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琳
目的:探讨抑郁、焦虑状态与退变性下腰痛术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Google Scholar、CNKI、VIP和WanFang Data自建库以来到2016年4月的文献,运用Meta分析软件Stata11.0分析纳入的文献,并对结果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终有14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抑郁组、焦虑组跟正常组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相比:SMD=0.629,95%CI 0.482~0.775, P<0.01;与正常组术后目测类比疼痛评分(VAS)相比:MD=1.585,95%CI 1.263~1.906,P<0.01。进行亚组分析,探索文献异质性来源可能为发表地区不同。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较稳健。结论:处于抑郁、焦虑状态的退变性下腰痛患者术后疗效较正常心理状态的患者差,疼痛程度更大,导致腰椎手术失败的发生率高。因此,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应开展术前心理评估,以排除抑郁、焦虑状态等不良心理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降低腰椎手术失败率的意义。
作者:钟远鸣;梁梓扬;莫日养;许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确定优化处理技术对畸形精子症和不明原因不育症患者的精子形态和DNA碎片指数(DFI)的影响。方法:筛选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400例男性及孕产妇家属,根据生育史和精液分析结果,分为正常生育组、畸形精子症组和不明原因不育症组,对其精液进行直接上游法和非连续密度梯度法优化处理,并分析其精子形态和DFI。结果:优化处理前畸形精子症组和不明原因不育症组精子头部、颈部畸形率和DFI均显著高于正常生育组(P<0.01);优化处理后正常生育组、畸形精子症组和不明原因不育症组的精子畸形率和DFI均显著低于处理前(P<0.01),经非连续密度梯度法处理的精子畸形率和DFI低(P<0.01)。结论:相对于直接上游法,非连续密度梯度法更有利于筛选形态正常和DNA完整性高的精子。
作者:郑毅春;徐丽清;梁嘉颖;唐婷;汪李虎;刘风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的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CBR)自1986年由我国派专家赴WHO学习开始,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以卓大宏教授等老一辈康复学者的带领下,社区康复现已成为中国康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以基层社区为基地,以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前提,以全社会的参与为支持保障,以适宜康复技术为介入手段,以实现残疾人全面康复为终目标,积极动员残疾人及其社会力量参与,已成为我国社区康复发展的新趋势[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供什么样的社区康复服务内容,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者:刘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4种不同镇痛药物联合使用的镇痛效果,探究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经济的镇痛方式,分析相关镇痛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选取普外科某手术组的PD术后患者412例,其中男262例,女150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和自控静脉镇痛(PCIA)方式,依据术后麻醉医生采用的不同镇痛药物组合自然分为4个小组:组1(n=113)地佐辛+凯纷;组2(n=88)地佐辛+舒芬太尼;组3(n=105)诺扬+凯纷;组4(n=106)舒芬太尼+凯纷。采用长海痛尺评价4种不同镇痛药物联合的镇痛效果,并观察术后辅助用药、胃管拔除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个小组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用长海痛尺评分在术后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组2的评分低(P<0.05);其他时间段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辅助用药特耐和胃管拔除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组2的特耐使用率低,胃管拔出时间早。恶心呕吐、瘙痒、腹泻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尿潴留、呼吸抑制发生。结论:通过临床观察PD术后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药物联合的镇痛效果更好。通过观察不同镇痛药物的联合使用,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便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沈雪华;黄建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系常见、多发的功能性疾病,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为1.1%~45.0%,我国IBS(罗马Ⅱ标准)患病率为5%以上,且呈上升趋势。在世界范围内IBS就诊率占消化专科门诊30%~70%[1?2]。IB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是内脏高敏感性(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VH)、肠动力异常、脑肠互动、炎症及应激等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多种机制之间相互关联[3?4]。其中VH在IBS发生、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内脏高敏感是指内脏组织对各种伤害性或生理性刺激的感受性增强。IBS患者存在广泛的VH,直肠、结肠、空肠和食管均可出现高敏感性增高,并且内脏感觉高敏感性与IBS患者疾病活动程度正相关[5]。近的研究表明,辣素受体家族(transit vanilloid receptors ,TRPV)是一种与疼痛相关的阳离子通道,TRPV1可通过PKA/PKC途径实现敏化参与IBS发病机制。本文就PKA/PKC介导TRPV1敏化在IBS中的作用作一评述。
