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明;吴黄辉;王丽萍;吴晓智;陈国忠;谭钢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18(IL-18)在脓毒症患者及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症(TCP)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IL-18在脓毒症患者和脓毒症TC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8在脓毒症患者和脓毒症TCP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 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及血清中IL-18的表达量均低于脓毒症TCP患者.结论 IL-18与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程度呈负相关,并且极有可能在脓毒症TCP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健;许华;王兵;王勇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醛固酮(ALD)水平对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PCI)后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入住心内科的冠心病患者268例[9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和17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PCI术前测定基础血清ALD水平.将患者分为ALD<130 pg/mL(127例)和ALD≥130 pg/mL(141例)两组,分析并记录患者术后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率及ISR(原病变冠脉直径狭窄程度≥50%)等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血清ALD水平在ACS组比SAP组高[(160 ± 58)pg/mL vs.(118 ± 46) pg/mL,P<0.05];PCI术后12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及ISR发生率ALD高者远高于ALD低者(24.1% vs.3.1%, P<0.05;16% vs.7.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D水平是发生ISR的强预测因素(比值比为每10 pg/mL 2.56).结论 基础血清ALD水平是PCI术后12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ISR的预测指标,这提示PCI术后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是和术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密切相关.
作者:吴天源;李韶南;罗义;吕磊;孙少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外科手术后良好的镇痛可有效减轻术后的应激反应,有助于机体康复,这也是近几年加速康复外科提出的基本要求[1].肝癌开腹切口,创伤巨大,术后疼痛剧烈,目前临床上对该类手术术后镇痛方法包括静脉自控镇痛或硬膜外镇痛,这些镇痛方法效果确切,但都有其局限性,因此,临床上需要一种可选择的安全确切的镇痛方式.近年来欧洲学者BLANCO等[2]提出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超声引导的前锯肌平面阻滞作为一种新型的阻滞技术,越来越受到临床麻醉医生的推崇,而此技术在开腹手术中的应用很少有报道.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对40例肝癌开腹患者术前行前锯肌平面复合腹直肌鞘神经阻滞(rectus sheath block,RSB),对其镇痛效果进行初步的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柴彬;林文新;郑辉利;张进;马保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发明和应用新的采血针,提高血透患者采血工作效率.方法 将180例血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一组(CG1组)、对照二组(CG2组)、试验组(EG组)中,比较3个组中的采血时间、存在针刺伤风险的操作次数、存在血标本污染的操作次数.结果3组中的采血时间、存在针刺伤风险的操作次数、存在血标本污染的操作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CG1组的采血时间长(12.55 min), EG组的采血时间短(5.09 min);CG2组存在针刺伤风险的操作次数高,EG组低;CG1组的血标本污染操作次数和血标本量不准确的数量高,EG组低.结论 转接型防针刺采血针在血透患者血标本的采集的工作效率明显优于传统采血方法,且有利于降低采血过程中针刺伤的风险和血标本受污染的风险,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曾志力;林美珍;林璟华;于红静;温跃强;陈秀梅;肖雅倩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抑郁症是一种慢性发展的精神类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呈上升趋势,对人类健康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与社会负担.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及环境因素相关,但关键机制因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至今未能阐明,严重影响临床防治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与疾病关系的相关发现,所揭示的肠道微生物-炎症-中枢神经系统致病路径等,为认识肠道微生物在抑郁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以及今后的抑郁症研究方向,带来新的视野和启示.
