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雁;李小晶;彭红艳;李蕾;张玲;曾金凤;王丹;沈伶俐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技术(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及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技术(traditional open thoracic lobectomy, TOS)在原发性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128例,其中VATS组60例,TOS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止疼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肿瘤学指标的差异。结果:VAT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疼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TOS组(P <0.05),淋巴结清除数目与TOS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3 d时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水平显著低于TOS组(P <0.001)。结论:VATS技术与TOS技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疼痛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作者:陈宝钧;陈治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革兰阴性(G-)杆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特征和易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全部重症加强监护病房(ICU)内G-杆菌血流感染患者,比较血培养G-杆菌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相关参数,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易感因素。结果:两年间ICU内发生血培养为G-杆菌148株,主要包括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单因素分析显示,G-杆菌血流感染时患者年龄大,患冠心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比例明显增加,血培养前住院时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比率及入院前静脉抗生素使用率明显增加,血浆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冠心病或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抗生素暴露为ICU内G-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易感因素。结论:冠心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及抗生素暴露是ICU患者发生G-杆菌血流感染的易感因素。
作者:邓医宇;申凤彩;林琼瑜;陈朦朦;孙诚;曾红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质量正常的开滦研究人群腰围变化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27979例无NAFLD且体质指数(BMI)<24 kg/m2的开滦集团员工作为观察队列,依据2006-2007年度与2012-2013年度健康体检腰围变化将观察对象分为持续正常组、降低组、升高组及持续高组,比较4组NAFLD的发病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变化与N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1)持续正常组、降低组、升高组及持续高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0.6%、15.3%、23.6%和31.5%。按性别分层后,男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1.5%、15.7%、25.6%和31.7%,女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8.5%、14.5%、19.6%和31.2%。(2)影响NAFLD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持续正常组比较,升高组及持续高组NAFLD的发病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1.33和1.39,而降低组与持续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男性与总人群结果一致,OR值分别为1.38和1.35,女性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腰围升高和持续高腰围可使体质量正常人群NAFLD的发病风险增加,在男性中更为显著。
作者:王珊;朱国玲;王谦;佟博;张海玲;张艳敏;吴寿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飞秒激光白内障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8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47眼,对照组40例44眼。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飞秒激光前囊切开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超声乳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前囊切开直径、囊膜环形张力、囊膜大小和手术时间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差异、人工晶状体偏移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前囊切开直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患者囊膜环形张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患者囊膜大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内内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且1年内人工晶状体偏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临床效果优异,可以改善手术效果并以此提高患者视力降低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雨霞;李乃洋;赵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检测糖调节受损(IGR)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胰岛素水平、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等指标,旨在探讨IGF-1、IGFBP-3等指标与前列腺体积(P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50岁的BPH患者109例,根据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56例、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4例及糖耐量减低(IGT)组39例;测量各组人群常规生化指标、前列腺增生指标以及血清IGF-1、IGFBP-3浓度等。结果:3组患者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IGF-1、IGFBP-3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3组患者PV、前列腺特异抗原、生活质量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 IFG组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NGT组(P′<0.017)和IGT组(P′<0.017);IGT组2 h血糖、2 h胰岛素高于NGT组(P′<0.017)及IFG组(P′<0.017);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V与FINS呈正相关,与IGF-1、IGFBP-3无关。结论: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是IGR合并BPH患者前列腺增生进展的危险因素,血清IGF-1、IGFBP-3与BPH无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阐明IGF-1、IGFBP-3在BPH的作用。
