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芪——神奇的强心剂

吕若琦

关键词:
摘要:每年盛夏时节,站在大太阳底下总有种气短和心慌.眼前的一切叠影重重,世界打着晃,汗水瞬间就能迅速从毛孔中渗漏出体外,整个人很快变成一条干涸的小溪,水流加快,伴随着心跳的咚咚声,像一条老狗一般步履缓慢地寻找树荫.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抑郁——躁狂阻击战,三大原则记心中

    小林,一位刚刚走入大学校园的女孩,因为一次专业考试没有通过,感觉心情压抑,痛苦,经常独自哭泣,遇到事情悲观消极,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对未来失去希望,整天在宿舍不出门,不去上课,不与同学交流,夜晚入睡困难,茶饭不思,身体日渐消瘦.在辅导员的建议下,小林来到医院就诊,医生建议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小林按时服药,心情逐渐好转,很快恢复了日常的学习生活.

    作者:孙倩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帮人即为帮己

    今天在街上闲逛,忽然看到了一个眼熟的面孔,却想不起他是谁.哦,是他!大脑飞速地旋转,思绪回到了十年前……2008年6月,我们考军校的学员到师医院进行考前体检.检查到五官科时,医生告诉我:“你鼓膜穿孔.”进行内科检查时,医生说:“你血压高.”我当时就懵了.由于学员太多,能参加考试的名额有限,学员队要借这次体检的机会刷掉一批人,并且已经规定体检有两处或两处以上毛病者马上淘汰,连复检的机会都没有.这就意味着我和军校无缘了.

    作者:王春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电影《功夫》中的心理原型

    一部于2004年上映的动作喜剧类电影《功夫》,几乎横扫了当年港台地区所有的电影奖项.影片讲述了一个街头混混变成一代武术家,一个本性善良的黑帮流氓改邪归正的故事.宣传海报中的棒棒糖和斧头,代表了周星驰讲的梦想和现实.

    作者:史天舒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精神药物治疗的利与弊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文化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不再是奇怪的事;去看精神科医生,也不再是天方夜谭.这使很多过去被大家忽视的精神心理问题能够及时被发现和治疗.

    作者:段慧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被“育儿焦虑”困扰的父母

    作为家教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育儿焦虑”值得每一位家长警惕,因为这很可能使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和未来的美好!家长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郭先生35岁,某电力公司职工)不瞒你说,我妻子原先在教育孩子方面太过焦虑和紧张,发现点儿情况就无限放大,疑神疑鬼,胡思乱想.你比如,小孩说谎,这很正常吧,哪个孩子没说过谎?可我妻子碰到孩子说谎时就会紧张兮兮的.

    作者:欧阳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孩子被“网”,爸妈需留意九警讯

    学校假期期间,许多父母因为是假期而放松,放宽了孩子玩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间;孩子们也因为学校假期不必上课又同时闲暇无事,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不知不觉而上瘾……以往电视是受家长欢迎的“家庭保姆”,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已被平板计算机、智能手机取代.时下常见许多父母贪图方便,提供上述电子设备给孩子玩,当时虽能发挥安抚作用,但若养成习惯,恐衍生网络成瘾的问题.

    作者:王东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别驱赶觅食的鸟儿

    周末,带儿子去公园游玩.出大院往南不远,有个胡同.直接通往公园.胡同两边住满人家,门前栽满各种菜蔬:油菜、韭菜、黄瓜、辣椒.也有花:牡丹、月季、向日葵、一串红.也有五谷杂粮:小麦、大豆、玉米、豌豆.三株,两株,一溜儿,一片儿.不时有鸟儿飞上飞下,别有一番风致.听一位大妈说,初胡同里只有三两户人家在门前种些大蒜芫荽什么的.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都是小鸟衔来的种子长成的.这样的说法给胡同平添几分鲜活生动的气息.每每走在里面,仿佛走进童话世界,流连着舍不得离开.

    作者:化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共情:人际和谐的纽带

    什么是共情?共情,通俗的讲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提到的同理心.像“换位思考”“感同身受”这些词讲的就是共情,它指的是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能够体会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感受,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他/她所处的境地,并且将这种理解和体会反馈给对方.

    作者:李松蔚;邵瑾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守望——助推心灵成长的正能量

    与往年一样,新学年开学,又有一批初中毕业生千里迢迢从南疆来到我校学习.作为一名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教师,我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因此在给这些远道而来的孩子们上完我任教的思想政治学科“开学第一课”后,我向他们布置了一个额外的作业——“当你第一次见到我这位任课老师,想对我说的话是什么?”

    作者:蒋文委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相见不欢

    第九章(接上期)那天李欢喜也在,米兰看看钱慧美一直阴郁的脸色,知道该来的终究会来.洗手间到厨房和客厅有一个拐角,米兰知道此时李欢喜看不到母女两人的对峙,所以她迅速地扭转身,进了洗手间,并将毛巾放入盆里,打开水笼头,试图用“哗哗”的水声,将她和钱慧美之间即将发生的世界大战给压下去.

    作者:安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睡懒觉”真能解乏吗?