作者:马燕;郭莉娜;刘漪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对鼻咽癌放疗后交感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交感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鼻咽癌放射治疗的相关性.方法 在2012年4月至2016年1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的357例鼻咽癌放疗后神经损伤患者中,纳入6例鼻咽癌放疗后交感神经损伤病例,随访期1~4年,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6例鼻咽癌放疗后交感神经损伤患者,中数年龄是50岁,从放射治疗到出现交感神经损伤临床表现的时间均数为7.7年.6例患者均有持续和难以缓解的头晕症状,且均为神经系统首发症状,血压波动是鼻咽癌放疗后交感神经损伤临床体征的特征之一.激素治疗后有2例患者症状有部分缓解,其他4例患者病情缓解不明显.结论 交感神经损伤是鼻咽癌放疗后较少见但具有一定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作者:姚庆阳;李艺;唐亚梅;郑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进行扁桃体切除术联合悬吊缝合术对治疗成人FriedmanⅠ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 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为FriedmanⅠ期OSAHS患者44例,其中23例为试验组,进行扁桃体切除术联合悬吊缝合术,21例为对照组,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前术后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血氧饱和度(LSaO2)、Epworth嗜睡评分(ESS).结果 试验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82.6%,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80.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组内比较,术后AHI和ESS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LSaO2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两组间治疗前后体质指数、AHI、LSaO2和E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扁桃体切除术联合悬吊缝合术治疗FriedmanⅠ期OSAHS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郑雪松;郝锐;付文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氢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脑皮质区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I/R损伤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I/R组(MOD组)、氢气治疗组(H2组).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神经细胞活性氧(ROS)生成率,线粒体膜电位(△ψm)水平,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度,线粒体肿胀度变化.结果 与Sham组相比,MOD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PTP开放度、线粒体肿胀度及ROS生成率增加(P<0.01),△ψm水平降低(P<0.01);与MOD组比较,H2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PTP开放度、线粒体肿胀度和ROS生成率降低(P<0.01),△ψm水平增加(P<0.01).结论 腹腔注射H2可保护脑I/R后缺血区线粒体的功能,改善大鼠脑I/R后的神经功能评分.
作者:张鑫磊;陈盼;夏裕宁;李雪梅;戴春光;谭永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在不同个体间肝素敏感性差异与术后出血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个体化肝素抗凝策略奠定基础.方法 选择体外循环下实施心脏手术的患者共120例,术中测基础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开胸骨后给予2.5 mg/kg首次肝素剂量,5 min后测ACT数值.根据首次肝素化后测得的ACT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若ACT值达不到转机要求则继续追加肝素0.5 mg/kg,并分别记录各组术后出血量.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输血量以及术后24 h引流量等资料.结果 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3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T>750 s组与ACT<480 s组明显高于ACT 480~750 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T<480 s组与ACT>750 s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肝素敏感性与术后出血具有相关性,其中ACT在480~750 s之间的患者出血量低.
作者:翟原苑;马海平;郑宏;王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USP22在宫颈癌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其对细胞增殖及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宫颈癌细胞中USP22 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CCK-8、流式细胞术和裸鼠成瘤实验检测USP22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顺铂化疗敏感性、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 USP22在宫颈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人永生化表皮细胞;沉默宫颈癌细胞中USP22表达后,细胞增殖受到显著抑制,细胞凋亡显著增加,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期,而肿瘤细胞对顺铂化疗敏感性相应增高;体内成瘤实验结果显示沉默宫颈癌细胞中USP22的表达后,荷瘤小鼠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对顺铂敏感性显著增加.结论 USP22在宫颈癌细胞中表达升高,可促进HeLa细胞增殖并降低对顺铂的化疗敏感性.
作者:刘春艳;毛熙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肱骨近端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的5%[1],该骨折常常为关节内骨折或邻近关节,通常需要手术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来3D应用于临床已成为趋势[2],已有众多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粉碎性骨折实例报道,其优良的近中期疗效总体上得到了验证,利用此技术辅助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目前报道极少,现将我院相关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危小东;肖勋刚;邹康;陈永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压力控制通气(PCV)时,Trendelenburg体位、人工气腹下与平卧位、非气腹相比呼吸力学指标随预设气道压变化情况.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30例,入室后常规心电监护,气管插管后以容量控制通气(VCV)作为基础通气方式,5 min后切换为PCV,以此时气道压为人工气腹前预设气道压,之后分别依次减少1 cmH2O、恢复为预设值、增加1 cmH2O;人工气腹15 min后气道压作为气腹后预设气道压,之后重复上述过程,每个时间点至少间隔5 min,记录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VT)、动态肺顺应性(Cdyn),其中VT、Cdyn连续记录5个值取平均数,观察患者术后苏醒情况.结果 人工气腹、Trendelenburg体位后,患者Cdyn、VT减小(P<0.01),MAP升高(P<0.05);预设气道压改变1 cmH2O时,ΔVT减小(P<0.05),Cdyn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V时,Trendelenburg体位、气腹状态下预设气道压每改变1个单位与平卧位、非气腹相比,VT改变明显减小而Cdyn改变无明显差异.
