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互隔交链孢霉素对NIH/3T3细胞的基因损伤及DNA聚合酶β表达的影响

马艳英;张晓艳;王瑾瑾;赵继敏

关键词:互隔交链孢霉素, DNApolβ, 单细胞凝胶电泳
摘要:目的:研究互隔交链孢霉素(altenuene,ALT)对NIH/3T3细胞的基因损伤作用及对DNA聚合酶β (DNA polymerase β,DNApolβ)表达的影响,探讨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e)致癌机制.方法: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不同浓度的ALT对NIH/3T3细胞的基因损伤作用;以半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DNApolβ在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10.0、20.0、50.0 μmol/L的ALT作用于NIH/3T3细胞后,细胞尾长及尾部DNA含量均增加,一定浓度的ALT作用于细胞后DNApolβ在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均上调,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T可引起NIH/3T3细胞基因损伤,且有剂量依赖性,并可导致DNApolβ的表达上调.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70例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UA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等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结果:270例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尿蛋白异常率为51.1%(138/270),cIMT异常率为47.0%(127/270).正常组、微量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cIMT异常率分别为36.4%、55.3%、62.9%.cIMT<1.0 mm组、cIMT≥1.0 mm组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31.5%、73.2%.相关分析显示cIMT水平与UACR水平呈正相关(r=0.25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ACR与cIMT相关(OR 2.783 95%CI 1.429~5.572),在校正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及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UACR对cIMT影响仍存在(OR 2.235,95%CI)1.124 ~ 5.016,P<0.05).结论: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UACR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作者:杨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诺舒子宫内膜去除术后阴道排液时间长2例宫腔镜检查分析

    病例1:女,31岁,因“月经量增多、淋漓不净5个月”于2013年12月17日行“诺舒子宫内膜去除术”.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史.术后3个月一直有阴道排液,呈黄色,无发热及腹痛.2014年3月27日宫腔镜检查见宫腔内较多块状灰白色组织物,宫腔各壁呈白色般痕样改变,清出坏死组织约5 g(图1、2).随访术后10 d阴道排液干净.

    作者:孙小丽;赵春梅;刘婷艳;罗喜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82例轻中度AD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和对照组,3组患者分别给予20、1 Hz和伪刺激,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袁认知分量表(ADAS-Cog)、事件相关电位及脑电图检测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末高频组和低频组ADAS-Cog总分、语言因子分、记忆因子分明显减低、事件相关电位及脑电图指标明显改善,对照组各评估指标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组间比较,高频组疗效优于低频组.结论:rTMS可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高频刺激的效果更佳.

    作者:吴越;徐文炜;刘晓伟;武曙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溶血磷脂酸受体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溶血磷脂酸受体2(LPAR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乳腺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利用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LPAR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生存状态与LPAR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72% (64/89)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LPAR2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实时定量PCR定量分析显示乳腺癌组织LPAR2表达升高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乳腺癌组织中LPAR2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BMI、肿瘤分级、肿瘤大小及ER、PR、HER2表达无相关性(P>0.05);但肿瘤分期越晚,LPAR2的表达越高(P< 0.001),且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LPAR2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转移患者(P< 0.001).此外,癌组织中LPAR2高表达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小于无LPAR2高表达的患者(52.7±5.46 vs.64.3±3.09,P=0.016).结论:LPAR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且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标志物.

    作者:高峰;肖栋;李晓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分析及诊疗进展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是一个有着包括酗酒、糖皮质激素和麻醉药物的广泛使用、外伤以及特发性原因等在内并且其发病率不断提高的疾病[1-2].前述病因导致股骨头软骨下骨的血液循环障碍,并且进而发展为骨细胞死亡和关节表面的塌陷及髋关节骨关节炎而对日常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研究深入到基因及蛋白水平[3-4].影像学的发展提高了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材料科学、干细胞和基因工程等的迅猛发展给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围绕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和诊疗进展展开综述.

