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肺炎患者免疫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占林兵;谢波;华锋;富明民

关键词:重症肺炎, 免疫治疗, 免疫球蛋白, 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
摘要:目的:研究免疫治疗对重症肺炎患者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mHLA-DR)表达率、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指标的影响,探讨重症肺炎免疫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α1治疗,疗程为7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HLA-DR 表达以及IgG、IgA 和IgM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胸腺肽α1治疗后 mHLA-DR 表达率升高显著,同时血清 IgG、IgA和IgM 含量均出现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采用胸腺肽α1免疫治疗可以预防免疫抑制,明显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降钙素原检测早期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已有的临床试验分析降钙素原检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关键词途径对2000-2014年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 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符合条件的所有研究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样本量1137例,诊断VAP患者599例。异质性检验显示纳入研究齐性较好,通过汇总计算得出总敏感度为59%(43%~73%),总特异度为89%(82%~93%),总阳性预测值为3.69(3.21~4.23),总阴性预测值为0.42(0.32~0.55),合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6。截断值为2.0μg/L时 PCT诊断敏感度为81%(73%~87%),特异度为83%(73%~90%)。结论:降钙素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早期诊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截断值2.0μg/L时试验的准确性和综合效能较高。

    作者:杨夏慧;阳隽;陈晓军;陈飞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应用

    目的:研究低剂量CT灌注成像显示脑梗死患者恢复期阶段梗死灶脑细胞活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临床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在脑梗死恢复期随机分成两组,在做常规平扫基础上分别行常规剂量(120 kV、200 mAs)和低剂量(80 kV、200 mAs)螺旋 CT 灌注扫描成像,由2名影像科资深专家评价图像并做出正确的诊断。结果:CT灌注成像除可以发现常规CT平扫和增强平扫能发现的陈旧性梗死灶外,还可以发现明显的梗死区周围局部血流增加现象。低剂量组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常规剂量,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灌注成像下梗死中心区、缺血区各灌注参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低剂量 CT 灌注成像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较好地评价梗死区局部血流灌注改善程度,对临床判断预后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超波;曾怡群;卢伟光;赖焕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增龄性聋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增龄性聋或年龄相关性聋(age-related hearing loss, AHL),又称老年性耳聋(presbycusis),是因听觉器官衰老退变,出现双耳对称性、渐进性的听力减退而引起的耳聋。它是老年人群为常见的感知疾病之一,影响着全球数千万人的生活。 AHL 由多种内在性和外在性因素导致,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于内耳,使耳蜗传导声信号的能力受损[1]。本文着重综述由AHL 过程中线粒体DNA 突变或者删除所致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 AHL 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旭;葛汝丽;韩锋产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地塞米松预处理导管对预防PICC送管困难的作用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预防中心静脉导管(PICC)送管困难的效果。方法:将入选的56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1例,观察组采用0.25 mg/mL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预处理导管,两组导管浸泡时间均≥3 min,且均按标准操作置入PICC。比较两组送管困难发生率及平均送管完成时间。结果:观察组送管困难发生率为2.14%,对照组为8.19%,观察组平均送管时间为(31.451±4.606)s,对照组为(90.472±10.35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地塞米松预处理导管能有效预防PICC送管困难。

    作者:谷小燕;徐海英;何秋山;姚丽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乏脂肪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脏透明细胞癌多排螺旋CT定量分析

    目的:探讨量化分析多排螺旋CT(MDCT)在鉴别乏脂肪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DCT动态三期增强扫描16例 RAML 与43例ccRCC患者的资料,记录各期CT值及形态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皮质期乏脂肪型RAML的相对强化程度低于 ccRCC,P =0.045,具有统计学意义,髓质期及排泄期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在年龄、大小、单发或多发、有无坏死囊变、假包膜以及黑星征、杯口征、劈裂征等观察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质期病灶的相对强化程度以及病灶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在鉴别 RAML 以及 ccRCC 上有一定价值。

