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黄海樱;周强;嘉红云;冀天星
尽管靶向药物的发展迅速, 目前治愈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仍需要依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首选的造血干细胞供者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同胞供者,但仅30%的患者能找到[1];其次,在亚洲地区,约 20%患者能找到HLA相合的非血缘供者,仍有一部分患者缺乏合适的供者.脐带血作为造血干细胞来源之一,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CBT)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儿童及成人恶性及非恶性血液病的治疗. 在没有HLA相合同胞供者的情况下,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成为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之一.
作者:林东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单节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OLF)几乎仅见于亚洲,尤其是日本.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其发病也值得关注[1]. 胸椎OLF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疾病,通常发展至产生严重脊髓压迫时才被患者发现[2].近年来, 有报道指出术前症状持续时间越长, 对胸椎OLF的手术预后越不利, 说明对病理损伤较轻的患者进行及早诊断, 并根据完整评估后给予妥善处理,有助于改善胸椎OLF患者的预后结果.需要指出的是,胸椎OLF经常伴随其他脊髓疾病, 例如腰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导致胸椎OLF诊断时间延长、治疗效果欠佳[ 3 ].然而, LSS 和胸椎OLF共患对临床上的影响仍然未知. 因此, 在本次研究中, 选取在本院治疗的OLF患者的资料, 比较了单纯胸椎 OLF 患者以及OLF患者伴LSS情况下实施椎板切除术后的预后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以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研究依据.
作者:刘克骏;米明珊;白海明;麻承德;伍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干细胞转录因子Nanog和Oct4在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表达,以初步探索二者在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子宫内膜(异位及在位内膜)和21例非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中Nanog和Oct4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两者的相关性. 结果:Nanog和Oct4在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 < 0.01);而二者在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Nanog和Oct4在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 = 0.590,P < 0.01). 结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异位内膜中Nanog和Oct4均有高表达,二者可能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蔡文娟;郭丽萍;郑丽娇;王丽婷;叶靖坤;马颖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 HD)是小儿常见消化道畸形,目前对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 术中需切除病变的狭窄段、 移行段及部分扩张结肠, 手术切缘的判定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一直以来,外科医生依赖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以见到正常神经节细胞作为手术切除部位. 但即便如此,仍有很多术中操作满意的患儿术后再次出现便秘. 因此,神经节细胞分布正常的肠管是否存在其他异常导致术后便秘的发生,值得我们研究.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s)是消化道肠壁内一种可以自发性产生慢波, 并在神经节细胞与平滑肌间传递电信号的细胞, 被认为与多种肠道动力性疾病相关[1].因此,笔者对3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HD患儿进行了随访,并对其手术切缘肠段组织中ICCs进行检测, 研究ICCs分布与巨结肠术后便秘复发的相关性, 为巨结肠术中决定手术切除范围提供依据.
作者:王亮;王忠荣;徐兵;苏义林;朱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EB )的疗效及预防复发作用.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6例E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观察组予布地奈德混悬液800 μg/d ,同时予孟鲁司特10 mg/d;对照组予布地奈德混悬液 800 μg/d ,一共4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5(IL-5)、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分类、呼出气一氧化氮值( FENO )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治疗有效者继续随访半年,比较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P < 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IL-5、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分类、FENO值明显低于治疗前,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 . 05 ).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临床有效率高,P < 0.05,6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24.24%)较对照组复发率(48.28%)低, P < 0 . 05. 结论:在治疗EB方面,布地奈德及孟鲁司特具有协同抗炎作用,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媛;张铁栓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于本院手术的23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89例(A组),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Pringle法)下肝切除术143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肝功能变化、并发症、复发及生存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 (P > 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B组 (P < 0.05),A组术后第1、7天ALT、AST升高明显低于B组(P < 0.05). 两组患者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4%、71.1%和85.1%、60.0%,术后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3%、73.5%和93.4%、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能够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控制肝切除手术的术中出血量,大限度保留残肝功能,减少肿瘤肝内播散和转移等优点,操作技术简便、快速、安全.
作者:祁付珍;许刚;宋研;顾殿华;徐建波;陈国锋;张建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褐藻糖胶(LMWF)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 方法:手术切除SD大鼠双侧卵巢,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 实验分为假手术组(SHAM),去势组(OVX),LMWF(5 μg/kg)组. 于用药4、8周时测量其股骨的骨密度、骨小梁情况、骨代谢与力学性能,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与OVX组比较, LMWF组用药4周后即可明显提升股骨骨密度(P < 0.05);用药8周后骨密度进一步提升;LMWF组骨体积比(BV/TV)、骨小梁厚度(Tb.Th )、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间隙(Tb.Sp)明显优于OVX组(P < 0.05);LMWF可降低血PINP与CTX-1的水平,提升去势大鼠的股骨干与股骨颈的力学性能(P<0.05). 结论:LMWF能提高去势大鼠的骨密度和骨小梁数目,增加骨矿化,改善骨代谢指标,提升股骨的力学性能.
