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紧张素Ⅱ靶向调控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

曹海霞;颜士岩;汪保灿;段晓燕;范建高;汪余勤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Ⅱ, 肝星状细胞, 肝纤维化,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肝星状细胞(HSC)合成胶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AngⅡ刺激大鼠HSC,采用[3H]-脯氨酸(3H-pro)掺入释放法检测胶原合成的情况, RT-PCR检测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受体(PDGFR-β)的表达。结果:10-8~10-5 mol/L AngⅡ能剂量依赖性促进HSC对3H-pro的掺入率(P<0.05),促进胶原的合成,但10-6 mol/L AngⅡ作用强。与培养激活的大鼠HSC相比,加入10-6 mol/L AngⅡ刺激后,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培养激活的大鼠HSC可表达少量的PDGFR-β蛋白,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0-6 mol/L AngⅡ刺激后表达明显增强(P <0.01)。细胞原位杂交结果显示10-6 mol/L AngⅡ刺激HSC后表达 PDGFR-β mRNA明显增加(P <0.01)。结论:AngⅡ可促进 HSC 胶原的合成, PDGF 信号通路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列地尔注射液对老年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预防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217例,按照入院顺序作为编号,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107例,常规治疗)和前列地尔组(110例,前列地尔注射液+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72 h 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分析2组患者对比剂肾病发病情况。结果:前列地尔组PCI术后对比剂肾病发病率低于常规组(2.7% vs 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CI术后72 h前列地尔组血肌酐及胱抑素C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可能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病有预防作用,但还需要更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范建军;李更新;李敬文;宫进亮;周小雨;郑向楠;杨玉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右美托咪定上调低氧诱导因子-1α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2O2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H2O2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体外培养HK-2细胞分为4组(n =24):正常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H2O2损伤组、H2O2损伤+右美托咪定组。各组采用MTS法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测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处理因素:PI3K通路抑制剂LY294002、右美托咪定及H2O2刺激损伤,排列组合分成8组处理细胞,分别测定HIF-1α、Bcl-2及Bax蛋白水平及细胞活力。结果:右美托咪定可上调H2O2损伤HK-2细胞的HIF-1α、Bcl-2的蛋白水平,从而改善细胞活力及减少细胞凋亡率,且上述作用可被PI3K抑制剂LY294002逆转。结论:右美托咪定可能兴奋PI3K/Akt/mTOR通路,上调HIF-1α蛋白水平对体外HK-2细胞H2O2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建波;王晓俏;邱小弟;阮林;黄焕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靶向免疫检查点治疗肾细胞癌的进展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是成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不断上升[1]。传统的放化疗对肾细胞癌患者无明显疗效。近些年,随着肿瘤分子机制深入研究,临床诊治肾癌患者逐渐向以识别肿瘤突变基因为靶点的个性化治疗转变,然而机体肿瘤免疫反应的多变性及复杂性使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疗效[2]。肿瘤免疫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靶向免疫检查点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以及靶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疗效的重大突破,增加了人们对改善肾癌患者生存期以及药物疗效的信心[3-4]。现阶段,靶向免疫检查点治疗是肾癌患者具有广泛前景的治疗方式之一[5]。

    作者:杨康;李魏芳;喻俊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清人附睾蛋白E4、CA125、CA199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蛋白(HE4)、CA125和CA199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1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A组)与82例子宫良性疾病患者(B组),检测血清HE4、CA125和CA199水平,比较不同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结果:A组血清HE4、CA125、CA199水平、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组(P <0.05)。 A组血清HE4的阳性率高,B组无HE4阳性患者。联合检测以HE4+ CA125+ CA199灵敏度、准确度高,分别为94.9%、92.5%。 HE4、CA125和CA199水平及阳性率随FIGO分期均呈增高趋势(P <0.05),且各期HE4阳性率均高于CA125、CA199阳性率(P <0.05)。结论:HE4可用于鉴别子宫良恶性疾病,且较CA125、CA199对子宫内膜癌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HE4、CA125、CA199在鉴别子宫良恶性疾病基础上,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阳性率、准确度。

