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子林;周志飞;刘湘钰;邓瑞华;丁宁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肝功能失代偿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全身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在全麻下行脾切除的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参附组(SFI 组)及对照组(C组)。两组患者术毕麻醉未醒及无自主呼吸入麻醉后监护室(PACU)后,SFI组在患者入PACU 后于10 min内静脉输注参附注射液1 mL/kg ,对照组则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并记录用药前和用药后5、15、45 min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记录各组患者的烦躁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SFI组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输注前比较,SFI 及生理盐水输注后5、15、45 min 的 HR 及 MAP 差异无显著性(P >0.05)。但SFI组患者的烦躁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 <0.05)。结论:单纯参附注射液能减少肝功能失代偿行脾切除术患者的苏醒期烦躁发生率。
作者:盛恒炜;沈晶晶;屠伟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人类历史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与传染病的斗争。近30年来全世界出现了40余种传染性疾病[1]。因此,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传染病的预防是指在传染病发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而传染病的控制是指在传染病发生后及时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消除各种传播因素,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保护易感人群,使疫情不再继续蔓延。2003年的SARS疫情、2008年的手足口病高发疫情等,都暴露出综合性医院传染病防控工作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2014年开始的西非埃博拉疫情,也给综合性医院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医院感染科的基础建设、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物资采购等工作进行分析,结合我院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旨在进一步发挥感染科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王静;姜悦;王宝增;杨红宾;彭永胜;周志男;张越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小板比率(large platelets,P-LCR)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7例,分成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组(225例)和不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组(402例),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P-LCR和MPV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不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比较,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 P-LCR 增加及 MPV 增大,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高血脂和P-LCR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危因素(P <0.05)。结论:P-LCR和MPV的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凌莉;李小强;张素平;王慕真;何锐;邓婉青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 P2X7受体在 HIV-1包膜糖蛋白 gp120所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方法:用gp120侧脑室灌注制备拟艾滋痴呆症动物模型,并用水迷宫实验观察侧脑室灌注gp120造成的大鼠认知功能的障碍及蛋白印迹和PCR方法探究P2X7受体的作用。结果:gp120侧脑室灌注3 d,可制备拟艾滋痴呆症动物模型;Morris水迷宫可见gp120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寻找目标错误次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P<0.01);蛋白印迹和PCR 结果显示,gp120模型组大鼠海马P2X7受体蛋白和mRNA 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升高(P <0.01)。结论:gp120侧脑室灌注可制备拟艾滋痴呆症动物模型,P2X7受体可能参与 gp120所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刘阳;陈国巧;刘宝芸;钱炎木;秦姗姗;陈强;徐昌水;梁尚栋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4℃保存血液标本时间对登革热病毒核酸及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2014年广州登革热流行期间,收集13份登革热疑似病例急性期全血标本,分别在采集后2、6、12、24、48、72、96 h 取血清进行登革热病毒核酸及抗原检测。结果:12份经核酸和抗原测定为阳性的登革热患者血清标本,7个不同时间点的核酸和抗原检测结果均阳性,各时间点检测结果经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CR:F =1.000, P >0.05; ELISA: F =0.709, P >0.05);1份阴性标本在7个时间点两种方法结果均为阴性。结论:4℃保血液标本4d内,对登革热病毒核酸及抗原检测结果没有影响。
作者:易海粟;朱伟;温坤;陈满君;余楠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真菌感染的特点及诱因。方法:应用SPSS 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分析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2004-2013年期间住院的SLE 伴真菌感染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结果:SLE合并真菌感染常见部位以口腔黏膜、下呼吸道、皮肤为主,致病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随着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菌药物的应用,SLE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继发真菌感染者C4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菌药物的长期应用使SLE 患者真菌感染几率明显增加,尤其是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真菌感染可引起补体C4水平的升高。
