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博上的“悄悄关注”

佟才录

关键词:
摘要:高考前夕,女儿的情绪越来越焦虑,一改往日的温婉形象,脾气变得十分乖戾.我是“过来人”,知道女儿患上了“考前焦虑症”,此时需要家长对其加以正确的疏导和调节,否则就会严重影响今后的复习和考试,乃至影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可是,我该怎样对女儿加以疏导和调节呢?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悄悄话,悄悄说

    一名初一的女孩,在晚自习时偷偷跑到我的办公室,轻声对我说:“杨老师,我爱上了一个男生.”坦率地说,这句话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口中说出,而且还是告诉我这位男老师,我还是蛮惊讶的,但我还是微笑着请她坐下慢慢说.她说因为很喜欢我的课,幽默生动,觉得我根本不像是一个老师,反倒像一个比她们大不了几岁的大男孩,所以她想了好久,憋了好一段时间才终选择了对我说.她觉得自己很丢人、很不好意思,但脑子里老是有那个男孩的影子.

    作者:杨喜庆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抓住失眠的“元凶”

    一位中年男子快步走进诊室:“大夫,快给我想想办法吧,我失眠,吃药也不管用,已经连续一周了.县医院给我开了安眠药和中药,吃了也不管用,我再去找大夫,大夫说让我来你们医院查甲状腺功能,等了半天才看上内分泌科的大夫,他却只是问了问我的情况,就让我到你们心理科看.”“那您每天能睡几个小时?”医生问.

    作者:小蔓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岳父走了,我成了小心眼

    3月2日,岳父确诊肺癌,晚期,伴随全身多处转移.那天,我们都不敢相信,身体一向硬朗的岳父居然是癌症晚期!两个月里,我们想办法让岳父住进全国屈指可数的顶级专科医院,找了好的专家会诊,用了能用的好的药物,大家轮流守护在岳父病榻旁,尽心尽力,但无奈病情凶险,岳父还是“走了”.5月2日凌晨2点,浑身插满各种管子的岳父在痛苦中去世.

    作者:一静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你在拖延什么

    拖延,是让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扰的状态.而到了一定程度的拖延,则会让人的工作、生活都深受影响,难以被正常地维系.我今天的来访者,就是为这个来咨询的.她叫小丽(化名),一个清清秀秀的女孩子.身材很好,只是略瘦了些.有意思的是,她出现的时间也同样迟到了几分钟,这似乎与她接下来要诉说的“困境”有着某种潜在的“呼应”.

    作者:刘昭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相爱容易相处难

    失意时,错把关心当成爱情那年,王晓冰毕业于大学中文系.由于不甘心在家乡当一名教师,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辞职南下,到广州一家公司打工.工作了将近一年,王晓冰发现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大都市里,自己虽然刻苦努力,但成绩平平,又和本地同事格格不入,内心产生莫名的失落和孤独.就在这时,王晓冰的同事、比她早一年工作的张军闯入了她的生活.

    作者:梁岩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相见不欢

    第七章(接上期)米兰看得出,这次见面,钱慧美和金小贝是当成米兰的相亲会了,他们从心底里,还没有接纳李欢喜,所以,这次饭局,不过是李欢喜九九八十一难刚刚开始.而李欢喜显然不知道这样复杂的局面,只顾着没话找话,一会问金小贝看过一本什么书没有,一会讨好钱慧美,给她加一点水,尽管那杯子里实在已经满得快要溢出来了.米兰因此觉得可怜的成了李欢喜,倒是她,任由钱慧美宰割习惯了,不过是觉得有些烦闷,并不像李欢喜那样夹杂着紧张与惶恐.

    作者:安宁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16岁的高跟鞋

    衣橱里有个鞋盒,鞋盒里装着一双高跟鞋.每次搬家,我都会带着它.那是我穿过的第一双高跟鞋.那年,我16岁.春天,去公园玩儿,一个人.遇见一个男孩,背着旅行包,也是一个人.我们在站牌下等车,肩并着肩.男孩扭头朝我笑了一下,我也朝他笑一下,便转过头来,望向马路.过了一会儿,男孩说,你去哪里?我说植物园.男孩说,我也去植物园.话真多,我又没问.

    作者:化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我和女儿谈学习

    心儿我儿如晤:又是好久没见你了,爸爸想你.接到你的电话这几天我一直在考虑,你想辞去学生会和学院团总支书记这些社会职务,理由是“怕耽误学习”.我考虑了一下,感觉其实你心里真正不平的还是那些学兄学姐的“剥削和压迫”.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做法和想法我均不能苟同.

    作者:穆瑞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生孩子后总是发脾气怎么办?

    Q老师您好!我是一名两个孩子的母亲,第一个孩子是女孩,7岁,第二个孩子也是女孩,现在7个月了,生完第二个孩子后一直在家自己带孩子,近两个月以来觉得自己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很容易急躁,发脾气,有时候对孩子也控制不住发脾气,在外面也是,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容易着急,生气,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还没有回到工作岗位,担心自己的状态不能胜任工作,晚上睡眠也不好,遇到事情,总觉得是别人的错,哪怕是和自己关系好的姐姐,帮我分析问题的时候也不能说是我不好,如果院是我不好,我就会和她着急,争辩,觉得自己的亲人怎么也帮着外人说话呢,自己觉得特别痛苦,我该怎么办呢?