    作者:张智;陈红霞;徐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组织病变部位的关系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与脑组织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6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患者继发MCI,27例患者认知功能正常,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不同病变部位对于患者继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背侧丘脑、左半球额叶、左半球枕叶、脑白质病变、多发病灶共5项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P <0.05)。结论:位于背侧丘脑、左半球额叶、左半球枕叶的脑组织病变及脑白质病变、多发病灶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MCI的危险因素,应及时予以临床干预。

    作者:徐丽丽;王云甫;王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高分辨率熔解分析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SRSF2基因突变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熔解分析(high-resolution melting curve analysis, HRMA)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丝氨酸丰富剪接因子2(SRSF2)基因突变。方法:针对SRSF2基因热点突变位点P95,建立PCR -HRMA方法对140例AML患者骨髓标本进行突变检测及DNA测序验证。结果:HRMA分析发现140例初诊AML患者中7例(5%)检出SRSF2突变,经测序结果验证为1例P95R杂合子突变、2例P95L杂合子突变和4例P95H杂合子突变;HRMA技术检测SRSF2基因突变的灵敏度为10%;SRSF2基因突变组与非突变组在性别、年龄及血象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ML患者中突变组的总体生存时间(OS)明显短于非突变组(P=0.016)。结论:HRMA分析是一种简便、快速、特异和高通量的SRSF2基因突变筛查技术, SRSF2突变的AML 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姚冬明;杨静;钱震;杨磊;肖高飞;林江;郭竑;钱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多奈哌齐促进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对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溶剂组、脑梗死+溶剂组、脑梗死+多奈哌齐组,各20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Mash1标记神经干/祖细胞,Doublecortin(DCX)标记神经母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各组小鼠室管膜下区DCX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小鼠室管膜下区Mash1和DCX表达量的变化。结果:MCAO术后10 d,各组小鼠室管膜下区均可观察到表达DCX的细胞,且脑梗死+溶剂组DCX和Mash1的表达较假手术+溶剂组明显增多(P <0.05),脑梗死+多奈哌齐组DCX和Mash1的表达较另两组显著增加(P <0.05)。结论:多奈哌齐作为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够促进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

    作者:王建平;张帝;金东东;崔晓冰;鲁争芳;管海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326例,根据入院72 h内是否发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END组66例和非END组26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并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判断血管病变情况。结果:(1)单因素分析示,END组较非END组总胆固醇水平升高(P <0.05),吸烟、责任血管闭塞、早发卒中相关性肺炎及低钠血症的比例均显著升高(均P <0.05);(2)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责任血管闭塞(OR =2.137,95%CI 1.093~4.181)、早发卒中相关性肺炎(OR =2.001,95%CI 1.023~3.912)及低钠血症(OR =2.467,95%CI 1.217~5.000)是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责任血管闭塞、早发卒中相关性肺炎、低钠血症可作为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预测指标。

    作者:张瑜;程曼;姚源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酷似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伤寒1例

    患者女,34岁,已婚,教师,因“胸闷14年,发热2 d”于2015年6月14日入院。患者14年前曾于我院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3。2d前因外地出差,暴饮及受凉后出现间断发热(高约38℃)而入我科住院。近1个月内无上呼吸道感染史。查体:T 36.8℃,P 110次/min,R 20次/min, BP 134/78 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10次/min,律齐,心尖区可闻及金属瓣音,未闻及杂音、心包摩擦音及心包叩击音。

    作者:杨靓淇;黄铁球;吴清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后肝肺功能的变化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和肺功能的改变。方法:收集于2004年7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确诊为布加综合征的35例患者,分析患者在经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前和术后1个月,其腹水、下肢浮肿、腹壁静脉曲张等临床症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肝功能和FVC , MVV , PEF , FEV1.0, FEV1.0/ FVC等肺功能检查的改变。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腹水、下肢浮肿、腹壁静脉曲张等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血清总胆红素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95,2.31,2.07,P <0.01)。术后患者的FVC,MVV,PEF,FEV1,FEV1/FVC等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83,2.69,1.47,1.69,1,97,P =0.041,0.029,0.046,0.043,0.038)。结论: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能有效地改善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布加综合征患者肝功能及肺功能的损害。

