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机器跳数对宫颈癌调强计划的影响

陈亮;艾源;倪佰会;娄凤君;王焕坤

关键词:宫颈肿瘤/调强放射疗法, 放疗计划, 最小机器跳数, 剂量学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计划设计中小机器跳数对计划质量的影响,为计划设计时小机器跳数的设置提供参考.方法:运用Pinnacle治疗计划的DMPO优化方式对10例宫颈癌病例进行调强计划设计,小机器跳数分别取4 MU、5 MU、6 MU、8 MU、10 MU、12 MU、15 MU , 每个患者共得到 7 个计划,所有计划的小子野面积均取5 cm2,计划的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与小机器跳数为4 MU的计划保持一致. 处方剂量为95% PTV 45 Gy,1.8 Gy/次. 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统计靶区V95%、V105%、V110%、Dmean、适形指数(CI)及均匀指数(HI),危及器官受照射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V30%、V40%),子野数量及机器跳数.将结果与小机器跳数为4 MU的计划相比较.结果:随着小机器跳数的增加,V95%小幅降低,V110%与Dmean小幅增加,而V105%、增加的幅度较大,适形度降低,均匀性变差. 统计学比较显示当小机器跳数低于10 MU时,V105%、V110%、Dmean、CI、HI的均P > 0.05,当小机器跳数≥10 MU时,靶区的部分剂量学指标开始出现显著性差异. 随着小机器的增加,子野数目显著降低,机器跳数及危及器官剂量的变化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使用Pinnacle3治疗计划系统设计宫颈癌调强计划时,小机器跳数可适当提高,这样不会引起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的显著改变,同时可以达到减少子野数量的效果.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血糖、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发病时间与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关系.方法:对本科室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 373例手足口病儿童做回顾性分析,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异常作为合并脑炎的标准,对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和合并脑炎病例中4项指标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结果:经统计分析,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可能的风险因素中,血糖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外周血白细胞及发病时间,经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血糖及肌酸激酶同工酶为手足口病合并脑炎风险因素,临床中需引起重视,而外周血白细胞及发病时间,在本研究中与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并无相关性.

    作者:林克武;李昌崇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消痈止痛饮内服外用治疗早期肛痈35例

    肛痈又称肛门痈疽、肛周脓肿,指发生于肛门与肛周范围内的疮痈. 本病占肛肠疾病的 34%,好发于青年男性,且随着饮食结构、作息规律等变化,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递增的趋势. 早期肛痈也称为肛痈初起期,此时火毒蕴结,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但脓液尚未形成. 根据《金匮要略》等中医理论,未成脓期,当治以消法,使邪毒消散 [1]. 肛痈在西方医学中属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范畴,是指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及间隙内发生的急慢性化脓性感染. 肛痈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对肛周脓肿初期炎症浸润尚未化脓者,也可根据炎症的临床表现,选用抗生素治疗. 本研究选择 70 例早期肛痈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中西医治疗, 观察比较中西疗法治疗早期肛痈的临床疗效.

    作者:梁冬旭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羟考酮缓释片转换为芬太尼贴剂出现呼吸抑制1例

    患者男,42岁. 2年前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肿瘤位于乙状结肠,大小 3.6 cm × 4.0 cm,为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肿块切缘阴性,肿瘤侵出浆膜,周围脂肪组织内结节形成. 送检腹膜结节为癌结节. 自检肠周淋巴结1/7枚见癌转移.后病灶进展,腹部CT提示:乙状结肠术后改变,周围局部肠系膜轻度增厚、粘连,左上腹小肠系膜间隙、髂总动脉分叉之间、吻合口周围多个软组织结节影, 大直径 22 cm ,转移病灶考虑. 患者出现脐周、腰背部疼痛,考虑为癌性疼痛,长期予以羟考酮缓释片口服. 予以姑息性化疗多次,病灶稳定, 患者自行调整羟考酮缓释片早口服70 mg ,晚口服90 mg ,间隔时间12 h,疼痛控制可,NRS 法评分 1 分左右,无明显恶心、呕吐,口服通便药物,二便正常,入院准备再行化疗以及姑息性粒子植入.

