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血病化疗后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1例

刘琦;李海花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后, 可逆性, 后部, 小脑半球, 患者, 增强, 一过性, 头颅, 神经精神症状, 白血病细胞, 自主活动, 意识丧失, 异常信号, 血压升高, 四肢抽搐, 视物模糊, 神志恍惚, 神经系统, 认知功能
摘要:患者女,28岁,因“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个多月,咳嗽1d”于2013年11月15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出现腹胀、反复发热,行骨髓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给予化疗缓解后出院。此次第2次化疗入院,予 Hyper-CVAD 方案(长春新碱2 mg d4,d11;环磷酰胺435 mg d1~3每12小时1次;吡柔比星72 mg d4;地塞米松40 mg d1~4、d11~14)化疗,总疗程2周,化疗期间血压正常。化疗结束第2天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伴有四肢抽搐,持续时间约1 min;患者之后共发作癫痫3次,间断出现一过性视物模糊、神志恍惚、淡漠、烦躁等神经精神症状。期间出现一过性血压升高,高160/100 mmHg ,经治疗后恢复正常。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癫痫发作后):心肺腹(-);神经系统:神清,高级认知功能正常;颅神经(-),颈软,四肢自主活动,痛觉对称,病理征(-)。辅助检查:肾功能正常;脑脊液:颅内压:200 mmH2O,第2次复查为75 mmH2O,常规、生化无明显异常,镜检:未见白血病细胞;头颅 CT:右侧小脑半球、右侧颞叶、右基底节区、双侧颞顶枕叶、胼胝体体部及压部片状低密度影;头颅MRI:脑实质区多发异常信号影: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头颅MRI增强:双侧大小脑半球增强后未见异常增强灶,血管显影良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相关性肺动脉高压误诊10例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相关性肺动脉高压(HHTAPAH)误诊的常见原因。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和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确诊的10例HHTAPAH ,研究其临床资料和误诊情况。结果:10例患者首诊均被误诊,其中误诊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5例,肺血栓栓塞症2例,支气管扩张2例,鼻咽部肿瘤1例。结论:HHTAPAH发病机制与存在左向右分流的动静脉瘘和(或)肺小动脉病变有关。临床医师需要熟悉掌握HHTAPAH临床表现,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家族史,通过系统检查,避免和减少误诊、漏诊,并根据具体病变性质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以取得佳疗效。

    作者:洪城;谢燕清;林海波;王璐琳;柳志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非麻醉药物的围术期脏器保护作用

    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尤其是重大手术,对患者是一种强烈的创伤性刺激,可直接或间接损伤重要脏器。严重外伤、休克、感染和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围术期常见的危急症,易导致围手术期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围术期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是临床麻醉的重要任务。除麻醉药物的重要脏器功能保护作用外,围术期尤其是术中运用非麻醉药物以加强脏器功能保护,进一步减轻脏器损伤,引起了麻醉学界的关注。本专题研究在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右美托咪定和中成药等药物,以及远距缺血预处理等方法,对非麻醉药物的脏器保护作用和机制作相关的介绍和探讨。

    作者:徐世元;张庆国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自制微型负压引流装置在手及腕部手术中的应用

    手部组织血运丰富,发生创伤或手术治疗后常有较多渗血或渗液,良好的引流有助于减少组织间隙积血或积液,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常规伤口引流如凡士林纱条引流、橡皮片引流、烟卷引流、半管引流、负压引流等在手及腕部手术中应用时,常因手部皮肤软组织弹性有限,应用时有其局限性。我科自2009年8月至今在手部手术中使用采血器自制微型负压引流装置,取得了满意的引流效果。