    作者:顾亚奇;黄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白细胞介素-2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恶性胸腔积液(MPE)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95例MPE患者,予以胸腔注入IL-2,即IL-2100万U/m2,每周1次,4周为一疗程。综合有效率指标及副作用产生情况判断IL-2治疗MPE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癌症状况得到良好改善,有效率达73.7%,生存质量改善率达70.5%。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IL-2治疗有效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优于治疗无效组(30个月 vs.10个月,P <0.05)。IL-2治疗有效者的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54%和42%。不良反应较轻,多为Ⅰ~Ⅱ度,经对症处理后全部好转。结论:采用IL-2治疗MPE,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朱美琴;申维玺;徐敏;夏俊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老年患者术后血清Aβ-42及tau-181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术后Aβ-42及tau-18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男性患者50例,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S组)与对照组(C组),每组25例,S组于右侧第6颈椎横突部位注射0.5%利多卡因,C组患者注射0.9%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1 d(T0)、麻醉复苏后1 h(T1)、1 d(T2)、3 d(T3)、7 d(T4)采用MMSE评分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并分别于各时间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Aβ-42及tau-181蛋白含量。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MMSE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血清Aβ-42及tau-181蛋白较术前增加(P <0.05);与C组相比,S组患者在术后各时点MMSE评分降低幅度更小(P <0.05),血清Aβ-42及tau-181蛋白增加幅度更小(P <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抑制血清Aβ-42及tau-181蛋白表达,改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

    作者:裴向东;周志东;孙静;蔡俊赢;徐国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相关因素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血液透析中心收治的MHD患者69例,均行MHD治疗1年以上,采用高频B超监测其颈动脉,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IMT ≥1.0 mm与IMT <1.0 mm组,收集各组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数据,分析其与颈动脉IMT增厚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26例IMT ≥1.0 mm(37.7%),IMT≥1.0 mm组患者年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iPTH、1,25-(OH)2D3、FGF23与IMT <1.0 m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增厚与年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FGF23、1,25-(OH)2D3、iPTH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381、0.512、0.482、0.684、0.563、-0.536,0.59,均P <0.05)。结论:MHD患者易发生颈动脉IMT增厚,年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iPTH、1,25-(OH)2D3、FGF23是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赵亚娟;黄兰;辛立升;冯云生;董巧荣;胡桂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心脏停搏患者的目标温度管理技术

    在临床中使用低温技术可以追溯到古代,希波克拉底就曾经建议用冰雪包裹患者受伤部位以减少局部伤口出血。低温临床试验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大多采用深度低温(30℃或更低),但由于其优势尚不明确且副作用多,人们很快就终止了临床试验。在80年代进行的动物试验研究表明,轻度低温(32~35℃)可以带来一些益处,这使得人们重新对低温技术有了兴趣。现在人们公认,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后会继发严重的脑功能损伤。这些损伤不仅发生在心脏停搏阶段,同样发生在再灌注期间。大脑是耗氧量极高的器官之一,低温可以减慢代谢率,从而减少大脑对氧的消耗。大多数研究[1]表明,心脏停搏患者在复苏后应用目标温度管理技术是一项有效的神经保护措施。目标温度管理的作用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明确。高热的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人们提出如下几点机制,包含内源性儿茶酚胺增加使机体产热增加、血管收缩时散热减少或体内热量重新分布等。中风患者高热是由于下丘脑前部损害造成体温调节机制失调而造成的中枢性高热。心肺复苏术后继发感染是产生高热的另一原因,而感染多继发于心肺复苏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吸入性肺炎或肠道细菌和毒素易位。另一作用机制是再灌注期间氧自由基的产生,高热阶段氧自由基增加4~5倍。高热通过消耗皮层及皮层下ATP和改变腺苷能量来改变大脑新陈代谢。再灌注后应用目标温度管理可以改善神经系统预后,低体温可以降低脑氧代谢率(CMRO2),脑部温度>28℃时,体温每降低1℃,脑氧代谢降低6%,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有明显益处[2-3]。因此目标温度管理能够削弱继发性级联事件以及防止或减少继发性损害的影响[4],是可以改善病死率和神经预后的较好的治疗选择[5]。2015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指出,所有在心脏停搏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成年昏迷患者都应采取目标温度管理[6],因此目标温度管理也成为重症监护室针对恢复自主循环患者治疗的一部分[7]。