    作者:韩海成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自体血回输装置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以 Meta 分析的方法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自体血回输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disc、CNKI、VIP、WANGFANG 等数据库,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推荐的 RevMan 5 . 3 . 5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 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 17 篇,共计1 993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使用自体血回输装置可减少术后异体血输血率,与负压引流装置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59% vs 37.47%, OR:0.28(0.14 ~ 0.55), Z = 3.67, P < 0.000 1],而与不引流组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及意义[13.05% vs 16.91%, OR:0.73(0.47 ~ 1.13), Z = 1.41, P = 0.16]. 在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Hb)水平、住院时间、术口感染这三个结局指标上,自体血回输装置与负压引流装置/不引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系统评价为自体血回输装置降低输血率的临床有效性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对术后第3 天Hb 水平、住院时间、术口感染等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与常规负压引流装置/不引流进行比较,术后使用自体血回输装置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洪坤豪;潘建科;潘碧琦;杨伟毅;刘军;谢辉;郭达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两种晶体预充液对儿童心肺转流术中血糖及乳酸的影响

    目的:比较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与乳酸林格液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血糖及乳酸的影响. 方法:体外循环( CPB )下行室缺或房缺修补术儿童 60 例,年龄 1 ~ 6 岁,体重 8 ~ 20 kg , ASAⅡ ~ Ⅲ级,随机分为乳酸钠林格液预充组(R 组)和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预充组(L 组). 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阻断主动脉后(T2)、停机前(T3)、关胸后(T4)测定患儿动脉血气、乳酸(Lac)、血糖(Glu)、电解质.结果:两组血糖及乳酸在 CPB 后均升高(P < 0.01),在 T2、T3时点 L 组乳酸低于 R 组(P < 0.05),血糖高于 R 组(P < 0.01),而 T4时两组乳酸及血糖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作为儿童 CPB 晶体预充液,能提供能量底物,降低乳酸浓度,对电解质及血气影响小,其预充效果优于乳酸林格液.

    作者:吕洁;高鸿;欧炜;邹小华;谭立;田强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自制单孔多通道装置在基层医院开展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价值

    单孔腹腔镜技术是目前微创外科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单孔腹腔镜手术[1-3]. 受单孔通道商品化及单孔腹腔镜操作器械价格昂贵等原因的制约,单孔腹腔镜技术难以向基层医院普及.我院自2014年1-12月应用自制单孔多通道装置及常规腹腔镜操作器械成功在基层开展了单孔腹腔镜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松林;韩芳;赵海生;张晓华;黄明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肝硬化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硬化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与腹水、肝性脑病、感染等并发症及病死率有关[1-2]. 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临床预后[3-4]. 然而,在我国肝硬化的营养支持治疗并未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 即使给予了一定的治疗,其主观性、随意性也较大. 另外,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评定本是营养诊疗的两个基本步骤, 对下一步的营养支持治疗至关重要, 但国内多数文献常将其混为一谈,许多临床医师更是如此. 2011 年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 ASPEN)临床指南[5]明确指出:营养风险筛查、评定及支持治疗是营养诊疗的关键步骤, 建议对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对筛查出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营养评定; 对筛查和评定出有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本文以营养风险、筛查及支持治疗为主线,就肝硬化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林玲;颜琼;汪敏;邓明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舒芬太尼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雄性 SD 大鼠 30 只,随机分为 5 组(n = 6):假手术组(S 组)、缺血再灌注组(I/R 组)、舒芬太尼低剂量组( SL 组)、舒芬太尼高剂量组( SH 组)和舒芬太尼 + 渥曼青霉素组( WM 组).于再灌注前,各组分别注入以下药物:SL 组予生理盐水及舒芬太尼 1 μg/kg , SH 组予生理盐水及舒芬太尼 3 μg/kg , WM 组予渥曼青霉素15 μg/kg 及舒芬太尼 1 μg/kg , S 组及 I/R 组予生理盐水.于再灌注末,采集动脉血检测血浆 cTnI 浓度;取心脏测定缺血危险区( AAR )和梗死区( IS )体积. 结果:与 S 组相比,其余四组 cTnI 浓度均明显升高(P < 0.01);与 I/R 组比较,SL 组、SH 组 cTnI 浓度及 IS/AAR 均明显降低(P < 0.01),WM 组cTnI 浓度明显降低(P < 0.01);与SL组比较,SH组cTnI浓度及IS/AAR均明显降低(P<0.01), WM组均明显升高(P<0.01). 结论:舒芬太尼后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该保护作用与PI3K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作者:张燕;吴新海;黄飞;徐向辉;张晓晖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CD4+CD29+T细胞在肺癌患者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学类型及分期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CD4+CD29+T细胞与病理类型及分期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0 例肺癌患者外周血 CD4+CD29+T 细胞、γ 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探讨三者与病理类型及分期的相关性. 结果:(1) 肺癌患者 CD4+CD29+T 细胞及 TNF-α 百分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05),而IFN-γ 显著降低(P < 0.05);(2)肺癌患者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及小细胞癌分别为 23、17、11 及 9例;0、Ⅰ、Ⅱ及Ⅲ期患者分别为 15、15、17 及13 例;(3)CD4+CD29+T 细胞及 TNF-α 百分含量与病理类型及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性,但 IFN-γ 与病理类型及分期呈显著负相关性(r 绝对值均 > 0.65,均 P < 0.05).结果:CD4+CD29+T细胞及TNF-α 含量升高、IFN-γ 降低是肺癌的一个重要免疫学特征, 且与病理类型及分期密切相关.

