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如何对手机做“减法”

吴敏

关键词:老年人, 手机, 心理疾病, 退休教师, 生活规律, 社会活动, 电视剧, 专家, 智能, 游戏, 生日, 生理, 群体, 礼物, 老人, 调查, 春节
摘要:据调查,对手机的过分依赖,目前已“传染”到老年人这个群体.老年人害怕孤独,天天抱着手机,社会活动减少,会诱发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对此,专家提醒,老人应该远离“网瘾”,对手机做“减法”.全家齐出招,“犟牛”回了头于阿姨(70岁,退休教师)春节后,老伴拿到了儿子送他的生日礼物——一部智能手机,经儿子的精心指导,手机玩得越来越顺溜,聊微信、看电视剧、玩游戏,常常半夜12点多了还抱着手机不放手,正常的生活规律被彻底打乱了.家里多了个“老网瘾”,我的心里十分添堵.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幸福不是免费的午餐

    提起我这个教师妈妈职业生涯里荣耀的事情,莫过于两年前的北京之行,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七次少代会,受到习近平书记的亲切接见.身在北京的我,面对面地聆听习总书记的讲话,家里的女儿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专注至极.

    作者:赵娜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心理咨询师的培养之路

    北京燕园博思心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燕园博思”)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较早成立的心理咨询机构,目前全国共设有4家咨询中心:北大总部、朝阳中心、天津中心和深圳中心,签约的心理咨询师超过60位,合作心理咨询师200多位,曾荣获国内多个奖项.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企业EAP、心理咨询师技能培训.公司一直秉持以来访者为中心,提供高品质心理服务的心理咨询理念,13年来一直专注于心理咨询服务,目前每年接待来访者近万名,个案量还在持续增长中.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面向学校和企业开展心理服务

    深圳市深科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是经深圳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一家集心理服务、心理科研、技术交流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民办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心依托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深圳市深科失眠抑郁研究院的专家和技术团队,旨在把心理科学技术运用在社会创新服务之中,特邀请原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中国心理协会副理事长、深科失眠抑郁研究院创始人刘福源教授担任中心名誉理事长,同时由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高伟担任中心执行总干事,业内多名知名专家也志愿成立技术委员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不在他人的胜处求强

    大学毕业后,我凭实力应聘到市内的一家知名企业做销售工作.初到公司,我便结识了被誉为界内“销售达人”的张姐,她是一位气质优雅、能说会道的漂亮女人,凭着广泛的人脉和滔滔不绝的嘴上功夫,销售业绩一直遥遥领先.

    作者:孟祥菊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老年『驴友团』

    老妈今年刚刚年过六旬,在社区的那帮老头老太中算是“年轻人”.她以前当过一家大型国企的“全科医生”,懂得健康保健知识,性情开朗,温和细腻,能说会道,所以在退休老人里拥有大量的“粉丝”.

    作者:刘兵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联手科普委引领学校“心育”新发展

    中科普(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普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心身健康产品的技术开发、生产及推广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中科普与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普委”)展开深入合作,围绕“大力推广心理健康知识传播”这一理念,为促进心理科学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作用,在全国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专注强迫症研究13年

    上海盖德焦虑障碍研究中心创立于2004年,是一家专注于强迫症的科学研究与服务的专业机构.强迫症的终身发病率在2%~3%左右,其症状迁延泛化难于治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影响人类社会功能的疾病之一.鉴于强迫症的痛苦程度和严重的社会功能受损,盖德成立之时就将强迫症的辅助干预确定为机构的专业方向.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家庭:青少年问题疗愈的核心力量

    襄阳市炎黄心理研究中心在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中,采用缓冲或保护性的环境,运用心理学手段,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疗愈模式,重点帮助存在心理失衡与行为失范的问题青少年进行自我重构,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边界、自我关系以及家庭功能的全面调整,达到改善心理状态,提升自我复原力,让问题未成年人发展积极行为,学会更多的应对生活挑战的适应性策略.通过心理矫正后期跟踪、评价,该技术能够促进青少年建立亲社会的态度及健康的心理品质,众多学生实现了正常的学校与工作的回归与融人,多次被相关单位作为青少年矫正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丢手绢

    多年前,我在小镇上中学,班里的女孩子们,几乎人人都有一条漂亮的手绢,有人用它把头发扎成活泼的马尾辫,也有的女孩子喜欢把手绢扎在手腕上,天热时用它擦汗,也算是一种装饰,举手投足之间,都让手绢的主人多了几分别样的风情.

