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Q老师:您好!我的孩子马上就要4岁了,近半年不知道怎么了,觉得她越来越不听话,让她往东她偏往西,比如,去公园划船,叫她离岸边远点,她不但不听,反而还往前挪了几步;外出的时候,怕她着凉给她加上一件衣服,她就是不愿意,死活得把衣服脱下来,讲道理,也不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为什么往日的乖乖女变成了蛮横的小公主?
作者:颜士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随着健康教育的不断推广,很多人都知道癌症的发生与致癌物质有关,物质因素是直接的致癌因素.当今公认的致癌物质有很多,比如咸菜中含的亚硝胺类物质,油炸食品特别是油条中含有的大量的苯并芘,发霉食物中含的黄曲霉素,空气中的甲醛和苯等等.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精神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福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对于中国的心理治疗师们来说,84岁的欧文·亚隆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妈妈及生命的意义》、《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诊疗椅上的谎言》……谁的书柜中没有几本他的书呢?10多年来,从他的团体治疗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专著中,从他的心理治疗案例集和心理小说中,我们不断汲取着他的智慧、他对人性的洞察和他的治疗技术.中国的心理学界也曾多次谋划请他讲学,但终因年事已高,亚隆一次次婉拒了,只和中国的心理治疗师有过几次隔空交流.
作者:陆晓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1990年,中国登记在册的毒品滥用者人数为7万,而到了201 3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47万,在20余年的时间内增加了34倍.与毒品滥用(尤其是注射毒品滥用)相关的违法犯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感染及艾滋病也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解决所有这一切,需要有一套切实有效的毒品防治策略.中国2008年颁布了新的《禁毒法》,其中明确摒弃了单纯以惩罚为主的策略,鼓励药物滥用者自愿接受治疗或在所属社区接受社区治疗.此外,国家还着力推广美沙酮维持治疗.这些观念以及实践上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药物滥用性质的认识开始改变.但遗憾的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改变还远远不够,所开展的项目覆盖的人数仍相当有限.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把公司交给那些实际干事的人去管理.”美国丹纳公司董事长麦克弗森的这句话,在业界也称作麦克弗森原则,强调的是一股实干家的精神.在美国,这早已成为业界流行的人事任用通则.在美国古老的纳尔逊中学大门口,有两尊以苏格兰黑色大理石雕成的塑像:分别是一只苍鹰和一匹奔马.300多年来,它作为纳尔逊中学的标识一直矗立在那里,苍鹰和奔马还被制作成校徽佩戴在师生们的胸前.
作者:许亮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近工作忙,经常加班到深夜,上床后辗转反侧,总是无法入眠.第二天早晨起床后,脑袋昏沉沉的,做事没有一点精神.我不知道这种状况还要持续多久,如果再这样下去,很明显就是进入亚健康状态了.同事王姐看出了我的异样,安慰我说:“饭要一口一口吃,工作要一点一点做.欲速则不达,你越是焦虑,越会让自己变得手忙脚乱,工作成效反而不好.”
作者:彭忠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茉莉的情感之路一直不顺.高中时,她喜欢上同班同学洋子,洋子和茉莉是两个世界的人,茉莉埋头苦读准备考大学时,洋子却是撒着欢儿地玩儿,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他的父母离异,没人管他,他乐得跟着奶奶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和一帮小哥们喝酒,泡吧,打架,飙车,胳膊上文着藏青色的蝴蝶,展翅欲飞.当然,那时候学校里没有一个人敢欺负茉莉,因为有洋子,洋子是她的保护神,谁若敢欺负她,他会找人家拼命.
作者:积雪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广告词——“做你所爱,爱你所做”,火爆的节目“好声音”中,评委常问的问题也是:“你的梦想是什么?”梦想的心理作用是巨大的,知道自己为何而活的人,往往承受得住煎熬.意义疗法的创始人弗兰克是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极少的幸存者之一,他发现,那些相信未来有人生使命的人,容易在集中营活下来.然而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人们却常常盲目地按照环境刺激作出不自主的反应,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生活.这是因为,人们想在真正参与人生的游戏之前,先要在内心赢得战争.
作者:熊朋迪;祝卓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母亲都希望自己在孩子眼里是善良、勤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好妈妈,而我却有意扮演了一个又馋又懒的“坏”妈妈角色.而且,我变“坏”是处心积虑的,结果教育出了个好儿子.“坏”妈妈要“懒一点”.在小博四五岁时,我便开始借口感冒、身体不舒服等原因,让他学着洗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他爸很不满意我的做法:“啥都信得过孩子,只要你省事就行,你是怎么当妈的!”其实不然,开始做这些事的时候,帮他打扫战场更加费心费神.
