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翠;孙清;王一冰;崔广梅;孙莉莉
目的:探讨海绵球锻炼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导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肿瘤内科行PICC化疗的肿瘤患者共2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100)和观察组(n =100)两组。患者PICC置管前使用肝素钠生理盐水浸泡导管,置管成功后均涂抹喜疗妥软膏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手握海绵球锻炼。比较两组患者至置管7d时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共有14例机械性静脉炎发生,发病率为14.0%;观察组有3例机械性静脉炎发生,发病率为3.0%。两组患者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79,P =0.005)。结论:海绵球锻炼可有效预防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
作者:江小好;卓雅淑;蒋静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贺斯)对造影剂肾病(CIN)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抽取160例行冠脉介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给予贺斯500 mL水化,对照组术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0 mL水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血肌酐(Scr)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肾小球滤过分数(GFR)的降低水平也较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5),尿素氮(BUN)的升高水平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5);实验组CIN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可明显预防CIN的发生。
作者:胡建库;武艳;姜红;钱宗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多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7-2013年收治的33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报告PTMC或者倾向恶性诊断31例,余2例为术后石蜡切片诊断PTMC,术中诊断率为93.9%。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5例,有淋巴结转移2例。共随访患者21例,随访率为93.9%,随访时间1~6年,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PTMC临床特征不典型,容易漏诊,及早行超声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恰当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尹国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男,52岁,查体发现右肺下叶结节15 d入院,无心慌、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咯血,无发热、乏力、盗汗。既往体健,查体全身未见阳性体征,体格检查:体温正常,脉搏、血压、呼吸均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胸廓无畸形,胸壁无压痛,听诊双肺呼吸音可,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异常。化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均在正常范围内。 CT检查方法:平扫+增强扫描+多方位重建。 CT检查发现: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近胸膜下见一结节影,边缘不光滑,可见分叶,直径约10 mm(肺窗),平扫及强化三期CT值分别为57、57、60 HU,边界清,无明显强化改变。纵隔及双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无胸水。 CT诊断:右肺下叶小结节,早期周围型肺癌首先考虑,不排除良性肿瘤可能。手术所见:行右下肺肿物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右肺下叶,直径约1 cm,质硬,活动度可,胸膜无皱缩。大体病理:结节直径约1.2 cm,切面灰白质韧,与周围组织分界清。镜检:瘤体由较成熟的软骨细胞构成,周围为软骨基质包绕,呈不规则分叶状。瘤实质内无支气管和腺体及增生的纤维、脂肪、平滑肌等组织成分。
作者:李昌晓;李勇;姜洪翠;霍现洛;房中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前瞻性观察应用生物电阻抗评估新的血液透析患者的水负荷状态并指导透析超滤量对残余肾功能(RRF)的保护作用。方法:入选我院57例24 h尿量≥1000 mL的新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随访6个月。试验组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仪确定透析的脱水量;对照组则根据对透析的耐受性、透析过程中有无低血压症状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等来确定脱水量。主要研究终点为少尿;次要研究终点为心脑血管事件、死亡。比较前后的体质量、平均动脉压、24 h尿量、RRF、超滤量、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率及心胸比值。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束,两组的平均动脉压、体质量、24 h尿量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超滤量均小于对照组[分别为(1.03±1.88)% vs (2.74±2.90)%,(324.14±631.55)mL vs (1078.57±1245.24)mL,P <0.05],试验组的RRF高于对照组[(4.94±1.57)mL/min vs (3.93±1.52)mL/min,P <0.05],心胸比小于对照组(0.48±0.05 vs 0.52±0.08,P <0.05)。试验组5例达到主要研究终点,对照组12例(P <0.05);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的患者中,试验组的超滤量低于对照组[(1660.00±207.36)mL vs (2416.67±598.23)mL,P <0.05)]。 Spearman相关分析示,超滤量与是否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的相关系数为0.865(P <0.001)。次要研究终点方面,试验组1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对照组有2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1例出现脑出血(P =0.352)。结论:应用生物电阻抗可更准确评估超滤量,有助于延缓RRF的下降速度,减少患者血容量相关的心脑血管的发病率。