    作者:任悠悠;尤国庆;耿云平;李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乌司他丁对腹腔镜妇科不孕症手术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腹腔镜手术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0例拟行腹腔镜手术的不孕症患者,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 组),每组20例。 U 组静滴乌司他丁20万U +生理盐水100 mL,15 min滴完,然后进行麻醉和手术。C组静滴生理盐水100 mL,余同U组。采集术前(T0)、术毕(T1)、术后1 d (T2)、术后3 d (T3)的静脉血,测定 T 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的水平,计算CD3+CD4+/CD3+CD8+比值。结果:与T0比较,C组CD3+在T1~3无明显变化,U组在T2~3明显升高,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C组CD3+CD4+仅T3升高,U组在T2~3明显升高。 C组CD3+CD8+在T2~3明显升高, U组在T1~3无明显变化,T3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 组 CD3+CD4+/CD3+CD8+在 T1~3无明显变化,U 组T3时明显升高。结论: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乌司他丁能有效恢复患者因手术所致抑制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

    作者:邓恋;胡祖荣;易菁;苏丹晨;蔡诚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0只清洁健康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预处理组和后处理组,每组15只。光镜下观察每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计算中性粒细胞。测定肺组织湿干比(W/D)和动脉血PaO2、肺组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和IL-10的含量及肺组织脂质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可引起肺组织出现损伤性变化。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预处理组和后处理组大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预处理组和后处理组的TNF-α、IL-6、IL-10和MDA明显升高,其中预处理组和后处理组的TNF-α、IL-6和MDA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而预处理组和后处理组的IL-10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结论: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介导了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急性肺损伤,右美托咪定可以抑制上述介导机制,从而减轻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急性肺损伤。

    作者:邬子林;周志飞;刘湘钰;邓瑞华;丁宁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JAK/STAT通路介导远距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远距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4组,缺血再灌注(I/R)组,远距缺血预适应(RIPC)组,远距缺血预适应+缺血再灌注(RIPC+I/R)组,远距缺血预适应+AG490+缺血再灌注(AG490)组。取大鼠血液标本及心肌标本。检测相关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电镜、光镜测定心肌细胞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其他3组心梗面积、心肌酶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明显降低(P <0.05)。 AG490组与RIPC组相比,心梗面积、心肌酶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明显升高(P <0.05),而与I/R组相比明显降低(P <0.05)。结论:远距缺血预处理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 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远距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钟敏;王海燕;杨凯;肖建斌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重症肺炎患者免疫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目的:研究免疫治疗对重症肺炎患者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mHLA-DR)表达率、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指标的影响,探讨重症肺炎免疫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α1治疗,疗程为7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HLA-DR 表达以及IgG、IgA 和IgM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胸腺肽α1治疗后 mHLA-DR 表达率升高显著,同时血清 IgG、IgA和IgM 含量均出现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采用胸腺肽α1免疫治疗可以预防免疫抑制,明显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占林兵;谢波;华锋;富明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早期拔除胸管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早期拔除胸管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60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300 mL/d时拔除胸管,对照组少于100 mL/d 时拔除胸管。结果:观察组平均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10±0.99)d vs.(3.83±1.41)d, t =5.485, P =0.000;(7.97±1.54)d vs.(9.20±2.01)d, t =2.669, P =0.010)]。两组患者胸腔引流量、胸腔积液、气胸、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15 d两组胸闷、胸痛、干咳等症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30 d随访未发现胸腔积液等并发症。结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胸腔积液<300 mL/d 时拔除胸管是安全、可行的,可缩短带管时间,减少住院时间,且不增加术后短期并发症。

    作者:李昀;廖洪映;孟占鳌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唾液酸在肠道病毒71型感染人结直肠腺癌细胞中的抑制作用

    目的:评价唾液酸(SA)在肠道病毒71(EV71)感染人结直肠腺癌上皮细胞( DLD-1)中的抑制作用。方法:以能表达唾液酸葡聚糖的 DLD-1细胞为研究对象,用不同药物分别阻断 DLD-1细胞膜上不同识别位点,证实唾液酸为EV71感染细胞受体。采用噻唑蓝( MTT )比色法检测唾液酸苷酶对 DLD-1细胞的毒性以及抗EV71作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EV71病毒相对含量。结果:EV71能特异性的感染 DLD-1细胞;10 mu/mL 唾液酸苷酶处理组(71.2±1.9,P <0.01)和50 mu/mL 组(84.7±1.8,P <0.01)与血清对照组相比,EV71复制的比率显著下降;破坏DLD-1细胞膜上唾液酸O糖苷键,EV71病毒相对含量显著下降(70.3±2.5,P <0.01);0.25 mg/mL 唾液酸-α2,3半乳糖(SA-α2,3Gal)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EV71病毒相对含量明显下降(48.3±2.6,P <0.01)。结论:唾液酸是 EV71感染 DLD-1细胞的识别受体;唾液酸提取物能抑制EV71在DLD-1细胞中的复制。

