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肺软骨瘤误诊为周围型肺癌1例

李昌晓;李勇;姜洪翠;霍现洛;房中华

关键词:原发性, 软骨瘤, 误诊, 肺下叶, 可溶性细胞角蛋白, 结节, 化验室检查, 直径, 周围型肺癌, 肿瘤标记物, 肿大淋巴结, 浅表淋巴结, 组织成分, 周围组织, 增强扫描, 阳性体征, 胸膜, 心脏听诊, 细胞构成, 烯醇化酶
摘要:患者男,52岁,查体发现右肺下叶结节15 d入院,无心慌、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咯血,无发热、乏力、盗汗。既往体健,查体全身未见阳性体征,体格检查:体温正常,脉搏、血压、呼吸均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胸廓无畸形,胸壁无压痛,听诊双肺呼吸音可,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异常。化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均在正常范围内。 CT检查方法:平扫+增强扫描+多方位重建。 CT检查发现: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近胸膜下见一结节影,边缘不光滑,可见分叶,直径约10 mm(肺窗),平扫及强化三期CT值分别为57、57、60 HU,边界清,无明显强化改变。纵隔及双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无胸水。 CT诊断:右肺下叶小结节,早期周围型肺癌首先考虑,不排除良性肿瘤可能。手术所见:行右下肺肿物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右肺下叶,直径约1 cm,质硬,活动度可,胸膜无皱缩。大体病理:结节直径约1.2 cm,切面灰白质韧,与周围组织分界清。镜检:瘤体由较成熟的软骨细胞构成,周围为软骨基质包绕,呈不规则分叶状。瘤实质内无支气管和腺体及增生的纤维、脂肪、平滑肌等组织成分。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生物电阻抗法评估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

    目的:前瞻性观察应用生物电阻抗评估新的血液透析患者的水负荷状态并指导透析超滤量对残余肾功能(RRF)的保护作用。方法:入选我院57例24 h尿量≥1000 mL的新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随访6个月。试验组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仪确定透析的脱水量;对照组则根据对透析的耐受性、透析过程中有无低血压症状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等来确定脱水量。主要研究终点为少尿;次要研究终点为心脑血管事件、死亡。比较前后的体质量、平均动脉压、24 h尿量、RRF、超滤量、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率及心胸比值。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束,两组的平均动脉压、体质量、24 h尿量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超滤量均小于对照组[分别为(1.03±1.88)% vs (2.74±2.90)%,(324.14±631.55)mL vs (1078.57±1245.24)mL,P <0.05],试验组的RRF高于对照组[(4.94±1.57)mL/min vs (3.93±1.52)mL/min,P <0.05],心胸比小于对照组(0.48±0.05 vs 0.52±0.08,P <0.05)。试验组5例达到主要研究终点,对照组12例(P <0.05);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的患者中,试验组的超滤量低于对照组[(1660.00±207.36)mL vs (2416.67±598.23)mL,P <0.05)]。 Spearman相关分析示,超滤量与是否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的相关系数为0.865(P <0.001)。次要研究终点方面,试验组1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对照组有2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1例出现脑出血(P =0.352)。结论:应用生物电阻抗可更准确评估超滤量,有助于延缓RRF的下降速度,减少患者血容量相关的心脑血管的发病率。

    作者:黎晓磊;孔耀中;肖观清;游璐;黄雪芳;李燕;陈春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白藜芦醇对糖尿病下肢缺血大鼠氧化应激和血管新生的作用

    目的:初步探讨白藜芦醇对糖尿病下肢缺血大鼠氧化应激和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下肢缺血组、糖尿病组、糖尿病下肢缺血组及白藜芦醇治疗组。建立动物模型,白藜芦醇治疗组在建立糖尿病下肢缺血模型后连续14 d给予白藜芦醇腹腔注射20 mg/kg。HE染色测定各组左下肢骨骼肌中毛细血管密度( MVD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活性。结果:下肢缺血大鼠MVD及8-OHdG蛋白表达明显升高、eNO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 <0.01);糖尿病下肢缺血组与下肢缺血组比较,MVD及eNOS蛋白表达降低,8-OHdG表达升高(P <0.01);而白藜芦醇治疗组与糖尿病下肢缺血组比较,MVD及eNOS表达量均增高,8-OHdG表达量下降(P <0.05)。结论:白藜芦醇治疗可减轻糖尿病下肢缺血时的氧化应激,促进外周微血管新生。

    作者:韩敦正;汤穆浛;邢晓雯;陆冬晓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微小RNA-22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对钙调蛋白的调控作用