作者:谭震;厉小梅;李向培;汪国生;钱龙;陶金辉;马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在肺腺癌中的突变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行EGFR基因检测(ARMS法)的肺腺癌119例,统计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及TTF-1表达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119例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59例(49.58%),其中exon18、19和21单突变分别为1、25和29例,双突变4例。 EGFR基因在女性(P <0.001)、不吸烟者(P <0.001)的突变率高,在不同年龄、TNM分期、标本类别及是否转移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组织学新分类亚型(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学会联合颁布肺腺癌国际多学科分类)相关(P <0.05),TTF-1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呈正相关关系(r =0.247,P <0.05)。结论:肺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率较高,以女性、不吸烟者多见,与组织学新分类亚型和TTF-1表达相关;EGFR基因突变可能是肺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作者:张著学;彭学勤;薛英波;童英;易韦;张瑜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越秀区及海珠区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状况。方法:回顾性对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两个结核病防治所2010-2012年就诊的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可疑肺结核患者,进行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分析肺结核诊断的准确性。结果:2010-2012年共2014例痰涂片及培养抗酸杆菌阳性,1630例(80.9%)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C),384例(19.1%)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2010-2012各年度痰培养抗酸杆菌阳性菌株中,NTM分离率分别为17.6%、17.1%、21.2%。384株NTM中共有79株进行了NTM菌种或复合群鉴定,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占50.6%,慢速生长型分枝杆菌占49.4%。结论: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可疑肺结核患者痰标本中NTM分离率为19.1%。临床上对涂阳肺结核患者疗效欠佳时,应及时排除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作者:童莉;谭守勇;刘志辉;黄业伦;黎燕琼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手部组织血运丰富,发生创伤或手术治疗后常有较多渗血或渗液,良好的引流有助于减少组织间隙积血或积液,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常规伤口引流如凡士林纱条引流、橡皮片引流、烟卷引流、半管引流、负压引流等在手及腕部手术中应用时,常因手部皮肤软组织弹性有限,应用时有其局限性。我科自2009年8月至今在手部手术中使用采血器自制微型负压引流装置,取得了满意的引流效果。
作者:赵志明;夏芳;邢丹谋;任东;陈焱;冯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微小RNA-182(miR-18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0例NSCLC患者、4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40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清miR-182的相对表达量,分析NSCLC组miR-182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并依据NSCLC患者和两对照组血清miR-182的相对表达量,利用ROC曲线评价其在NSCLC诊断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NSCLC组miR-182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肺部良性疾病组(均P <0.01),肺部良性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 NSCLC组血清miR-182相对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无关(均P >0.05),肿瘤晚期(Ⅲ~Ⅳ期)高于肿瘤早期(Ⅰ~Ⅱ期)(P <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95%CI:0.707~0.861),当临界值取1.97时,其灵敏度为0.723,特异度为0.803。结论:NSCLC患者血清miR-182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可能是NSCLC早期诊断的潜在肿瘤标志物之一。
作者:张灿堂;朱述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改良自主呼吸实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ail, SBT)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撤机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随机分为2 h SBT 组(常规SBT 组)和6 h SBT 组(改良SBT 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SBT 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通气时间、氧合指数、呼吸浅快指数(RSBI)和大吸气负压(MIP)、SBT 和撤机结局、ICU 病死率和ICU 停留时间。结果:共入组41例患者,常规SBT组20例,改良SBT组21例。两组间性别、年龄、SBT前APACHE Ⅱ评分、通气时间、氧合指数、RSBI和MI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常规SBT组的患者SBT成功率(90.0%)显著高于改良SBT组(57.1%)(P =0.018)。通过SBT的患者中,常规SBT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72.2%)则显著低于改良SBT组(100.0%)(P =0.046)。两组患者的总体ICU病死率和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改良的SBT法对老年COPD患者可以更好地预测撤机成功率,并且不增加患者的ICU病死率和ICU停留时间。
作者:刘晓青;黎毅敏;何为群;陈思蓓;农凌波;桑岭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通过输液治疗管理系统与单体输注泵两种不同输液治疗管理模式在我院ICU的应用,探讨数字化输液治疗管理系统对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方法:2013年3-12月,105例我院ICU前十位疾病种类患者随机单盲分组。观察组55例以贝朗输液治疗管理系统为静脉液体治疗管理方式;对照组50例以单体输注泵为静脉液体治疗管理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平均输液治疗时间、输液差错率及护理人员情绪疲惫感项目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输液治疗时间[(65.3±21.4)h vs.(99.4±27.8)h],输液差错率(7.28%vs.16.0%)护理人员情绪疲惫感(56.37% vs.9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 值分别为2.63,7.25,8.62;P <0.05)。结论:在我院ICU的应用数字化输液治疗管理系统,能降低护理人员工作量及工作疲溃感,改善护理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
作者:徐波;叶碧玲;万素珍;林文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舌根弯曲度。方法:用CBCT观察513例患者选取所获的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共230例)进行三维重建,使用自导的NNT 图像分析软件,采集牙齿在近远中向和颊舌向的图像。用Schneider法进行弯曲度测量。结果: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发生率为30.38%。用Schneider法测得远中舌根颊舌向弯曲度为(13.27±8.57)°,近远中向弯曲度为(30.96±11.63)°。远中舌根在颊舌向观上大多为直根管或中度弯曲,邻面观基本为重度弯曲。远中舌根弯曲位置常见于根中1/3,其次为根尖1/3,不常见于冠1/3。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发生率高,形态弯曲, CBCT是有效观察下颌磨牙远中舌根形态的工具,为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杨英泽;蒋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管理模式的培训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首批肿瘤3项技术培训学员进行调查。结果:学员出勤率为86%,75.7%的学员积极参与学习,90%以上的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约65%的学员对培训知识掌握多数或完全掌握,超过85%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成功并愿意以后还参加这种培训活动。培训讲师熟悉培训内容评分为(4.36±0.566)分,课程的进度评分为(3.80±0.791)分,学员认为需要的培训内容排名前三的是临床技能、培训技术的基础理论、临床实习。学员希望培训讲师采用的培训方法主要为视听技术法、案例研究法、工作指导法或教练/实习法。结论:建立广东省第三类技术-肿瘤3项技术短期培训的有效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需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规范化培训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培训的效果。
