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春;何星飞;梁成盼;张秀花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H2O2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体外培养HK-2细胞分为4组(n =24):正常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H2O2损伤组、H2O2损伤+右美托咪定组。各组采用MTS法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测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处理因素:PI3K通路抑制剂LY294002、右美托咪定及H2O2刺激损伤,排列组合分成8组处理细胞,分别测定HIF-1α、Bcl-2及Bax蛋白水平及细胞活力。结果:右美托咪定可上调H2O2损伤HK-2细胞的HIF-1α、Bcl-2的蛋白水平,从而改善细胞活力及减少细胞凋亡率,且上述作用可被PI3K抑制剂LY294002逆转。结论:右美托咪定可能兴奋PI3K/Akt/mTOR通路,上调HIF-1α蛋白水平对体外HK-2细胞H2O2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建波;王晓俏;邱小弟;阮林;黄焕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与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418例,按照用药分为PPI组(n =326)和HRA组(n =92),PPI组按用药分为奥美拉唑组(A组,n =146)、兰索拉唑组(B组,n =102)和潘妥拉唑组(C组,n =78),HRA组按H2RA用药分为法莫替丁组(D组,n =58)和雷尼替丁组(E组,n =34),比较围手术期SUB发生率和HAP 发生率,以及呼吸机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结果:PPI组SUB发生率、HAP发生率、呼吸机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均低于非PPI组。 PPI各亚组间SUB发生率、HAP发生率、呼吸机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使用H2RA预防SUB比较,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使用PPI可减少SUB和HAP的发生率,缩短呼吸机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并降低28 d病死率;不同类型的PPI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HAP发生率无影响。
作者:苏伟;张婷婷;杨自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铜绿假单胞菌(PA)的传播机制及耐药性。方法:采用ERIC-PCR和接合转移试验分析PA的传播途径;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 PA药物敏感性。结果:检测到76种基因图谱,其中有两种类型分别有12株(A型)和18株(B型)。接合转移试验的阳性率为79.41%(54株),可以传播部分耐药性的PA占92.59%(50株),其中参与接合转移试验的A型PA(8株)和B型PA(12株)均100%试验阳性并分别100%(8株)和83.33%(10株)传播部分耐药性。 A型和B型均可以感染多个部位,均以感染呼吸道为常见(分别66.67%和44.44%)。头孢唑林的耐药率为100.00%,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A型PA对头孢他啶等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图谱型PA。结论:PA耐药形势严峻,并可感染多个部位,同时存在垂直传播的现象和拥有水平传播的潜力。
作者:刘运仲;刘苏;潘松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化痰活血降气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化痰活血降气方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证候疗效、临床症状评分、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分级、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CAT评分、mMRC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评分、CAT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包括FEV1、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明显提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FIB及CRP水平明显下降(P <0.0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化痰活血降气方治疗AECOPD安全有效。
作者:张念;殷人易;袁文胜;孙洁民;夏倩;黄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早在20世纪20年代,ENDE等[1]就首次报道了脐带血干细胞移植(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 UCBT)。近年来,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脐带血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更新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可诱导分化成多样种子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及代谢性疾病等临床疾病的治疗中,临床价值巨大。本人主要就脐带血干细胞的相关细胞特性以及目前临床上对于脐带血干细胞的新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鲁斌;王岩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传统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是评估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准确的方法,但会带来一系列的术后并发症。