作者:张涛;方健松;潘锋;黄晓燕;陈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降钙素原清除率(PCT?c)对严重脓毒症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40例严重感染患者,分为好转组(n =28)和恶化组(n =12),监测治疗后第1、2、3和5天患者血清PCT、APACHEⅡ评分,计算24、48和96 h PCT?c,比较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好转组PCT和APACHEⅡ评分呈进行性下降,恶化组PCT和APACHEⅡ评分进行性升高,第5天PCT:升高显著,与好转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好转组与恶化组48 h和96 h PCT?c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48 h PCT?c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为0.887(P=0.00),19.25%作为节点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和91.7%;96 h PCT?c ROC下面积为0.926(P=0.00),以30.2%作为节点值,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91.7%。结论:48和96 h PCT?c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具有较好的预后预测价值。
作者:李俊岭;邓涛;吴汉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药物成瘾是以失去控制地服用某种成瘾药物为特征的并伴有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受损的慢性、复发性疾病。近年来药物成瘾已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长期服用成瘾性药物和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近年来,药物成瘾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以及以认知功能障碍为靶点的治疗策略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简要总结药物成瘾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药物成瘾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的分子基础以及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作用靶点的药物治疗。
作者:陈身健;刘志强;徐丽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转导抑制因子3对脓毒血症引起的肺损伤的作用。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干预组用辛伐他汀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1周后模型组和干预组注射脂多糖,48 h后取血清检测TNF?α和IL?6含量变化,取肺组织检测肺组织SOSC3、NF?kB基因表达量变化及检测SOSC3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中大鼠血清TNF?a和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含量低于模型组,而高于对照组。模型组NF?κ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表达略高于对照组。模型组SOSC3表达量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变化,在治疗组中SOSC3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western blot结果治疗组SOSC3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模型组。结论:辛伐他汀可能引起肺组织SOSC3表达量升高,SOSC3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信号通路NF?κB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有效的保护脓毒血症引起的肺损伤。
作者:徐志伟;张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肺门角、右肺门中点、左肺门中点与上腔静脉入口(CAJ)的位置关系,分析其作为PICC术后导管头端定位点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6月行胸部CT平扫的体检者213例,以CT定位相模拟X线平片,通过对应的CT图像测量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肺门角、右肺门中点、左肺门中点至CAJ的距离,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结构与CAJ的位置关系。结果: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肺门角、右肺门中点、左肺门中点至CAJ的距离分别为(19.446±14.4981)mm、(8.165±6.4777)mm、(11.640±7.7655)mm、(18.523±9.1217)mm,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c2=164.119,P=0.000)。结论:肺门角、右肺门中点、左肺门中点作为PICC定位点较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更可靠,其中肺门角接近CAJ的投影位置。
作者:徐志宾;施瑜;徐远;李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及D-二聚体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急诊和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12例TBI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轻度TBI组(GCS:13~15分)、中度TBI组(GCS:9~12分)和重度TBI组(GCS:3~8分),测定患者入院后24 h内血浆suPAR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各组间血浆suPAR及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BI组血浆suPAR、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分别为15.86±7.33 vs 2.79±0.69,P<0.01;3.50±2.78 vs.24±0.15,P<0.01)。重度TBI组血浆suPAR、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中度T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suPAR水平与GC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854, P<0.01);D-二聚体水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738,P<0.01);血浆suPAR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r=0.753,P<0.01)。D-二聚体的曲线下面积(AUC)值较大,为0.854,95%CI为0.763~0.945;血浆suPAR的AUC值为0.801,95%CI为0.698~0.903。结论:TBI患者血浆suPAR和D-二聚体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并且预示预后不良。