    周末补觉——忙碌了整整一周的上班族们,几乎都会这样选择.但是,我们却发现,明明起得很晚,但一天却没有精神,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大脑不想睡懒觉周末醒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已经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得到了足够的休整,准备好继续工作了.但你还是一直给它下达睡觉的指令,大脑就只能用浅睡眠的方式来执行命令.所以,就算是睡着了,但也是浅睡眠!不停做梦,大脑还是处于活跃状态,醒来的时候肯定会觉得累,依然很困!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情感的心灵修复——用心维护我们的家

    “我不能离开她,离开她我的生活没法继续……”丈夫伤心地说.“我现在一见到他就感到恐惧、害怕,我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日子没法过了……”妻子气愤地说.夫妻两人进入咨询室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样说的.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让大家有点摸不着头脑.故事是这样慢慢地展开的:

    作者:高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害怕打针,可能另有隐情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害怕打针的经历,特别是小孩子更是如此.但是,如果面对打针害怕到浑身抽搐、满头大汗,甚至提到打针就开始流泪哭泣,这个时候就可能需要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医生求助了.害怕打针的女孩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坐在我的对面,她的名字叫昭昭,旁边是她的妈妈张女士.昭昭虽然身体安静地坐在那里,但是眼睛却一刻不停地四处打量着这个陌生的房间.当看到摆在架子上的毛绒玩具时,昭昭的眼光多停留了一会.然后,她快速地把注意力转回到妈妈身上.妈妈回头看了女孩一眼,继续跟我讲述孩子遇到的问题.

    作者:邢全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李孟潮:无中生有的母婴关系与原生家庭

    近年来,有关原生家庭、“父母皆祸害”的争论愈演愈烈.这些争论,除去一些商业炒作的成分外,归根究底还是精神分析和科学心理学之争.本书作者丹尼尔·斯特恩就是一位试图整合精神分析和科学心理学的先驱.在介绍斯特恩本人以及对他的著作进行评价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精神分析和科学心理学的区别.这也是目前很多争论的根源.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照料二胎小孩,老人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

    帮儿女带二孩,老人更多的是“心累”.如何与小辈人沟通?如何不与老伴“失联”?如何保持“自我”?老年人从自我的角度,思考着,实践着,于是,有了下面这些亲身的体会——A以柔克刚,“厉害了我的婆婆”孙大妈69岁,去年有了二孙子,乐不可支,拿这老二格外珍贵,为了孙子健康成长,她对儿媳的要求近似于苛刻.谁知,这儿媳也不是善茬子,“有了二孩身价涨”,婆婆每次要求她这样那样,她不是阳奉阴违,就是嘟嘟囔囔,有时候还说难听的话.

    作者:吴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莫名失语为哪般?

    16岁的冉冉突然不会说话了.冉冉的系领导先找到的我,与辅导员一起简要介绍了冉冉的情况:前一天冉冉宿舍的一位舍友在阳台走来走去(据说这位舍友前两天曾扬言要跳楼自杀),冉冉自感受到了惊吓,一直默默哭泣,到了今天一直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先是不起床,后被同宿舍的同学拉着到了教室,然后就在那里不动了,下节课该换教室了也不离开,只低头在那里时不时抹抹眼泪,任谁与其交流也不应答,毫无反应.同学与辅导员急得上火,上报系领导后找到了我.带着这简短的信息,我去到了中午时分已经空旷下来的教室,冉冉坐在后排角落的座位上,低头撕扯着纸巾,面前的桌子上堆着一堆已成纸屑状的纸巾.

    作者:马东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复盘“双11”“剁手”背后的真相

    一年又一年,又是“双11”,又是人们开开心心透支信用卡的时候了.生而为人大的幸运就是“你永远不用担心自己太有钱!”一—总有时间和地方,能让人痛痛快快地秒变“穷光蛋”!懂点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购物是一种可以点亮多巴胺回路的东西,所以,买回来的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把钱花出去了,心里就痛快得很.话说回来,“买买买”虽然一时爽,但如果成了购物欲的奴隶,以至于在“发薪日”前几天一直靠“吃土”维持生计,这日子过得未免艰难.况且,有一种操作,叫做“剁手”,就是买完了东西,产生了极大的后悔情绪,从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攻击冲动.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DBT专家眼中的强迫症

    辩证行为治疗(DBT)由美国华盛顿大学Marsha Linehan教授创立,早用于治疗高风险自杀和边缘人格障碍,目前也应用于其他精神障碍的治疗.DBT可以帮助患者调控情绪以及相关的认知行为模式,降低冲动和应激反应.

    作者:柳娜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唤醒心中的小狮子——一个压力调节案例的咨询片段与解析

    童话里的世界不讲逻辑,睡美人睡了一百年,却还活着;神话里的故事也很奇特,唐僧带着孙猴子、猪八戒和沙和尚上路了,遇见各种妖魔鬼怪……但人的心灵深处却能懂得这些故事,甚至津津乐道.因为心灵的语言,也不大跟随逻辑,这就是为什么懂得了很多道理,不一定过得好人生,而懂得了情绪情感的人,更容易有好的关系与好的人生.

    作者:徐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说不出的苦,无处可逃

    Q老师您好!我容易心急,生活中也开心不起来,容易发火,想到很多事不顺我就会想哭,就算事情已经过了,我还会有一两天都开心不起来,也不想出去和朋友一起活动,我怕自己说什么都会得罪朋友,也不敢说太多的话,包括家里人,现在因为事业上没有起色,我就会想着去挣钱,可我根本没出路,让我很烦恼,过去,老公家亲戚不待见我,有时候我想起总是会伤心,想拼命去做好,想起婆婆在外面说我坏话,我久久忘不掉而想发火,因为很多事情已经发生了,总是想到,后我给身边的朋友带来的总是负能量,朋友,姐妹,一说我脾气不好,我就会很不开心,我就不想跟外界联系了,就想一个人,我怕一出门,一说话就会得罪人,我就想让自己能静下心来.

    作者:庄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