作者:孙树俊;姜艳华;刘海梅;王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就射频热凝术(RF)联合脉冲射频术(PRF)治疗三叉神经眼支疼痛的安全性与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1-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住院的患者,根据入组标准建立前瞻性队列研究队伍.入组患者自由选择手术方式,分为RF组与RF联合PRF组,每组35例.通过手术即刻疗效和并发症、术后中远期疗效进行总体评价.结果 RF组患者术后即刻疼痛治愈率为88.57%(BNIⅠ级、Ⅱ级),RF联合PRF组患者术后即刻疼痛治愈率为91.43%(BNIⅠ级、Ⅱ级).两组患者的无痛生存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运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8,P=0.023).RF组术后14例患者发生了角膜反射减弱,角膜反射减弱恢复时间为(12.1 ± 7.5)个月.RF联合PRF组术后6例患者发生了角膜反射减弱,角膜反射减弱恢复时间为(8.9 ± 2.3)个月.两组患者角膜反射减弱发生率及角膜反射减弱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48,P = 0.034;t = 2.25,P = 0.028).结论 RF联合PRF治疗三叉神经眼支疼痛可以增加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可推荐作为保守治疗无效不能耐受开颅手术三叉神经眼支疼痛患者的首先治疗方式.
作者:邓尚华;应翔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人肝癌细胞的原代培养技术是肝癌细胞建系与体外药敏试验的关键,对肝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意义重大,但目前国内外尚无系统的方法总结.本文就人原代肝癌细胞的取材、分离、纯化、鉴定、培养基的选择及培养模型进行了综述,尤其是对当前常用的两种分离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重点突出了培养模型在人肝癌细胞原代培养中潜在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肝癌细胞原代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从事肝癌研究的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王杰钦;游辅宇;彭青;高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序贯加量调强放疗(sIMRT)与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治疗脑转移瘤的可行性,比较两者靶区与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20例原发灶经病理学证实的脑转移瘤患者,每例患者分别制定sIMRT及SIB-IMRT计划,比较两种放疗计划的靶区与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两者全脑靶区的均匀性指数(1.46 ± 0.04 vs.1.42 ± 0.13)、脑干受照射剂量的平均值[(42.69 ± 2.18) Gy vs.(41.98 ± 0.96)Gy]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SIB-IMRT计划中肿瘤靶区的适形性(0.68 ± 0.05 vs. 0.44 ± 0.04)、均匀性(1.03 ± 0.01 vs.1.06 ± 0.01)、全脑靶区的适形性(0.78 ± 0.03 vs.0.76 ± 0.03)、双侧晶体及脑干的大受照射剂量明显优于sIMRT计划(P<0.05).结论 两种调强放疗技术均能满足靶区的覆盖及剂量要求,SIB-IMRT较sIMRT技术能明显降低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给予肿瘤靶区更加均匀适形的物理剂量.