    作者:赵志明;夏芳;邢丹谋;任东;陈焱;冯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纳美芬在人工流产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纳美芬用于人工流产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中的疗效及其对BIS值的影响。方法:120例接受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n =30):A、B组分别予舒芬太尼0.2μg/kg、0.3μg/kg 后复合丙泊酚1.5 mg/kg 诱导麻醉;C、D 组麻醉前静注纳美芬0.2μg/kg 后分别同 A、B 组进行诱导。根据BIS值及血流动力学的波动来调整丙泊酚的用量,必要时单次静脉追加丙泊酚0.5 mg/kg。观察并记录患者注药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扩宫(T3)、人流手术操作(T4)、术毕清醒时(T5)等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RR),同时记录各组丙泊酚追加量、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术毕1 min定向力恢复Steward评分、术中体动反应、呛咳、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15 min视觉模拟数字评分(VAS)等。结果:与A组比较,B、D组丙泊酚追加量减少,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低,术后VAS低(P <0.05),C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P >0.05);B、C、D组苏醒快,术毕1 min内定向力恢复较A组评分高(P <0.05),其中D组定向力恢复评分明显高于B组(P <0.05);A、B 组呼吸抑制及呛咳发生率高于C、D组(P <0.05)。结论:术前使用纳美芬0.2μg/kg 可有效拮抗无痛人流中舒芬太尼引起的呼吸抑制、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该剂量在本研究中未观察到增强镇痛的效果,未发现其影响BIS的改变。

    作者:李娜;梁飞;肖晓山;梁亚统;周代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阴囊坏疽15例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阴囊坏疽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阴囊坏疽患者15例。患者年龄35~65岁,平均46岁。其中合并糖尿病者7例,具有外伤病史者5例,合并恶性肿瘤患者3例。患者均急诊行广泛、彻底的清创术,平均清创次数为3次/例。同时给予二联或三联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对感染休克患者积极补充血浆、提高血容量,同时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全身支持治疗。坏死渗出物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常见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结果:15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给予抗炎、抗休克、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本组患者中未出现睾丸坏死和阴囊坏疽致死的情况。所有患者经过二期缝合和阴囊成形或者植皮后均治愈出院。随访1~2年,均愈合良好,无复发病例。结论:早期及时彻底清创和抗炎对症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全身支持治疗和对原发病的治疗是本病治愈和预防复发的基础。

    作者:翟建坡;刘宁;王海;王海东;何峰;黄广林;满立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目的:通过测定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探讨Hcy、hs-CRP、Fib 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86例住院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根据IMT厚度分为:内膜正常亚组19例,内膜增厚亚组31例,斑块形成亚组36例,另选中青年健康体检者56例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IMT和血Hcy、hs-CRP和Fib水平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Hcy、hs-CRP和Fib水平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各实验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Hcy、hs-CRP和Fib水平与IMT呈线性相关。结论:Hcy、hs-CRP和Fib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和发展,在中青年脑梗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巧薇;谭少华;李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乌司他丁对腹腔镜妇科不孕症手术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腹腔镜手术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0例拟行腹腔镜手术的不孕症患者,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 组),每组20例。 U 组静滴乌司他丁20万U +生理盐水100 mL,15 min滴完,然后进行麻醉和手术。C组静滴生理盐水100 mL,余同U组。采集术前(T0)、术毕(T1)、术后1 d (T2)、术后3 d (T3)的静脉血,测定 T 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的水平,计算CD3+CD4+/CD3+CD8+比值。结果:与T0比较,C组CD3+在T1~3无明显变化,U组在T2~3明显升高,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C组CD3+CD4+仅T3升高,U组在T2~3明显升高。 C组CD3+CD8+在T2~3明显升高, U组在T1~3无明显变化,T3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 组 CD3+CD4+/CD3+CD8+在 T1~3无明显变化,U 组T3时明显升高。结论: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乌司他丁能有效恢复患者因手术所致抑制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

    作者:邓恋;胡祖荣;易菁;苏丹晨;蔡诚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MRI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分期及肌层浸润的意义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判定中的作用。方法:5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均行常规和造影剂增强 MRI 扫描,术前评估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并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MRI检查术前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2.1%(46/56),一致性检验(Kappa =0.771,P <0.001)。结论: 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肌层浸润深度和检测肿瘤扩展分期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的常规检查。

    作者:邹果芳;胡红波;罗萍香;陈振松;刘干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意识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脑外伤、神经肿瘤等神经科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可致误吸性肺炎、营养不良甚至窒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病死率。严重脑损害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达25%~61%[1],且多伴有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DOCs),由于 DOCs 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复杂,既往很少对其开展吞咽训练。研究[2-3]发现,吞咽评估和训练对DOCs 患者同样至关重要。因此,根据DOCs 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特点,笔者综述文献探寻适合该类患者的吞咽评估和治疗方法,并评估吞咽训练对DOCs患者是否具有可行性。