    作者:张军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让积极心理学的阳光洒满世界

    自2016年被科普委设立为基地后,珠海甘蓝文化一直把普及心理学知识作为头等大事,身体力行地开展各种心理知识科普活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甘蓝文化——●进入社区普及心理知识:曾进入鸿运、海大、梅华等社区传播积极心理学.●运用微课堂普及心理学知识,在大约10个月的时间里,共进行了约30场微课,得到受众的好评.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为爱而生,因爱伟大

    秋文心理成立于2013年3月,由李文超与徐秋秋共同创立,总部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并已设立“北京秋文”及“西安秋文”两个直属分公司.秋文心理致力于整合传播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出专业、优质的心理咨询师团体,成为爱的种子的传播者,点亮心灯,点亮更多家庭中爱与和谐的光亮.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对话赵旭东教授:“心理热”背后的“冷思考”

    Q4年前的5月1日,《精神卫生法》正式施行.在过去的4年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行业有了哪些改变?这4年间,明显的变化就是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的人数激增,获取心理咨询证书的人数从原来的60多万,增长到1 17万,催生了“心理热”现象.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潜藏着一些风险,我希望以后能继续完善考试制度,逐步提高考试的门槛,并增加对考生实践环节和核心能力的考核.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三管剂下”: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精神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其患病率约为1%,精神分裂症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有数据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后结婚者离婚率达27.6%,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15.4%;病后升学就业率明显低于病前,女性患者病后升学就业者又明显低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率达83.0%,并且患者的精神残疾程度越严重,其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越弱,患者本人和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越重.

    作者:翁永振;冷传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失恋之后,她为何性病缠身?

    小文(化名)是个文静聪明的女孩子,在一帮大学同学里,小文和男友小武(化名)是恋爱时间长的一对.就在小文计划着俩人毕业就结婚的时候,大学三年级一次聚会后,小武酒后吐真言,告诉小文他不再爱她,从此,宛若陌路.

    作者:徐宏俊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调整认知,和病魔斗智斗勇

    “我的老伴怎么了?”60岁的张阿姨近碰到心烦的事情:她的丈夫王老伯,今年65岁,半年前突然出现中风,还好及时被送到医院.经过积极治疗之后,王老伯也恢复出院了,但是身体还残留了些症状,右侧肢体肌力没有完全恢复,所以行走还是有些困难,并且很多自我照料的动作例如刷牙、拎毛巾等这些还需要家人帮助.

    作者:蔡亦蕴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用『匠人精神』团队打造综合性心理学平台

    广州上馨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馨心理”)是华南地区较早专业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社会公益、青少年心理研究与应用的综合心理机构.坐落于广州珠江江畔的上馨心理成立于2009年,坚持“馨友第一”的服务原则,充分借鉴西方心理学经验,致力于打造国际理念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上馨心理的研发团队、市场团队、教学服务团队,创新发展用“匠人精神打造匠心产品”,目前服务珠三角世界500强及大型企事业单位50多家,服务人群众多.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梦醒时分

    我没有想到,离婚后我打出去的第一个电话,竟然是给蓝梦的.似乎在那样的时候,在心理上,我认为她是贴近我和我能说上话的人,毕竟,她也是这场离婚事件的另一个主角.我们在电话里相互打气,像一对闰中密友.这情形让我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要知道,我们曾经是情敌啊!

    作者:汤明建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搭错位系列漫画

    作者:郝延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算账”容易,口难开

    都说“亲兄弟,明算账”,可是当朋友借钱的事儿真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才发现,原来“算账”容易,开口难.事情是这样的,上个周末,我突然收到了一条来自S的微信,大体是说他近手头儿比较紧,问能不能从我这儿借5000元应应急,三个月之后还我.凝视着发信人的名字,我的思绪回到了大学时.

    作者:白杨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朋友圈里的“隐形人”

    同学小蒙的父亲是个风趣健谈、充满活力的花甲老人,特别爱在朋友圈里和大家分享他在生活中遇到的趣事、乐事.在众人眼中,他就像一棵沐浴在春风中的大树,生机盎然.可是有一天,小蒙的父亲却像“隐形人”一样,在朋友圈里再也看不到他的任何信息.后来向小蒙打听,才知老人家今年年初得了一场“脑中风”,经治疗后遗留下了左腿乏力的毛病,极大地影响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胡昌清;周晶晶;陈旭;王刚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