作者:王兆鹏;李军;王淼;何杰;刘敏;王义围;周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常熟地区尿结石患者的尿石成分与24 h尿液分析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在常熟地区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的泌尿系结石患者中,选择有结石标本的728例患者,对结石标本进行尿结石成分分析,其中296例患者同时测定24 h尿液生化分析。结果:728例患者中,纯草酸钙结石278例(38.2%),以草酸钙结石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性结石241例(33.1%),以碳酸磷灰石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性结石71例(9.8%),以磷酸铵镁为主要成分的结石62例(8.5%),纯尿酸结石48例(6.6%)。其中含钙结石658例(90.4%),含碳酸盐结石373例(51.2%),含磷酸盐结石69例(9.5%)。296例患者中有24 h尿分析异常者196例(66.2%),其中低镁尿症128例(43.2%)、高钠尿症56例(18.9%)、高尿酸尿症36例(12.2%)、高钙尿症20例(6.8%)及高磷尿症2例(0.7%),低尿量126例(42.6%)。结论:低镁尿症、高钠尿症、高尿酸尿症、高钙尿症及低尿量是常熟地区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重要代谢因素;采取红外光谱结石成分分析结合24 h尿液分析,可对尿结石患者的病因做出相应诊断,对尿结石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海亮;王竞;程静;范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原发性肝癌术后静脉系统栓塞是肝切除术后少见的血管并发症,特别是对于术前伴有静脉主干癌栓的患者,明确栓塞是血栓还是癌栓至关重要,如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诊疗措施,常导致严重后果。本文回顾性分析4例原发性肝癌术后并静脉系统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蒋水明;张其顺;卢海明;刘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系统治疗的58例LDH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方法评估手术前后患者腰腿痛情况,改良MacNab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腰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PELD组患者手术时间(82.81±13.35)min、术中出血量(29.38±5.62)mL、住院时间(7.97±2.52) d,术后3 d VAS评分(3.00±1.18)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1.29±0.99)分,术后VAS评分与术前[(8.07±1.12)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86.20%。结论:PELD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是治疗LDH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作者:杨五洲;曹奇;杨铁军;唐国军;黄新云;陈小明;陈亮元;颜学亮;唐晓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超前镇痛管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单个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共120例,采用随机分组单盲法将患者分为超前镇痛管理治疗组(帕瑞昔布组)和安慰剂治疗组(安慰剂组),以VAS评分法记录患者疼痛情况。分别用帕瑞昔布和安慰剂在患者入手术室前30 min静脉推注,记录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以高值为准。同时记录穿刺前及手术结束患者转为平卧位回到病房后共2个时点时,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评定患者对手术前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于手术后48 h内观察记录患者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评定患者对手术前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穿刺前及手术结束患者转为平卧位回病房后2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不良反应及满意度比较帕瑞昔布组均优于安慰剂组。结论:术前常规疼痛护理干预加静脉推注帕瑞昔布可发挥超前镇痛效应,能减轻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降低疼痛评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了患者住院的满意度。
作者:胡杏平;彭苑妮;张庆霞;何春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的标准临床路径和分层的保险给付费用。方法:整群抽取2家医院的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合并晶体植入术的2013-2014年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份、慢性疾病、术前等待时间将患者分组,比较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的差异。使用CHAID决策树法以住院费用为目标变量,构建了住院费用的不同层次。结果:手术前等待时间为2.00 d,总的住院时间为5.00 d可以作为新的临床路径时间指标的参考时间。发现术前等待时间长和非医保组的患者住院的时间比较长。慢性病、付款方式和术前等待时间都是决策树分层的节点因素。结论:新临床路径的标准要不断调整,要区分不同患者情况给予不同的临床路径费用的给付。
作者:李凌;张跃红;唐浩英;夏志高;言洁;鞠洪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评价斑块稳定性及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115例患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60例,单纯糖尿病组55例)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对90例颈动脉有斑块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各类斑块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分析斑块稳定性与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总发生率较对照组高(86.67% vs.69.09%,P <0.0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中以软斑多见,对照组中以混合斑多见;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软斑达峰时间、大峰值强度比、曲线下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高;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可量化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新生血管的分布密度,有助于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作者:何雁;李小晶;彭红艳;李蕾;张玲;曾金凤;王丹;沈伶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C1(FOXC1)对鼻咽癌5-8F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FOXC1在永生化人鼻咽部细胞株NP69、鼻咽癌低转移潜能细胞株6-10B、鼻咽癌高转移潜能细胞株5-8F中的表达;应用siRNA干扰FOXC1在鼻咽癌5-8F细胞株中的表达,观察其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OXC1蛋白水平在细胞株NP69、细胞株6-10B及细胞株5-8F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0.04、0.72±0.06及1.0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5-8F细胞株中FOXC1表达下调后划痕实验显示其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显示其侵袭能力均明显减弱(P<0.05),且5-8F细胞株中Fibronectin和Viment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FOXC1可能通过改变Fibronectin、Vimentin的表达调节鼻咽癌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FOXC1可能成为分子治疗鼻咽癌的靶点。