    作者:田青松;周游;李新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外周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117例

    目的:分析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PTCLs)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2年南方医院收治的117例PTCL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及预后因素分析.结果:PTCLs亚型中常见的有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L)、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AITL)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PTCLs中位发病年龄42岁,初治时40例接受CHOP方案化疗,77例接受高强度方案化疗.33例初治时接受局部放疗联合化学治疗.9例接受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因素分析提示高强度化疗、放化疗联合治疗可以提高OS及PFS.多因素分析提示LDH水平升高、ECOG评分高(PS>1)、AnnArborⅢ/Ⅳ期为OS独立预后不良因素,高强度化疗、放化疗联合治疗可提高PFS.结论:LDH、体能状态、Ann Arbor分期为PTCLs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初治时接受高强度化疗或放化疗联合治疗对患者OS无显著影响,但能改善PFS.

    作者:平宝红;吴彬;朱阳敏;高雅;洪佳琼;岳春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两种人工泪液联合用药预防LASIK术后干眼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思然联合潇莱威与单用思然比较预防LASIK术后干眼的疗效.方法:48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思然和潇莱威,对照组用思然.比较两组SPEED评分,干眼症状及干眼之间的差异,t检验、x2检验用于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术后第3天二者间无明显差异,治疗组1周后干眼减少,在1周、1个月、3个月SPEED评分分别为6.59±3.28比5.50±2.83(P=0.048)、3.92±1.77比3.05±1.62 (P=0.036)、2.13±1.54比1.65±0.98 (P=0.046);干眼诊断的比例分别为15.0%比14.2%(P=0.796)、13.3%比7.5%(P=0.039)、10.4%%比5.4%(P=0.042)、6.3%比2.5%(P=0.045).结论:思然和潇莱威联合应用与单用思然比较预防减少与LASIK手术相关的不适干眼症状可能更有效.

    作者:雍桂珍;兰长骏;甘宇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缺血性肠病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23例肠缺血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闭塞2例,分支闭塞1例,主干及部分分支均闭塞4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血栓形成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形成2例,肠系膜上动脉瘤1例,肠系膜下动脉狭窄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6例,心功能不全患者1例.间接征象包括缺血肠管表现节段性扩张积液11例,弥漫性扩张8例;肠壁增厚15例,4例肠壁变薄,4例无明显变化.增强扫描8例肠管强化显著,7例增厚肠管强化减轻,2例无明显强化.2例回肠扩张肠壁内积气、腹腔积气.CT诊断缺血性肠病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3%.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颖瑜;潘爱珍;雍昉;周涛;徐志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全面性强直-阵挛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资料与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全面性强直-阵挛癫痫持续状态(generalized convulsions status epilepticus,GCSE)的临床资料,为改善预后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对近5年来GCS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脑炎及长时程发作是GCSE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的OR (95%CI)分别为39.37(6.577 ~ 235.671)、11.628(1.92 ~ 70.4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还发现呼吸抑制为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的OR(95%CI)为16(3.713~68.955).结论:脑炎及长时程发作是GCSE的独立危险因素;呼吸抑制与短期预后不良(死亡或昏迷)独立相关;急性症状性起病和脑炎分别是恢复至发病前和遗留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肖都;张永根;漆柳;叶金理;罗翠竹;郑志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进展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早报道于1879年,1908年美国Leo Buerger正式提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一名词,此后也称之为Buerger病[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下肢中、小动脉常受累,伴行静脉也常常受累及.早期主要表现为局部缺血、间歇性跛行,进而表现为皮温下降、疼痛,如出现静息痛则提示病情严重,晚期出现溃疡、坏疽,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则截肢难以避免.