作者:王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学了四年舞蹈的女儿突然对我们宣布:“我不想再学跳舞了.”闻听此言,全家人都向女儿投去了惊疑的目光.“嗯,是的.”女儿自顾自,却一脸认真地说,“我已经决定了,我想学习画画.”奶奶早已变了脸色,着急地嚷嚷:“依依,你可不能这么任性呀,学四年了,哪能说放弃就放弃?”“是呀,都坚持几年了,放弃了多可惜.?爷爷跟着劝道.老公自然也不肯让女儿半途而废,心平气和地跟女儿讲着道理.
作者:张君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晚饭后,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翻看当天的晚报.上小学的女儿端了一盆热水,很吃力地从卫生间端到客厅.我问:“怎么了?”女儿说:“今天是父亲节,老师让我们为爸爸洗脚.”我点点头,泰然自若地坐在沙发上.在我脱下鞋袜的时候,女儿已经把洗脚水端了过来.然后,我的脚放入温度适中的热水中,真是舒服极了.
作者:崔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朋友问我:“你有多久不曾完整认真地读完一本书了?就像我们学生时代那样,捧着一本书看,忘了日夜晨昏,完全沉浸到书里.”我想了想说:“好久没这样读书了,现在我的阅读基本上都是手机浏览.”朋友叹口气说:“现在就是个碎片化的时代!就像垃圾食品一样,没营养,不健康,还会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和功利.”
作者:王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两个老年人,一男一女,每天执着地待在太阳下面,做志愿者.总是从那个路口经过,因此,与老者多了些熟悉,有事无事时,便聊起家常来.原来,他们竟然是夫妻.下午四点左右,我又路过路口,由于等人,加上此时人流少,我与老人攀谈起来.“该歇歇了,享受天伦之乐.”我劝他.
作者:古保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入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却产生了幼儿园班级人数严重超额的现象.《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3-4周岁)25人,中班(4-5周岁)30人,大班(5-7岁)35人,混合班30人.”调查发现,幼儿园普遍存在班级人数超额的现象,有的班级幼儿数甚至超过了50人,严重超出了国家的标准.相关研究表明,班级人数大于50人,以及班级人数达到41-50人的教师,职业压力显著高于班级人数小于30人的.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精神卫生法》不仅保障了精神病人的权益,也让精神科医生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很多医生会时不时拿出法规看一看,里面的条文具有很强的临床操作指导意义,然而也有一些条文,却令人比较困惑.案例1:52岁的李女士是一位诊断明确的双相障碍病人.虽然是老病号,可她从未出现过自杀行为,只是在发病时会说“不想活了”之类的话.
作者:朱晓敏;王小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我师范学院毕业后早早就参加了工作.过去我一直爱好写作,用功勤苦,东西写得多,连续熬夜是常有的事,加上自己又是教师,备课、钻研教参,批改作业,工作很繁重,还要进修,压力很大.尽管正处在青壮年,长期这么折腾,身体再好也受不了.由于常常伏案工作,学习、看书、写作,样样都要坐下来,于是我坐功非凡,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上午或者下午一动不动,全心遨游书海.
作者:王建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在过去10年间,我国学者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有学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上海、辽宁、浙江、广西等地的幼儿教师进行的调研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48%-53%.幼儿教师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全国人群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另外,研究还发现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东部地区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西部地区;2006年之后入职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2006年之前入职的幼儿教师.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老年抑郁症是指年龄在55岁以上的抑郁症患者,狭义的也可以是指首次起病年龄在55岁之上的抑郁症患者.无论是哪一种,都有着诸多老年期的特点.在临床上常见为轻度抑郁,但危害性不容忽视,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增加心身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的患病风险及死亡风险等严重后果.
作者:黄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近几年,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男性加入到幼儿教师这个队伍当中.男幼师有着不可替代的性别优势,对于幼儿心理的健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男幼师也要过许多心理关.社会认可度低男幼师的出现,在以女性居多的幼师队伍中可谓是万红丛中的一点绿,但这仍然难以改变幼师职业在整个社会职业结构中所处的偏低位置.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山西太原一名5岁女童,因为不会“10加1”,被老师连打70多记耳光;浙江温岭女教师将一名男童揪耳朵双脚离地10多厘米,男童疼得大哭大叫;山东东营5岁男孩,因为在学校经常遭老师针扎,每晚必须开灯睡觉……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一书中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幼儿时期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在这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将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面对接二连三的“虐童”事件,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悲剧?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