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陶静;刘斐雯;宋海燕;梁小凤;陈立典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就诊并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取三叉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热凝治疗,对照组采取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时点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三叉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而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作者:邓力;张清彬;张颖;何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和肺功能的改变。方法:收集于2004年7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确诊为布加综合征的35例患者,分析患者在经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前和术后1个月,其腹水、下肢浮肿、腹壁静脉曲张等临床症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肝功能和FVC , MVV , PEF , FEV1.0, FEV1.0/ FVC等肺功能检查的改变。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腹水、下肢浮肿、腹壁静脉曲张等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血清总胆红素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95,2.31,2.07,P <0.01)。术后患者的FVC,MVV,PEF,FEV1,FEV1/FVC等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83,2.69,1.47,1.69,1,97,P =0.041,0.029,0.046,0.043,0.038)。结论: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术能有效地改善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布加综合征患者肝功能及肺功能的损害。
作者:顾亚奇;黄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与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418例,按照用药分为PPI组(n =326)和HRA组(n =92),PPI组按用药分为奥美拉唑组(A组,n =146)、兰索拉唑组(B组,n =102)和潘妥拉唑组(C组,n =78),HRA组按H2RA用药分为法莫替丁组(D组,n =58)和雷尼替丁组(E组,n =34),比较围手术期SUB发生率和HAP 发生率,以及呼吸机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结果:PPI组SUB发生率、HAP发生率、呼吸机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均低于非PPI组。 PPI各亚组间SUB发生率、HAP发生率、呼吸机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使用H2RA预防SUB比较,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使用PPI可减少SUB和HAP的发生率,缩短呼吸机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并降低28 d病死率;不同类型的PPI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HAP发生率无影响。
作者:苏伟;张婷婷;杨自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326例,根据入院72 h内是否发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END组66例和非END组26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并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判断血管病变情况。结果:(1)单因素分析示,END组较非END组总胆固醇水平升高(P <0.05),吸烟、责任血管闭塞、早发卒中相关性肺炎及低钠血症的比例均显著升高(均P <0.05);(2)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责任血管闭塞(OR =2.137,95%CI 1.093~4.181)、早发卒中相关性肺炎(OR =2.001,95%CI 1.023~3.912)及低钠血症(OR =2.467,95%CI 1.217~5.000)是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责任血管闭塞、早发卒中相关性肺炎、低钠血症可作为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预测指标。
作者:张瑜;程曼;姚源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217例,按照入院顺序作为编号,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107例,常规治疗)和前列地尔组(110例,前列地尔注射液+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72 h 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分析2组患者对比剂肾病发病情况。结果:前列地尔组PCI术后对比剂肾病发病率低于常规组(2.7% vs 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CI术后72 h前列地尔组血肌酐及胱抑素C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可能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病有预防作用,但还需要更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范建军;李更新;李敬文;宫进亮;周小雨;郑向楠;杨玉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与脑组织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6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患者继发MCI,27例患者认知功能正常,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不同病变部位对于患者继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背侧丘脑、左半球额叶、左半球枕叶、脑白质病变、多发病灶共5项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P <0.05)。结论:位于背侧丘脑、左半球额叶、左半球枕叶的脑组织病变及脑白质病变、多发病灶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MCI的危险因素,应及时予以临床干预。
