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凝
以上的这些症状,多是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这是治疗中不可避免的.药物治疗有效的同时必然会有不良反应,易给人以“傻”的感觉,这些症状多见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如前面说的药物不良反应:过度镇静、锥体外系反应、流涎、抗胆碱能作用等,可以让患者表现出反应迟钝、动作缓慢、眼睛发直、活动不灵活甚至有时有些意识问题,在普通人看来患者就像“傻”了一样,但这种外人直观的感觉并不完全是涉及智力问题.目前一线治疗药物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这些反应已经很少、很轻.
作者:宓为峰;张鸿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偶得机会,跟随朋友去沂蒙山区做客.主人家的小男孩冬冬,八岁,长得胖胖墩墩的.他屋里屋外快乐地穿梭,一会儿从屋内捧出梨子给我们吃,一会儿又去院内摘来两根黄瓜.我提出要看看他们的村子,他自告奋勇跑在前头.“阿姨,我带你去.”他在前头招呼我,小脸蛋被风吹得红扑扑的.我跟着他,村前村后瞎转悠,只见石头垒的院墙,一家挨着一家,家家门户洞开,鸡狗安详.冬冬不时指着这里那里告诉我,这是杏子树,能结好多杏子呢.那是打碗儿花,可以吃的,很甜呢.
作者:丁立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刘大妈长相富态,每天都乐乐呵呵的,六十岁的她像个孩子一般,平日里无肉不欢,不过好在无大病的困扰.可近几个月她却达到了孔子的境界——三月不知肉味儿,原来她家成了拆迁户.刘大妈特别恋旧,不愿被拆迁.她不仅和老房子、旧家俱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割舍不下那帮老姐妹.整日思虑这些问题,老太太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刚开始,她身上时不时难受一阵子,先是胸口堵得慌,动不动就头晕,心脏会突突突猛跳一阵子,还有几次她觉得手脚发麻,和人讲话总是慢半拍,思考半天才能做出回答.家人也发现老太太经常独自一人皱着眉头,呆坐半天想事儿,问她有什么烦心事,她也总是叹口气,还自言自语:“说了又能怎样!”
作者:张国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我平时很少打车,自从家里有了车,老公开车,我就坐在副驾驶的位子,长时间来形成了习惯.以前打车时,我都会坐在副驾驶后面的位子上,今天出门办事,为了赶时间打了辆出租,我下意识地拉开了车门,坐在了副驾驶的位子.一种行为习惯背后必然会有它的影响因素吧,我想,其他人喜欢坐哪里呢?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做呢?
作者:徐娉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那年,他报考的是教育心理学专业.毕业招聘会上,主管看了他的简历直摇头:“呵呵,对不起,这个岗位我们还没有设,要招起码是研究生,你不妨去别的单位试试.”又在几处碰了一鼻子灰,小伙子心灰意冷地回到宿舍.好几个同学都有相同的经历,有的同学为了逃避就业难的现实报考了别的专业研究生,还有的去大城市另找出路.
作者:刘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你与一个人或一群人,约定了或未约,你走在赴约的路上,那个地点你很熟悉或者未知,但此时你的状态都是在寻,正所谓追寻、寻觅、寻找、搜寻.而等到来到那个地点,见到或未见到自己约定的人,这便是遇,正所谓遇见、偶遇、巧遇、寻而不遇.人与人的交往,正是凝结于这一次次的寻与遇中,交织成网,循环往复.清高雅士的寻与遇是这样的况味,诸如东晋名士王微之.雪夜,乘一艘小船去访戴安道,直至戴家门前时,却对随从说原路返回.
作者:袁恒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小A,男,11岁,六年级,住宿生,爸爸妈妈和他关系比较亲密,家庭和睦.班主任反映小A的性格比较温和,乖巧懂事,从不调皮捣蛋,成绩也不错,同学关系也比较好,爸爸妈妈很配合学校老师.上周的一天晚上熄灯之后,我在宿舍说话恰巧被生活老师看到,生活老师把我叫出来教育,我辩解了几句,结果生活老师越批评越生气,后来随手抓着衣架叫我转过身,把我的后背打出很多红紫色的印子,我一直忍着,没有反抗.这个事情之后,生活老师被辞退了,并且换了一个很温和的老师,但我每次回到宿舍就会不舒服,有些害怕.爸爸妈妈近也很担心我,经常问我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或者特别的想法.
作者:韩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那年,我十七岁,青涩的如一株不起眼的草,从农村考上了湖南的一所中专.清的水,蓝的天,雪白浓香的桅子花,南方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就连泥土都散发着芬芳.坐我同桌的那个女孩子,有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肤色洁白,两只大大的圆眼睛滴溜溜转,与我的拘束相比,她显得落落大方,纯净,可爱.她说她叫王若林,若林,名如其人,人如其名.
作者:赵文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校外学习英语时认识了一名女生.暂且叫她A吧,A比我高一年级,当时她已面临毕业,我对她印象很好,不由自主地接近了她.四月中旬的一天,我突闻姥姥去世,很伤心,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A,我找到她,向她倾诉我从小与姥姥共同生活的情景.A被我的述说打动,觉得我是一个很孝顺很珍惜亲情的人,表示可以和我交往看看.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把全部的感情都投入了这场恋爱中.