作者:金鑫;朱立国;李秀兰;贾建;张杨;孙晓雷;马剑雄;马信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 CD90 、IGF1R蛋白产物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原发性胆囊癌中CD90、IGF1R的阳性表达率,并以同期20例慢性胆囊炎作对照(对照组).结果:(1) 原发性胆囊癌CD90蛋白阳性表达率63.89%、IGF1R蛋白阳性率47.22%,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10%;(2)CD90蛋白在有淋巴结远处转移、NevinⅣ~Ⅴ期患者中阳性率(79.17%)高于无转移、NevinⅠ~Ⅲ期的患者(33.33%);IGF1R在低分化、有淋巴结远处转移阳性率(84.62%、62.50%)高于高中分化、无转移(26.09%、16.67%);(3)IGF1R与CD90两者呈正相关(P < 0.05);(4)CD90阳性(IGF1R阳性)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CD90阴性(IGF1R阴性)患者.结论:联合检测CD90、IGF1R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中表达有助于反映原发性胆囊癌生物学特性、为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指标.
作者:牛坚;王月;刘斌;朱志军;申海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和舒芬太尼对尼古丁高依赖患者食管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左胸一切口食管癌切除术尼古丁高依赖男性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低剂量舒芬太尼组(S1组)、高剂量舒芬太尼组(S2组)和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组(DS组). 3组患者术后PCIA泵设置均为:背景剂量:2 mL/h;单次剂量:2 mL;锁定时间:5 min;4 h限量:40 mL. 分别于术后1、4、8、12、24、48、72 h行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PCIA有效按压/总按压次数和术后72 h舒芬太尼消耗量. 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与S2组比较,DS组术后1、4、8 h静息和咳嗽 VAS评分明显降低(P < 0.05).与S1组比较,S2组和DS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和咳嗽 VAS评分明显降低(P < 0.05). 与S1和S2组比较,DS组术后72 h舒芬太尼消耗量明显降低(P < 0.05). 与DS组相比,S1组和S2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减少(P < 0.05). 与S1组相比,S2组和DS组患者术后补救例数明显降低(P < 0.05). 结论:对尼古丁高依赖男性患者食管癌术后的镇痛,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和舒芬太尼的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舒芬太尼,且并发症减少,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作者:任春光;李长营;高秀娟;张栋;张学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 方法:收集因首次发生STEMI伴有高血压并接受急诊PCI术置入支架治疗的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58例,平均年龄(61.4 ± 9.1)岁. 术后24 h、3、6个月及 1 年复查时化验血同型半胱氨酸( Hcy ) ,术后 1 年复查冠脉造影,以支架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1例)和非再狭窄组(105例),比较两组随访期间Hcy水平变化及H型高血压患者比例;筛选支架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支架再狭窄组H型高血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再狭窄组(P< 0.05);H型高血压是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结论:H型高血压与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可能相关.
作者:郑卫峰;王晓阳;张守彦;赵洛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合成近红外量子点并验证其荧光成像和光动力效应.方法:应用一锅法水相合成近红外量子点CdTe,经表征检测后连接RGD多肽,再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荧光成像效果. 随后,将3 ~ 24μg/mL的CdTe-RGD分别加入U251和3T3细胞,避光培养24 h间,观察量子点的细胞毒性.后用强度为30 mW/cm2,波长为632.8 nm的激光照射量子点处理后的细胞5 ~ 60 min,观察其光动力效应. 结果:合成的CdTe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和分散性,其直径为3 . 75 nm ,发射波长700 nm ,荧光产率20%. 经量子点处理后,U251细胞可荧光显像而3T3细胞则不能.暗环境下,不同浓度CdTe-RGD处理过的U251和3T3细胞存活率都在85%以上. 激光照射后, 随光照时间延长和量子点浓度的增加,U251细胞存活逐渐下降至(37 ± 1.6)%. 而3T3细胞组的存活率则无明显变化. 结论:一锅法水相合成的CdTe-RGD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且细胞毒性低,在生物成像和光动力治疗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作者:刘明兴;仲骏;窦宁宁;夏磊;高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选择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 = 55)与对照组(n = 49).观察组在PCI术前1 h使用乌司他丁30万单位静脉滴注,术后每天30万单位静脉滴注,连续3 d;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乌司他丁.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72 h肝肾功能相关指标:血AST、ALT、CRE(并计算CCR).结果:PCI后两组患者血浆AST均升高,CCR均有下降,观察组变化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血浆ALT术后较术前下降,对照组ALT术后则较术前有所升高,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结论:急诊PCI患者使用乌司他丁可保护肝肾功能,可减少相关性肝肾损害和造影剂肾病.
作者:吴剑弟;梁健球;李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检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妊娠母血及脐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判定IGF-1与PCOS患者妊娠结局的关系,探讨IGF-1是否可作为PCOS妊娠患者诊断标记物.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120例PCOS患者妊娠母血及脐血作为PCOS组, 同期收集无PCOS史120例的正常孕产妇妊娠母血及脐血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IGF-1水平,并对两组患者不同妊娠结局进行分析. 结果:PCOS 组妊娠母血及脐血中IGF-1的水平均显著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PCOS 组患者妊娠结局死胎、早产、巨大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PCOS组所有妊娠结局不良患者妊娠母血及脐血中IGF-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IGF-1可作为PCOS患者妊娠结局风险预测标记物.