作者:武晓灵;喻莉;龙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联合肾上腺素在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准备行THA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TXA联合肾上腺素组(联合组,n=45)以及对照组(TXA组,n=45)。联合组向关节腔内注射TXA和肾上腺素,TXA组向关节腔内注射TXA。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Hb)下降值以及红细胞比容(Hct)下降值,同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输血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TXA联合肾上腺素可以明显减少THA患者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以及隐形失血量、输血率、Hb下降值以及Hct下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术中出血量,两组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XA联合肾上腺素对减少单侧THA术后出血的疗效明确且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井伟;任淑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硫酸吲哚酚(IS)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mDCs)的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IS在动脉粥样硬化(AS)免疫炎症反应中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rhGM?CSF和rhIL?4体外诱导分化为未成熟mDCs,随机分为PBS组、LPS组(1μg/mL)、IS.1组(30μmol/L)、IS.2组(300μmol/L)、IS.3组(600μmol/L)。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DCs表型和吞噬功能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mDCs分泌细胞因子IL?12p70的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不同浓度IS作用于mDCs后,显著上调mDCs表面标志CD80、CD83、CD86、MHC II的表达,降低细胞吞噬功能并促进细胞因子IL?12p70的分泌(P<0.05);形态学上看,LPS组和IS.2组细胞呈不规则形,胞体表面有形态不一的突起。比较得出IS为300μmol/L时为适宜的刺激浓度。结论:硫酸吲哚酚可诱导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成熟,这可能是硫酸吲哚酚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过程的机制之一。
作者:何栩;吴奕章;傅强;严全能;梁欣伟;李志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在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EPI?PBCA?MNPS)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并将其分为生理盐水(NS)组、表阿霉素(EPI)组、EPI?BCA?MNPS组和EPI?PBCA?MNPS+磁场(EPI?PBCA?MNPS+MF)组进行实验;用药2周后解剖裸鼠,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计算抑瘤率,并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并分析组织中细胞增殖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肿瘤体积抑制率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PI?PBCA?MNPS+MF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EPI?PBCA?MNPS+MF组PCN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对裸鼠人肝癌模型有显著抑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
作者:吴金柱;蔡卫华;朱任飞;邵建国;窦志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技术与多种影像学方法在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影响因素并对比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月6月同时行超声、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及数字断层融合技术检查并经临床或CT证实输尿管结石的患者,共253例。由三个高年资医师获取与影响检出输尿管结石相关性高的因素,再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危险度进行分析。结果:共提取17个影响因素,临床症状7个,影像学特征10个,经分析其中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结石形态,位置,大小,密度;骨质增生,恶心呕吐,酸胀不适;其中危险因素(有利检出):US为大小;KUB为形态、大小、位置及密度;DTS为形态及密度;IVP为形态、位置、大小及密度;IVP+DTS为位置及密度。结论:DTS联合IVP可降低结石形态、位置、密度及大小的影响,消除重叠、阴性结石及骨性结构的遮挡,提高输尿管结石检出率。
作者:何子龙;杜钢;廖昕;曾辉;婵娟;徐维敏;陈卫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10例临床诊断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血清学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HBV DNA和HBsAg相关性为0.339(P<0.05),以HBV DNA浓度对HBsAg进行分层,各组间HBsAg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和HBeAg相关性为0.443(P<0.05),以HBV DNA浓度对HBeAg进行分层,各组间HBeAg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ALT浓度对HBV DNA进行分组,当ALT>40 U/L时,HBV DNA浓度与其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HBsAg检测线性范围过小,尚不能说明HBsAg与HBV DNA的关系,HBeAg在高浓度水平时,与HBV DNA显著相关。血清中HBV DNA浓度越高,肝损伤程度(以ALT水平表示)越高。