    作者:倪啸晓;谢秋幼;王恒;冯源月;虞容豪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住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意愿倾向量表编制及结构探索

    目的:编制住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意愿倾向量表(PSWBS),检验其信效度并探索结构模型。方法: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模型基础上编制初测问卷与正式量表,对样本1、样本2、样本3进行初测问卷测查,通过条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折半信度分析、内容效度等对量表进行检验评价。结果:量表由4个维度14个条目组成,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在量表研制理论允许范围之内。结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测量住院患者参与维护自身医疗安全的意愿程度和主要采取维护自身医疗安全行为的倾向性。

    作者:李娟;罗勇;赵庆华;肖明朝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微小RNA在神经退行性变胶质细胞炎症相关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18~25个核苷酸(nt)的内源性非编码小 RNA,通过与靶信使RNA(mRNA)的3′端非编码区域结合(3′UTR),降解mRNA或阻止蛋白质的翻译,发挥负性调节作用。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大脑和脊髓中神经元丧失的疾病状态,后导致运动和(或)记忆功能障碍的一大类疾病,其中常见的有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多发性硬化等。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目前发现多种miRNA 参与胶质细胞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1]。本文将围绕miRNA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胶质细胞相关炎症进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素云;秦再生;陶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又称异位性皮炎,在儿童中较常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的、易复发的炎症反应性皮肤病,常伴有剧烈瘙痒,同时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1]。目前主要有两种假说试图去解释AD中的炎性病变:第一种假说是关于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不平衡性,该理论主要认为AD 是由于T 细胞的失衡,尤其是辅助型 T 细胞1、2、17、22亚型和调节型 T 细胞的失衡[2];第二种假说则是关于皮肤屏障的缺陷,主要依据是发现患者个体中丝聚合蛋白的突变成为发展为AD的危险因素[3-4]。由于该病病因的不确定性导致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该病的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漂萍;余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锥形束CT应用于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弯曲度的研究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舌根弯曲度。方法:用CBCT观察513例患者选取所获的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共230例)进行三维重建,使用自导的NNT 图像分析软件,采集牙齿在近远中向和颊舌向的图像。用Schneider法进行弯曲度测量。结果: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发生率为30.38%。用Schneider法测得远中舌根颊舌向弯曲度为(13.27±8.57)°,近远中向弯曲度为(30.96±11.63)°。远中舌根在颊舌向观上大多为直根管或中度弯曲,邻面观基本为重度弯曲。远中舌根弯曲位置常见于根中1/3,其次为根尖1/3,不常见于冠1/3。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发生率高,形态弯曲, CBCT是有效观察下颌磨牙远中舌根形态的工具,为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杨英泽;蒋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黄芪注射液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清SOD和MDA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ASA Ⅰ~Ⅱ级行择期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黄芪组(R组),每组12例。R组在切开硬脑膜后20 min内输入含黄芪注射液20 mL的0.9%生理盐水250 mL;C组同时给予等量0.9%生理盐水。于全麻诱导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开硬脑膜即刻(T3)、输注后1 h (T4)、1 d (T5)、2 d(T6)6个时点同步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测定SOD及MDA含量。结果: R组与C组T3~ T6时SOD较T1时均降低,但R 组SOD 降低程度显著小于 C 组(P <0.05);R 组与 C 组 T4~ T6时 MDA 均较 T1时升高,但R组MDA升高程度显著小于C组(P <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显著减轻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清SOD活性的抑制,并减少MDA的含量。

