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托品经鼻给药对早产儿眼底检查中眼心反射的影响

闫红珊;姚兰;潘芳;冯艺

关键词:阿托品, 经鼻给药, 早产儿, 眼心反射, 唾液分泌
摘要:目的:观察术前经鼻黏膜给予阿托品用于早产儿全麻下行眼底检查对眼心反射和唾液分泌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矫正胎龄(46±5)周拟行眼底检查的早产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C组。麻醉前5 min A组经鼻给予阿托品0.02 mg/kg,C组经鼻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5 min(T1)、检查开始时(T2)、检查开始后2 min(T3)、5 min(T4)、检查结束时(T5)患儿的心率、SpO2、体温及患儿离室时(T6)唾液分泌量及体温。记录两组患儿术中眼心反射例数、眼心反射时低心率。结果:A组心率T1明显快于T0时(P <0.01)。 A组眼心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 <0.01),且眼心反射时A组心率减慢百分数明显低于C组(P <0.05)。A组唾液分泌量明显少于C组(P <0.05)。结论:早产儿行全麻下眼底检查前,经鼻黏膜给予阿托品可降低眼心反射发生率及其心率减慢程度,减少唾液分泌量且起效迅速、给药方式便捷无痛苦。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的新临床路径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的标准临床路径和分层的保险给付费用。方法:整群抽取2家医院的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合并晶体植入术的2013-2014年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份、慢性疾病、术前等待时间将患者分组,比较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的差异。使用CHAID决策树法以住院费用为目标变量,构建了住院费用的不同层次。结果:手术前等待时间为2.00 d,总的住院时间为5.00 d可以作为新的临床路径时间指标的参考时间。发现术前等待时间长和非医保组的患者住院的时间比较长。慢性病、付款方式和术前等待时间都是决策树分层的节点因素。结论:新临床路径的标准要不断调整,要区分不同患者情况给予不同的临床路径费用的给付。

    作者:李凌;张跃红;唐浩英;夏志高;言洁;鞠洪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基于易损斑块生物标志物预警模型的构建

    目的:分析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人胎盘生长因子(PLGF)、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新喋呤(Npt)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疑似ACS患者90例,均行冠脉造影检查,术中据斑块形态分为稳定斑块(Ⅰ型斑块、Ⅲ型斑块),易损斑块(Ⅱ型斑块);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测定血清SAA、PLGF、sCD40L、Npt及血脂水平,记录基线资料。利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变量,探索易损斑块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SAA、PLGF、sCD40L、Npt均为发生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61、1.88、1.96和1.79。结论:对胸痛患者进行SAA、PLGF、sCD40L及Npt生化标志物检测,对于预测冠脉易损斑块、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永辉;王亚莎;方涛;牟鑫煜;邢晓春;张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下调叉头框转录因子C1对鼻咽癌5-8F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C1(FOXC1)对鼻咽癌5-8F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FOXC1在永生化人鼻咽部细胞株NP69、鼻咽癌低转移潜能细胞株6-10B、鼻咽癌高转移潜能细胞株5-8F中的表达;应用siRNA干扰FOXC1在鼻咽癌5-8F细胞株中的表达,观察其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OXC1蛋白水平在细胞株NP69、细胞株6-10B及细胞株5-8F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0.04、0.72±0.06及1.0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5-8F细胞株中FOXC1表达下调后划痕实验显示其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显示其侵袭能力均明显减弱(P<0.05),且5-8F细胞株中Fibronectin和Viment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FOXC1可能通过改变Fibronectin、Vimentin的表达调节鼻咽癌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FOXC1可能成为分子治疗鼻咽癌的靶点。

    作者:陈柏林;易世江;刘鹏;欧阳磊;雷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银离子对卡介苗菌株黏附硅胶管表面特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银离子对卡介苗黏附硅胶管表面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将普通硅胶管与镀银硅胶管在卡介苗菌液中培养30 d,每3 d测定菌液OD值,绘制生长曲线;依据卡介苗分裂周期,在分裂不同代数时取出硅胶管并洗脱,于固体培养基上接种观察和记录查看菌落数量,绘制黏附曲线;电镜观察培养30 d的硅胶管细菌黏附情况。结果:镀银硅胶管组每次采样测定的OD值和菌斑个数均少于普通硅胶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电镜观察镀银硅胶管组卡介苗黏附数量也少于普通硅胶管组。结论:银离子可降低卡介苗菌株在硅胶管表面的黏附并且可抑制卡介苗的生长。

    作者:赵永彬;王永;赵亚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喉罩全身麻醉用于小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临床研究

    用支气管纤维镜嵌入到肺段或亚段支气管水平,反复以无菌生理盐水和药物灌注、回收的方法来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肺不张、迁延不愈的哮喘等呼吸道疑难疾病的一项技术,被称为小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术[1](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BAL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的疾病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2]。随着小儿BAL在临床应用逐年增多,加之小儿生理解剖和难以合作等特点,其选用何种麻醉方式越来越引起麻醉医生的关注。本研究将喉罩静脉全身麻醉应用于小儿BAL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董成燕;王郜;马加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精神心理障碍在心内科住院患者中的表现

