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厉小梅;李向培;汪国生;钱龙;陶金辉;马艳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腹腔镜手术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0例拟行腹腔镜手术的不孕症患者,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 组),每组20例。 U 组静滴乌司他丁20万U +生理盐水100 mL,15 min滴完,然后进行麻醉和手术。C组静滴生理盐水100 mL,余同U组。采集术前(T0)、术毕(T1)、术后1 d (T2)、术后3 d (T3)的静脉血,测定 T 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的水平,计算CD3+CD4+/CD3+CD8+比值。结果:与T0比较,C组CD3+在T1~3无明显变化,U组在T2~3明显升高,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C组CD3+CD4+仅T3升高,U组在T2~3明显升高。 C组CD3+CD8+在T2~3明显升高, U组在T1~3无明显变化,T3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 组 CD3+CD4+/CD3+CD8+在 T1~3无明显变化,U 组T3时明显升高。结论: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乌司他丁能有效恢复患者因手术所致抑制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
作者:邓恋;胡祖荣;易菁;苏丹晨;蔡诚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相比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优越性和临床意义。方法:检索CNKI、CBM、万方、维普和PubMed 等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1990年至2015年2月28日,纳入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随机对照研究,用Jadad 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包括575例患者。纳入文献均为低质量研究。 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放疗可以提高治疗的近期疗效(P <0.00001)和生存质量(P =0.0008),减轻血液学毒性(P =0.03)和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P =0.02),但不能提高患者的2年生存率(P =0.25)。结论:鸦胆子油乳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具有一定的减毒增效作用,但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疗效。
作者:陈剑;李路路;张鼎儒;郭宇飞;郭新成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真菌感染的特点及诱因。方法:应用SPSS 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分析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2004-2013年期间住院的SLE 伴真菌感染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结果:SLE合并真菌感染常见部位以口腔黏膜、下呼吸道、皮肤为主,致病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随着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菌药物的应用,SLE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继发真菌感染者C4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菌药物的长期应用使SLE 患者真菌感染几率明显增加,尤其是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真菌感染可引起补体C4水平的升高。
作者:谭震;厉小梅;李向培;汪国生;钱龙;陶金辉;马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脑外伤、神经肿瘤等神经科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可致误吸性肺炎、营养不良甚至窒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病死率。严重脑损害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达25%~61%[1],且多伴有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DOCs),由于 DOCs 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复杂,既往很少对其开展吞咽训练。研究[2-3]发现,吞咽评估和训练对DOCs 患者同样至关重要。因此,根据DOCs 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特点,笔者综述文献探寻适合该类患者的吞咽评估和治疗方法,并评估吞咽训练对DOCs患者是否具有可行性。
作者:倪啸晓;谢秋幼;王恒;冯源月;虞容豪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患者男,64岁,因左侧颊黏膜肿物2年,左侧面颊部肿物2个月,于2006年6月22日入院。患者2年前左颊黏膜疼痛不适,表面溃疡,后出现隆起型肿物。18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颊黏膜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3个月前左颊、下颌牙龈开始出现菜花状肿物,无明显疼痛。2个月前左侧面颊部皮肤出现菜花样肿物,表面溃烂,流血水。口腔科检查:患者颜面部左右不对称,左侧面颊部黏膜下1/3处见4cm×4cm×2cm 菜花样肿物,表面溃烂,基底较硬与深部组织粘连固定,上下颌无牙,左侧下颌牙龈见菜花样肿物,肿物前界达磨牙前区,后界磨牙后区,内侧位于舌侧牙龈中1/3稍下,未波及口底,肿物向外至颊沟及颊部,颊部肿物与口外肿物紧密相连。X线左下颌骨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左侧颊癌。术前颊黏膜病理活检:送检表层鳞状上皮乳头样增生,细胞无明显异型。行左颊癌切除+左侧下颌骨部分切除+左侧舌骨上颈淋巴结清扫术+皮瓣修复术。
作者:孙晗;潘旭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胆总管探查术后留置 T 管是过去的常规做法。近年来,陆续有文献报道了胆总管探查术后不留置 T 管而行一期吻合[1-2]。本研究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胆总管探查,对一期吻合和常规留置T 管两种术式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廖文鹏;彭启全;王小忠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腺样体肥大(AH)的临床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120例 AH 患儿,将其随机分为4组,即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组(T1组)、鼻内糖皮质激素组(T2组)、联合治疗组(T3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T3组患儿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吸入鼻内糖皮质激素,对照组使用生理海水喷鼻,比较4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呼吸相关睡眠障碍症状指标评分及腺样体占后鼻孔范围比值大小。结果:120例患儿中有109例顺利完成12周治疗,其中T1组27例、T2组29例、T3组25例、对照组28例。 T1、T2、T3组患儿的呼吸相关睡眠障碍症状指标评分及腺样体占后鼻孔范围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组与T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组的改善效果为显著。