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预氧非正压通气诱导插管在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中的应用

陈合钦;王玲

关键词:正压通气, 诱导插管, 腹腔镜胆囊, 摘除手术, 气体, 气管插管全麻, 现报告如下, 效果满意, 通气方式, 手术方式, 手术操作, 肝胆外科, 胆囊疾病, 胃扩张, 团队, 麻醉, 患者
摘要:气管插管全麻下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LC)已经成为胆囊疾病的主要麻醉及手术方式。但是常规正压通气全麻诱导插管时,易出现气体入胃,导致胃扩张,影响术中操作。为避免诱导时气体入胃,影响手术操作,笔者团队于2014年1-12月对本院肝胆外科拟行LC的患者,诱导时采取预氧,非正压通气方式全麻诱导插管,从而避免了诱导时气体入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乙肝肝硬化脾切除术患者术后使用参附注射液对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肝功能失代偿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全身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在全麻下行脾切除的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参附组(SFI 组)及对照组(C组)。两组患者术毕麻醉未醒及无自主呼吸入麻醉后监护室(PACU)后,SFI组在患者入PACU 后于10 min内静脉输注参附注射液1 mL/kg ,对照组则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并记录用药前和用药后5、15、45 min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记录各组患者的烦躁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SFI组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输注前比较,SFI 及生理盐水输注后5、15、45 min 的 HR 及 MAP 差异无显著性(P >0.05)。但SFI组患者的烦躁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 <0.05)。结论:单纯参附注射液能减少肝功能失代偿行脾切除术患者的苏醒期烦躁发生率。

    作者:盛恒炜;沈晶晶;屠伟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改良麻醉支撑头架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麻醉支撑头架是用来支撑无菌区,严格区分无菌区及有菌区的器材。外科甲状腺手术患者,其手术视野小,手术操作空间狭窄,传统麻醉支撑头架结构功能简单,易导致手术器械经常滑落,手术野污染等情况发生。我科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手术医师与麻醉医师人性化设计一种伸缩型麻醉支撑架,能防止无菌手术敷料滑落,保护无菌环境,具备器械桌功能和皮肤牵引功能,同时可固定支撑各种麻醉管路,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钱艇;张科;顾达民;陈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MRI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分期及肌层浸润的意义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判定中的作用。方法:5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均行常规和造影剂增强 MRI 扫描,术前评估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并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MRI检查术前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2.1%(46/56),一致性检验(Kappa =0.771,P <0.001)。结论: 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肌层浸润深度和检测肿瘤扩展分期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的常规检查。

    作者:邹果芳;胡红波;罗萍香;陈振松;刘干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胸腺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胸腺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胸腺肽,观察组加用胸腺肽联合乌司他丁,比较二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控制37例,好转2例,无效1例;对照组临床控制23例,好转11例,无效6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 hs-CRP、IL-1β、TNF-α及 ICAM-1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1β、TNF-α及ICAM-1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腺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COPD合并SIRS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快速缓解患者病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徐陶;胡丽蓉;甘辞海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感染科在综合性医院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

    人类历史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与传染病的斗争。近30年来全世界出现了40余种传染性疾病[1]。因此,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传染病的预防是指在传染病发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而传染病的控制是指在传染病发生后及时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消除各种传播因素,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保护易感人群,使疫情不再继续蔓延。2003年的SARS疫情、2008年的手足口病高发疫情等,都暴露出综合性医院传染病防控工作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2014年开始的西非埃博拉疫情,也给综合性医院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医院感染科的基础建设、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物资采购等工作进行分析,结合我院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旨在进一步发挥感染科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王静;姜悦;王宝增;杨红宾;彭永胜;周志男;张越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微小RNA-182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微小RNA-182(miR-18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0例NSCLC患者、4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40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清miR-182的相对表达量,分析NSCLC组miR-182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并依据NSCLC患者和两对照组血清miR-182的相对表达量,利用ROC曲线评价其在NSCLC诊断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NSCLC组miR-182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肺部良性疾病组(均P <0.01),肺部良性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 NSCLC组血清miR-182相对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无关(均P >0.05),肿瘤晚期(Ⅲ~Ⅳ期)高于肿瘤早期(Ⅰ~Ⅱ期)(P <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95%CI:0.707~0.861),当临界值取1.97时,其灵敏度为0.723,特异度为0.803。结论:NSCLC患者血清miR-182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可能是NSCLC早期诊断的潜在肿瘤标志物之一。

    作者:张灿堂;朱述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晕轮效应在乳腺癌术后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应用晕轮效应进行PICC术后护理的效果。方法:108例乳腺癌患者按入院月份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照PICC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晕轮理论将患者安排同一间病房,组成互助小组,PICC护理教育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互助组组长和病友qq 群,自主监督,护士电话随访。观察两组患者PICC异位拔管率、上肢肿胀发生率、康复锻炼依从性、更换敷料频率,局部伤口红肿、湿疹、溃疡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晕轮效应干预的PICC组拔管率低(1.47%),上肢肿胀发生率低(5.88%),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好(94.12%),按时更换辅料率高(91.18%),局部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低(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晕轮效应干预,可降低乳腺癌术后留置PICC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有助于术后恢复。

