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肌酐与胱抑素的CKD-EPI新方程对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适用性的对比研究

严跃红;傅君舟;李剑文;关昌杰;李显波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 肾小球滤过率, 预测方程, 血肌酐, 胱抑素C
摘要:目的:评价美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CKD-EPI)2012年报道的基于肌酐和胱抑素C的肾小球滤过率(GFR)联合预测方程(CKD-EPI2012SCr-SCysC)是否比2009年报道的联合预测方程(CKD-EPI2009SCr-SCysC)、中国eGFR课题组马迎春等2007年报道的联合预测方程(Ma1和Ma2)更适于我国慢性肾脏病(CKD)患者GFR的预测.方法:收集669例CKD患者资料,以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定的GFR作为参考GFR(rGFR),用CKD-EPI2012SCr-SCysC、CKD-EPI2009SCr-SCysC、Ma1和Ma2估算GFR(分别记为eGFR1、eGFR2、eGFR3和eGFR4),比较此4种方程估算的GFR与rGFR的偏差、偏离程度、相关性、30%准确性和分期一致性差异.结果:669例CKD患者的rGFR水平为(61.78±26.51) mL/(min· 1.73 m2);eGFR1与rGFR的偏差小;各eGFR与rGFR的pearson相关系数在0.796~0.831之间,组内相关系数(ICC)在0.865~0.905之间,eGFR1与rGFR的相关性佳;Bland-Altman图结果显示,eGFR1与rGFR的偏离程度低、精确度好;eGFR1和(或)eGFR2的总体30%准确性高;各eGFR与rGFR总分期一致率在59.34% ~ 63.98%之间,以eGFR1和(或)eGFR2高,但一致性均不理想,Kappa值为0.437 ~ 0.490.结论:CKD-EPI2012SCr-SCysC更适于我国CKD患者GFR的预测,但仍需更大样本及多方面的研究验证.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泛影葡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泛影葡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及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住院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共43例,对照组23例经常规石蜡油治疗,治疗组20例用泛影葡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治疗组初次排气或排便时间为(8.75±2.17)d,胃肠减压时间为(10.45±2.39)d,平均治愈时间(13.75±2.99)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采用非手术治疗,泛影葡胺能有效缓解炎性肠梗阻,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有效、安全、简单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江;方孙阳;吴志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腹腔感染所致严重脓毒症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ICU近5年腹腔感染所致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入住本院ICU的89例腹腔感染所致严重脓毒症患者的腹腔引流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分析和药敏监测.结果:共分离出277株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157株(69.2%),革兰阳性菌48株(21.1%),真菌22株(9.7%);病原菌分离率占前5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2.5%)、鲍曼不动杆菌(17.2%)、肺炎克雷伯菌(16.3%)、粪肠球菌(11.0%)和铜绿假单胞菌(10.1%);大部分病原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的广泛耐药.结论:腹腔感染严重脓毒症患者分离的病原菌耐药率高,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耐药现象,并及时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新动态.

    作者:李智博;温德良;刘卫江;熊旭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分析及诊疗进展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是一个有着包括酗酒、糖皮质激素和麻醉药物的广泛使用、外伤以及特发性原因等在内并且其发病率不断提高的疾病[1-2].前述病因导致股骨头软骨下骨的血液循环障碍,并且进而发展为骨细胞死亡和关节表面的塌陷及髋关节骨关节炎而对日常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研究深入到基因及蛋白水平[3-4].影像学的发展提高了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材料科学、干细胞和基因工程等的迅猛发展给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围绕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和诊疗进展展开综述.

    作者:田青松;周游;李新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82例轻中度AD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和对照组,3组患者分别给予20、1 Hz和伪刺激,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袁认知分量表(ADAS-Cog)、事件相关电位及脑电图检测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末高频组和低频组ADAS-Cog总分、语言因子分、记忆因子分明显减低、事件相关电位及脑电图指标明显改善,对照组各评估指标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组间比较,高频组疗效优于低频组.结论:rTMS可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高频刺激的效果更佳.