    目的:对本院近1年来开展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共病(双心医学)的临床工作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提供双心共病患者的基本数据。方法: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1个月内住院治疗的86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统计病种分布情况和各病种的焦虑抑郁构成情况,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在全体患者中,焦虑、抑郁、焦虑/抑郁及焦虑合并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8.6%、12.4%、51.0%、和7.9%。各病种中充血性心衰患者的抑郁发生率高,达24.6%;急性冠脉综合征、各种心律失常和高血压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39.6%~41.7%。无配偶、病程长、合并多种躯体疾病、心脏介入手术史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或抑郁的共同危险因素。结论:焦虑和抑郁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很常见,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心血管医生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达到双心同治。

    作者:张敏;李娜;杨军;郭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白细胞介素-4调控糖代谢相关基因LDH-A诱导前列腺癌细胞PC3的增殖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4( IL-4)对前列腺癌细胞糖代谢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IL-4处理前列腺癌细胞 PC3,利用 RT-qPCR、Western Blot、细胞增殖实验( CCK-8)以及乳酸测定实验,观察 IL-4对乳酸脱氢酶A(LDH-A)的变化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经过IL-4处理的前列腺癌细胞PC3,LDH-A的mRNA表达量(P <0.05)、蛋白表达量(P <0.05)明显升高,并促进PC3细胞的增殖(P <0.01)和乳酸产生(P <0.01)。结论:IL-4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糖代谢,上调糖代谢相关基因LDH-A的表达,从而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蔡志煅;陈果;付欣;叶剑恒;李博伟;江敏耀;钟惟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光动力联合细胞疗法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光动力联合细胞疗法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免疫效应。方法:收治中晚期食管癌患者90例,采用非随机对照的方法,按治疗意愿分为3组:A组30例,仅行单纯光动力治疗;B组30例,行光动力联合CIK治疗;C组30例,仅行单纯CIK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疗效,监测生活质量、免疫功能,随访6个月、1年死亡人数。结果:B组、A组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C 组(90.0% vs.86.7% vs.63.3%,P <0.05),B组与A组疗效相当(P >0.05);B组生存质量提高率均显著高于A组、C 组(86.7% vs.60.0% vs.33.3%,P <0.05),A组高于C组(60.0% vs.33.3%,P <0.05);B组CD3+、CD3+CD56+较A组、C 组有明显改善(P <0.05),A组与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6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1年生存率高于A组、C 组(73.9% vs.55.6% vs.29.4%,P <0.05)。结论:光动力联合细胞疗法具有免疫协同作用,能提高患者机体整体免疫功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前景。

    作者:张明明;李娜;李秀莉;马文华;薄常文;安永辉;李康;马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辛伐他汀对脓毒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uPA/PAI-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脓毒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uPA/PAI-1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组、辛伐他汀组,记录整个过程中左心室压力的变化。注射内毒素90 min后,从下腔静脉收集全血,并分离出中性粒细胞,以检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水平。结果:注入内毒素后,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力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心率均显著降低。而辛伐他汀则可以阻止LVSP、+dp/dtmax和心率的下降,但不影响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内毒素可引起中性粒细胞uPA含量的显著下降和PAI-1含量的上升,而辛伐他汀可减弱内毒素对中性粒细胞的上述影响。结论:辛伐他汀对于内毒素诱导的脓毒性休克的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并且可以调控中性粒细胞uPA和PAI-1的表达。

    作者:武晓灵;喻莉;龙鼎;达兴文;明章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早期食管鳞癌与正常食管组织中微小RNA差异性表达的分析

    目的:分析早期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组织的微小RNA(miRNAs)表达谱,找出具有显著表达差异的miRNAs并研究其对EC109增殖的影响。方法: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检测3对早期食管鳞癌和对应正常食管组织中miRNAs表达谱并进行分析,qRT-PCR法在另38对样本中对有显著表达差异的miRNAs进一步验证;将验证确定的miR-221、miR-222和miR-29a的模拟物(mimics)分别转染至食管鳞癌细胞EC109中, CCK8法研究高表达各miRNAs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微阵列技术共筛出53个与早期食管鳞癌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s,32个表达上调,21个表达下调;qRT-PCR法证实早期食管鳞癌中miR-29a的表达显著降低(P <0.05),而miR-221和miR-222的表达显著升高(P <0.05)。在EC109中高表达miR-29a可抑制细胞增殖(P <0.05),而高表达miR-221和miR-222均能促细胞增殖(P <0.05)。结论:早期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组织间存在miRNAs的表达差异,这些差异性表达的miRNAs可能成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的新靶点。

