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式自杀:把生命当筹码

范华

关键词:
摘要: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上,甚至在我们身边,总是不断地听到、看到各种非正常死亡的新闻事件.其中,当然不乏各种天灾人祸所致的个体罹难,但更令人惋惜和难以接受的是,有不少人竟率行轻生之举,鲜活的生命溘然陨落,给家庭和亲人造成无尽的痛苦,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能量.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为明天做准备

    我刚进公司的时候跟过两个师父,一个姓张,一个姓王.他们年纪比我大了没几岁,别人叫他们小张小王,但我要管他们叫“师父”.张师父是我的第一个师父,他脑子灵活做事机敏,但只要一下班就再不会为工作多花一分心思了.有一次,张师父的一个朋友请客吃晚饭,他带我一起去,我提醒他说:“明天要见大客户,是不是应该在家里准备一下?”张师父笑笑说:“小事情,急啥?”

    作者:陈亦权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为社会文化的积累和传播、继承和发扬起到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85年起,我国把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体现了国家和人民对教师的尊敬.在教师群体中,有一类人平时默默无闻,并不为大众所重视.他们不像大学教师那样,一定要做出“高大上”的科研成果;也不像中学教师那样,整天为了迎接中考高考,时刻奋战在风口浪尖之上;他们大多能歌善舞,活泼温柔,每天与小朋友打交道,肩负着启蒙的重任,不错,他们就是幼儿教师.

    作者:黄翯青;王建平;沙鑫冲;连丽萍;薛旻雪;王惠涵;缪佩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二维码世界”缺少什么?

    好朋友结婚,发来请帖.这请帖很特别,是通过手机发来链接,点击链接进入,通过扫描二维码就是朋友的请帖了.请帖画面制作得非常唯美,有动感的音乐背景,有漂亮的婚纱艺术照,未了还有前往的确认署名和导航的婚礼地点路线图.而这二维码还被朋友印在电子名片上,扫描一下就能看到朋友结婚的微电影.

    作者:常乾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重新发现你的父亲

    中国的父亲有太多是软弱的,他们惧怕人际关系.按照社会的权力标准,他们是失败者,是芸芸众生,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不够强大,不够让家人满意,但他们的善意与爱意或曾温暖过作为儿女的我们.记起这些温暖,将它放在心中,这份真实的存在会让很多事情变得不同.

    作者:武志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漂洋过海的亲情

    对于母亲来说,加拿大是一个太遥远、太陌生的国家.在一万公里以外的太平洋彼岸,那里的一切都显得太古怪:冬天太寒冷,且长到近乎半年;人人都喝凉水,家家均无暖瓶;电视有个中文台,却讲的是广东话……每次看着弟弟、弟媳的电子邮件,母亲总觉得他们是生活在一个古怪的世界里.所以,当弟弟的探亲邀请书和经济担保都寄到后,母亲对去还是不去犹豫了很长时间,动摇了若干次.

    作者:颜士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无事生爱

    两个老年人,一男一女,每天执着地待在太阳下面,做志愿者.总是从那个路口经过,因此,与老者多了些熟悉,有事无事时,便聊起家常来.原来,他们竟然是夫妻.下午四点左右,我又路过路口,由于等人,加上此时人流少,我与老人攀谈起来.“该歇歇了,享受天伦之乐.”我劝他.

    作者:古保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人切莫过度怀旧

    有道是“好汉不提当年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总爱提当年勇,谈起来是器宇轩昂、激动万分.适度的怀旧能解脱当前的伤感,古人怀古伤今,今人又有何不可呢?可是过度怀旧就不好了,它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它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组织的一系列进行性退化相关.心理学将怀旧称为“回归心理”,即迷恋过去,喜欢沉浸于过去的回忆之中,认为过去比现在要美好.一般来说,两类人容易有回归心理:生活中的不得志者和老年人.

    作者:胡万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碎片化生活

    朋友问我:“你有多久不曾完整认真地读完一本书了?就像我们学生时代那样,捧着一本书看,忘了日夜晨昏,完全沉浸到书里.”我想了想说:“好久没这样读书了,现在我的阅读基本上都是手机浏览.”朋友叹口气说:“现在就是个碎片化的时代!就像垃圾食品一样,没营养,不健康,还会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和功利.”

    作者:王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常给心灵排排毒

    我们有过这样的感受,面对辽阔的海、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第一感觉就是心旷神怡,所有的烦恼、忧伤,瞬间杳无踪影.当初,梭罗来到瓦尔登湖,我想他就是去“排毒”的,尘世的纷扰、喧哗、浮躁不利于写作和思想感情的顺畅表达.在那里,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本巨著.而他如果一直在尘世生活,我想,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写出如此宁静、隽永的书.

    作者:韩青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拥抱欧文·亚隆

    对于中国的心理治疗师们来说,84岁的欧文·亚隆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妈妈及生命的意义》、《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诊疗椅上的谎言》……谁的书柜中没有几本他的书呢?10多年来,从他的团体治疗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专著中,从他的心理治疗案例集和心理小说中,我们不断汲取着他的智慧、他对人性的洞察和他的治疗技术.中国的心理学界也曾多次谋划请他讲学,但终因年事已高,亚隆一次次婉拒了,只和中国的心理治疗师有过几次隔空交流.