作者:黎晓磊;孔耀中;肖观清;游璐;黄雪芳;李燕;陈春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CNAPTM Monitor 500系统所测的连续无创血压(CNAP)在全身麻醉中的准确性、精确性及安全性。方法: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成年患者30例,ASAⅠ~Ⅲ级。麻醉诱导前局部麻醉下左侧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导管进行连续有创血压监测(IAP)。右侧手臂连接CNAPTM Monitor 500系统进行CNAP监测。实时连续监测IAP及相应时点CNAP。记录与监测相关的并发症。结果:CNAP与IAP所测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差值分别为(-7.4±13.0)、(4.4±7.3)和(1.0±7.5)mmHg,在其相应的一致性界限范围内所占比值分别为95.1%、95.5%和95.4%。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23、0.777和0.854,均P <0.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肢体缺血、坏死、感觉异常。结论:与IAP相比,CNAP可安全用于全身麻醉的成年手术患者,并提供无创、连续、实时、准确的血压监测。
作者:田丽平;张鸿飞;徐世元;梁启波;雷洪伊;李凤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指进入血液循环中的具有高活力、高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它可形成微转移或微小癌栓[1],在一定条件下可发展为转移癌。现已在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头颈部肿瘤[2]、胃癌等[3]中证实CTC的存在,并且发现CTC与早期诊断、临床分期、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密切相关。然而,虽然CTC相关检测手段不断发展,由于异质性等因素CTC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都不是很高,CTC的分子机制还未十分明确。探究CTC相关形成作用机制对研发特异性分子标识,提高CTC检测率有重要意义。现将CTC相关分子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陈卓(综述);许新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对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拟行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32例患者术前行全腹MSCT扫描并三维重建,观察肠系膜下动脉解剖结构、肿瘤定位及血供;测量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至腹主动脉分叉点的距离(D1),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至其发出第一分支的距离(D2);术前肿瘤定位与术中观察相比较。结果:术前MSCT三维重建可显示肠系膜下动脉解剖结构、肿瘤位置及血供情况;测得D1平均长度是(4.21±0.63)cm,D2平均长度是(4.27±0.55)cm;术中28例肿瘤位置与术前肿瘤定位相同,准确率达到87.5%,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 =0.818,P <0.05)。结论:术前MSCT三维重建有利于提高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具有前瞻性指导价值。
作者:蔡恒烈;戎祯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构建腹腔注射小鼠结直肠癌细胞系 CT26.WT模型来检测树突状细胞(DC)抗原递呈的细胞免疫抑制。方法:CT26.WT细胞腹腔注射入BALB/c小鼠体内,脾脏分离T细胞,与CT26.WT细胞共培养;流式表型鉴定DC细胞的免疫学标记,再与T细胞共培养,观察DC细胞抗原递呈能力及体外刺激T细胞的增殖能力。 IHC检测正常结肠上皮与结直肠癌组织B7H4的表达。结果:随着腹腔注射时间的延长,共培养体系中活细胞增加,凋亡率降低,DC细胞不能发育成熟,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配对的癌组织B7H4表达增高。结论:随着腹腔注射时间的延长,DC细胞的成熟发生障碍,抗原递呈能力下降。另外,结直肠癌高表达负性共刺激分子B7H4,T细胞活化受到抑制,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下降,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
作者:冯娜;周娜;邓永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反复流产的作用。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URSA)患者,经知情同意后分为观察组(n =45)和对照组(n =35)。对照组患者采取主动免疫疗法,妊娠后联合常规保胎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注射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封闭抗体产生情况和妊娠结局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封闭抗体转为阳性者40例,转阳率为88.9%(40/45);对照组封闭抗体转为阳性者31例,转阳率为88.6%(31/35)。两组患者封闭抗体转阳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1.000)。观察组活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6%vs 80.0%,χ2=4.771,P=0.037)。结论:URSA主动免疫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活产率。
作者:朱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根据国际生物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2013版“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医学论文作者署名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条。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BXI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0例乳腺癌、15例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及27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HBXIP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及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肿瘤组织中HBXIP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8.3%(53/60),明显高于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分别为46.7%和29.6%,均P <0.01);卡方检验结果显示,HBXIP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HER-2表达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03、0.027和0.009),而与性别、原发灶大小、临床分级、ER及PR表达等参数无关。结论:HBXIP蛋白过表达可以预示乳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而且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辅助指标和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候选基因靶点。