作者:陈柏林;易世江;刘鹏;欧阳磊;雷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指因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导致机体多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失控性释放,可导致全身多个重大器官出现功能障碍,如急性肺损伤(ALI)、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过度的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无疑成为了预防和治疗SIRS的“中心环节”[1-2]。LPS/TLR4信号通路作为SIRS炎性反应机制的代表,一直是SIRS研究的核心环节。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转录水平,而转录后水平调控研究知之甚少。可变剪接是真核细胞转录后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方式,参与了人类90%以上基因表达的调控,贯穿细胞生命活动代谢的各个环节,包括炎症、肿瘤等[3-5]。近年来,随着可变剪接对LPS/TLR4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越发受到重视,将指导我们探索防治SIRS新思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将为此进行综述。
作者:陈泉;唐丹;王德明;肖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s, NRs)作为一类配体依赖型转录因子超家族,大多数成员受经典的配体激素调节,与相应配体及众多共调节因子相互作用后,导致转录的激活。另外,有部分成员被称为孤儿核受体,因为其在调节基因表达时不需要配体参与,或暂未发现相应配体。它们通常具有脂溶性激素受体的特征,能直接进入胞核调节基因的转录表达。生物钟核受体存在节律波动,不论是配体依赖型核受体还是孤儿核受体均对机体各种生理病理活动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生物钟可以通过调节NRs的转录活性从而调节多种代谢通路。本文阐述Rev-Erbα、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等NRs与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文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术前经鼻黏膜给予阿托品用于早产儿全麻下行眼底检查对眼心反射和唾液分泌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矫正胎龄(46±5)周拟行眼底检查的早产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C组。麻醉前5 min A组经鼻给予阿托品0.02 mg/kg,C组经鼻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5 min(T1)、检查开始时(T2)、检查开始后2 min(T3)、5 min(T4)、检查结束时(T5)患儿的心率、SpO2、体温及患儿离室时(T6)唾液分泌量及体温。记录两组患儿术中眼心反射例数、眼心反射时低心率。结果:A组心率T1明显快于T0时(P <0.01)。 A组眼心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 <0.01),且眼心反射时A组心率减慢百分数明显低于C组(P <0.05)。A组唾液分泌量明显少于C组(P <0.05)。结论:早产儿行全麻下眼底检查前,经鼻黏膜给予阿托品可降低眼心反射发生率及其心率减慢程度,减少唾液分泌量且起效迅速、给药方式便捷无痛苦。
作者:闫红珊;姚兰;潘芳;冯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运用3.0T MR探讨前列腺癌(PCa)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PCa及25例BPH病例的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DCE)资料,比较PCa与BPH组T2WI、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和DCE表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Ca与BPH组ADC值的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评价3种序列联合运用时ACR PI-RADS V2评分对两种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PCa组外周带及中央腺体癌灶于T2WI呈结节状或片状的低信号(34/36),于DWI呈结节状或片状的明显高信号(33/36),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Ⅱ、Ⅲ型(36/36);BPH组中央腺体为多发混杂信号的结节,DWI结节为等或稍高信号(24/25),外周带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25/25),DWI呈等-稍高信号(24/25),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Ⅰ、Ⅱ型(25/25);外周带癌灶与BPH组外周带、中央腺体癌灶与BPH组中央腺体的ADC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CR PI-RADSV2评分对鉴别中央腺体癌与BPH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8.95%、80.00%、79.55%,对鉴别外周带癌与BPH则分别为68.42%、82.61%、76.19%。结论:T2WI、DWI及DCE组合的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结合ACR PI-RADS V2评分系统对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作者:李慧燕;郑泽宇;许乙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18F-氟脱氧葡萄糖(18F- FDG)PET/CT对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结果。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127例,包括结核性腹膜炎患者72例和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55例。将18F-FDG PET/CT检测结果记为观察组,而常规CT检查结果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及准确度。结果:恶性腹腔积液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示腹腔积液代谢升高,18F-FDG PET/CT准确度、敏感度以及特异性为91.34%、92.73%、90.28%,均显著高于常规CT的69.29%、67.27%、70.83%(均P <0.05)。在对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统计对比得出结核组受累腹膜SUVmax、腹腔积液SUVmax以及腹腔积液T/NT水平低于恶性组,而腹腔积液CT值高于恶性组。结核组结节直径小于恶性组,结核组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为74.19±11.42、57.93±10.21、65.16±11.26、62.42±11.03,均显著高于恶性组的68.83±10.79、51.22±9.41、59.73±10.44、56.73±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积液代谢升高对恶性腹腔积液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8F-FDG PET/CT阅片分析应密切结合腹腔积液SUV,以进一步提高对不明原因腹腔积液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效率。
作者:殷艳海;李诗运;戴儒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广西巴马有长寿家族史人群外周血沉默信号调节蛋白6(SIRT6)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与SIRT6基因多态性及其蛋白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巴马地区有长寿家族史者(长寿家族史组)137例(年龄30~106岁,男70例,女67例,汉族占6.57%,壮族和瑶族占93.43%),无长寿家族史者(无长寿家族史组)91例(年龄22~89岁,男51例,女40例,均为壮族和瑶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两组人群外周血SIRT6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长寿家族史组总体和女性人群外周血SIRT6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无长寿家族史组(P<0.05)。长寿家族史组SIRT6基因rs350846位点GG、C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携带者(GG、CG)的SIRT6 mRNA水平均高于无长寿家族史组(P<0.05)。长寿家族史组SIRT6 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中SIRT6蛋白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SIRT6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广西巴马人群家庭聚集性长寿相关,且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SIRT6 mRNA高表达更有利于长寿。
作者:蒋梅玉;黄倩倩;施礼威;夏天龙;梁雪;何敏;张志勇;覃健;韦霄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