作者:文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朋友家的小女孩儿叫春然,今年12岁,就读初中一年级.以前的她活泼开朗,整天乐乐呵呵,长得胖胖嘟嘟,十分可爱,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胖”字却给她带来了太多烦恼,以致让她彻底改变……如果让春然形容上中学后的感受,那就是羞耻与痛苦.在家中,她是全家人眼中的“小公主”,好的都留给她,事事顺着她,可在同学眼中,她不过是众人嘲笑的对象.因为她长得胖,调皮的男同桌取笑她是“小胖子”、“吃货儿”,一边当面叫她,一边还哈哈大笑.
作者:王慧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国民间流传着“年龄坎儿”的习俗.“坎”如同魔咒,指人到年老时寿命的关口,难以逾越.笔者家乡的老人盛传这样一个说法:女的是以7年为一个坎儿周期,那么7、14、21、28直至84岁都是坎儿年;男的是以8年为一个坎儿周期,那么8、16、24、32至72岁都为坎儿年.老北京有句年龄坎儿的俗语:“三十三大拐转,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作者:雷辉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母亲年轻的时候非常爱照相,家里珍藏着她大大小小上百张照片.她年轻时候长得漂亮,也非常爱美,总是想用照片留住美好的年轻时光.记得我8岁那年,母亲硬是拉着我去县城的照相馆.县城离我家有十几里山路,我走累了,她会背着我走一会儿.小半天工夫,我们才到了县城照相馆,不为别的,就为母女俩照上一张合影.镜头里的母亲甜甜地笑着,看上去非常满足.
作者:王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一)我做了一个悲伤的梦.我曾经感到委屈,觉得自己受了很多苦,可是家里人却不知道,也不关心我.但在这个梦里,我看到家里那样困苦,看到妈妈为了让家里吃上饭在那儿犯愁,我心里忽然有了一种解脱感:我原谅他们了——从心底原谅他们了.二十余年的心结,就此松动了.我的治疗很好地吻合了疗程节奏,医生也非常欣喜,但仍有一些问题没能明朗化,也因此困扰着医生,譬如自杀的动机.
作者:图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试试看,你会喜欢的.”这是我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我的父亲是一位厨师,经常花样翻新地做许多中国菜给外国小孩子们吃.小孩子们第一次面对五花八门的菜肴,吐舌拒绝,不愿去吃.这时我的父亲就会对他们说:“试试看,你会喜欢的!”结果孩子们一试,竟然喜欢得欲罢不能.
作者:张峪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爱教我猜谜语.父亲有很多谜语.夏日的晚上,坐在星光笼罩的院子里,有趣的就是猜父亲出的谜语.我眨眨眼睛,仰头对着满天的星斗苦苦思考,谜底藏在哪里呢?盯着父亲的眼睛瞧,觉得那双大眼睛也和星空一样深邃、神秘.渐渐的,父亲的谜语很少能难倒我了,但只有一条谜语我猜不出来:“晚上关上箱子,早上打开箱子,箱子里有个镜子,镜子里有个小孩子.”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便问父亲:“怎么镜子里会有小孩子呢?”
作者:宗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82岁高龄的威廉·维克里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终于在1996年以“不对称信息激励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之前的60年里,威廉·维克里一直埋头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始终得不到公众的承认.能够获得诺贝尔大奖,对他来说应该算是人生中幸福的事情了.然而不幸的是,威廉·维克里在得奖三天之后前去开会的途中与世长辞了.据悉,他是在诺贝尔的幸福光环照耀中过分激动,导致心脏病突发倒下的.他的一生为学术研究鞠躬尽瘁,后的离世让人充满遗憾.
作者:刘树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要不是接到老家的电话,我仍然以为母亲是一架永不会停转的机器,原来,母亲也会生病.不用说,母亲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只是我一无所知.自从翅膀长硬了,我很少坐下来陪母亲说会儿话.有时,母亲像小孩子似的跟在身后说这说那,我要么有一搭没一搭地回一句,要么索性不听.心里有事的时候,不耐烦地吼上一句,母亲便不再吭声,坐在沙发里,不时拿眼瞟我,见我脸色稍好,就又跑过来,东一句西一句地絮叨开了.
作者:化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今年开年后,我突然发现在这条街上冒出了三拨卖馍人.每天清晨,伴随着电喇叭里传出“老面馍“的清亮吆喝声,一位靓丽的小嫂子把电动车停在十字路口一边.小嫂子收拾得干净利索,发髻高高地盘起,一口普通话虽不标准,但听上去柔和温润.车上透明橱窗擦得纤尘不染,白嫩的小馒头、大发糕、老面馍摆放得错落有致.小嫂子做事麻利,对顾客十分热情,卖货时,她用透明塑料夹子,总之,她兜售的食品让人感到放心.
作者:刘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小马喜欢说“随便”,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大家一起做决定,轮到他发表意见,他就会说:“随便.”不管是工作场合还是私人场合,吃饭还是打球,只要问他看法,他肯定又冒出这两个字:“随便.”“随便”是小马的口头禅.今天上午,他跟同事小吴一起做策划,他们各做了一个方案,有些地方区别还是挺大的,没法统一,小吴建议两人好好讨论.没几分钟,小马觉得这样讨论下去浪费时间,于是就说:“随便吧,哪个方案都可以.”小吴一听很生气,她质问小马,是不是觉得她的方案根本不值得讨论.
作者:章月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1静心.一些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内心十分空虚,心理上出现了不适应的症状,有个别老年人甚至不想出门见人,觉得退休是件“丢面子”的事.其实,退休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一样,是一种自然规律,根本谈不到丢不丢“面子”.老人自己要明白这个道理,家人也要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解开老人心中的“纠结”.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一种新生活的开端!
作者:刘锴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