作者:吕敏仪;范雪娇;孙茜;李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未来20年,房颤的发病率估计会翻倍[1],至2030年仅欧洲每年预计新增房颤120000~215000例[2],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达33%,合并持续房颤的患者达44%,合并永久性房颤的患者高达56%[3]。改善心力衰竭是临床治疗快速心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的重要方式,以达到有效控制患者快速心室率的目的[4]。β受体阻滞剂中关于比索洛尔治疗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研究观察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膝关节是人类结构复杂、功能重要、容易受到损害的关节之一[1]。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骨关节炎已成为全球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终可导致严重的疼痛和残疾[2]。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已成为治疗晚期膝关节炎及严重膝关节损伤有效的方法[3]。在临床实践中,外科医生愈加重视对假体的选择,若选择不当可造成应力分布不均匀、假体松动和疼痛等并发症[4]。不同研究者选择对尸体标本进行直接测量[5]、CT三维重建技术[6]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7]等均发现股骨远膝关节是人类结构复杂、功能重要、容易受到损害的关节之一[1]。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骨关节炎已成为全球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终可导致严重的疼痛和残疾[2]。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已成为治疗晚期膝关节炎及严重膝关节损伤有效的方法[3]。在临床实践中,外科医生愈加重视对假体的选择,若选择不当可造成应力分布不均匀、假体松动和疼痛等并发症[4]。不同研究者选择对尸体标本进行直接测量[5]、CT三维重建技术[6]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7]等均发现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形态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化引起的假体匹配不良是影响假体稳定性及关节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8]。学者们根据股骨远端解剖结构的性别差异,设计出性别特异性股骨假体,但是至今性别特异性股骨假体置换疗效是否优于不分性别的标准型股骨假体尚未明确。本文对TKA中股骨远端解剖学结构的性别差异作一综述,为假体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罗旺林;刘勇;钟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后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15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内注射0.5 mg雷珠单抗后1周行小梁切除术,术后2周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观察术眼的视力、眼压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15例(17眼)虹膜和前房角新生血管均完全消退。术后6个月,6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0眼视力无改变,1眼视力从眼前指数降到眼前手动。治疗前眼压与术后各个时间点眼压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75、10.26、9.73、10.77,P<0.01)。所有病例均无术中及术后眼内大出血、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可有效消退虹膜及前房角的新生血管,为小梁切除术提供有利的条件。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后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具有稳定可靠的疗效。
作者:周哲;胡佳丽;葛茸茸;沈奕伶;徐巍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血清表达水平及基因IL?17?197A/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22例慢性HBV感染者作为病例组,以88例自限性HBV感染者为对照组。采用PCR结合荧光探针的体外DNA扩增检测技术,定量检测血清标本中的HBV DNA含量;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IL?17表达水平;采用贝克曼SNP分析仪,检测IL?17?197A/G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各实验组IL?17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8.1,r2=0.61,P<0.0001)。L?17?197A/G位点AA、AG和GG基因型分布频率在各组中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20, P<0.0001)。GG基因型在自限性感染组中分布频率高(78.41%),而在慢性乙肝肝硬化组中分布频率低(19.05%)。AA基因型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分布频率高(67.72%)。结论:IL?17?197A/G位点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是河北汉族人群中HBV易感的宿主基因。
作者:何培元;侯志平;王春青;尹春英;王艳玲;李炳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结核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1、IL?10及HMGB?1的动态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活动性结核59例,按标化治疗并评估疗效。采集不同治疗时间患者和对照外周血,ELISA测定血清炎症因子。结果:初治、复治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TNF?α、IL?1和HMGB?1水平随化疗进行及病情好转而明显下降(P<0.01),IL?10水平显著回升(P<0.01)。治疗前,临床治愈与治疗失败患者4种炎症因子无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失败患者TNF?α、IL?1和HMGB?1均显著高于正常人水平(P<0.01),而IL?10却显著低于正常人水平(P<0.01)。结论:动态检测活动性结核患者外周血TNF?α、IL?1、IL?10和HMGB?1水平有助于活动性结核患者病情评估和疗效判断。
作者:周安;徐巧玲;李明强;刘清蒙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