作者:胡勇;谭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某些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乃至是唯一治愈手段. HLA全相合同胞供者是allo-HSCT的合适供者来源,但同胞全相合供者的概率仅有25%,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增多,这种概率将逐年降低,因此,寻找合适的替代供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移植技术的成熟、移植并发症防治水平的提高、支持治疗的进步以及HLA配型技术和效率提高,我国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发展突飞猛进,但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URD-HSCT)技术经验更为成熟,临床证据更为充足,非血缘供者仍是allo-HSCT替代供者的重要来源之一. URD-HSCT与haplo-HSCT两者不是互相对立关系,而应该是互补关系.
作者:邹外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1 URD-HSCT现状1.1 造血干细胞库的建立与发展 70年代初Speck B开展世界首例URD-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获得成功,随后英国于1974年率先建立了URD骨髓捐献中心,美国国家骨髓库于1986年建立,现今已发展成国际上大容量骨髓库. 据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CIBMTR)资料显示,URD-HSCT增幅较快,至2005年URD-HSCT病例数已超过MSD-HSCT,2012年超过4 000例. 而来自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组织(EBMT)登记的数据显示欧洲的URD-HSCT例数亦在2007年超过MSD-HSCT[3],2011年一项对欧洲48个国家680个移植中心的调查显示:13 470例allo-HSCT病例中,URD-HSCT占54%[4];亚太骨髓移植登记处(APBMT)登记的亚洲国家开展HSCT数据,显示URD-HSCT数量亦逐年上升,至2006年超过MRD-HSCT[5].我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CMPD)成立较晚(1992年),但发展迅速,截止至2015年12月,入库资料已逾216万人份,理论上,中国人群找寻到HLA 7/8位点以上相合的URD概率高达88%[6],提示URD-HSCT在我国将有进一步广泛应用的前景.
作者:肖扬;肖浩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近年来,微RNA (microRNA,miRNA)是继小分子干扰RNA(siRNA)之后非编码RNA研究的又一热点. miRNA在细胞内有着多种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与靶mRNA特异性结合,在转录水平上对基因进行调控,长度约为20 ~24个核苷酸[1]. 研究[2]显示,miRNA在细胞衰老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细胞衰老的miRNA包括miRNA-15, miRNA-29,miRNA-34,miRNA-371,miRNA-499等. 本文对近年来报道的miRNA-34对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调控机制进行综述,期望推动miRNA在衰老方面的研究.
作者:刘菊菊;李书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国内有文献报道[1]控制性降压用于成人鼻内镜手术,效果良好,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在小儿鼻内镜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控制性降压,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ASAⅠ级患儿40例,男 22,女 18 例,年龄 5 ~ 13 岁,体重17~33 kg,均为腺样体肥大,部分合并扁桃体肿大.随机分为观察组(B)组和对照组(A)两组,每组20例.
作者:吴硕雄;姚敏;宋志高;秦国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目前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因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而预后较差[1]. NSCLC生存期的延长有赖于早期诊断和早期规范治疗, 而在其病程中出现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等多种肺内合并症增加了疾病风险和诊断难度,并影响治疗选择和预后.现就近年来NSCLC常见肺内合并症在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诊疗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总结, 并对诊疗提出相关思考,以期为NSCLC佳个体化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孙辉;张海龙;王海峰;李建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无保护剂玻璃化冷冻技术在冻存人类经皮附睾抽吸(PESA)精子中的实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新鲜PESA精子、慢速冷冻PESA精子、无保护剂玻璃化冷冻PESA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共115周期,比较其精子回收率和临床结局. 结果:无保护剂玻璃化冷冻PESA精子组其复苏后精子活力、复苏率均高于慢速冷冻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无保护剂玻璃化冷冻PESA精子组、慢速冷冻组和新鲜PESA精子组其总受精率、卵裂率、妊娠率和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慢速冷冻组其优胚率显著低于其他二组. 结论:无保护剂玻璃化冷冻法能取得比较理想的临床结局,而且在冷冻效果上优于慢速冷冻法,但是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加大随访.
作者:葛斌;杨智敏;刁英;杨名慧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组织工程学和再生研究的发展为细胞移植研究创建了新的平台,目前骨组织工程应用的骨再生方法有:(1)植入仿生、 可降解的生物支架为组织再生创造空间和稳定性;(2)纯化和移植干细胞以增强骨组织再生能力;(3)局部募集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以提高细胞增殖能力. 以上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联合应用是近年来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焦点, 且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由于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方向复杂多样,本文将着重阐述组织工程和再生研究的研究进展,介绍干细胞生物学、 分子信号生物学, 生物材料之间的相互关联.
作者:马文娟;邹君惠;杨智坚;朱笑;于博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