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s biopsy, SLNB)则可以避免这些术后并发症,并被认为是除炎性乳腺癌以外,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标准处理[1]。乳腺癌SLNB的示踪剂包括蓝染料和核素标记等。由于亚甲蓝使用方便,费用低廉等得到国内广大外科医生的青睐,但使用不当可引起皮瓣坏死,国内少见该副作用的报道,故对本科室行亚甲蓝前哨淋巴结活检的225例乳腺癌患者的皮瓣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杨清默;欧阳忠;黄于凡;陈双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究新疆哈萨克族、汉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ADAM33基因Q-1、T2位点的相关性。方法:提取外周血标本DNA,运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ADAM33基因多态性。结果:哈族两组间相比,Q-1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族、汉族ADAM33基因Q-1位点各基因型的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萨克族Q-1位点突变纯合子AA基因型、汉族杂合子GA基因型较GG基因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两民族病例组及对照组的比较中,T2位点基因型和Q-1、T2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T2位点各基因型间肺功能相关指标FEV1预计值、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及汉族ADAM33基因Q-1位点与COPD易感性可能有关。
作者:王莎莎;关键;王珊;程芳娟;任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高水平IL-1β和获得性耐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肺癌H460细胞迁移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RT-PCR,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460-TR和野生型H4608(H460-WT)中IL-1β的水平;通过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对H460细胞施加或不施加IL-1或者IL-1R的拮抗剂检测人重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PI3K/Akt )的迁徙范围和活性。结果:在条件培养基中的H460-TR细胞的迁徙能力和其IL-1β水平高于H460-WT细胞。肺癌H460细胞的迁徙徙能力和Akt活性和IL-1β水平一致。结论:癌症细胞中IL-1β的显著升高与H460-TR的高迁徙能力以及Akt活性是相互关联的。 Akt信号是IL-1β的下游通路,IL-1β可能可以作为转移性肺癌的药物作用靶点。
作者:朱郇悯;汤娟娟;季小芳;温镇成;高志岩;李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高血压妇女妊娠后并发子痫前期(PE)的危险因素及母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围产期检查的144例原发性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患者,在孕20周前,均接受小剂量阿司匹林(low dose aspirin, LDA)50 mg/d治疗;对血压≥150/100 mmHg 2次以上为中、高危者给予口服降压药治疗;依据出院诊断有无并发子痫前期,分为并发子痫前期组(PE组, n =63)和非子痫前期组(No-PE组,n =81);分析临床经过和母儿结局。结果:(1)慢性高血压并发PE的发生率为43.8%(63/144);(2)慢性高血压并发PE的高危因素:经Logistic分析,年龄>35岁(OR=2.30,95%CI:1.11~4.77),既往PE史(OR =6.76,95%CI:1.83~24.92),高血压年限>4年(OR =2.55,95%CI:1.10~5.89);(3)母儿结局:PE组22.2%(14/63)发生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早产与胎儿宫内发育受限(FGR)的发生率分别为PE组44.4%(28/63) vs. No-PE 组11.1%(9/81)和23.8%(15/63) vs.0(0),P<0.001。结论:年龄>35岁,高血压年限>4年和以往有PE史为影响慢性高血压并发PE的危险因素;慢性高血压妇女妊娠后易并发PE,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作者:张跃明;王娟;杨伟文;蒋娜;刘丽;刘琴;胡文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山楂叶总黄酮治疗老年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丁苯酞组和联合用药组各43例。丁苯酞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进行治疗,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山楂叶总黄酮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联合用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临床疗效较丁苯酞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 =5.1482,P <0.01;字2=4.0737, P <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均P <0.01),且联合用药组TG、TC及LDL-C水平的降低更为显著,而HDL-C水平的升高更为显著(分别t =3.1284、3.5243、2.0431、2.2239,P <0.05或P <0.01);同时,联合用药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好转情况明显优于丁苯酞组,NSE水平降低也更为显著(分别字2=3.9025,P <0.05;t =5.1482,P <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联合山楂叶总黄酮治疗中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减轻患者的神经损伤,逆转大脑中动脉狭窄,不良反应轻微,而且能够有效降低NSE蛋白表达水平,能够为患者病情的治疗提供参考,也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效果评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进玲;唐树芝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在临床中使用低温技术可以追溯到古代,希波克拉底就曾经建议用冰雪包裹患者受伤部位以减少局部伤口出血。