    目的:检测微小RNA-222(miR-222)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钙调蛋白(CaM)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106例AIS患者(AIS组)及98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血清中miR-222表达情况;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查询分析miR-222对钙调蛋白编码基因(CALM1)的靶向调控关系;脂质体转染法将miR-222模拟物、抑制物及对照物分别转染至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并进行细胞培养,采用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干预后HUVECs钙调蛋白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IS组miR-222表达明显下调(P <0.01);CALM1存在miR-222潜在靶向结合位点;HUVECs 转染miR-222模拟物后CALM1/CaM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 <0.05),而转染miR-222抑制物后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 <0.05)。结论:AIS患者血清miR-222表达明显下降,其可能通过上调CaM的表达从而加重AIS的损害作用。

    作者:袁海军;汤永红;袁梅;詹向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前MSCT三维重建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对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拟行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32例患者术前行全腹MSCT扫描并三维重建,观察肠系膜下动脉解剖结构、肿瘤定位及血供;测量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至腹主动脉分叉点的距离(D1),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至其发出第一分支的距离(D2);术前肿瘤定位与术中观察相比较。结果:术前MSCT三维重建可显示肠系膜下动脉解剖结构、肿瘤位置及血供情况;测得D1平均长度是(4.21±0.63)cm,D2平均长度是(4.27±0.55)cm;术中28例肿瘤位置与术前肿瘤定位相同,准确率达到87.5%,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 =0.818,P <0.05)。结论:术前MSCT三维重建有利于提高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具有前瞻性指导价值。

    作者:蔡恒烈;戎祯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过表达在乳腺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BXI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0例乳腺癌、15例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及27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HBXIP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及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肿瘤组织中HBXIP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8.3%(53/60),明显高于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分别为46.7%和29.6%,均P <0.01);卡方检验结果显示,HBXIP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HER-2表达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03、0.027和0.009),而与性别、原发灶大小、临床分级、ER及PR表达等参数无关。结论:HBXIP蛋白过表达可以预示乳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而且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辅助指标和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候选基因靶点。

    作者:张华敏;李楠;孙洁;刘双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胸腔镜辅助下婴儿先天性肺囊腺瘤肺切除术的麻醉管理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婴儿先天性肺囊腺瘤(CCAM)肺切除术单肺通气(OLV)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43例CCAM患儿,静脉快速诱导后,插入单腔气管导管。注入4~6 mmHg压力的CO2人工气胸,使患侧肺组织塌陷造成健侧OLV。术中监测SpO2、ECG、MAP、PETCO2、T、PaO2、PaCO2、出血量及尿量;记录诱导前后5 min、OLV 10、60 min、术毕5 min时SpO2、PaO2、HR、MAP、PETCO2、PaCO2和T值。结果:与诱导后5 min比较,OLV 10、60 min时患儿PaO2、HR、MAP下降,PETCO2、PaCO2升高(P<0.05﹚。与OLV 10 min比较,OLV 60 min时患儿PaO2、PETCO2升高(P <0.05﹚。结论:采用压力控制通气,合理呼吸管理及麻醉用药,胸腔镜辅助下OLV行婴儿CCAM肺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刘晶;廖信芳;李海洋;郑娜;付锐剑;黄伟坚;胡祖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低分子肝素联合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效果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反复流产的作用。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URSA)患者,经知情同意后分为观察组(n =45)和对照组(n =35)。对照组患者采取主动免疫疗法,妊娠后联合常规保胎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注射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封闭抗体产生情况和妊娠结局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封闭抗体转为阳性者40例,转阳率为88.9%(40/45);对照组封闭抗体转为阳性者31例,转阳率为88.6%(31/35)。两组患者封闭抗体转阳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1.000)。观察组活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6%vs 80.0%,χ2=4.771,P=0.037)。结论:URSA主动免疫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活产率。