    作者:毛易捷;王玉月;史伟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纳美芬在人工流产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纳美芬用于人工流产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中的疗效及其对BIS值的影响。方法:120例接受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n =30):A、B组分别予舒芬太尼0.2μg/kg、0.3μg/kg 后复合丙泊酚1.5 mg/kg 诱导麻醉;C、D 组麻醉前静注纳美芬0.2μg/kg 后分别同 A、B 组进行诱导。根据BIS值及血流动力学的波动来调整丙泊酚的用量,必要时单次静脉追加丙泊酚0.5 mg/kg。观察并记录患者注药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扩宫(T3)、人流手术操作(T4)、术毕清醒时(T5)等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RR),同时记录各组丙泊酚追加量、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术毕1 min定向力恢复Steward评分、术中体动反应、呛咳、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15 min视觉模拟数字评分(VAS)等。结果:与A组比较,B、D组丙泊酚追加量减少,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低,术后VAS低(P <0.05),C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P >0.05);B、C、D组苏醒快,术毕1 min内定向力恢复较A组评分高(P <0.05),其中D组定向力恢复评分明显高于B组(P <0.05);A、B 组呼吸抑制及呛咳发生率高于C、D组(P <0.05)。结论:术前使用纳美芬0.2μg/kg 可有效拮抗无痛人流中舒芬太尼引起的呼吸抑制、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该剂量在本研究中未观察到增强镇痛的效果,未发现其影响BIS的改变。

    作者:李娜;梁飞;肖晓山;梁亚统;周代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腺样体肥大的临床非手术治疗疗效

    目的:研究腺样体肥大(AH)的临床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120例 AH 患儿,将其随机分为4组,即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组(T1组)、鼻内糖皮质激素组(T2组)、联合治疗组(T3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T3组患儿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吸入鼻内糖皮质激素,对照组使用生理海水喷鼻,比较4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呼吸相关睡眠障碍症状指标评分及腺样体占后鼻孔范围比值大小。结果:120例患儿中有109例顺利完成12周治疗,其中T1组27例、T2组29例、T3组25例、对照组28例。 T1、T2、T3组患儿的呼吸相关睡眠障碍症状指标评分及腺样体占后鼻孔范围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组与T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组的改善效果为显著。结论:单用鼻内糖皮质激素喷鼻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口服治疗AH患儿疗效相当,鼻内糖皮质激素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 AH 患儿较单一用药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妙儿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肺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在肺腺癌中的突变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行EGFR基因检测(ARMS法)的肺腺癌119例,统计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及TTF-1表达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119例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59例(49.58%),其中exon18、19和21单突变分别为1、25和29例,双突变4例。 EGFR基因在女性(P <0.001)、不吸烟者(P <0.001)的突变率高,在不同年龄、TNM分期、标本类别及是否转移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组织学新分类亚型(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学会联合颁布肺腺癌国际多学科分类)相关(P <0.05),TTF-1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呈正相关关系(r =0.247,P <0.05)。结论: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率较高,以女性、不吸烟者多见,与组织学新分类亚型和TTF-1表达相关;EGFR基因突变可能是肺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作者:张著学;彭学勤;薛英波;童英;易韦;张瑜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动静脉脉搏波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评价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脑动静脉间脉搏波传导时间(CAV-PW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86例接受TCD检测及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直线相关方法分析CAV-PWT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随访半年,记录脑卒中例数,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AV-PWT与脑卒中的危险程度。结果:DSA与TCD检测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分别为52.33%vs 47.86%(P=0.056)、61.63%vs 56.98%(P=0.059)。 CAV-PWT及平均动脉压与颅内动脉狭窄率呈正相关(r=0.832,P=0.025;r=0.625,P=0.04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V-PWT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OR=1.527)。结论:TCD检测CAV-PWT能有效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对预后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张泽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目的:通过测定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探讨Hcy、hs-CRP、Fib 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86例住院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根据IMT厚度分为:内膜正常亚组19例,内膜增厚亚组31例,斑块形成亚组36例,另选中青年健康体检者56例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IMT和血Hcy、hs-CRP和Fib水平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Hcy、hs-CRP和Fib水平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各实验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Hcy、hs-CRP和Fib水平与IMT呈线性相关。结论:Hcy、hs-CRP和Fib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和发展,在中青年脑梗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巧薇;谭少华;李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2013年平谷区宫颈癌筛查结果分析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生殖道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2位恶性肿瘤,是发展中国家癌症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宫颈癌给女性的健康水平造成了生理及心理上的双重伤害,给家庭及社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北京平谷区根据上级政府安排,对平谷区35~64岁适龄妇女进行子宫颈癌免费筛查工作,旨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宫颈癌的发生,普及宫颈癌防治知识,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现将宫颈癌筛查结果进行报告如下。