    作者:吴越;徐文炜;刘晓伟;武曙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清microRNA-37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icroRNA-375(miR-375)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对照组100例健康人血清的miR-375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NSCLC组血清miR-375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血清miR-375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905(95%CI:0.860~0.950).当血清miR-375临界值取0.995时,对NSCLC诊断的灵敏度为92.0%,特异度为78.0%.结论:血清miR-375可能作为一种新型NSCLC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和潜在的基因靶向治疗靶点.

    作者:万梦智;曾清华;许飞;万训;杨建;涂友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方式促进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促进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佳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确诊胃癌的患者,随机等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A组)予以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复方消化酶组(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鼻肠营养管注入复方消化酶;穴位刺激组(C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足三里穴位新斯的明注射刺激治疗.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均具有较短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较短的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P<0.01);B组较C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更短(P<0.01);C组与B组在排便时间上无差异(P>0.05);B组及C组患者纳差比A组少(P<0.05);C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较A组低(P<0.05);B组与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复方消化酶治疗及穴位刺激治疗均较一般常规治疗效果更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作者:习羽;牛少雄;木拉提;袁明;牛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 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ONFH)的血清蛋白质组学差异,寻找SONFH的血清特异性标志物.方法:分别收集SONFH患者(实验组)及正常体检者(对照组)各15例,同组血清等量混合,应用双向凝胶电泳串联基质辅助激光解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寻找并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共鉴定出9种差异蛋白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血清淀粉祥蛋白A-2、凝血酶原、补体因子B、免疫球蛋白J链、富亮氨酸α-2-糖蛋白、补体C4、补体H等7种蛋白表达上调,肌动蛋白、载脂蛋白L1等2种蛋白表达下调.结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成功发现了SONFH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质,为寻找SONFH特异性标志物及进一步阐明SONFH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曾平;梁景超;周怡;秦刚;潘天箫;刘明伟;何凯毅;李金溢;黄碧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激光定位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运用及研究进展

    1916年爱因斯坦发现了激光的原理,1960年Maiman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1961年Campbell首先将红宝石激光用于眼科治疗,开启了激光在临床中应用的大门.初因激光发生装置需要红宝石等材料,价格昂贵,临床研究及应用极少,主要利用激光对生物体的光热效应用于传统手术工具无法做到的组织精细切割,如角膜切割.1966年,二氧化碳激光研制成功,激光发生器的成本也随之下降,上世纪90年代初,商用小型激光发生器发明,价格大幅度降低,激光的医用研究进入高潮,研究方向也更为宽广,研究人员开始利用激光准直、可视原理,将激光运用于术中定位.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成熟,激光定位技术由简单应用向智能化发展,能有效地提高手术精确度,保证手术安全性,其价值在外科中日益凸显.

    作者:张波;王斐;毛景雯;许硕贵;何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乳腺癌前期病变的影像诊断研究

    目的:结合临床特征,探讨合理应用高频B超和X线钼靶检查在乳腺癌前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前期病变患者110例,分析钼靶摄片、B超等诊断资料,并评估临床价值.结果:110例乳腺癌前病变均确诊,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且有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伴发29例,纤维囊性乳腺病且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伴发6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不典型小叶上皮增生伴发1例,纤维囊性乳腺病有不典型小叶增生伴发3例,伴小叶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纤维腺瘤形成有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伴发、纤维囊性乳腺病10例.超声检查:高频B超诊断总符合率为40%.溢液组B超符合率为10%(4/40),肿块组符合率为52.3%(22/42),无溢液及肿块组符合率为60.7%(17/28).溢液组符合率较低,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钼靶摄片总符合率为54.1%(40/74).溢液组为26.7%(8/30),肿块组50%(14/28),既无肿块又无溢液组为87.5%(14/16).溢液组符合率低,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亚临床诊断中价值显著.相较B超,钼靶摄片检查效果更为显著.结论:乳腺一旦有癌前病变出现,通常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表现,需增加警觉意识,与病史结合,对钼靶摄片、B超合理应用,可提高早期检出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陈蔓青;陈扬;李静勉;吴春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二甲双胍联合DPP4抑制剂或磺脲类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二甲双胍分别联合二线降糖药DPP4抑制剂或磺脲类药物对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权威医学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采用RevMan 5.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13 26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MET+SU组相比,MET+DPP4-Ⅰ组可更有效地使HbA1c达标(OR=0.89,95%CI 0.81~0.97,P=0.008),且MET+DPP4-Ⅰ组可更有效的减轻体重(WMD=-1.82,95%CI-2.46~-1.17,P<0.00001),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其低血糖及不良反应的风险更小,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低.结论:MET联合DPP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选择.