    作者:朱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鸡胸的超微创手术

    鸡胸是一种常见的胸廓畸形,为了消除以往手术的种种弊端,我们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从2011年8月到2014年7月共对51例患者实施了该手术。现将手术的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林;龙伟光;陈春梅;李学军;赖湘念;黄文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青年腹膜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中青年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75例中青年P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中青年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属于中等水平,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屈服维度呈正相关(P <0.01),与面对维度呈负相关(P <0.01)。结论:应对方式会影响中青年PD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医护人员应注重制订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以降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作者:黄柳;黄燕林;郭阳化;滕艳娟;李浩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环氧化酶-2抑制剂帕瑞昔布对急性芬太尼诱导的大鼠痛觉过敏的抑制作用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和给药时间点下环氧化酶-2抑制剂帕瑞昔布对急性芬太尼诱导的大鼠机械痛觉过敏的作用。方法:(1)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 =6):生理盐水组、芬太尼组、芬太尼对照组、帕瑞昔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于皮下注射芬太尼或生理盐水,并在之前15 min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或帕瑞昔布5或10 mg/kg,在芬太尼注射前、注射后第1~4小时每小时和第1~5天每天进行压尾测试了解机械疼痛阈值。(2)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 =6):芬太尼组、帕瑞昔布-15 min组、帕瑞昔布4 h组和帕瑞昔布d1组,在不同时间点腹腔内注射帕瑞昔布10 mg/kg,压尾测试同上。结果:(1)皮下注射芬太尼可诱导大鼠机械痛觉过敏;腹腔内注射帕瑞昔布可抑制芬太尼诱导的机械痛敏,且高剂量比低剂量的抑制作用更明显。(2)痛觉过敏形成前腹腔内注射帕瑞昔布可抑制芬太尼诱导的机械痛敏,而形成后注射帕瑞昔布无明显作用。结论:早期给予亚镇痛剂量的帕瑞昔布可抑制芬太尼诱导的大鼠机械痛敏。

    作者:舒海华;李桥波;叶芳;黄文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大型血小板比率与房颤患者脑卒中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与房颤患者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152例房颤患者,依据是否伴发脑卒中并发症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并对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血液检查指标P-LCR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选的患者中,有脑卒中并发症者47例,无脑卒中并发症者10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降脂治疗及P-LC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及P-LCR为房颤患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糖尿病史及P-LCR为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占胜;付强;李铎;李根;蔡金龙;徐立庆;张木;齐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1例

    患者,女,76岁,160 cm,58 kg,因“摔跌致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入院,诊断为“左股骨颈骨折”。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ASAⅡ级。不用术前药。入室测 BP 180/95 mmHg,HR 86次/分,SpO295%。针刺麻醉取穴:风市、带脉、阿是、百会,其中风市、带脉和阿是均取患侧。针刺行捻转手法,得气后风市、带脉和阿是穴连接G6805-2型电针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疏密波,刺激频率2/10 Hz ,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百会穴不连接电针仪,患者血压升高时进行捻转。针刺10 min后,患者血压降至150/80 mmHg,局麻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和右桡动脉穿刺监测动脉压。电针诱导30 min后依次静注芬太尼50μg、咪唑安定1 mg、丙泊酚40 mg/kg和顺式阿曲库铵10 mg后气管内插管,机控呼吸,术中七氟醚(呼吸末浓度1%~2%)吸入维持麻醉。因风市穴连接的电针导线影响手术消毒,麻醉诱导后停止风市穴电刺激,保留针刺。手术开始后电针频率调整至2/20 Hz,术中根据手术刺激强度调整电针频率,范围波动于2/20~2/30 Hz,电针刺激持续至术毕。手术历时65 min,术中BP波动在130~150/70~80 mmHg,HR 保持在70~80次/min,共输注羟乙基淀粉500 mL,乳酸林格液500 mL,失血100 mL,尿量300 mL。术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 BP 140/80 mmHg,HR 76次/min,5 min后清醒拔管。术后1天随访,患者感觉舒适,恢复良好,无疼痛及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

    作者:刘佩蓉;张瑜;刁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请作者正确识别《实用医学杂志》网站及缴纳版面费方式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胸苷激酶1含量在乳腺癌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胸苷激酶1(TK1)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36例乳腺癌患者、3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K1、CA153的水平。 TK1和CA153测定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化学发光法,同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多参数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TK1与乳腺癌之间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TK1、CA153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以临床分期为参照指标,血清TK1、CA153含量在Ⅲ+Ⅳ期患者的检测值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TK1、CA153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3(95%CI:0.913~0.992)和0.750(95%CI:0.647~0.853),当TK1诊断乳腺癌的佳临界值为1.995 pmol/L,该点灵敏度0.78,特异度0.98,Youden指数大。结论:血清TK1佳临界值确定对乳腺癌早期临床诊断及乳腺癌临床分期监测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郝维敏;夏宏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过敏性紫癜误诊胸腹联合伤1例