    作者:何小霞;张密;黎淑玲;潘宝莹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小板比率和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变化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小板比率(large platelets,P-LCR)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7例,分成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组(225例)和不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组(402例),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P-LCR和MPV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不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比较,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 P-LCR 增加及 MPV 增大,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高血脂和P-LCR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危因素(P <0.05)。结论:P-LCR和MPV的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凌莉;李小强;张素平;王慕真;何锐;邓婉青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改良Foley导尿管后鼻孔填塞法在急诊难治性鼻出血中的应用体会

    难治性鼻出血多系血压高所致鼻腔后端动脉性出血,部位隐蔽、出血汹涌,门急诊处理中常需行鼻孔填塞以快速止血。 Foley导尿管后鼻孔填塞法是近年临床常用方法之一,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对填塞方法及过程作程序细化及改良,并应用于120例患者,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敏;马士崟;李慧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又称异位性皮炎,在儿童中较常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的、易复发的炎症反应性皮肤病,常伴有剧烈瘙痒,同时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1]。目前主要有两种假说试图去解释AD中的炎性病变:第一种假说是关于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不平衡性,该理论主要认为AD 是由于T 细胞的失衡,尤其是辅助型 T 细胞1、2、17、22亚型和调节型 T 细胞的失衡[2];第二种假说则是关于皮肤屏障的缺陷,主要依据是发现患者个体中丝聚合蛋白的突变成为发展为AD的危险因素[3-4]。由于该病病因的不确定性导致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该病的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漂萍;余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纳美芬在人工流产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纳美芬用于人工流产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中的疗效及其对BIS值的影响。方法:120例接受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n =30):A、B组分别予舒芬太尼0.2μg/kg、0.3μg/kg 后复合丙泊酚1.5 mg/kg 诱导麻醉;C、D 组麻醉前静注纳美芬0.2μg/kg 后分别同 A、B 组进行诱导。根据BIS值及血流动力学的波动来调整丙泊酚的用量,必要时单次静脉追加丙泊酚0.5 mg/kg。观察并记录患者注药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扩宫(T3)、人流手术操作(T4)、术毕清醒时(T5)等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RR),同时记录各组丙泊酚追加量、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术毕1 min定向力恢复Steward评分、术中体动反应、呛咳、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15 min视觉模拟数字评分(VAS)等。结果:与A组比较,B、D组丙泊酚追加量减少,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低,术后VAS低(P <0.05),C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P >0.05);B、C、D组苏醒快,术毕1 min内定向力恢复较A组评分高(P <0.05),其中D组定向力恢复评分明显高于B组(P <0.05);A、B 组呼吸抑制及呛咳发生率高于C、D组(P <0.05)。结论:术前使用纳美芬0.2μg/kg 可有效拮抗无痛人流中舒芬太尼引起的呼吸抑制、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该剂量在本研究中未观察到增强镇痛的效果,未发现其影响BIS的改变。

    作者:李娜;梁飞;肖晓山;梁亚统;周代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Meta分析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相比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优越性和临床意义。方法:检索CNKI、CBM、万方、维普和PubMed 等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1990年至2015年2月28日,纳入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随机对照研究,用Jadad 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包括575例患者。纳入文献均为低质量研究。 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放疗可以提高治疗的近期疗效(P <0.00001)和生存质量(P =0.0008),减轻血液学毒性(P =0.03)和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P =0.02),但不能提高患者的2年生存率(P =0.25)。结论:鸦胆子油乳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具有一定的减毒增效作用,但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疗效。

    作者:陈剑;李路路;张鼎儒;郭宇飞;郭新成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黄芪注射液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清SOD和MDA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ASA Ⅰ~Ⅱ级行择期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黄芪组(R组),每组12例。R组在切开硬脑膜后20 min内输入含黄芪注射液20 mL的0.9%生理盐水250 mL;C组同时给予等量0.9%生理盐水。于全麻诱导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开硬脑膜即刻(T3)、输注后1 h (T4)、1 d (T5)、2 d(T6)6个时点同步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测定SOD及MDA含量。结果: R组与C组T3~ T6时SOD较T1时均降低,但R 组SOD 降低程度显著小于 C 组(P <0.05);R 组与 C 组 T4~ T6时 MDA 均较 T1时升高,但R组MDA升高程度显著小于C组(P <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显著减轻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清SOD活性的抑制,并减少MDA的含量。

    作者:张亚军;徐世元;许平;张庆国;黄东林;修玉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自制微型负压引流装置在手及腕部手术中的应用