    作者:彭旭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体重污名:对肥胖的歧视和偏见

    艾玛一直被肥胖问题所困扰,在15岁时体重一度飙升至95公斤,衣服尺码达到了XXL号.周围的人一直拿她的肥胖开涮,在学校里艾玛经常遭到欺凌,同学们给她起了各种难听的外号,这令她十分痛苦,一度陷入抑郁.——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吧?超重和肥胖是指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2016年国家所做的一项人口普查数据中,发现中国的肥胖人口已经居世界首位,其中男性4320万人、女性4640万.肥胖问题俨然是中国公众健康与卫生的重要议题.与此同时,社会对超重和肥胖群体的歧视也越来越严重,体重污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作者:盛雪竹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第四届神经调控治疗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培训班圆满举办

    神经调控治疗技术作为精神障碍的治疗手段,发挥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除电痉挛治疗技术外,经颅磁刺激治疗技术、磁惊厥治疗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等神经调控治疗技术日益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自2017年以来,“CPA物理诊疗技术百场培训计划”全国巡回培训活动正式全面启动,旨在培养精神心理领域物理诊疗技术专业型人才.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身之香易得,心之味难足——电影《香水》的心理学解读

    如果你有一只能够分辨出任何一种气味的鼻子,你嗅到的将是怎样一个世界?电影《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传奇.男主角格雷诺耶生活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拥有被遗弃的不幸童年,同时也拥有着不可思议的敏锐嗅觉:他能分辨任何物品的气味.在暗无天日的生活中,格雷诺耶邂逅了一位卖水果的少女,青春活力和年轻肉体的气味深深地吸引了他.

    作者:邱天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家里成了垃圾场

    诊室进来母女俩.母亲五十多岁的样子,低着头,扭扭捏捏的,手里紧紧攥着一个脏兮兮的布袋子,女儿二三十岁的样子,拉着母亲坐到了我的对面.“大夫,您可得给我妈好好看看,这几年我妈总捡垃圾,把什么东西都往家里划拉,什么废报纸、衣服、纸盒、破衣服,我爸和我一直说垃圾有很多病菌,况且我们家虽说不是大富大贵的,也不至于靠捡垃圾生活.再说,我妈捡回来垃圾也不卖,就是堆在家里.

    作者:星子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掬水

    当我掬一捧水于掌间,明晃晃的太阳被揉碎成点点游动的金光,那条河便流进了心里.当时的心儿还是那样澄澈,没有风霜,也没有无尽的乡愁.那一河流水,祖祖辈辈的人歌人哭尽融其中,仿佛单纯的岁月留痕,即使手心里的一捧,都是晶莹的泪和笑.不管日后化作的沉重与沧桑,曾经掌间的柔暖也成为心底的感动与眷恋,洗去世事的苍凉.

    作者:包利民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有一种抑郁叫“ 老年抑郁”

    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愉悦.有一种抑郁叫“老年抑郁”,有时候会给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值得关注.什么是“老年抑郁”?又该如何应对?笔者在此予以解读.病例原来特别喜欢唱歌跳舞,突然兴趣全无刘女士原来是社区活动的活跃分子,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刘女士身体素质一直不错,平时喜欢唱歌跳舞.孩子在外地工作,刘女士也没有其他负担,晚年生活美满幸福.

    作者:李艳鸣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切莫谈“癌”色变

    去年春节过后,在农村的表哥忽然感觉浑身乏力,经常出现上吐下泻症状,在表嫂的再三劝说下,表哥来到了医院,医生进行了简单诊断后告诉表哥,他得的是胃癌,需住院做手术.“什么?我得的是癌症,妈呀,我娃还有三年的学费咋办啊?”表哥哭了起来,表嫂也在一旁流眼泪.“娃他爸,你不要伤心,现在科学这么发达,癌症算啥,一定会治好的.”表嫂一边抹眼泪一边说.

    作者:汪志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唐登华:在家庭中理解,在系统中看待

    系统是家庭治疗的核心概念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也被称作心理治疗的第四势力.提到家庭治疗,比较知名的有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萨提亚家庭治疗等.其实它们的核心观念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今天谈的不是其中特别的一种,而是以整合的角度去理解.家庭治疗与其他心理治疗大的不同点,就是家庭治疗的对象是以家庭为一个整体.

    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用好《公众心理科普纲要》,做实心理服务

    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是数字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并不意味着能够有效满足公众对心理学的需求,相反大量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让公众迷失其中.面对公众所提出的各种心理学相关问题,我们心理工作者该如何有效开展心理科普工作呢?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伴随新的挑战与问题.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家庭治疗专家眼中的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础特征的一类神经强迫症性障碍,患者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或者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如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计数以及仪式性动作等等.患者明知不对,可无法控制,因为一旦控制不去做,就会出现紧张、心慌等严重的焦虑表现.为了避免焦虑的发生,患者只好去想、去做,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带来了相当的痛苦.

    作者:刘华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厌食女孩心中的牵挂——来自家庭中的压力

    天下没有不为父母担心的孩子,也少有不受父母冲突影响的孩子.也许有些父母们会质疑:我们俩吵架是我们俩之间的事情,和孩子的心理问题有什么关系?好像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只存在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却不存在孩子对父母的牵挂.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已有确切的临床经验和实证研究表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父母冲突、冷战、暴力越多,日后出现行为问题、情绪障碍、躯体疾病、厌食、厌学以及吸毒等问题的概率也就越高.

    作者:任小丹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