    作者:马培;徐焱成;胡元;石小丽;孙力;胡雪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乌司他丁对严重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乳酸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注射液(UTI)干预前后,严重脓毒症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58例符合严重脓毒症性ARDS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UTI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胸阻抗法(TEB)测定SV、氧合指数(PaO2/FiO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CT、CRP和乳酸水平、SV、PaO2/FiO2、Murray肺损伤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以及28 d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TI治疗组患者PaO2/FiO2显著升高(P<0.05),血浆PCT、CRP和乳酸水平下降明显以及28 d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UTI注射液能够降低严重脓毒症性ARDS患者血浆PCT、CRP的浓度,降低乳酸水平,改善临床症状,降低28 d死亡率.

    作者:黄增相;陶骅;徐雯;徐迅科;金姝;张健;魏建东;何超;李文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FNA-Tg辅助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由滤泡上皮细胞衍生而来,由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s,PTC)和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s,FTC)组成[1],其中PTC常见,占70% ~ 80%.PTC及FTC的治疗包括伴或不伴颈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切除、放射性碘治疗和后期的甲状腺功能抑制治疗.尽管经过治疗的DTC预后良好,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复发或转移.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的浓度测定(thyroglobulin assessment in needle washout after fine-needle aspiration,FNA-Tg)是对肿物进行细针穿刺,对穿刺物进行处理后,冲洗穿刺针管,获得洗脱液,检测洗脱液中甲状腺球蛋白浓度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在国外已经应用于术前及术后随访的颈部淋巴结性质的鉴别当中,对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断意义重大.

    作者:章帅;张杰;王义增;何向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诺舒子宫内膜去除术后阴道排液时间长2例宫腔镜检查分析

    病例1:女,31岁,因“月经量增多、淋漓不净5个月”于2013年12月17日行“诺舒子宫内膜去除术”.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史.术后3个月一直有阴道排液,呈黄色,无发热及腹痛.2014年3月27日宫腔镜检查见宫腔内较多块状灰白色组织物,宫腔各壁呈白色般痕样改变,清出坏死组织约5 g(图1、2).随访术后10 d阴道排液干净.

    作者:孙小丽;赵春梅;刘婷艳;罗喜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进展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早报道于1879年,1908年美国Leo Buerger正式提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一名词,此后也称之为Buerger病[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下肢中、小动脉常受累,伴行静脉也常常受累及.早期主要表现为局部缺血、间歇性跛行,进而表现为皮温下降、疼痛,如出现静息痛则提示病情严重,晚期出现溃疡、坏疽,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则截肢难以避免.