    作者:白俊龙;王江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己糖激酶-Ⅱ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己糖激酶-Ⅱ在骨肉瘤及瘤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骨肉瘤患者89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己糖激酶-Ⅱ蛋白在骨肉瘤及瘤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己糖激酶-Ⅱ在骨肉瘤组织中的核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瘤旁正常骨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1% vs.4.5%,P<0.05);己糖激酶-Ⅱ的表达量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无关(P>0.05),与患者有无转移及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己糖激酶-Ⅱ阳性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的患者(P<0.05).结论:己糖激酶-Ⅱ在骨肉瘤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并与患者的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己糖激酶-Ⅱ有可能成为骨肉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作者:周忠;陈丰;蒋林;姜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分析

    超高度近视为屈光度≥-10.0 D或眼轴≥27.0 mm的近视,是引起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1-2].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具有眼轴长、玻璃体液化、晶状体核硬、前房深、悬韧带松弛甚至断裂等特点[3],手术难度大,术后视觉质量差.为探讨采用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及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治疗时的手术特点及临床疗效,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此类患者40例(5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敏;郑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胃镜下胃全层切除术中灌注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对患者术后影响的比较

    目的:研究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行胃镜下胃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灌注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行EFR治疗的SMT 37例,将其随机分为空气组和二氧化碳组,对患者的手术时间、穿孔直径、穿孔修复所需钛夹、术后膈下游离气体深度、术后平均进食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气腹完全吸收时间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有37例胃SMT患者均成功施行EFR术,术中均有穿孔发生,并顺利进行内镜下缝合,两组在手术时间、穿孔直径、穿孔修复所需钛夹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术后膈下游离气体深度、术后平均进食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气腹完全吸收时间上二氧化碳组明显低于空气组(P< 0.05).结论:EFR手术中使用二氧化碳作为胃镜注入气体,能有效的缩短患者术后进食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作者:戴伟杰;陶国全;孙素华;刘华;周静芳;王琼;杨晓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MicroRNA-138在宫颈鳞癌组织化疗前后表达差异及其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microRNA-138在宫颈鳞癌组织中化疗前后表达的差异及其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检测36例宫颈鳞癌组织化疗前后目的基因microRNA-138的表达.结果:根据妇科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化疗有效组与化疗无效组,化疗有效组中,化疗后microRNA-138的表达较化疗前上调(P<0.05);化疗无效组,化疗前后microRNA-138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化疗有效组与无效组microRNA-138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有效组与无效组microRNA-138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使microRNA-138的表达发生变化,microRNA-138的表达可能与化疗药物敏感性有关.

    作者:李玲玲;姚立丽;袁敏;程静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吉非替尼通过PDK1-Akt信号通路影响肺癌E-Cadherin表达和上皮间充质转化

    目的:研究吉非替尼在肺癌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将24例肺腺癌行纤维支气管镜患者,取活检标本行H&E染色和Western,观察细胞形态和蛋白表达.将24只成年小鼠,植入LLC,随机挑选12只予吉非替尼灌胃,余12只作为对照组,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病理切片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观察E-Cadherin表达.结果:在人群中发现有转移灶的患者,H&E染色有大量间质细胞形态倾向的肿瘤细胞,同时蛋白质组学提示,PDK1-Akt有活化,E-Cadherin表达较对照有降低.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吉非替尼组转移的肿瘤灶明显减少(P<0.05),细胞形态较对照组细胞显示较弱的倾袭形态;Western提示PDK1-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吉非替尼组有明显降低,吉非替尼组E-Cadherin表达降低.结论:吉非替尼通过PDK1-Akt通路影响肺癌细胞E-Cadherin表达和EMT.