    手部组织血运丰富,发生创伤或手术治疗后常有较多渗血或渗液,良好的引流有助于减少组织间隙积血或积液,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常规伤口引流如凡士林纱条引流、橡皮片引流、烟卷引流、半管引流、负压引流等在手及腕部手术中应用时,常因手部皮肤软组织弹性有限,应用时有其局限性。我科自2009年8月至今在手部手术中使用采血器自制微型负压引流装置,取得了满意的引流效果。

    作者:赵志明;夏芳;邢丹谋;任东;陈焱;冯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改良的自主呼吸实验在机械通气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撤机过程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改良自主呼吸实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ail, SBT)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撤机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随机分为2 h SBT 组(常规SBT 组)和6 h SBT 组(改良SBT 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SBT 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通气时间、氧合指数、呼吸浅快指数(RSBI)和大吸气负压(MIP)、SBT 和撤机结局、ICU 病死率和ICU 停留时间。结果:共入组41例患者,常规SBT组20例,改良SBT组21例。两组间性别、年龄、SBT前APACHE Ⅱ评分、通气时间、氧合指数、RSBI和MI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常规SBT组的患者SBT成功率(90.0%)显著高于改良SBT组(57.1%)(P =0.018)。通过SBT的患者中,常规SBT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72.2%)则显著低于改良SBT组(100.0%)(P =0.046)。两组患者的总体ICU病死率和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改良的SBT法对老年COPD患者可以更好地预测撤机成功率,并且不增加患者的ICU病死率和ICU停留时间。

    作者:刘晓青;黎毅敏;何为群;陈思蓓;农凌波;桑岭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目的:通过测定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探讨Hcy、hs-CRP、Fib 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86例住院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根据IMT厚度分为:内膜正常亚组19例,内膜增厚亚组31例,斑块形成亚组36例,另选中青年健康体检者56例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IMT和血Hcy、hs-CRP和Fib水平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Hcy、hs-CRP和Fib水平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各实验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Hcy、hs-CRP和Fib水平与IMT呈线性相关。结论:Hcy、hs-CRP和Fib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和发展,在中青年脑梗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巧薇;谭少华;李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P2X7受体在gp120所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 P2X7受体在 HIV-1包膜糖蛋白 gp120所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方法:用gp120侧脑室灌注制备拟艾滋痴呆症动物模型,并用水迷宫实验观察侧脑室灌注gp120造成的大鼠认知功能的障碍及蛋白印迹和PCR方法探究P2X7受体的作用。结果:gp120侧脑室灌注3 d,可制备拟艾滋痴呆症动物模型;Morris水迷宫可见gp120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寻找目标错误次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P<0.01);蛋白印迹和PCR 结果显示,gp120模型组大鼠海马P2X7受体蛋白和mRNA 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升高(P <0.01)。结论:gp120侧脑室灌注可制备拟艾滋痴呆症动物模型,P2X7受体可能参与 gp120所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刘阳;陈国巧;刘宝芸;钱炎木;秦姗姗;陈强;徐昌水;梁尚栋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乏脂肪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脏透明细胞癌多排螺旋CT定量分析

    目的:探讨量化分析多排螺旋CT(MDCT)在鉴别乏脂肪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DCT动态三期增强扫描16例 RAML 与43例ccRCC患者的资料,记录各期CT值及形态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皮质期乏脂肪型RAML的相对强化程度低于 ccRCC,P =0.045,具有统计学意义,髓质期及排泄期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在年龄、大小、单发或多发、有无坏死囊变、假包膜以及黑星征、杯口征、劈裂征等观察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质期病灶的相对强化程度以及病灶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在鉴别 RAML 以及 ccRCC 上有一定价值。

    作者:任悠悠;尤国庆;耿云平;李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肺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在肺腺癌中的突变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行EGFR基因检测(ARMS法)的肺腺癌119例,统计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及TTF-1表达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119例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59例(49.58%),其中exon18、19和21单突变分别为1、25和29例,双突变4例。 EGFR基因在女性(P <0.001)、不吸烟者(P <0.001)的突变率高,在不同年龄、TNM分期、标本类别及是否转移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组织学新分类亚型(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学会联合颁布肺腺癌国际多学科分类)相关(P <0.05),TTF-1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呈正相关关系(r =0.247,P <0.05)。结论: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率较高,以女性、不吸烟者多见,与组织学新分类亚型和TTF-1表达相关;EGFR基因突变可能是肺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作者:张著学;彭学勤;薛英波;童英;易韦;张瑜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非麻醉药物的围术期脏器保护作用

    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尤其是重大手术,对患者是一种强烈的创伤性刺激,可直接或间接损伤重要脏器。严重外伤、休克、感染和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围术期常见的危急症,易导致围手术期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围术期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是临床麻醉的重要任务。除麻醉药物的重要脏器功能保护作用外,围术期尤其是术中运用非麻醉药物以加强脏器功能保护,进一步减轻脏器损伤,引起了麻醉学界的关注。本专题研究在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右美托咪定和中成药等药物,以及远距缺血预处理等方法,对非麻醉药物的脏器保护作用和机制作相关的介绍和探讨。

    作者:徐世元;张庆国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