作者:张华敏;李楠;孙洁;刘双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鸡胸是一种常见的胸廓畸形,为了消除以往手术的种种弊端,我们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从2011年8月到2014年7月共对51例患者实施了该手术。现将手术的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林;龙伟光;陈春梅;李学军;赖湘念;黄文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STK15)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4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STK15基因的表达。结果:7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TK15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0%,癌旁组织STK15阳性表达率8.45%,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STK15阳性表达率为24.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TK15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 <0.01)。结论:STK15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均为高表达,通过检测STK15可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率,对发现具有恶性潜能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淑明;杨秀珣;陈耿芝;卢晓峰;林豪雨;梁伟全;陈春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2013年本刊的总被引频次继2012年首次突破10000次以来,继续呈增加趋势,达到14056次,且本刊影响因子首次突破了1,为1.063。2013年我刊刊出文章基金论文比达46%。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同期多平面手术治疗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对137例经多导睡眠仪监测(PSG)诊断为中重度OSAHS并接受手术干预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多平面组95例患者行以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为基础的多平面手术,UPPP组42例患者仅行改良UPPP。比较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术前和术后PSG检查、Calgary睡眠呼吸暂停生活质量指数问卷(SAQLI)、Epworth嗜睡量表(ESS)和鼾声评分(SS)相关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仅多平面组出现急性呼吸道梗阻1例(1.1%),经及时行气管切开术症状缓解。术后多平面组AHI、LSaO2、TS90%和SAQLI总分及4个维度分值、ESS分值、SS分值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1),且优于UPPP组(P <0.05)。而UPPP组仅AHI、LSaO2、TS90%有改善(P <0.05)。结论:同期多平面手术是治疗OSAHS患者安全可行的方法。主观量表和客观检查综合评估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手术疗效和疾病对OSAH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戴吉;陈锐;曹忠胜;袁辉;赵振安;辛洁;罗颜;卫红齐;李文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Fc融合蛋白(商品名益赛普)治疗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非全身型JIA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皮下注射益赛普,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治疗后进行疗效及放射学改变评估。结果:(1)试验组中多关节型及ERA型治疗后1、3、6个月ACR Pedi 30、50、70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CRP、ESR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少关节型除治疗后1个月CRP、6个月ESR较对照组降低外(P <0.05),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试验组中除少关节型治疗后3个月ES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3)试验组放射学改变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 <0.05)。结论:益赛普联合传统药物治疗非全身型JI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传统治疗,能更快、更有效地降低炎性指标,并能减轻放射学改变,尤其对多关节型及ERA型患儿具有更优的效益/价值比。
作者:丁艳;孙东明;王瑞耕;尹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地佐辛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超前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120例,随机分为3组,在停气腹时,A组不用镇痛药,B组静注地佐辛0.1 mg/kg,C组静注盐酸羟考酮0.1 mg/kg。于术后1 h(T1)、2 h(T2)、4 h(T3)对切口疼痛采用VAS、BCS评分。当VAS评分>7分时肌注哌替啶100 mg。结果:B组和C组术后T1、T2、T3各时点的VAS评分、使用哌替啶的例数、次数均低于A组(P <0.01),BCS评分均高于A组(P <0.05);C组术后T1和T2时点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P <0.05), BCS评分均高于B组(P <0.05)。结论:盐酸羟考酮超前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且效果优于地佐辛。
作者:周薇;李瑞;王梦鸽;沈跃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