作者:赖演媚;李虹;邓国娜;朱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尤其是重大手术,对患者是一种强烈的创伤性刺激,可直接或间接损伤重要脏器。严重外伤、休克、感染和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围术期常见的危急症,易导致围手术期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围术期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是临床麻醉的重要任务。除麻醉药物的重要脏器功能保护作用外,围术期尤其是术中运用非麻醉药物以加强脏器功能保护,进一步减轻脏器损伤,引起了麻醉学界的关注。本专题研究在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右美托咪定和中成药等药物,以及远距缺血预处理等方法,对非麻醉药物的脏器保护作用和机制作相关的介绍和探讨。
作者:徐世元;张庆国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p16及Bmi-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13年12月确诊的95例 NSCLC 细胞块标本(观察组)及95例正常癌旁组织(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中p16及Bmi-1基因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p16基因的总阳性率为16.8%(16/9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5%(86/95)(P <0.05);在高-中、低分化肿瘤中p16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 Bmi-1基因的总阳性率为85.3%(81/95),明显高于对照组(0,P <0.05);Bmi-1基因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肺鳞癌、腺癌中p16与Bmi-1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r =-0.681)。结论:p16基因在正常肺组织表达阳性,在肺腺癌、鳞癌表达明显降低,其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随肿瘤分化变差而降低。 Bmi-1基因在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在淋巴结转移的肿瘤表达明显升高。
作者:张庆华;徐彪;任玉波;王莉芬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通过测定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探讨Hcy、hs-CRP、Fib 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86例住院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根据IMT厚度分为:内膜正常亚组19例,内膜增厚亚组31例,斑块形成亚组36例,另选中青年健康体检者56例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IMT和血Hcy、hs-CRP和Fib水平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Hcy、hs-CRP和Fib水平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各实验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Hcy、hs-CRP和Fib水平与IMT呈线性相关。结论:Hcy、hs-CRP和Fib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和发展,在中青年脑梗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巧薇;谭少华;李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通过分析已有的临床试验分析降钙素原检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关键词途径对2000-2014年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 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符合条件的所有研究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样本量1137例,诊断VAP患者599例。异质性检验显示纳入研究齐性较好,通过汇总计算得出总敏感度为59%(43%~73%),总特异度为89%(82%~93%),总阳性预测值为3.69(3.21~4.23),总阴性预测值为0.42(0.32~0.55),合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6。截断值为2.0μg/L时 PCT诊断敏感度为81%(73%~87%),特异度为83%(73%~90%)。结论:降钙素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早期诊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截断值2.0μg/L时试验的准确性和综合效能较高。
作者:杨夏慧;阳隽;陈晓军;陈飞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膜性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的临床及病理学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1-2014年在我院经肾穿证实、且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133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及无效组,治疗有效包括达到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治疗无效包括治疗未达到缓解、肾脏死亡、临床死亡。结果:133例患者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男78例,女55例,部分缓解及完全缓解115例,缓解率86.47%,肾活检时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合并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有统计学意义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3个变量进行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及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的存在是特发性膜性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及早期肾小球节段病变的存在是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效果不佳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可根据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作者:贺红光;叶琨;冯海云;王浩宇;熊礼佳;曾春;唐盛;彭小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远距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4组,缺血再灌注(I/R)组,远距缺血预适应(RIPC)组,远距缺血预适应+缺血再灌注(RIPC+I/R)组,远距缺血预适应+AG490+缺血再灌注(AG490)组。取大鼠血液标本及心肌标本。检测相关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电镜、光镜测定心肌细胞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其他3组心梗面积、心肌酶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明显降低(P <0.05)。 AG490组与RIPC组相比,心梗面积、心肌酶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明显升高(P <0.05),而与I/R组相比明显降低(P <0.05)。结论:远距缺血预处理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 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远距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钟敏;王海燕;杨凯;肖建斌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