    作者:吴卫锋;吴洁文;邢窕思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高频超声和电生理对中期腕管综合征封闭及手术治疗预后的指导作用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和电生理对中期腕管综合征(CTS)局部封闭及手术治疗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纳入中期CTS患者,局部封闭或手术治疗前行高频超声检查,并与正常腕管超声进行比较,观察治疗效果差患者高频超声特点及治疗前后电生理改变. 结果:CTS局部封闭或手术治疗疗效差患者钩骨钩水平正中神经的横截面积及钩骨钩水平正中神经横径与前后径之比与效果好患者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效果差患者的电生理较封闭治疗效果差的患者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钩骨钩水平正中神经的横截面积越大,钩骨钩水平正中神经横径与前后径之比越大,预后越差;手术治疗无效患者治疗后仍有电生理改变,手术治疗优于局部封闭治疗.

    作者:梁军利;张燕;张玉玲;许予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重组人Bcl2及Ercc1基因腺病毒的构建及对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通过 RNA 干扰技术沉默 B 淋巴细胞瘤-2 基因 ( Bcl2 ) 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1 ( Ercc1 )并观察对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 方法:分别设计特异性沉默 Bcl2 和 Ercc1 的短发夹 RNA 序列,并克隆到腺病毒骨架载体上形成重组腺病毒质粒. 将质粒转染到 HEK293 细胞中,包装和扩增形成完整高滴度的重组腺病毒, 将腺病毒感染人肺癌 H460 细胞株, 流式细胞术检测抑制 Ercc1 和 Bcl2 基因后肺癌细胞凋亡变化. 结果:通过酶切鉴定,证实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 PCR 鉴定扩增出 1 200 bp 的目的条带,病毒滴度为 5 × 1011/mL.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AdsiBcl2-Ercc1 组细胞凋亡率比单基因干扰组增高.结论:成功构建干扰 Bcl2 和 Ercc1 的重组质粒及重组腺病毒,同时沉默 Bcl2 和 Ercc1 可以促进肺癌细胞凋亡.

    作者:王芳;刘瑾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体外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儿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筛查结核病的作用

    目的:探讨体外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IGRA )在儿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结核病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儿科门诊就诊 185 例儿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采用 IGRA 检测,对其与结核病诊断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IGRA 阳性组中,儿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 PPD 强阳性率(PDD≥15 mm)为 50.9%,明显高于IGRA 阴性组的9.1%(X2 = 37.263,P < 0.00); IGRA 阳性组中,儿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发病率为 30.2%,明显高于IGRA 阴性组的 3.0%(X2 = 28.928,P < 0.00); IGRA 在儿童筛查结核病敏感性为 80.0%,特异性为77.6%;联合TST检测其敏感性达到95.0%.结论:对儿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开展IGRA筛查,可提高患者发现率和减少儿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影像学筛查.