    作者:张亚军;徐世元;许平;张庆国;黄东林;修玉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4例晚期胰腺癌患者(Ⅲ~Ⅳ期),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CIK细胞组(38例)和单纯化疗组(36例)。CIK细胞治疗组给予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单纯化疗组仅用吉西他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近期疗效、中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CIK细胞治疗组有效率为29.0%,与单纯化疗组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疾病控制率为63.2%,高于单纯化疗组38.9%(P<0.05);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3个月(95%CI:2.5~3.5),总生存时间(OS)为6.8个月(95%CI:6.1~7.5),6个月生存率为41.7%,与单纯化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IK细胞治疗晚期胰腺癌安全可行,能够提高疾病控制率,改善患者免疫力并产生临床获益。

    作者:沈冬;刘涛;林青凤;陆向东;王琼;林峰;茅卫东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改善作用

    目的: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ADMSCs )移植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SD 大鼠连续5 d 腹腔注射40 mg/kg 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造模4周后随机将18只 SD 大鼠分为糖尿病组(n =9)和ADMSCs移植组(n =9),另选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n =9)。取自体ADMSCs经体外培养、鉴定后,尾静脉注射到ADMSCs组大鼠体内。于ADMSCs移植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糖、胰岛素、血尿素氮、血肌酐和24 h尿蛋白的水平,并测量体重、肾重。结果:ADMSCs经体外培养后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型抗原,并能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糖尿病组和ADMSCs 组大鼠的血糖、尿素氮、血肌酐、24 h 尿蛋白及肾重/体重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ADMSCs 组大鼠的血糖、尿素氮及肾重/体重比值均低于糖尿病组(P <0.05),且胰岛素水平较糖尿病组有所升高(P <0.05)。另外,ADMSCs 组较糖尿病组的24 h 尿蛋白和血肌酐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ADMSCs移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1型糖尿病大鼠的肾功能紊乱。

    作者:闵小春;伍婷婷;杞少华;姚维琪;武栋成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真菌感染的特点及诱因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真菌感染的特点及诱因。方法:应用SPSS 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分析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2004-2013年期间住院的SLE 伴真菌感染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结果:SLE合并真菌感染常见部位以口腔黏膜、下呼吸道、皮肤为主,致病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随着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菌药物的应用,SLE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继发真菌感染者C4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菌药物的长期应用使SLE 患者真菌感染几率明显增加,尤其是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真菌感染可引起补体C4水平的升高。

    作者:谭震;厉小梅;李向培;汪国生;钱龙;陶金辉;马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标本保存时间对登革热病毒核酸及NS1抗原检测的影响

    目的:探讨4℃保存血液标本时间对登革热病毒核酸及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2014年广州登革热流行期间,收集13份登革热疑似病例急性期全血标本,分别在采集后2、6、12、24、48、72、96 h 取血清进行登革热病毒核酸及抗原检测。结果:12份经核酸和抗原测定为阳性的登革热患者血清标本,7个不同时间点的核酸和抗原检测结果均阳性,各时间点检测结果经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CR:F =1.000, P >0.05; ELISA: F =0.709, P >0.05);1份阴性标本在7个时间点两种方法结果均为阴性。结论:4℃保血液标本4d内,对登革热病毒核酸及抗原检测结果没有影响。

    作者:易海粟;朱伟;温坤;陈满君;余楠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吻合应用效果观察

    胆总管探查术后留置 T 管是过去的常规做法。近年来,陆续有文献报道了胆总管探查术后不留置 T 管而行一期吻合[1-2]。本研究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胆总管探查,对一期吻合和常规留置T 管两种术式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廖文鹏;彭启全;王小忠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氨甲环酸对凝血因子和失血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脑肿瘤手术中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CANIH)联合氨甲环酸应用对凝血因子和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脑肿瘤手术患者42例,分为N组和T组,每组21例。 N组只进行ANIH,T组采用ANIH和氨甲环酸联合应用。记录术中失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和尿量,记录术前1 d和术后1 d凝血功能指标以及D-二聚体的变化,记录分析ANIH前、ANIH后和自体血回输后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T组失血量较N组少,自体血回输后,T组血红蛋白高于N组。T组和N组尿量和输血量无明显差异。两组对凝血因子影响不大。结论:ANIH联合氨甲环酸可以产生协同节血效果,对凝血功能影响不大,可以安全用于脑肿瘤手术。

    作者:朱玉民;骆喜宝;刘志贵;覃祥玲;黄志华;王菲;翟庶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