结论:单用鼻内糖皮质激素喷鼻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口服治疗AH患儿疗效相当,鼻内糖皮质激素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 AH 患儿较单一用药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妙儿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4例晚期胰腺癌患者(Ⅲ~Ⅳ期),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CIK细胞组(38例)和单纯化疗组(36例)。CIK细胞治疗组给予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单纯化疗组仅用吉西他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近期疗效、中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CIK细胞治疗组有效率为29.0%,与单纯化疗组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疾病控制率为63.2%,高于单纯化疗组38.9%(P<0.05);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3个月(95%CI:2.5~3.5),总生存时间(OS)为6.8个月(95%CI:6.1~7.5),6个月生存率为41.7%,与单纯化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IK细胞治疗晚期胰腺癌安全可行,能够提高疾病控制率,改善患者免疫力并产生临床获益。
作者:沈冬;刘涛;林青凤;陆向东;王琼;林峰;茅卫东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管理模式的培训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首批肿瘤3项技术培训学员进行调查。结果:学员出勤率为86%,75.7%的学员积极参与学习,90%以上的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约65%的学员对培训知识掌握多数或完全掌握,超过85%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成功并愿意以后还参加这种培训活动。培训讲师熟悉培训内容评分为(4.36±0.566)分,课程的进度评分为(3.80±0.791)分,学员认为需要的培训内容排名前三的是临床技能、培训技术的基础理论、临床实习。学员希望培训讲师采用的培训方法主要为视听技术法、案例研究法、工作指导法或教练/实习法。结论:建立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的有效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需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规范化培训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培训的效果。
作者:赖演媚;李虹;邓国娜;朱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应用晕轮效应进行PICC术后护理的效果。方法:108例乳腺癌患者按入院月份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照PICC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晕轮理论将患者安排同一间病房,组成互助小组,PICC护理教育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互助组组长和病友qq 群,自主监督,护士电话随访。观察两组患者PICC异位拔管率、上肢肿胀发生率、康复锻炼依从性、更换敷料频率,局部伤口红肿、湿疹、溃疡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晕轮效应干预的PICC组拔管率低(1.47%),上肢肿胀发生率低(5.88%),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好(94.12%),按时更换辅料率高(91.18%),局部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低(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晕轮效应干预,可降低乳腺癌术后留置PICC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有助于术后恢复。
作者:何小霞;张密;黎淑玲;潘宝莹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人类历史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与传染病的斗争。近30年来全世界出现了40余种传染性疾病[1]。因此,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传染病的预防是指在传染病发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而传染病的控制是指在传染病发生后及时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消除各种传播因素,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保护易感人群,使疫情不再继续蔓延。2003年的SARS疫情、2008年的手足口病高发疫情等,都暴露出综合性医院传染病防控工作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2014年开始的西非埃博拉疫情,也给综合性医院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医院感染科的基础建设、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物资采购等工作进行分析,结合我院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旨在进一步发挥感染科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王静;姜悦;王宝增;杨红宾;彭永胜;周志男;张越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免疫治疗对重症肺炎患者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mHLA-DR)表达率、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指标的影响,探讨重症肺炎免疫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α1治疗,疗程为7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HLA-DR 表达以及IgG、IgA 和IgM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胸腺肽α1治疗后 mHLA-DR 表达率升高显著,同时血清 IgG、IgA和IgM 含量均出现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采用胸腺肽α1免疫治疗可以预防免疫抑制,明显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占林兵;谢波;华锋;富明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胸腺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胸腺肽,观察组加用胸腺肽联合乌司他丁,比较二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控制37例,好转2例,无效1例;对照组临床控制23例,好转11例,无效6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 hs-CRP、IL-1β、TNF-α及 ICAM-1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1β、TNF-α及ICAM-1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腺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COPD合并SIRS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快速缓解患者病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徐陶;胡丽蓉;甘辞海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4℃保存血液标本时间对登革热病毒核酸及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2014年广州登革热流行期间,收集13份登革热疑似病例急性期全血标本,分别在采集后2、6、12、24、48、72、96 h 取血清进行登革热病毒核酸及抗原检测。结果:12份经核酸和抗原测定为阳性的登革热患者血清标本,7个不同时间点的核酸和抗原检测结果均阳性,各时间点检测结果经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CR:F =1.000, P >0.05; ELISA: F =0.709, P >0.05);1份阴性标本在7个时间点两种方法结果均为阴性。结论:4℃保血液标本4d内,对登革热病毒核酸及抗原检测结果没有影响。