低温临床试验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大多采用深度低温(30℃或更低),但由于其优势尚不明确且副作用多,人们很快就终止了临床试验。在80年代进行的动物试验研究表明,轻度低温(32~35℃)可以带来一些益处,这使得人们重新对低温技术有了兴趣。现在人们公认,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后会继发严重的脑功能损伤。这些损伤不仅发生在心脏停搏阶段,同样发生在再灌注期间。大脑是耗氧量极高的器官之一,低温可以减慢代谢率,从而减少大脑对氧的消耗。大多数研究[1]表明,心脏停搏患者在复苏后应用目标温度管理技术是一项有效的神经保护措施。目标温度管理的作用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明确。高热的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人们提出如下几点机制,包含内源性儿茶酚胺增加使机体产热增加、血管收缩时散热减少或体内热量重新分布等。中风患者高热是由于下丘脑前部损害造成体温调节机制失调而造成的中枢性高热。心肺复苏术后继发感染是产生高热的另一原因,而感染多继发于心肺复苏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吸入性肺炎或肠道细菌和毒素易位。另一作用机制是再灌注期间氧自由基的产生,高热阶段氧自由基增加4~5倍。高热通过消耗皮层及皮层下ATP和改变腺苷能量来改变大脑新陈代谢。再灌注后应用目标温度管理可以改善神经系统预后,低体温可以降低脑氧代谢率(CMRO2),脑部温度>28℃时,体温每降低1℃,脑氧代谢降低6%,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有明显益处[2-3]。因此目标温度管理能够削弱继发性级联事件以及防止或减少继发性损害的影响[4],是可以改善病死率和神经预后的较好的治疗选择[5]。2015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指出,所有在心脏停搏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成年昏迷患者都应采取目标温度管理[6],因此目标温度管理也成为重症监护室针对恢复自主循环患者治疗的一部分[7]。
作者:张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微炎症状态(micro inflammatory state)是指非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持续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全身循环中炎性蛋白、炎性因子水平轻度增高,具有持续性及相对隐匿性,其本质是免疫性炎症[1]。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这种微炎症状态并非由外源性或体内机会性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亦不等同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尽管这类患者有着较高的继发性感染合并症的风险。同时,这种继发性感染又会进一步加重微炎症反应的程度,导致这类患者长期处于炎症刺激状态之下。微炎症的程度已被认为是预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预后的可靠指标[2]。
作者:梁莹;王妍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障碍(USN)患者及非USN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观察两组患者大脑功能连接变化,初步探讨USN患者功能连接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8例USN患者(USN组)及8例无USN的患者(对照组),收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数据,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SN组患者额顶网络与左额、颞叶等脑区功能连接升高,与右扣带回、楔前叶、颞中/前回等脑区功能连接降低,且与行为学量表分数高度相关。结论:脑区之间功能连接的异常可能与USN有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脑卒中后USN的发病机制。
作者:王芹;陶静;刘斐雯;宋海燕;梁小凤;陈立典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的声像图特征,探讨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其误诊原因。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15年5月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53例患者,分析其超声图像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结果:53例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患者,超声诊断符合率77.4%,误诊率为22.6%(其中6例误诊叶状肿瘤,5例误诊纤维腺瘤、1例为腺瘤样增生),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声像图上具有一定特征:病灶边缘局限、后方回声增强、内部可见片状无回声区及稍强回声光带、弹性(UE)评分低、钙化不明显及无明显浸润性生长的征象。