    作者:赵晓青;晏丽;付海静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患者术后使用参附注射液对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肝功能失代偿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全身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在全麻下行脾切除的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参附组(SFI 组)及对照组(C组)。两组患者术毕麻醉未醒及无自主呼吸入麻醉后监护室(PACU)后,SFI组在患者入PACU 后于10 min内静脉输注参附注射液1 mL/kg ,对照组则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并记录用药前和用药后5、15、45 min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记录各组患者的烦躁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SFI组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输注前比较,SFI 及生理盐水输注后5、15、45 min 的 HR 及 MAP 差异无显著性(P >0.05)。但SFI组患者的烦躁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 <0.05)。结论:单纯参附注射液能减少肝功能失代偿行脾切除术患者的苏醒期烦躁发生率。

    作者:盛恒炜;沈晶晶;屠伟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高度侵袭性口腔疣状癌1例

    患者男,64岁,因左侧颊黏膜肿物2年,左侧面颊部肿物2个月,于2006年6月22日入院。患者2年前左颊黏膜疼痛不适,表面溃疡,后出现隆起型肿物。18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颊黏膜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3个月前左颊、下颌牙龈开始出现菜花状肿物,无明显疼痛。2个月前左侧面颊部皮肤出现菜花样肿物,表面溃烂,流血水。口腔科检查:患者颜面部左右不对称,左侧面颊部黏膜下1/3处见4cm×4cm×2cm 菜花样肿物,表面溃烂,基底较硬与深部组织粘连固定,上下颌无牙,左侧下颌牙龈见菜花样肿物,肿物前界达磨牙前区,后界磨牙后区,内侧位于舌侧牙龈中1/3稍下,未波及口底,肿物向外至颊沟及颊部,颊部肿物与口外肿物紧密相连。X线左下颌骨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左侧颊癌。术前颊黏膜病理活检:送检表层鳞状上皮乳头样增生,细胞无明显异型。行左颊癌切除+左侧下颌骨部分切除+左侧舌骨上颈淋巴结清扫术+皮瓣修复术。

    作者:孙晗;潘旭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广州市越秀区及海珠区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状况

    目的:了解广州市越秀区及海珠区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状况。方法:回顾性对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两个结核病防治所2010-2012年就诊的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可疑肺结核患者,进行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分析肺结核诊断的准确性。结果:2010-2012年共2014例痰涂片及培养抗酸杆菌阳性,1630例(80.9%)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C),384例(19.1%)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2010-2012各年度痰培养抗酸杆菌阳性菌株中,NTM分离率分别为17.6%、17.1%、21.2%。384株NTM中共有79株进行了NTM菌种或复合群鉴定,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占50.6%,慢速生长型分枝杆菌占49.4%。结论: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可疑肺结核患者痰标本中NTM分离率为19.1%。临床上对涂阳肺结核患者疗效欠佳时,应及时排除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作者:童莉;谭守勇;刘志辉;黄业伦;黎燕琼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