作者:孔琪;陈香存;童铸廷;李云;王凡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骨转移是由原发性肿瘤侵袭到骨骼引起的,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和放疗等局部治疗,及化疗和姑息治疗等全身治疗.然而,骨转移一旦发生,治愈的可能性小、死亡率高.双磷酸盐是一类应用于骨肿瘤治疗的成熟药物,其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骨转移的作用,随着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研究的深入,一些新型双磷酸盐功能化的成像剂及治疗剂相继被开发.本论文基于双磷酸盐的一般特征和作用机制,概述了双磷酸盐功能化的成像剂、抗肿瘤治疗药物和纳米载体应用于骨转移治疗的临床前研究,通过回顾双磷酸盐修饰的药物或载体抑制临床相关动物模型的有效性,分析其应用于骨转移或骨肿瘤治疗的可行性和潜力.
作者:林勤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大黄素对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16只已成功建立肥胖复合牙周炎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牙周治疗组(对照组)及牙周治疗加大黄素组(药物组),所有大鼠于牙周治疗后2周处死.牙周治疗后2周,眼眶静脉取血,检测空腹血糖及胰岛素,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牙周治疗后2周,药物组的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170,P=0.044);药物组的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t=3.074,P=0.007);药物组的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HOMA-β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牙周非手术治疗结合大黄素局部给药,有助于牙周上皮屏障的修复,可以下调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作者:钟素兰;陈蕾;柴巧学;倪佳;李少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联合乌司他丁对肺叶切除术患者肺损伤保护作用.方法 择期行单侧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Dex1-3组.采用全身麻醉,术中均单肺通气,均使用乌司他丁.Dex1-3组分别给予Dex负荷量0.5、1.0、2.0 μg/kg,10 min后以0.5、1.0、2.0 μg/(kg·h)的剂量泵至术毕,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Dex.记录手术情况.于T0-4时点抽血检测SOD、IL-6、IL-10、MDA浓度.测量患者术后12、24、48、72 h FVC、FEV1及FEVl/FVC数值.结果与T0比较,C组、D1组T1-4时点的SOD下降,IL-6、MDA及T2-4的IL-10上升;D2-3组的T2-4时点的SOD下降, IL-6、MDA及IL-10上升.与C组比较,D1-2组T2-4时点及D3组的T1-4时点的SOD及IL-10上升,IL-6、MDA下降.D1-3组术后的FVC、FEV1及FEV1/FVC上升.与D1组及D2组分别比较,D3组的T2-4时点的SOD及IL-10上升,IL-6、MDA下降,术后48 h,72 h的FVC、FEV1及FEV1/FVC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0、2.0 μg/kg静脉泵注10 min后以1.0、2.0 μg/(kg·h)泵至术毕联合乌司他丁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具有肺保护作用,1.0 μg/kg组更适合临床使用.
作者:周桥灵;赵伟成;廖美娟;梁桦;王汉兵;刘洪珍;杨承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PAX-5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异常表达情况,探讨PAX-5在淋巴瘤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以及鉴别诊断需注意的问题.方法 回顾269例T细胞淋巴瘤病例,对经免疫组化、基因重排确诊的PAX-5异常表达的病例,结合文献调研,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和意义.结果269例T细胞淋巴瘤中,共发现2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异常表达PAX-5,异常表达PAX-5的肿瘤细胞同时表达T细胞标记.结论 PAX-5是比较特异的B细胞标记,但也可以表达于T细胞淋巴瘤.在淋巴瘤的诊断和分类,特别是某些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必须结合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合理选用并综合评价系列T、B免疫标记表达情况,必要时行基因重排检测,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李学锋;朱梅刚;丁向东;冯晓冬;张志魁;徐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半乳糖凝集素3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左室肥厚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LVH组)及非左室肥厚患者各120例(NLVH组),匹配两组年龄、性别比例及住院时间.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LVH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LVH与病程、血压控制情况、体质指数、NT-proBNP、文化程度、Gal-3及MAU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病程、血压控制情况、Gal-3及MAU进入模型,其OR(95% CI)分别为1.062(1.001~2.237)、1.643(1.527~5.185)、2.816(2.231~8.872)、3.736(3.151~11.39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程、血压控制情况、Gal-3及MAU与LVH有显著相关性,且为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朱磊;杨明;程波;徐彦;姚峰;邹勇;张苏川;刘敏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