与乳腺良性肿瘤超声特征相似,这与其独特病理相关,是超声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正确认识乳腺单纯型黏液腺癌声像图及弹性成像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避免误诊,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妙珊;裴书芳;王满立;甘科红;陈越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评价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进展期卵巢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Cochrane、CNKI、万方等数据库。收集静脉联合腹腔灌注化疗与单纯静脉化疗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5篇文献,1924例患者。分析显示,静脉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组(IP组)与单纯静脉化疗组(IV组)比较,有效率(OR =3.39,95%CI:2.52~4.56)、腹水控制率(OR =4.08,95%CI:2.58~6.45)、生活质量改善率(OR =6.75,95%CI:3.08~14.75)、5年生存率(OR =1.37,95%CI:1.06~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肝功能损伤(P <0.01)外,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进展期卵巢癌治疗中,静脉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同时并不明显增加毒副作用。
作者:印贤琴;宋晓婕;侯俐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就诊并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取三叉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热凝治疗,对照组采取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时点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三叉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而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作者:邓力;张清彬;张颖;何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锌剂联合特拉唑嗪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平均分为A、B两组,A组均口服特拉唑嗪+锌硒宝治疗,B组只服用特拉唑嗪,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优于B组(P <0.05);A组NIH-CPSI总体评分、EPS中IL-2及TNF-α水平均低于B组(均P <0.05);A组EPS中WBC阳性总例数由治疗前的40例减少为治疗后的18例,明显优于B组(P <0.05);同时,A组治疗后EPS中卵磷脂小体含量明显高于B组。结论:联合使用特拉唑嗪及锌剂可明显改善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肖卫忠;潘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恶性胸腔积液(MPE)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95例MPE患者,予以胸腔注入IL-2,即IL-2100万U/m2,每周1次,4周为一疗程。综合有效率指标及副作用产生情况判断IL-2治疗MPE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癌症状况得到良好改善,有效率达73.7%,生存质量改善率达70.5%。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IL-2治疗有效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优于治疗无效组(30个月 vs.10个月,P <0.05)。IL-2治疗有效者的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54%和42%。不良反应较轻,多为Ⅰ~Ⅱ度,经对症处理后全部好转。结论:采用IL-2治疗MPE,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朱美琴;申维玺;徐敏;夏俊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患者女,44岁。18年前首次在家顺产后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后续在家分娩2次后明显加重,多次以“泌尿系感染”治疗可缓解。伴阴道不规则隐痛,经期及性生活时明显。间歇性不自主阴道少量溢液5年,有尿味,与体位及腹压增大动作无明显关系。入院前10 d症状加重,当地医院妇检及 B 超提示阴道前壁肿物。2014年12月29日收住院。全身未见明显异常。妇检:外阴:已产式,会阴陈旧性II°裂伤;阴道:通畅,阴道见较多水样分泌物,前壁未见明显瘘孔,阴道前壁距阴道口约3 cm处触及一直径约4 cm囊实性肿物,压痛明显,按压包块无明显液体溢出。阴道彩超及盆腔MR均见尿道右后方与阴道间囊性病变直径约3cm,考虑尿生殖隔囊肿或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血尿常规正常,膀胱尿道亚甲蓝试验、静脉肾盂造影及其他常规术前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泌尿外科会诊建议行尿道造影,必要时行尿道膀胱镜检查(由于主客观原因并未进行)。拟诊:(1)阴道前壁肿物待查:尿生殖隔囊肿?炎症性肿块?内膜异位囊肿?(2)尿瘘?(3)会阴陈旧性II°裂伤。计划即行阴道前壁肿物剥除+会阴陈旧性裂伤修补术。术中导尿后,触诊阴道前壁肿物消失,行B超探及阴道与尿道间1.8 cm ×1.4 cm大小囊性无回声区,金属导尿管插入尿道后囊性无回声区可见导尿管。即请泌尿外科医师行膀胱镜检查示:距尿道口约3 cm处见直径约3 cm大小尿道憩室,凸向阴道前壁。遂行阴道前壁切开行尿道憩室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会阴陈旧性裂伤修补术。术后抗感染、留置导尿2周,拔除尿管后自行排尿正常,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漏尿,伤口I期愈合,病理提示尿道黏膜下慢性炎细胞浸润,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病变符合尿道憩室。随访半年未复发。
作者:李琳;李庆丰;张璇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