    作者:郝志鹏;唐朗;王鹏;邓豫;蔡奕欣;张霓;李维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体质量正常者腰围变化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目的:探讨体质量正常的开滦研究人群腰围变化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27979例无NAFLD且体质指数(BMI)<24 kg/m2的开滦集团员工作为观察队列,依据2006-2007年度与2012-2013年度健康体检腰围变化将观察对象分为持续正常组、降低组、升高组及持续高组,比较4组NAFLD的发病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变化与N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1)持续正常组、降低组、升高组及持续高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0.6%、15.3%、23.6%和31.5%。按性别分层后,男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11.5%、15.7%、25.6%和31.7%,女性4组NAFLD发病率分别为8.5%、14.5%、19.6%和31.2%。(2)影响NAFLD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持续正常组比较,升高组及持续高组NAFLD的发病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1.33和1.39,而降低组与持续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男性与总人群结果一致,OR值分别为1.38和1.35,女性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腰围升高和持续高腰围可使体质量正常人群NAFLD的发病风险增加,在男性中更为显著。

    作者:王珊;朱国玲;王谦;佟博;张海玲;张艳敏;吴寿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偏于腹侧放置套管与传统放置套管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疗效比较

    目的:总结比较偏于腹侧放置套管与传统放置套管建立腹膜后腔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间29例患者应用偏于腹侧放置套管建立腹膜后腔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23例患者应用传统方法行后腹腔镜切开取石术,并进行比较。结果:应用偏于腹侧放置套管的29例患者均全部手术成功,应用传统方法的23例患者中有1例因腹膜后间隙粘连严重改为开放手术,其余全部成功。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8.4±12.2)、(86.3±21.2)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0.8±15.5)、(57.2±17.6)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6±1.2)、(6.3±1.8)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偏于腹侧放置套管组术中术后无并发症;传统方法组2例因输尿管缝合不理想,出现尿漏。结论:偏于腹侧放置套管建立腹膜后腔较传统方法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术者操作更方便,手术效果更好。

    作者:黄喜健;吴定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6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可地尔组(各33例),尼可地尔组入院后立即给予尼可地尔4 mg静脉注射,以8 mg/h速度持续静脉输注24 h,再通过测定8-异构前列腺素F2α(8-epi-PGF2α)尿排泄率来评价两组患者体内活性氧类物质(ROS)的生成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和临床心脏事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8-epi-PGF2α尿排泄率在PCI术后升高了2倍,但尼可地尔组没有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尼可地尔组患者PCI术后即刻及第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心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尼可地尔组患者住院期间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再住院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可地尔能够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的心功能及临床预后,而抑制ROS的生成是其可能的潜在机制。

    作者:黄正新;王先宝;刘映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牙半切除术联合固定修复保留患牙36例

    牙根折裂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根据折裂的部位,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采用牙半切除术联合固定修复治疗牙根折裂,取得了一定疗效。

    作者:陈虹;徒珂欣;田卓;来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甲钴胺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的调控作用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甲钴胺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脂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口服甲钴胺片。分别检测两组CRP、Hcy和血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7和14 d后观察组CRP、Hcy、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其组内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治疗后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甲钴胺可降低脑梗死患者CRP、Hcy和血脂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关晖勇;黄眧海;陈愉快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乙醛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乙醛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酒精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方法: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培养于含5%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以不同浓度的乙醛(0、50、100、200、400μmol/L)刺激HK-2细胞24 h。半定量RT-PCR法检测HK-2细胞中CTGF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CTGF的蛋白表达。结果: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正常HK-2细胞中有少量的CTGF基因和蛋白表达,随着乙醛浓度的提高,HK-2细胞中CTGF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升高,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乙醛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CTGF,可能促进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作者:张林霞;李晓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严重脓毒症患儿210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研究严重脓毒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数据。方法:以入住本院急诊科PICU病房的210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人口学特征、临床数据和细菌培养信息。结果:院内获得性感染108例(51.4%),常见感染部位均为肺部(47.2%),常见的培养菌种为鲍曼不动杆菌26株(16.8%)、肺炎克雷伯杆菌28株(18.1%)、葡萄球菌21株(13.5%)、大肠埃希菌13株(8.4%)、铜绿假单胞菌11株(7.1%)。结论:严重脓毒患者中,主要发生部位为肺部、胃肠道及腹腔、神经系统和血液;常见的培养菌种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作者:李灼;时珺;江涛;缪红军;喻文亮;梅小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随机临床试验研究(CONSORT声明)中关于文题、摘要、前言、其他信息的对照条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在寻常型银屑病(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的数量;MTT法检测Treg细胞对自身CD4+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结果:PV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对自身CD4+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百分率降低(P <0.01);PV患者血清IL-10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P <0.01),血清TGF-β1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P <0.01)。结论:PV患者Treg细胞的功能缺陷及分泌IL-10的降低可能参与PV的发病机制。

    作者:江从军;李烁;朱静;谢芳;金慧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请作者重视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及正确的著录格式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