    患儿男,9岁,病初就诊于当地医院外科,患儿无昏迷,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明显活动性出血,语言清楚,查体手腕、足部肿痛,未见皮疹及出血点,为明确诊断行手、足X线片及胸腹部CT未见异常,次日晚出现腹壁水肿、腹胀伴腹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胆汁及咖啡色样物,排鲜血样大便1次,量中等,无脓血及特殊腥臭味,行腹部CT见腹腔积液,肝脾周围积液,腹穿为淡血性液体,因家长诉患儿外伤史初步诊断腹部闭合伤。为进一步治疗急来我院,查体:神志清,反应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双眼睑无浮肿,颈无强直,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胸廓无畸形,双侧对称,双肺呼吸音粗,无啰音,右肺底呼吸音较低,心率104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无杂音,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壁水肿,板状腹,明显压痛伴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腹部CT示肝包膜下积液,脾周积液,腹水(中-大量),肠管扩张积液、积血,左侧胸腹壁密度增高;胸部CT:右肺少许渗出性病变,双侧胸腔积液(左侧少量,右侧中等量)。头颅CT未见异常;血清白蛋白、电解质,尿常规均未见异常。初步诊断:(1)坠落伤;(2)胸腹联合伤(胸腔及腹腔积液肝、肺挫伤)。入院后予禁饮食、输液,胃肠减压及抗炎营养支持等处理,住院11 d复查胸腹部B超正常。患儿仍有间断腹痛,无恶心、呕吐。住院第15 d患儿双下肢出现对称分布米粒大小鲜红色皮疹,略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查血象示:血小板正常,遂转科治疗。

    作者:胡思翠;孙清;王一冰;崔广梅;孙莉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右肾球旁器细胞瘤1例

    患者女,22岁。头痛头晕近1年入院,在他院诊断为高血压,给予降压治疗,效果不佳,故来我院就诊。查体:血压160/100 mmHg,血钾:3.0 mmol/L。彩超及CT 提示右肾下级有一类圆形肿物,大小3.0 cm ×2.8 cm ×2.0 cm。术前诊断:右肾肿瘤。在全麻下行右肾部分切除术,术中所见:肿物位于右肾下级,行部分肾脏切除术。病理检查:楔形切除肾脏组织,肾被膜完整光滑,切面见一肿物,大小3.2 cm ×2.8 cm ×2.0 cm,肿物包膜完整,切面灰黄灰红色,质地中等,略软,紧临肾被膜。镜下见:肿瘤细胞巢状或片状分布,富于血管,部分区域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肿瘤细胞小圆形或多边形,部分呈浆细胞样,细胞质内可见嗜酸性颗粒性物质,核异形性及多形性不明显,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提示:CK (-),EMA (-),CK7(-),HMB-45(-), CD34(+),Actin 灶(+),calponin (+), vimentin(+)。特殊染色:PAS(+),网染:肿瘤细胞周围(+)。病理诊断:(右)肾球旁器细胞瘤。

    作者:路荣;周立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诊治进展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ABPA)是一种由烟曲霉引起的变态反应性、非感染性肺部疾病。 ABPA在国外主要见于哮喘和囊性纤维性变[1],在我国主要见于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国外有文献报道,ABPA的患病率在2.5%~22.3%[2]。本病可引起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血清总IgE升高,肺部浸润和中心型支气管扩张,治疗不恰当将发展为支气管扩张和肺间质纤维化。 ABPA常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炎等疾病[3],所以对ABPA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目前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真菌药物是治疗ABPA的有效方法,其他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探索,如抗lgE单克隆抗体、雾化吸入抗真菌药物等。本文就ABPA近年来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自力;黄礼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蓬乱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蓬乱蛋白(dishevelled, DVL)作为Wnt通路的调节蛋白,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和对其下游靶因子的转录过程,在细胞增殖、肿瘤形成、胚胎发育和神经分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1-2]。现已发现DVL在人类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表达水平增高、活性增强,提示DVL的表达异常参与了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生与进展。本文就DVL在中枢神经疾病中发挥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何倩倩;崔桂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一种新水化方法对造影剂肾病预防作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贺斯)对造影剂肾病(CIN)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抽取160例行冠脉介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给予贺斯500 mL水化,对照组术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0 mL水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血肌酐(Scr)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肾小球滤过分数(GFR)的降低水平也较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5),尿素氮(BUN)的升高水平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5);实验组CIN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可明显预防CIN的发生。

    作者:胡建库;武艳;姜红;钱宗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确诊为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辅以其他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加环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以及细菌清除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血浆PCT、CRP水平下降的程度和速度更明显(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4.7%和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周洋;黄河;张家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