    作者:钱晓军;冯秋婷;吕蕾;冯金萍;朱湘云;赵弘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剖宫产术后利用不同的方法收集的脐带血单元的生物特征评价

    近年来脐带血移植病例不仅在儿科增多,而且用于体重> 40 kg的患者的病例也在逐渐上升,并且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医学前沿正致力于脐血干细胞在眼科等领域的应用,为确保脐血移植或输注的临床效果,提高脐血的质量是关键之一.和骨髓相比,脐带血的重要优点有来源丰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可以实物形式保存,可以快速得到,感染传播、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完全相符亦可利用;采集方法简便安全,供者无任何痛苦和不适;开辟了新的供血资源,可减少患者的医药开支.因为脐带血造血移植的潜在延迟性,收集的脐带血单元中关键的因素是细胞含量.因此增加脐带血体积和有核细胞数量非常重要.通常采用两种方法收集脐带血,第一种方法是宫内收集,也就是取出婴儿后胎盘在子宫内收集;第二种方法是宫外收集,也就是从子宫内取出婴儿和胎盘后收集.两种方法都在阴道生产和剖富产后执行.本文研究在剖富产后不同的脐带血收集方法是否影响每一例脐带血的生物特征,包括体积、白细胞数、有核细胞数、CD34数和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

    作者:范春燕;曹文艳;路春梅;魏菊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硬化性腺病与浸润性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硬化性腺病与浸润性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证实的110例乳腺硬化性腺病与102例浸润性癌的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其图像特征.结果:硬化性腺病大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后方回声未见明显改变,彩色多普勒(CDFI)血流分级大多为0~Ⅰ级,BI-RADS-US分级3级为主.浸润性癌大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回声内部可见强回声光点、后方回声衰减,CDFI血流分级以Ⅱ~Ⅲ级为主,BI-RADS-US分级5~6级.结论:乳腺硬化性腺病与浸润性癌可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加以鉴别诊断.

    作者:康小玲;肖珍;张江宇;杜瑞;张宴;饶金;李辉斌;马小燕;郝丽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在心血管外科术后止血中的应用

    心脏手术因为体外循环、低体温、术前抗凝药物的应用等原因,易发生术后凝血功能紊乱,导致严重的渗血或出血[1].大量出血后输注多种血液制品虽然能够改善凝血功能,但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等并发症[2-3],所以在临床上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止血药物和方法.近年来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开始应用,但国内报道较少,现总结我中心应用rFⅦa治疗心血管外科术后出血的资料和经验,为临床医生止血提供新的选择.

    作者:徐莉;王强;王东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激光定位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运用及研究进展

    1916年爱因斯坦发现了激光的原理,1960年Maiman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1961年Campbell首先将红宝石激光用于眼科治疗,开启了激光在临床中应用的大门.初因激光发生装置需要红宝石等材料,价格昂贵,临床研究及应用极少,主要利用激光对生物体的光热效应用于传统手术工具无法做到的组织精细切割,如角膜切割.1966年,二氧化碳激光研制成功,激光发生器的成本也随之下降,上世纪90年代初,商用小型激光发生器发明,价格大幅度降低,激光的医用研究进入高潮,研究方向也更为宽广,研究人员开始利用激光准直、可视原理,将激光运用于术中定位.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成熟,激光定位技术由简单应用向智能化发展,能有效地提高手术精确度,保证手术安全性,其价值在外科中日益凸显.

    作者:张波;王斐;毛景雯;许硕贵;何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T淋巴细胞Kv 1.3通道的抑制表达对于血管老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Kv 1.3通道的抑制表达对于血管老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7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与正常健康人90例,分离培养人T淋巴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检测Kv通道电流情况,同时对Kv 1.3通道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建立T淋巴细胞Kv 1.3通道的抑制表达体系,进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T淋巴细胞趋化功能检测.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的T淋巴细胞Kv峰值电流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的T淋巴细胞Kv1.3通道mRNA与蛋白表达相对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不转染siRNA的阴性对照相比,转染siRNA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淋巴细胞迁移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血管老化多伴随有T淋巴细胞Kv钾电流学特征的改变与Kv1.3钾通道核酸及蛋白表达水平增加,T淋巴细胞Kv 1.3通道的抑制表达能够部分抵消血管老化的作用.

    作者:屈碧辉;蔡威;何涛;胡敏;王迪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