作者:徐丽丽;王云甫;王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恶性胸腔积液(MPE)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95例MPE患者,予以胸腔注入IL-2,即IL-2100万U/m2,每周1次,4周为一疗程。综合有效率指标及副作用产生情况判断IL-2治疗MPE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癌症状况得到良好改善,有效率达73.7%,生存质量改善率达70.5%。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IL-2治疗有效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优于治疗无效组(30个月 vs.10个月,P <0.05)。IL-2治疗有效者的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54%和42%。不良反应较轻,多为Ⅰ~Ⅱ度,经对症处理后全部好转。结论:采用IL-2治疗MPE,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朱美琴;申维玺;徐敏;夏俊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熔解分析(high-resolution melting curve analysis, HRMA)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丝氨酸丰富剪接因子2(SRSF2)基因突变。方法:针对SRSF2基因热点突变位点P95,建立PCR -HRMA方法对140例AML患者骨髓标本进行突变检测及DNA测序验证。结果:HRMA分析发现140例初诊AML患者中7例(5%)检出SRSF2突变,经测序结果验证为1例P95R杂合子突变、2例P95L杂合子突变和4例P95H杂合子突变;HRMA技术检测SRSF2基因突变的灵敏度为10%;SRSF2基因突变组与非突变组在性别、年龄及血象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ML患者中突变组的总体生存时间(OS)明显短于非突变组(P=0.016)。结论:HRMA分析是一种简便、快速、特异和高通量的SRSF2基因突变筛查技术, SRSF2突变的AML 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姚冬明;杨静;钱震;杨磊;肖高飞;林江;郭竑;钱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种植窗期子宫内膜与胚胎的相互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取卵后因有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倾向取消移植的20例患者,于取卵后第3天取其子宫内膜,和胚胎组成共培养组(A组),以单独内膜组(B组)和单独胚胎组(C组)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法分别于(取卵后)第3、4、5、6、7天检测共培养组和单独内膜组LIF mRNA和IGF mRNA的表达水平,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组和单独胚胎组的胚胎生长情况。结果:共培养组LIF mRNA和IGF mRNA表达要高于单独内膜组,且在种植窗期达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共培养组胚胎生长发育要优于单独胚胎组。结论:共培养对胚胎发育有积极的支持作用,使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同时提高胚胎质量,要优于单独培养。
作者:王婧;谭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从CTA表现、TICI、NIHSS、mRS等方面总结Solitaire AB 支架取栓治疗的优缺点及操作要点。结果:术后血管再通率为92.6%(25/27)。治疗2周后mRS即有明显改善(P <0.05),治疗3个月后预后良好率(mRS≤2分)为48.1%。本组无术后出血病例,死亡率为11.1%(3/27),颈内动脉闭塞者mRS评分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大脑中动脉闭塞者。结论: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技术安全、快速、有效,治疗超溶栓时间窗的患者仍可能获得良好预后,颈内动脉闭塞较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差。
作者:向欣;杨华;彭瀚;黄新源;马修尧;徐学友;吕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患者女,44岁。18年前首次在家顺产后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后续在家分娩2次后明显加重,多次以“泌尿系感染”治疗可缓解。伴阴道不规则隐痛,经期及性生活时明显。间歇性不自主阴道少量溢液5年,有尿味,与体位及腹压增大动作无明显关系。入院前10 d症状加重,当地医院妇检及 B 超提示阴道前壁肿物。2014年12月29日收住院。全身未见明显异常。妇检:外阴:已产式,会阴陈旧性II°裂伤;阴道:通畅,阴道见较多水样分泌物,前壁未见明显瘘孔,阴道前壁距阴道口约3 cm处触及一直径约4 cm囊实性肿物,压痛明显,按压包块无明显液体溢出。阴道彩超及盆腔MR均见尿道右后方与阴道间囊性病变直径约3cm,考虑尿生殖隔囊肿或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血尿常规正常,膀胱尿道亚甲蓝试验、静脉肾盂造影及其他常规术前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泌尿外科会诊建议行尿道造影,必要时行尿道膀胱镜检查(由于主客观原因并未进行)。拟诊:(1)阴道前壁肿物待查:尿生殖隔囊肿?炎症性肿块?内膜异位囊肿?(2)尿瘘?(3)会阴陈旧性II°裂伤。计划即行阴道前壁肿物剥除+会阴陈旧性裂伤修补术。术中导尿后,触诊阴道前壁肿物消失,行B超探及阴道与尿道间1.8 cm ×1.4 cm大小囊性无回声区,金属导尿管插入尿道后囊性无回声区可见导尿管。即请泌尿外科医师行膀胱镜检查示:距尿道口约3 cm处见直径约3 cm大小尿道憩室,凸向阴道前壁。遂行阴道前壁切开行尿道憩室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会阴陈旧性裂伤修补术。术后抗感染、留置导尿2周,拔除尿管后自行排尿正常,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漏尿,伤口I期愈合,病理提示尿道黏膜下慢性炎细胞浸润,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病变符合尿道憩室。随访半年未复发。
