胆管乳头状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胆管囊状扩张症组胆管扩张内径与胆管乳头状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管结石组胆管扩张规则型(34/52,65.38%)、胆管癌组胆管扩张不规则型(47/56,83.93%)、胆管囊状扩张症组胆管囊状扩张型(26/32,81.25%)以及胆管乳头状瘤组胆管扩张呈胆汁湖型(20/24,83.33%)所占比率分别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胆管扩张的不同声像特征在DBDO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上达;林礼务;俞丽云;薛恩生;何以敉;吴丽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在介入治疗婴幼儿粗大动脉导管未闭(PDA)中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6月-2009年5月,应用对称膜部VSD封堵器对5例婴幼儿粗大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男1例,女4例,年龄5个月~3岁,体重5.1~15.0 kg,体表面积(BSA)0.37~0.58 m2.动脉导管呈类似管型,内径5.7~8.5 mm,肺血管阻力4.8~5.7 Wood单位,体循环血量比(Qp/Qs)为3.4~4.6.术后3例患儿接受波生坦治疗.结果 5例患儿全部封堵成功,术后4~5天出院.其中1例患儿选用膜部VSD封堵器,其余4例选用肌部VSD封堵器.5例患儿多汗症状明显改善,体重增加明显.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封堵器位置固定、无残余分流,无左肺动脉及降主动脉狭窄;根据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反流估测肺动脉压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访6个月以上的患儿肺动脉压均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对于合并动力性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粗大PDA,由于导管粗大及弓降部内径限制,应用VSD封堵器封闭动脉导管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选择,但需更大样本量的病例和长期随访积累.
作者:泮思林;邢泉生;孙慧文;侯可峰;王葵亮;任悦义;张蓓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褥疮的发生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产生于软组织之上的机械力,包括压力、剪切力及摩擦力~([1]);内源性因素决定于软组织衰竭的敏感性,包括营养不良、贫血、大小便失禁及感染等因素.本文在结合高蛋白饮食、补充维生素、增强机体抵抗力的基础上,采取新型换药法治疗老年卧床患者褥疮,效果较好.
作者:刘莹;王君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