    作者:张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质子泵抑制剂与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与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418例,按照用药分为PPI组(n =326)和HRA组(n =92),PPI组按用药分为奥美拉唑组(A组,n =146)、兰索拉唑组(B组,n =102)和潘妥拉唑组(C组,n =78),HRA组按H2RA用药分为法莫替丁组(D组,n =58)和雷尼替丁组(E组,n =34),比较围手术期SUB发生率和HAP 发生率,以及呼吸机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结果:PPI组SUB发生率、HAP发生率、呼吸机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均低于非PPI组。 PPI各亚组间SUB发生率、HAP发生率、呼吸机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使用H2RA预防SUB比较,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使用PPI可减少SUB和HAP的发生率,缩短呼吸机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并降低28 d病死率;不同类型的PPI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HAP发生率无影响。

    作者:苏伟;张婷婷;杨自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白细胞介素-1β在获得性耐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的肺癌H460迁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高水平IL-1β和获得性耐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肺癌H460细胞迁移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RT-PCR,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460-TR和野生型H4608(H460-WT)中IL-1β的水平;通过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对H460细胞施加或不施加IL-1或者IL-1R的拮抗剂检测人重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PI3K/Akt )的迁徙范围和活性。结果:在条件培养基中的H460-TR细胞的迁徙能力和其IL-1β水平高于H460-WT细胞。肺癌H460细胞的迁徙徙能力和Akt活性和IL-1β水平一致。结论:癌症细胞中IL-1β的显著升高与H460-TR的高迁徙能力以及Akt活性是相互关联的。 Akt信号是IL-1β的下游通路,IL-1β可能可以作为转移性肺癌的药物作用靶点。

    作者:朱郇悯;汤娟娟;季小芳;温镇成;高志岩;李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静脉化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卵巢癌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进展期卵巢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Cochrane、CNKI、万方等数据库。收集静脉联合腹腔灌注化疗与单纯静脉化疗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5篇文献,1924例患者。分析显示,静脉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组(IP组)与单纯静脉化疗组(IV组)比较,有效率(OR =3.39,95%CI:2.52~4.56)、腹水控制率(OR =4.08,95%CI:2.58~6.45)、生活质量改善率(OR =6.75,95%CI:3.08~14.75)、5年生存率(OR =1.37,95%CI:1.06~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肝功能损伤(P <0.01)外,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进展期卵巢癌治疗中,静脉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同时并不明显增加毒副作用。

    作者:印贤琴;宋晓婕;侯俐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泡沫敷料预防ICU无创机械通气患者鼻面部压疮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泡沫敷料预防无创机械通气患者鼻面部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入住我科使用无创机械通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泡沫敷料进行局部皮肤保护,对照组采用纱布进行皮肤保护,对比两组患者观察部位压疮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压疮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提高。结论:泡沫敷料能有效预防无创机械通气患者鼻面部压疮的发生,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作者:陈瑞平;王玉丽;齐燕辉;李晓君;冯文超;王春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老年椎体骨赘和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中老年椎体骨赘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及探讨骨赘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中老年腰腿痛患者,利用X线及MRI分别观察骨赘和腰椎间盘退变,根据Nathan方法将骨赘分为4度,定义Ⅱ度及以上为存在骨赘,再根据Pfirrmann方法将腰椎间盘退变分为5级,对所测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赘与年龄在各腰椎节段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下腰椎L3/4、L4/5的骨赘比例(76.7%、70.8%)比上腰椎L1/2、L2/3(31.7%、46.7%)高,骨赘形成和腰椎间盘退变在各腰椎节段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1)。结论:随着腰椎间盘退变加重,椎体骨赘形成越明显,腰椎间盘退变导致椎体应力过高是骨赘形成重要原因。

    作者:刘湘;季伟;李伦超;韦文武;朱青安;王吉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5+3+X”规范化培训医师与研究生联合培养改革的探讨

    当前,随着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中国传统的院校教育与继续教育两段式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步过渡到国际通行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夏欧东;舒繁;陈爱华;郑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