    作者:黎燕琼;谭守勇;刘志辉;谭耀驹;黄艳君;孔少颜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i-gel喉罩联合T型密封管控制通气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i-gel喉罩控制通气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控制通气组(A组,n = 40)和表面麻醉组(B组,n = 40).前者应用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琥珀胆碱麻醉,i-gel 无囊喉罩联合T型密封接头实施控制通气,后者应用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自主呼吸,鼻导管给氧. 记录两组患者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生命体征变化,镜检期间体动、咳嗽、喉痉挛等内镜相关不良反应和术后呛咳、声嘶等麻醉相关不良反应,镜检时间,患者满意度. 结果:与表现麻醉组相比,控制通气组生命体征波动小(P < 0.05),不良反应少(P < 0.05),患者满意度高(P < 0.05).结论:i-gel喉罩控制通气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安全,有效控制气道,解决呼吸抑制问题,是内镜检查中一项可行的方法.

    作者:吴世明;夏志庭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血液中KRAS基因状态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预后作用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中KRAS基因状态与治疗疗效及预后相关, 检测外周血中循环DNA 改变被认为是一种无创的、 很有潜力的一种诊断和预测疗效的手段.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液中KRAS基因状态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预后作用. 方法:总结2010年12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经姑息性化疗及唑来磷酸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的疗效.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 分析KRAS突变状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疾病控制率(DCR)和无疾病进展生存(PFS)的相关性. 结果:总共有77例患者进入本项研究,患者血液中KRAS突变率为24.7%. 血液中KRAS突变状况与入组患者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 总DCR为68.8%,KRAS突变组DCR为47.4%,KRAS野生型组DCR为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 平均 PFS 为 6.399 个月,突变型和野生型 KRAS 患者 PFS 分别为 3.291 个月和7.4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经多因素cox 风险回归分析证实血液中KRAS基因状态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外周血中KRAS基因突变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治疗中的一个不良预后因子,可能与唑来磷酸治疗疗效相关.

    作者:张靖宇;程磊;蒋华;姜维美;钱晓萍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重症监护室血源性危重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 ICU 血源性危重脓毒症的致病菌分布特点,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旨在为提高ICU血源性危重脓毒症的救治水平提供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如病例基本资料、生化指标及病原菌分布等,按出院时的结局将其分为院内死亡组和康复出院组,通过Logistic 回归模型确定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4 638 例,血源性危重脓毒症870例,年龄(48 ± 12)岁,男560例,康复出院558例,Logistic 回归方程提示APACHEⅡ评分、年龄、降钙素原、血乳酸及血清白蛋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血源性危重脓毒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APACHEⅡ评分、年龄、降钙素原、血乳酸及血清白蛋白是影响其预后的高危因素.

    作者:赵湛元;侯六生;杨婷;徐雪影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文拉法辛联合吗啡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文拉法辛联合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 方法:将中、重度癌痛122例患者随机分组,其中62例予以文拉法辛联合盐酸吗啡缓释片(试验组),60例予以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对照组),评价两组疗效和副反应. 结果:两组用药后疼痛强度、中度以上疼痛缓解率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差异有显著性(P < 0.05),第四天及以后差异无显著性(P > 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平均维持剂量、 平均大剂量及达到维持剂量平均时间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 57.5 mg/d vs 80.4 mg/d、59.0 mg/d vs 80.7 mg/d、1.4 h vs 1.9 h,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 < 0.05). 消化道反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7.4% vs 53.3%)(P < 0.05). 结论:文拉法辛联合吗啡治疗癌性疼痛缓解率高,吗啡剂量减少,副反应少.

    作者:黄小红;周斌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因缺血性卒中且伴颅内外血管狭窄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予阿司匹林治疗,共治疗3 个月,观察卒中复发率和副作用.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3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9.8%、28.3%,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 结论:短期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没有严重的出血事件发生.