作者:李琳;李庆丰;张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2015年,《实用医学杂志》再次有20篇优秀论文入选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F5000)。自2012年F5000项目启动至今,本刊共有76篇(包括编辑部推荐的8篇)优秀论文入选该平台,在全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中,本刊入选论文数继续保持在中上水平。本刊向此次入选的20篇论文的作者表示热烈祝贺!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起源于胚胎发育的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MSCs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是造血微环境重要的组成成份[1]。 BMSCs 特异性表达 CD73、CD105、CD44、CD29和CD90,不表达CD34、CD45、CD14、CD31和vWF[2]。骨髓基质细胞通过与造血干细胞( hematopietic stem cells , HSC)直接接触以及通过分泌细胞因子(GM-CSF、G-CSF、M-CSF、SCF、ILlβ、IL-6、IL-7、IL-8、IL-11、白血病抑制因子(LIF)、β型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黏附分子(VCAM-1/VAL-4、CD44、L-/P-/E-选择素等)在造血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BMSCs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调控HSC维持在静止状态以及其增殖和分化。目前已知的通路包括BMPs、NOTCH、kitL/c-kit、CXCL12/CXCR4轴,其中CXCL12/CXCR4轴在BMSCs与HSC的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3],新发现Rac GTP、GS信号、Wnt信号通路以及一种参与神经肌肉接头的蛋白多糖也参与了BMSCs对HSC的调节[4]。BMSCs在正常造血微环境中的作用研究日渐增多,尤其是有关白血病造血微环境中BMSCs的作用的研究,已成为白血病生物特性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白血病造血微环境中BMSCs对白血病生物特性的影响,尤其是对白血病细胞增殖、迁移、耐药性等生物特性的调节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汪剑丽;郝思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究新疆哈萨克族、汉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ADAM33基因Q-1、T2位点的相关性。方法:提取外周血标本DNA,运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ADAM33基因多态性。结果:哈族两组间相比,Q-1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族、汉族ADAM33基因Q-1位点各基因型的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哈萨克族Q-1位点突变纯合子AA基因型、汉族杂合子GA基因型较GG基因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两民族病例组及对照组的比较中,T2位点基因型和Q-1、T2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T2位点各基因型间肺功能相关指标FEV1预计值、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及汉族ADAM33基因Q-1位点与COPD易感性可能有关。
作者:王莎莎;关键;王珊;程芳娟;任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肝星状细胞(HSC)合成胶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AngⅡ刺激大鼠HSC,采用[3H]-脯氨酸(3H-pro)掺入释放法检测胶原合成的情况, RT-PCR检测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受体(PDGFR-β)的表达。结果:10-8~10-5 mol/L AngⅡ能剂量依赖性促进HSC对3H-pro的掺入率(P<0.05),促进胶原的合成,但10-6 mol/L AngⅡ作用强。与培养激活的大鼠HSC相比,加入10-6 mol/L AngⅡ刺激后,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培养激活的大鼠HSC可表达少量的PDGFR-β蛋白,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0-6 mol/L AngⅡ刺激后表达明显增强(P <0.01)。细胞原位杂交结果显示10-6 mol/L AngⅡ刺激HSC后表达 PDGFR-β mRNA明显增加(P <0.01)。结论:AngⅡ可促进 HSC 胶原的合成, PDGF 信号通路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曹海霞;颜士岩;汪保灿;段晓燕;范建高;汪余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aSMA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CTA证实的aSMAT患者,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58~78岁,平均(68.7±7.9)岁,发病时间10~20 h,平均(13.5±3.7) h。在肠系膜上动脉内留置导管行接触溶栓治疗。术后给予抗血小板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经导管接触溶栓。尿激酶用量170~290万单位,平均(238.5±41.4)万单位,溶栓时间2~4 d,平均(3.1±0.6) d。7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复通,无充盈缺损,腹痛症状消失。1例在溶栓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死亡。1例患者在溶栓过程中排黑便,余患者未见出血性并发症。结论:经导管接触溶栓能够快速溶解血栓,并发症少,是治疗aSMAT的有效手段。