作者:易海粟;朱伟;温坤;陈满君;余楠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通过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转染外源性 Smad 7基因,探讨 Smad 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 GMC 增殖活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在体外用腺病毒介导载体 pAdTrack-CMV-Smad 7和pAdTrack-CMV-GFP(阴性对照组)转染大鼠GMC,用RT-PCR鉴定Smad 7 mRNA 过表达效率;用二甲苯基碘(DPI)阻滞活性氧(ROS)生成,DCFH-DA 法检测细胞内 ROS 生成水平;用 Western blot 法鉴定Smad 7蛋白过表达效率及 IκBα的蛋白表达变化;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检测 GMC 增殖变化。结果:(1)pAdTrack-CMV-Smad 7转染GMC后,外源性Smad 7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2)Ang Ⅱ能减少IκBα的表达,DPI与过表达Smad 7均能使IκBα表达增多;(3)Ang Ⅱ促进 ROS生成, DPI能阻断Ang Ⅱ的促 ROS 作用,过表达 Smad 7也能抑制 ROS 生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⑷Ang Ⅱ促进GMC 增殖,过表达 Smad 7与 DPI 均能明显缓解 Ang Ⅱ的促增殖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mad 7通过抑制 ROS 的产生,诱导 IκBα表达增多,从而抑制肾脏炎症反应,缓解 Ang Ⅱ对 GMC 的促增殖效应。
作者:林娜娜;冯笑琪;李敏;纪泽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手部组织血运丰富,发生创伤或手术治疗后常有较多渗血或渗液,良好的引流有助于减少组织间隙积血或积液,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常规伤口引流如凡士林纱条引流、橡皮片引流、烟卷引流、半管引流、负压引流等在手及腕部手术中应用时,常因手部皮肤软组织弹性有限,应用时有其局限性。我科自2009年8月至今在手部手术中使用采血器自制微型负压引流装置,取得了满意的引流效果。
作者:赵志明;夏芳;邢丹谋;任东;陈焱;冯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肝功能失代偿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全身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在全麻下行脾切除的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参附组(SFI 组)及对照组(C组)。两组患者术毕麻醉未醒及无自主呼吸入麻醉后监护室(PACU)后,SFI组在患者入PACU 后于10 min内静脉输注参附注射液1 mL/kg ,对照组则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并记录用药前和用药后5、15、45 min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记录各组患者的烦躁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SFI组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输注前比较,SFI 及生理盐水输注后5、15、45 min 的 HR 及 MAP 差异无显著性(P >0.05)。但SFI组患者的烦躁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 <0.05)。结论:单纯参附注射液能减少肝功能失代偿行脾切除术患者的苏醒期烦躁发生率。
作者:盛恒炜;沈晶晶;屠伟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CPB)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对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行CPB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生理盐水组(NS 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EX 组)。分别于T1(手术前)、T2(升主动脉阻断前)、T3(转流结束时)、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术后72 h)6个时间点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测定血清HMGB-1、TNF-α、IL-6、BUN、Cr、ALT的含量。结果:两组除ALT外,其他指标相比除T1时点外,T2~ T65个时点DEX 组均显著低于NS 组(P <0.05)。两组血清ALT在T2、T52个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EX组明显低于NS 组(P <0.05)。结论: DEX 可显著降低CPB期间外周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术后肾功能,而对术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不明显。
作者:秦俊;秦再生;朱晨;刘琳琳;陶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膜性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的临床及病理学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1-2014年在我院经肾穿证实、且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133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及无效组,治疗有效包括达到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治疗无效包括治疗未达到缓解、肾脏死亡、临床死亡。结果:133例患者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男78例,女55例,部分缓解及完全缓解115例,缓解率86.47%,肾活检时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合并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有统计学意义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3个变量进行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及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的存在是特发性膜性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及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的存在是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效果不佳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可根据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作者:贺红光;叶琨;冯海云;王浩宇;熊礼佳;曾春;唐盛;彭小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增龄性聋或年龄相关性聋(age-related hearing loss, AHL),又称老年性耳聋(presbycusis),是因听觉器官衰老退变,出现双耳对称性、渐进性的听力减退而引起的耳聋。它是老年人群为常见的感知疾病之一,影响着全球数千万人的生活。 AHL 由多种内在性和外在性因素导致,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于内耳,使耳蜗传导声信号的能力受损[1]。本文着重综述由AHL 过程中线粒体DNA 突变或者删除所致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 AHL 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旭;葛汝丽;韩锋产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