    作者:左凤同;刘辉;吴慧君;刘洁琼;苏娜;董爱勤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经腹腹腔镜解剖性根治性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腹腹腔镜解剖性根治性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 年10 月单一术者所行的经腹腹腔镜解剖性根治性肾切除术(ATLRN) 106 例,男 69 例,女 37 例,年龄平均(56.5 ± 13.8)岁,体质指数(22.43 ± 2.68) kg/m2,左侧 51 例,右侧 55 例,肾肿瘤直径 2.5 ~ 11.2 cm,平均5.3 cm. T1N0M0 87例,T2N0M0 19例. 在肾外周相对无血管层面行手术操作:(1)腹侧层面为Gerota筋膜与肾前融合筋膜之间;(2)背侧层面为Gerota 筋膜与侧锥筋膜之间;(3)肾脏Gerota 筋膜与腰肌筋膜之间;(4)上部层面为肾上极与肾上腺之间或者肾上腺与隔肌之间;(5)肾脏 Gerota 筋膜下部到达髂窝水平.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位值、术后引流量中位值、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106 例手术均成功,2例中转开放手术. 手术平均时间为(128 ± 65)min;出血量中位值85(8 ~ 2 200)mL,输血5例;术后引流量中位值 76(0 ~ 1 290)mL;术后住院天数(7.8 ± 3.8)d. 下腔静脉损伤、隔肌损伤及脾脏损伤各 1例. 结论:经腹腹腔镜解剖性根治性肾切除术在肾周的无血管层面分离,视野清晰,解剖标志明确,手术的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吕文伟;霍庆祥;张寒;魏澎涛;韩兴涛;马魏魏;马潞林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他汀类药对中枢非脑血管疾病的多效性作用及机制

    他 汀 类 药 即 羟 甲 基 戊 二 酰 辅 酶 A (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是新一代经典调脂药. 按能否通过血脑屏障(BBB)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类型,其中脂溶性他汀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和洛伐他汀,水溶性他汀包括普伐他汀、美伐他汀,但在 BBB 通透性增加时均可不同程度进入脑实质[1].他汀类药可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阻碍甲羟戊酸(mevalonate, MVA)生成,影响 MVA 进一步代谢的两条途径:其一,抑制胆固醇生成,反馈性激活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使胆固醇合成减少、清除增加. 其二,抑制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合成,使Ras、Rho、Rac等小分子G蛋白和小GTP结合蛋白活性降低, 发挥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多效性作用[2]. 他汀类药对脑卒中一级、 二级预防已得到循证医学证据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还表明他汀类药对中枢系统非脑血管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本文分别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癫痫、原发脑肿瘤和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方面对其多效性作用及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戴庭敏;沈遥遥;张杨波;涂江龙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6σ质量管理及方法学性能评价在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中的应用

    目的:对雅培 ARCHITECT I2000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的定量项目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P SA )进行方法学性能指标评价,并应用标准化6σ质量管理方法进行整体评价. 方法:建立方法学性能评价标准,应用雅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测定TPSA的精密度、正确度、功能灵敏度、分析测量线性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携带污染率等指标;并使用 Excel 软件制作标准化 6σ 方法性能决定图,评价 TPSA 的方法性能;计算质量目标指数(QGI),实现质量持续改进. 结果:TPSA的低、高值水平批内精密度CV分别为2.92%、2.80%,中间精密度CV分别为 4.64%、4.24%;正确度偏倚为 3.60%,功能灵敏度为 0.028 ng/mL,分析测量线性范围为 0.228 ~ 99.148 ng/mL,临床可报告范围大稀释比 1:10,携带污染率为 0.002 04%,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 TPSA的σ值为4.80,位于标准化6σ方法性能决定图的第3区域,属于良好水平; QGI为0.39,需优先提高TPSA的精密度. 结论:TPSA各项方法学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 6σ质量管理可进行整体评价,有助于质量持续改进.

    作者:朱俊;许金鹏;陈首慧;王书凤;甄宜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