    作者:白俊龙;王江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70例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UA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等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结果:270例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尿蛋白异常率为51.1%(138/270),cIMT异常率为47.0%(127/270).正常组、微量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cIMT异常率分别为36.4%、55.3%、62.9%.cIMT<1.0 mm组、cIMT≥1.0 mm组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31.5%、73.2%.相关分析显示cIMT水平与UACR水平呈正相关(r=0.25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ACR与cIMT相关(OR 2.783 95%CI 1.429~5.572),在校正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及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UACR对cIMT影响仍存在(OR 2.235,95%CI)1.124 ~ 5.016,P<0.05).结论: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UACR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作者:杨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封堵取石导管在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新型封堵取石导管在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经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结合封堵取石导管治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的患者资料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1 ~ 67岁,中位年龄44岁;左侧结石28例,右侧结石17例;结石横径4~ 13 mm,纵径5~ 21 mm.结果:45例患者中,41例顺利通过封堵取石导管并采用ELE型腔内气压弹道碎石机进行碎石,一期结石清除率为91.1%,均未发生输尿管穿孔或大出血.1例因局部较大结石嵌顿与输尿管严重粘连改行开放手术,3例偏小结石在放置封堵取石导管过程中结石漂移至肾盂,术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清除结石.结论:输尿管碎石取石术中结合封堵取石导管治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结石漂移、减轻输尿管损伤、提高结石清除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周志华;谭军;梁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对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V617F基因突变的影响

    目的:研究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在治疗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JAK2V617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析44例应用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超过6个月的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JAK2V617F突变比例,并与同期应用羟基脲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的27例患者、单用羟基脲治疗的21例患者作为对照,治疗前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JAK2V617F突变比例.结果:44例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组中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分别有89%、92%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与羟基脲联合沙利度胺及单用羟基脲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 0.01),随访0.5~8年,44例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组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V617F突变比例分别下降了53.76±18.43及30.14±22.75,其中5例患者JAK2V617F突变转阴,持续15 ~ 24个月.而羟基脲联合沙利度胺组及单用羟基脲组突变比例无明显下降,无突变转阴者.干扰素α及沙利度胺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分别为流感样症状及便秘、周围神经炎,但均能耐受.结论:干扰素α联合沙利度胺治疗Bcr/Abl阴性MPN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及较好的耐受性,JAK2V617F或可作为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能否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的主要标志之一.

    作者:王冬梅;王洪芬;李英华;符敬坦;刘珊;李志赏;石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互隔交链孢霉素对NIH/3T3细胞的基因损伤及DNA聚合酶β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互隔交链孢霉素(altenuene,ALT)对NIH/3T3细胞的基因损伤作用及对DNA聚合酶β (DNA polymerase β,DNApolβ)表达的影响,探讨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e)致癌机制.方法: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不同浓度的ALT对NIH/3T3细胞的基因损伤作用;以半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DNApolβ在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10.0、20.0、50.0 μmol/L的ALT作用于NIH/3T3细胞后,细胞尾长及尾部DNA含量均增加,一定浓度的ALT作用于细胞后DNApolβ在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均上调,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T可引起NIH/3T3细胞基因损伤,且有剂量依赖性,并可导致DNApolβ的表达上调.

    作者:马艳英;张晓艳;王瑾瑾;赵继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T淋巴细胞Kv 1.3通道的抑制表达对于血管老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Kv 1.3通道的抑制表达对于血管老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7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与正常健康人90例,分离培养人T淋巴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检测Kv通道电流情况,同时对Kv 1.3通道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建立T淋巴细胞Kv 1.3通道的抑制表达体系,进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T淋巴细胞趋化功能检测.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的T淋巴细胞Kv峰值电流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的T淋巴细胞Kv1.3通道mRNA与蛋白表达相对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不转染siRNA的阴性对照相比,转染siRNA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淋巴细胞迁移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血管老化多伴随有T淋巴细胞Kv钾电流学特征的改变与Kv1.3钾通道核酸及蛋白表达水平增加,T淋巴细胞Kv 1.3通道的抑制表达能够部分抵消血管老化的作用.

    作者:屈碧辉;蔡威;何涛;胡敏;王迪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宫腔镜在高危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宫腔镜技术在高危计划性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需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患者,筛选出有高危情况的患者,分为宫腔镜组(观察组)428例和B超引导组(对照组)437例进行追踪观察,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和近期并发症. 结果:宫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但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宫腔镜组18例,对照组39例(P<0.05),而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出血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宫腔镜手术直观、准确、可靠,在进行高危人工流产术时能增加手术的成功率,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的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碧翎;宋悦;魏然;黎云;范保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