    作者:陆晓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缘分就是刚刚好

    进公司上班的第一天,简安就在电梯里遇见了儒雅帅气的罗宁,一颗心就像飘上了云朵般忽高忽低地起伏了几秒钟.电梯停在了简安要去的18层,她看见那个很有眼缘的男人也走出了电梯.因为地形不熟,她只能手握着入职通知书一个门一个门地看标牌,直到找到她要去报道的人事部.

    作者:徐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生男还是生女?

    闺蜜备孕数月,终于身怀六甲.席间,有好事的朋友请大家猜是男是女,这可是大家心中大的悬念.其实,生男孩还是女孩,是一件说不准的事.再说,谁也说不清究竟是男孩好,还是女孩好.当闺蜜说可能是个女孩后,我们齐声附和:“女孩比男孩好.”真的吗?可就在前几天,也是我们这几个,大家一起去看一个刚生完孩子的朋友,她生了个男孩,全家人笑得合不拢嘴.当在病房谈论生男孩好还是女孩好时,大家的附和声也是惊人的一致:“男孩比女孩好.”

    作者:鲍海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我的老伴儿也依人

    我和老伴儿相濡以沫,从满头青丝到鬓发斑白.几十年的光阴,老伴儿改变了许许多多,但唯有“小小鸟”的性格没有变.A年轻的那会儿,我在海岛当兵17年,与她天南海北,牵肠挂肚过了好多年.终于我当了营长,她可以随军了.可是,我妈妈却患了老年痴呆,生活基本上不能自理.在团聚和尽孝之间,妻子毅然决然选择了尽孝.她放弃随军,留在家里照顾婆婆,我们依然天各一方,从此,我对家里有了更多的牵挂.每次给她写信、打电话,我总会问这问那,喋喋不休,而她没有一次对我诉苦,常是那句“我们都好着呢”!

    作者:陈永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失恋的黄豆

    曾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刚开始感觉好笑,仔细想想,却耐人寻味:黄豆失恋了,它不停地哭,不停地哭,后来它就发芽了……想起一位女友,6年的围城生活后,发现和丈夫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终选择分手.

    作者:张军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煤油灯下的童年

    夜幕降临.坐在电脑前写字,累了站起身来踱到窗前极目远眺,只见远处数不清的灯火流光溢彩,与天上的星月交相辉映;近处灯花怒放,明亮如昼,小城笼罩在一片灯火辉煌的光芒里.我被眼前的景致所感染,多年前的思绪被打开,那些在岁月潺潺流逝里与灯相关的旧事逐渐清晰.

    作者:钟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允许孩子“半途而废”

    学了四年舞蹈的女儿突然对我们宣布:“我不想再学跳舞了.”闻听此言,全家人都向女儿投去了惊疑的目光.“嗯,是的.”女儿自顾自,却一脸认真地说,“我已经决定了,我想学习画画.”奶奶早已变了脸色,着急地嚷嚷:“依依,你可不能这么任性呀,学四年了,哪能说放弃就放弃?”“是呀,都坚持几年了,放弃了多可惜.?爷爷跟着劝道.老公自然也不肯让女儿半途而废,心平气和地跟女儿讲着道理.

    作者:张君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喝酒也能变成精神病吗?

    张先生过去是某企业里的技术员,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只不过个性上有些怯懦、胆小、不自信,这可能与自幼父母管教严格甚至动辄打骂有关.由于工作出色,6年前,张先生被提拔为科室干部.虽然做了领导,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张先生的个性一点都没变,还是非常小心谨慎、亦步亦趋,有时开会发言会感觉特别紧张,甚至有些口吃.

    作者:杨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什么情况可以非自愿住院?

    《精神卫生法》不仅保障了精神病人的权益,也让精神科医生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很多医生会时不时拿出法规看一看,里面的条文具有很强的临床操作指导意义,然而也有一些条文,却令人比较困惑.案例1:52岁的李女士是一位诊断明确的双相障碍病人.虽然是老病号,可她从未出现过自杀行为,只是在发病时会说“不想活了”之类的话.

    作者:朱晓敏;王小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宝宝要入园,妈妈别担心

    很快就要到一年一度的入学季了,很多小宝贝们就要进入人生第一所学校——幼儿园了,但宝贝的妈妈们却有很多烦恼.选什么样的幼儿园?宝宝入园后会不会不适应?老师是否会喜欢我家宝宝呢?一个个问号不断地闯入妈妈们的大脑.

    作者:赵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折翼的天使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也是性格、心态等形成的重要时期.有些青少年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患上了精神疾病,有调查结果显示,青春期精神病患者自身识别率几乎为零,而学校、家庭、社会对该病的认识分辨率也很低,不到1%.因此,提醒家长重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若出现问题应及时诊治.

    作者:张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