作者:董嘉尧;朱桥华;周成宇;黄维;黄江远;于新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YP2C19正常代谢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对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并入选127例CYP2C19正常代谢型患者,术后均对患者随访12个月,嘱患者术后12个月来院复查冠脉造影,并据是否存在支架内再狭窄(支架置入段血管内径狭窄≥50%)分为再狭窄组(ISR组,n =47)和未狭窄组(对照组, n =76),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用药及支架情况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史、吸烟饮酒史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0.05),但在糖尿病、运动与否、生化指标(甘油三酯、总胆红素、血浆纤维蛋白原)、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支架数量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可能影响CYP2C19正常代谢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中,糖尿病史、血浆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支架长度是危险因素(P <0.05),运动、支架直径是保护因素(P <0.05)。结论:临床对高危患者鼓励生活行为改善、加强生化指标监测、给予合理降脂治疗,并在PCI术时据个体冠脉病变情况合理置入支架,有望减少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并改善预后。
作者:刘浙波;夏豪;杨洋;李晶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及腹膜透析(PD)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指标及心脏瓣膜钙化(CVC)情况,了解瓣膜钙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住院及门诊随访的MHD及PD患者,透析龄均超过3个月,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清标本。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CVC发生及其程度,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MHD及PD患者CVC发生率分别为36.96%,33.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D患者左房直径较MHD患者更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ALP水平在中、重度钙化组较无钙化组及轻度钙化组有较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舒张压、血清尿酸及血磷水平在重度钙化组较无钙化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D患者较MHD患者CVC发生率低;年龄、透析龄、糖尿病、血尿酸、ALP、血磷、舒张压是CV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磊;王志奎;马金玲;刘兆英;王朝霞;任岳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患者女,36岁,因“反复右下腹疼痛不适5年余,加重3个月”于2014年4月入院。入院查体:T:36.4℃;P:68次/min;R:20次/min;BP:98/70 mmHg,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一般,心肺未及明显异常,腹平,脐下可见长约14 cm横行手术切口瘢痕,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辅助检查:甲胎蛋白:2.8 ng/mL,癌胚抗原<0.50 ng/mL,糖类抗原-199:6.34 U/mL,糖类抗原-125:9.00 U/mL,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复查MRI提示(图1):右侧盆底见类圆形占位,呈等T1稍长T2信号,D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周围脂肪间隙清晰,髂内动脉位于肿块前方,脂肪间隙较毛糙,前后径约3.9 cm,左右径约5.1 cm,上下径约5.3 cm。子宫呈前倾前屈位,子宫肌层形态、信号未见异常。子宫内膜均匀,结合带T2WI低信号连续,宫颈部未见明确异常信号。双侧附件区未见明确异常信号。膀胱、直肠形态、信号未见异常。骨盆构成骨及双侧股骨头形态、信号未见异常。双侧腹股沟区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入院诊断为:右侧盆底髂血管旁占位。术前准备完善后于全麻下行盆腔肿瘤切除术+粘连松解术(图2),术中探查肿块位于右侧闭孔旁,边界清楚,完整切除肿块,包膜完整,呈椭圆形,大小约5.5 cm ×4 cm ×3.5 cm,灰红色,质软,术后标本病理示(图3):镜下见淋巴结内滤泡中心玻璃样变的血管,滤泡生发中心萎缩,套区为多层环状的排列的淋巴细胞,滤泡间区见高内皮静脉。免疫组化示:LCA淋巴细胞(+)、Pax-5及CD20 B细胞(+)、CD3及CD5 T细胞(+)、CD10及 Bcl-6生发中心细胞(+)、MUM-1少许B细胞(+)、Ki-67散在细胞(+)、Bcl-2(-)、CyclinD1(-)、CK (-)、CD21及CD23示FDC网。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至今未见局部复发表现。
作者:杨小峰;曹家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术后Aβ-42及tau-18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男性患者50例,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S组)与对照组(C组),每组25例,S组于右侧第6颈椎横突部位注射0.5%利多卡因,C组患者注射0.9%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1 d(T0)、麻醉复苏后1 h(T1)、1 d(T2)、3 d(T3)、7 d(T4)采用MMSE评分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并分别于各时间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Aβ-42及tau-181蛋白含量。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MMSE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血清Aβ-42及tau-181蛋白较术前增加(P <0.05);与C组相比,S组患者在术后各时点MMSE评分降低幅度更小(P <0.05),血清Aβ-42及tau-181蛋白增加幅度更小(P <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抑制血清Aβ-42及tau-181蛋白表达,改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
作者:裴向东;周志东;孙静;蔡俊赢;徐国海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